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7篇正文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7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与稻香的优美散文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1

中午的太阳依旧散发出撩人的温度,把帽沿下的小脸烤得通红。偶尔一阵风飘过,喜得人松爽赞叹。

土路上被铺上一层薄薄的黄叶,像一床柔软的棉被覆拢寒意。两旁快要光秃的树干稀落摆动,孤零零的昭阳生命的逝去。田野里,稻子坠着饱满的豆荚幸福的耷拉着脑袋;结实的玉米挺起胸膛骄傲的炫耀自己的身材。

远处的人群弯着腰直往前走。那弓起的宽背似乎驼着整个蔚蓝天空。在他们走过的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希望和幸福。彼此间时不时打趣着,一口白牙全暴露在金色的阳光中,倒为这枯燥艰辛的劳作添了些许乐趣。

各种机器也开始繁忙运作。你听那不绝于耳的轰隆声,不管平时里是多么讨厌,此刻都觉得很悦耳。它们扑腾在繁忙的秋季里,载着满车的收获奔向那熟悉温暖的港湾。

人们之间的问候也似乎变得更热情更真切。迎面点点头,满脸堆笑,用着浓重的方言大声询问着彼此的进展。随后带着彼此的鼓励分道扬镳,去往下一个方向。

路,许久没有如此的喧嚣,村庄,许久没有如此的热闹。仿佛人和物一下子都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今年的收成,商量着来年的期盼。在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在那些披星戴月的赶时里。他们欣喜得丰收了昨日洒下的汗水,热切得播种下明日绽放的成果。

混合着气喘吁吁的乏容,混合着汗液与泥土的杂味。他们的脚步却依旧刚健有力,依旧争分夺秒的完成手中的活。疲乏的是身体,醇实的确是心灵。他们用朴实的蛮劲诉说农民的诚厚。

天色渐沉,人们开始收拾工具,坐在一处破梗上拧开水壶,咕咚咕咚的吞咽着。他们依依不舍得望向快要没落山头的夕阳。一边嗔怪夜幕来的太快,一边又想拽着太阳的尾巴,让它永远照耀。他们多希望在那片他们热爱的黄土地上再停留一会,再捧获些收成,再吸吮下成熟的味道,再感受下喃喃的秋风……

这金黄的豆粒,似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抓一把捧在手心里,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那是土地的味道,是质朴的气息,是丰收的折射……

夜,很酣。月光透过窗缝温柔打在一张张黝黑甜蜜的面孔里。人们枕着明日的规划香喷喷地入梦……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2

十月的江南,金色的江南,丰收的江南,喜悦的江南。平山乡江南村同心广场上,勤劳、朴实的江南村民,正手执打谷工具,对着金黄的稻谷,挥动着他们有力的臂膀,一下、两下、三下……汗水,挥洒在十月的阳光下,挥洒在丰收的喜悦里。

手执打谷工具的人们,在农忙之时,歌声不断,饱含幸福旋律的歌谣飘荡在广场上空,唱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歌出他们对党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的感恩。

金色的稻谷,在十月阳光的照耀下,闪现着灿烂的光芒,它们是江南人辛苦一年的见证,是江南人劳作一年的结晶。金色的谷壳包裹下,远近闻名的“江南香米”沉睡其中,伴随着江南人的辛勤劳作,这香米越发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最美,是那阳光下闪烁的辛勤汗水;最炫,是那汗水中响彻的动人歌谣;最爱,是那歌谣里的忙绿身影……江南,又是一个丰收好时节。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3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哼着杰伦的稻香,我漫步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的高远意境顿时油然而生。

我喜欢这个季节,不是因为五谷丰登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亦不是因为意境深远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是因为稻香,这世界上最朴实无华的自然甜美的香。那沁人心扉的香气,是用农民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换来的。

透着神秘的悠远的香气,穿越时间的法门,我来到了我幼稚而又清纯的童年时期。小时候,光着小脚丫和小玩伴田野里游玩。一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景象。偷着秋天的气息,踏着农民用泪水与心血浇灌的土地,牵着童年时期小玩伴的手,看着远处夕阳西下。

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时间如梭,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不变的是那土地、是那田野、是那金秋、是那朴实清纯的稻香。

风声、鸟声、归唤声,声声入耳;

