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优秀4篇)正文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优秀4篇)》

时间:

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即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写景抒情散文范文(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写景抒情散文 篇1

[内容]

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样式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彩,但这种情感表现的方式和程度大为不同,从而产生迥异的审美效应。戏剧和小说属于外向型的叙事文体,它们通过创作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和典型的真实描绘,来再现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勾画人们的灵魂,达到净化人类心灵,启悟人生的作用;而散文和诗歌属于内向型的抒情文体,它们通过真诚抒写创作主体的体验和情感,来表现人类心灵世界,倾吐主观感情,从而画出自我的灵魂,达到沟通人性、陶冶人的感情的作用。作为文学的“微笑”的散文,“它不像诗那样以专职的抒情构成完整的情感结构,而是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轴线,去纵横交错地粘结在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表现的自然之物”①,因而散文对于自然图景和客观社会生活的再现,也往往融合或反射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之中。散文的美质在于,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表达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散文的极致,就是在于最大的诚挚和真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黄河浪充分懂得这一点。黄河浪虽然现在身处香港,但香港,只不过是他的生命所依附的一半,而不是他的生命的全部,他的情、他的心系于生他养他的闽东大地。作者内在情感的特定性,决定了《故乡的榕树》由此建构起一个博大的情感世界,也决定了《故乡的榕树》在选材、构思、风格上的独特性———画面含情,诚挚真切。

首先,从选材上看,仅从作品的标题,乍一看是写树,似乎已规定了其审美观照。再往深里看,《故乡的榕树》不是为了临摹故乡榕树的自然形态,也不是为了再现因年岁的增长而愈益清晰的故园、乡亲和历历往事,而是为了抒写作者那缠绕在胸、丰富繁复的悠悠思乡之情。作者的故乡在榕城,榕城有遍地的榕树。作者为了抒发那诚挚的感情,就将满腔的情倾注到榕树上。当作者带着小儿子在客乡的大榕树下散步时,不禁驾着想像和思想的小舟驶向自己的故乡———伟大母亲的怀抱。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榕树四周环境的画面,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小溪、鸭子、鹅卵石、溪畔汲水的少女,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为进一步刻画榕树抹上一层恬静、清爽的底色,画面于平淡质朴中透露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激发读者对作者家乡的怀想。作者还进一步对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并叙写了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作者现在虽远离故土,但仍惦念着儿时的伙伴,有着自己美丽的思,无限的念。榕树是全文的开启,也是作者抒情的起源。诚挚情感的切入,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好像亲历其地,亲见其景一样。作者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字,极尽赏心悦目之能事,景中有意,画面含情,不仅写出了自然之美,更道出了自然之情,用整个心灵去感应“故乡的榕树”,诚挚真切。

其次,在构思上作者善于设置“文眼”。“文眼”是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高度凝聚。榕城是作者早年在尘世上“物质”的家园,更是他“精神”的故乡。故乡的榕树幻化出一幅幅迷人的意境,凝聚为一缕缕思乡的恋情。牵动游子感情的往事历历在目:女人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榕树下的石板条在早、中、晚供人们享用和满足———醇厚的民俗;母亲用榕汁为“我”治癣、祖母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博大的母爱;榕树总是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浓郁的美景;还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无限的眷恋/!/。作者回忆故乡往事的部分看似散漫,如无限放飞的“风筝”,实际上被一条绵绵的思乡之“情”暗暗地牵着。作者怀着流动的情感和情绪,任意地挥洒笔墨,对笔下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调度、或画面拼贴。一改传统的时空顺序排列而在跌宕起伏的感情世界里,听凭灵魂的自由抒展和自在徜徉。文章从头到尾由情感推动着全文的建构。作者绘出的一幅幅可感的艺术画面中,最充分地流露出作者不忘故乡土地的哺育之恩,统一在作者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浓得化不开的怀乡情愫(即“文眼”上),洋溢着诚挚真切。

最后,《故乡的榕树》在风格上表现了一种诗意美。“抒情性的作品看来仿佛是一幅画,但主要之真实则不在画,而在于那幅画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感情”②。作者把对故乡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与抒发自己主观的思乡之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景物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使文章达到写景的绘画美与抒情的真挚美水融的境界,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作者满蓄的思乡之情是“故乡的榕树”所盛载不了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缘物生情,直抒胸臆,连用两个设问:“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呀,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用形象生动的诗一般的情趣和语言,把思乡之情进一步推向巅峰,流溢出耐人寻思的韵味。最后文章以“故乡的榕树呀……”结尾,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问“君”能有几多“乡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都在这省略的不言之中。“故乡的榕树呀……”既是作者心灵情绪的自然吐露,也浸润着作者诚挚真切的情意,有一种诗意的含蓄美。

写景抒情散文 篇2

内容上:理解作者如何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然后就是整体感知,阅读过程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表达中心。

对于记叙性散文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着重是描写一定的人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而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文中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因此要理解好这类文章一定要知道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对象,反复阅读,便能认识好文章中心。

议论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简单的文章。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写景抒情散文 篇3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19-01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卒于1948年9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里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悲程度!”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只是首发的“驿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朱自清的写作重心数度转移,由诗而散文而杂文,在他众多作品中,散文成就最为出众,他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创作主要成就所在,这些散文写景状态抒怀具有慎密的结构和不禁的情思充分显现了朱自清散文以情制胜的风格。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细致的刻画,准确、生动的描绘物与景,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真如朱自清在《说逼真与如画》中说的“逼真”等于俗话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好的写景,在于写的活,能传神,如花一般美。朱自清在创作实践中,在精雕细刻的同时,在“活”字上下尽功夫。朱自清那些备受推崇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篇章,表现出了真挚的情感,加以细微、准确的观察,语言丰富,扣人心弦。

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他认为“写实”,首先要写的逼真,而“真”就是自然。描写景物固然要符合景物自身的特点,要写的自然逼真,但同时还要写出作者感情的波澜,独特的情思,这种独特的情思与客观景物的形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便产生了诗情画意。要写的逼真自然,就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体会,抓住它的特点,捕捉形象。朱自清在写景时,笔到之处,无论山风雨,一草一木都能体现出它的特征,自然逼真。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情。同时,也是一篇现实的作品,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得憧憬。《荷塘月色》起句简明,为排遣心中沉郁,于是向伴有月光而清净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这开头一句便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为抒情写景铺设了特定的环境。在淡淡的月光下,作者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人”,像超脱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于是享受于这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丽的荷塘月色图便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先写“曲曲折折的荷塘”,给读者一个全景,一个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的从上到下来写,甜甜的荷叶,美如的群,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流水含情脉脉。在这幅画里,作家把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德尔风姿。写月光,“薄薄的轻雾”又像“笼着的轻纱的梦”既有写实也有写虚,虚实相生,表现出了朦胧之美。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夜之美时,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表达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他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景色;绿草如茵、花木峥嵘、春风拂熙、细雨连绵,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春》也是一首赞美青春的赞歌,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动,充满希望,作者细微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春天“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作者通过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春》倾注着作者乐观的感情基调,反映着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使得作品文辞漂亮,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春》的语言朴素、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生动活剥,节凑明快,平易好懂。《春》以及其自然活泼的笔法,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体味独到,融情入景,妙笔生花,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写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堪称送春的绝唱。

写景抒情散文 篇4

安徽 鲍亚民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刘熙载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呢?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二、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三、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融”的境地。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在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地融为一体。

四、情景相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