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朱自清的散文【3篇】正文

《朱自清的散文【3篇】》

时间: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的散文【3篇】,欢迎参考。

朱自清的散文 篇1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授,也是激进的民主斗士。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文艺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作为民主斗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即使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大义凛然、不徇私利的民族气节。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也不会特地从正面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在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从侧面或背后看父亲,而且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了“背影”的题旨。接着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形象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形象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具真切、细致。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和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文章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的,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显得机智深沉。

参考文献

朱自清作品范文 篇2

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似平波

朱自清散文文笔清新,用语自然质朴。未见任何造作雕饰之言,不闻痛楚之声。这种语言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看起来似乎如平波般情感真挚思绪平稳。

用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来透析朱自清先生情感世界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个处在时代的浪尖仍能屏息安坐于书房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们又怎么能想象出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内心深处的那分苦楚与无奈。

人们都评价他的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晦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朱自清的文章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这种平正通达似乎不是一个哀伤愁苦,困顿矛盾的知识分子所拥有的。

二、朱自清散文的结构看似平波

朱自清散文结构非常的严谨,层次井然,脉络分明,构思缜密,不见杂乱之章,没有凌乱之感。流畅中显自然,细腻中见平稳。

在朱自清前期的散文里作者特别注意在结构上下功夫,在《匆匆》里,开头作者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设问句引出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结尾作者又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结束全文,使全文结构异常的严谨而又耐人深思。《歌声》以“真令我神迷心醉了”开篇抒怀,又在“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是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这咏叹中结束全文。……

这些结构完整的篇章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恰似一江春水流溢着平滑而柔美的细波。

引领学生撩开平波:

朱自清生活的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个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是很难偷着乐的。而人生多艰,命运多舛的的朱自清又怎么会内心不生苦楚,情感如平波似的平静呢?

朱自清从小出生于一个正在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又正好处于一个新陈更替的历史时代。幼年时接受中国古文化的的启蒙教育。6岁时随家迁往扬州,在这里度过了大概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几年后辛亥革命爆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遵父母之命回扬州与武钟谦结婚,此时他的家庭仍然继续经历着衰败,1917年他的父亲丢了官,他的读书生活更陷于清苦,北方的严寒,朱自清只有一条破棉被,晚上睡觉要用绳子把被子下面束起来,此后他与妻儿分居两地展转于江浙各地教书,五六年间凌厉了7所学校,生活艰辛,与父亲的关系也出现僵局,而社会动荡,让他饱经了生活的辛酸。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又让其目睹了全过程,难以抑制悲愤的他找不出路于是躲进了清华园的书斋,1929年与他共患难的发妻丢下他与六个儿子撒手西去,两年后两岁的三儿子也夭折,一个孱弱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社会与生活的双重重负下,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苦楚。

“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又怎能不在他的仅有的倾诉对象——文字里倾吐他心中的烦闷?我们走进朱自清就不能不好好得去读读那深藏在字句中的带着时代影子的晦涩的思想。

教会学生看暗流涌动

朱自清那无痛楚的篇章其语言自然质朴,常流于口语化,朴素、忠厚、平淡,特别是其晚期的作品语言更是平白,没有雕琢没有,但这平静的一切显然与其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是不吻合的,越是平静越是体现出他在现实面前的孤独无助。特别是在早期他的生活是极其的窘困的,奔波劳累,浮萍似的的漂泊着,孤独无援时刻扰得他彻夜无眠。我们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作者此时思绪是极其的混乱的。苦闷惆怅时刻撕咬着他的内心。这种看似平波似的语言是作者为自己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借此以自我慰籍和安抚的。

严谨的结构有条不紊的行文似乎让人感觉作者的生活如其结构一样的完美,思绪如其结构一样顺畅。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在极力掩盖他在黑暗面前的慌张与恐惧罢了。

在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中其思想情感看起来乐观,积极昂扬,而有些则纯粹是“国文”作品,但我们细细读来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无力扭转黑暗现实,无法冲破黑暗牢笼的苦闷与忧伤,面对困顿的人生他深感生命的短暂,道路的难行,面对亲人他无力给予更多的关爱……于是他只能强打精神强颜欢笑,来排遣内心的无奈与苦楚,舒展抑郁的情怀。甚至于躲进他小小的书斋,逃离现实的纷扰,抑或是研究起国文不去涉笔心中难以派遣的郁闷与矛盾。

在其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被后其实都隐含着作者晦涩的思想情感,在其平波似的散文底下都有股股的暗流在涌动着。我们在品读还是在教学的实际中都应将作者这这晦涩的情感好好的研读或讲解。

朱自清的散文 篇3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着。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现着散文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散文结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自己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与“随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概括地讲,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可以说主要表现在他精妙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精妙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思上,集中体现在“文眼”的安设和线索的贯穿上。正如高尔基说:“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一)“文眼”的设置

所谓“文眼”,就是指作者经过艺术性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比如:《春》这篇散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进行了充分的赞美。作品率先写了对春天的盼望,紧接着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分别细致地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图,最后,作者从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描写。作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粉饰却是最具功力。

(二)线索的运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们都会看到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关联起来并服务于主旨的线索,以此达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二、严谨缜密的结构设计

朱自清散文严谨的结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构思上,我们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结构严密性同时还表现在它的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特点。

(一)服务性

作为形式美的因素,结构是为表现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旨思想服务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为核心,对所有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对它们进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机地组织安排,来表现父亲舐犊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线索脉络,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继写“描春”再现春天的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颂春”照应开头,很好地服务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情感表达的层层推进,采用了谨严有致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整体性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关联的材料,却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大小景点,不论是赏玩、还是遐想,还是凭吊,都表达了对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感伤。《罗马》一文,则是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开来。如这类记游的散文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还富有变化的美。他往往从主题表达的需要出发,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如:同样是怀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与《给亡妇》,它们的结构就不同。《冬天》这篇散文,作者用怀念亡妇时的温馨和甜蜜,掩饰着内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而《给亡妇》,怀念则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心的怀念和哀思为主线,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由上观之,朱自清先生严谨缜密的散文结构,不仅体现在精妙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为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结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清富。现代文学纵横谈[M].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