花香、稻香、五谷香,香香扑鼻。

秋高气爽、稻香扑鼻,是我最爱的场景。风云莫测,大自然常给人们写警告。转眼间,风雨即临。尽管天上风云决,但在希望的田野、在十月的金秋,永远把最美的稻香洒向人间。

秋刀鱼的滋味,风儿跟我都想了解,伴着田野的芬芳。明天的希望依稀浮在眼前。

叮呤呤,闹钟把我叫醒。睡梦中的我在稻香弥漫的秋天,梦起了儿时的美好。生活的现实摆在眼前。挑战,又要重新开始。

一切似梦又似真,宛如白驹过隙,过去已成空谈。但我心中不散的是那儿时金秋的稻香。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4

晚霞是泥糊的,燥热的风一吹,就纷纷跌落在稻田里,粘在禾苗上,禾苗呼啦一下变得金黄,一片又一片铺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头。仿佛被风掀走了绿色的面纱,露出金黄的毯子。

稻穗颗粒饱满,低着头,弯着腰,像母亲手上挥动的镰刀。风裹挟着稻香四处张扬,一群麻雀闻到了,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扑哧一下飞进金黄里,叽叽喳喳,却不见踪影。田鼠在洞里用灵敏的嗅觉闻到田野扑来诱人的稻香,未等天黑就溜进田野,偷偷摸摸大快朵熙起来。父亲和母亲也闻到空气弥漫着浓浓的稻香,犹如父亲酿制的米酒一样香醇,村民们在这稻香里仿佛醉了,丰收的喜悦溢满脸庞,盈满心田,也盈满山间小村。

镰刀拿出来,整齐地排在磨刀石前,磨刀嚯嚯,闪着寒光。箩筐拿出来,拭去岁月的尘埃,再修补修补。把打谷机请出来,组装好,上上油,再踩下试试,“轰隆轰隆”,声音洪亮,牵动着全村喜悦的神经。万事俱备,只等时机一到,一声令下,就将拉开收割的序幕。

而我,不关心这些,我的记忆仍停留在田野最初的时光里,犹如朝阳,给人活力和乐趣,甚至意外的恐惧,让人留恋。

田野上,郁郁葱葱的紫云英心花怒放,紫红色的花朵挤成花毯,铺满田畈,蜂飞蝶舞。紫云英是很好也是那时常用的绿肥,它靓了田野,靓了季节,也靓了人们的希望。更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花毯里疯跑,嬉戏,打滚,满是泥土的衣裳又沾满花屑,染上绿汁,回家少不了挨母亲一顿训斥。待到烟雨朦胧之时,天空飘着雨,圳里的水哗哗地欢快地流进田里。父亲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老牛在前,父亲在后,一垄垄泥土连同紫云英被犁翻过来,如龙翻滚,延伸着。紫云英融入泥土,将融进茂盛的禾苗里,融进那浓浓的稻香里。

田野寂静,偶尔传来父亲的吆喝声。我守在田埂上,看蚯蚓在水里沉浮、挣扎,蝼蛄在水面四处逃窜,也有潜伏一冬的泥鳅跃出水面,一晃又不见了,还有各种小虫手忙脚乱,像无头的苍蝇。原来紫云英下面还藏着一个巨大的隐蔽的动物世界,一个不知的乐园。水一来,父亲一来,它们纷纷出逃。鸟儿们闻到空气中新翻泥土的气息,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煤山雀蹲在田边,叼住蚯蚓就飞走了。喜鹊沿田埂边走边搜寻,不放过任何觅食的机会。乌鸦和一些鸟大胆地站在水里,忙得不亦乐乎。老牛对这些熟视无睹,一直低着头走着。父亲跟着后面,眼里只有老牛和新翻的泥土,不管什么虫呀鸟呀。

铺满花毯的田野成了一块块水田,如同大地的眼睛,渐次亮起来,映照蓝天、白云和阳光,也映照了我快乐的童年。可我忘不了蚂蟥在我的记忆里打结,结里有惊悚和可恶。到了插秧时节,全家出动,一字排开,弯着腰,你追我赶。我禁不住想凑热闹,下田试试,水没了我的膝盖,湿了裤子。母亲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分秧如何插进泥里,我兴致盎然。一会就累得腰酸背疼,上田歇歇,无意中发现腿上有暗红的东西,仔细一瞧,不看则已,一看毛骨悚然,吓得哇哇大哭。一只蚂蟥吸在我的腿上,胀鼓鼓的。母亲连忙走过来,朝蚂蟥一拍,蚂蟥掉在地上,一伸一缩蠕动着。殷红的鲜血则从伤口处顺着腿流下来。从此,蚂蟥似乎一直吸附在我的记忆里,一想起就发悚。插秧后的田野呈淡绿色,仿佛禾苗突然从水里冒出来似的。

收割早稻,马上种晚稻,名曰“双抢”,与季节赛跑。早在多年前,村里只种一季,种中稻,产量高,无需“双抢”。“双抢”一词在村里会慢慢地淡化,甚至消失,如同现在的一些田野归于荒芜,悄然隐去。“双抢”期间,小孩也不能闲着,跑跑腿,打打杂。我偶尔随母亲下田学割禾,低头弯腰,状如镰刀,手握禾蔸,挥动镰刀,“刷刷”骤起,沉甸甸的禾苗轰然倒地,像春蚕噬叶。而我不能像大人一样在田里一直埋头前行,久了觉得乏味,对割禾没了兴趣。目光早粘住了青蛙、蜻蜓或大蚂蚱,它们停留在码好的小禾堆上,青蛙有时则躲在禾堆下面探出半个头来,颌下不停地一胀一瘪。我弯腰悄悄地靠近,待我伸手捕捉时,它们扑楞一下飞走了,故意逗我似的。大蚂蚱的长腿,有锋利的锯齿,劲大,连蹦带飞,一下能飞几十米远。青蛙见了我,沉入水底,潜逃了,又在不远处露出头来,警惕地四处张望。

最有趣的是捉鱼。在禾苗扎根后,父亲在有的田里放一些鲤鱼,待到收割时,就能长到一、两斤重,既省钱又能改善伙食。打禾前,父亲将田里的水放至一手掌深,鱼露出背鳍,一有动静,就到处乱窜,搅得水声哗哗,此起彼伏。水浅,鱼无处遁形,我一旦发现,一路猛追,一路欢呼,踩得水花四溅,终将仓皇逃窜之鱼死死摁住。此时,身上早已沾满泥水,斑斑点点,像个泥人。

当打谷机发出轰隆之声时,一向寂静的田野顿时热闹起来,稻香则一浪一浪向四周涌去,随风弥漫。大人们在打谷机前随踏板一踩一放,像跳舞一般,挥汗如雨,手握一把稻穗,在带齿滚筒上翻转几次,净了再退去喂进。稻穗上的谷粒在机仓里被高速旋转的铁齿梳理脱落,如骤雨般射向仓底。藏在禾苗里的虫子们惊慌失措,纷纷出逃,四散惊飞。引来蜻蜓和燕子翔集于此,捕捉飞虫,来回穿梭,畅享盛宴。

那稻香漫过田野,在晒谷场上歇歇脚,摊开,让阳光带走湿气,稻香更浓更醇。母亲头顶烈日,翻晒黄澄澄的晃眼的谷子,抓一两粒丢进嘴里,咯嘣一下脆响。傍晚,谷子住进了粮仓,粮仓才是谷子的家。只有谷子进了粮仓,粮仓盛满浓浓的稻香,人们心里才踏实,才能坐下来歇歇。人们时不时地打开粮仓,让稻香弥漫房间,人们枕着稻香进入甜美的梦里。醇厚而浓烈的酒香里,男人喝得微醉,面色红润,有时,女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陪男人喝上一两盅,顿时豪爽外泄,说话没了往日的温柔,粗声大气,满嘴喷香。仿佛一年的辛劳,就在酒香里消散怠尽。从诱人的酒香里,我嗅到了熟悉的稻香。其实,酒香就是稻香演变而来的。

稻香弥漫了我成长的岁月。在我上初中后,开始像大人一样割禾、踩打谷机、缚草、挑谷子,样样都是辛苦的活儿。只在亲身经历,才能体会个中的艰辛。由于忙于“双抢”,早起晚睡,很少休息,加之天气炎热,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四肢乏力。尤其在中午,人极易疲劳,我有时站着竟昏昏欲睡,差点一头栽进水里,吓出一身冷汗。高三毕业那年,空气中又一次飘荡着浓浓的稻香,可母亲却离开了我们,再也闻不到那诱人的稻香。田野上,晒谷场上我四处寻觅,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那一年,是我最悲伤的一年,也是我最黑暗的一年,在稻香里,我黯然神伤。

次年,到了“双抢”时节,哥哥他们为生活漂泊在外,家里仅父亲和我在家。人太少,如何抢过季节,何况“双抢”不是两三人就能干的活儿。那时,妻还是我的女友,很少干农活的她,竟然主动帮我打禾,让我既心疼又高兴。我心疼怕她累着,高兴的是她对我那份纯洁而深厚的爱情,患难见真情,足以让我珍惜和呵护一生。有女友的参与,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信心,从此,醇厚的稻香里有了爱情的味道,我不再迷茫。

稻香伴随着人们,人们的日子离不开稻香,没有稻香的日子,人们的脸上就有了忧郁,眼神变得干涩和凝滞。现在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与小孩,田野日趋荒芜,尤其是离村较远的,靠天耕种的,人迹罕至,被冷落,被遗忘,杂草丛生,早已回归自然,遁于无形。这些地方,再也看不到金黄的稻子,空气中没了往日的稻香。只有风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在田野上寻寻觅觅,四处乱窜。

又到了收割稻子的季节,村子的上空,偶尔飘来缕缕稻香,倏忽随风消逝,弥漫心头的却是久久的淡淡的忧伤……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5

初春,碧水推走了最后一层冰,绿头鸭与白鹅交替吟唱,渐渐亢奋。当岸柳的嫩芽悄然萌动,当小岛的雨燕开始绕梁,当暖风托起第一声鸽哨……京西稻香湖,我猜你,醒了!

初识北京稻香湖,是在1981年金秋时节。那时,我年方弱冠,是北京海淀区文化馆诗歌创作组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儿”的文学青年。记得一个花好月圆的秋夜,我捧着由著名杂文家廖沫沙先生题字、由数十位北京知名作家撰写的《北京风物散记》静读。其中有一篇散文《京稻十里香》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个风清气爽的无眠之夜!当启明星熠熠升起之时,我合书远望,似乎嗅到京城西北方向弥散而来的缕缕稻香。于是,我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诗。当然,那些诗句虽有情韵,但略显空洞。

上午,我骑车而行,从颐和园向北一路四顾,任由仲秋的风从鬓发间掠过,只想找到乾隆帝诗中那片“数倾黄云黍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之景。

公路旁,无际的金色稻浪柔曼翻滚,京密引水渠的绿波更显清澈。在海淀区北端,我看到多片大小不一的湖泊。时有野禽起落,时有鱼虾起伏,绿屏般的苇塘中,不知哪位垂钓者在哼唱着乡间小调……当时,我在想,倘若时空倒转,从白家疃走来的曹雪芹会在这里凝思;从上庄走来的纳兰性德会在这里赋诗。灵动而清澈的水景,在成熟的季节,更像辉映淡定色彩的大写意,让无数面对者从躁动转为沉静,从执着变为释然。

3年后的1984年,这幅“大写意”,有了洋溢诗情、朴实亲民的名字——稻香湖公园。

30年后的2014年,络绎不绝的休闲家庭涌向这幅“大写意”,在公园内一家名为“稻香湖景”的酒店欢欣小住,在感受稻香湖公园静美与清新的同时,体验酒店文化与生态环境相拥的别样乐趣。今年,这片国家A级旅游景区与颇具规模酒店合璧的休闲地,倍现光华。

店景合一、相得益彰,休闲过程会在舒缓的节拍中轻松滑过。于是,人们便有了一个相似的感知维度,其交汇处或许是四季景色;或许是如家情怀,或许是浪漫记忆,或许是文化品味……那年初春,这处曾经不断翻涌“政府会海”的环境,开始显现大众休闲消费的主题。

我以为,稻香湖畔最具浪漫感时段,应该是莺飞草长的春季。随着北京时尚建筑的蜂拥而起,竹外桃花、春江水暖、枝上黄鹂、和风润土的散逸之乡难得一见!那日,我突然发现,京西这处“湖景”,每每在“春风又绿稻香湖”之后,或集聚独身大龄男女,于桃花绿柳间甜蜜邂逅;或邀请曹氏风筝传承人把彩鸢送上蓝天,像一首抒情诗在朗声唱诵。小荷初露尖尖角、小镇遍开三月兰的季节,当客房纱幔随着玫瑰色早霞轻轻扬起时,动物园里的鹤鸣鸡唱、渔园水畔的悠扬笛声连同入室而来的春草与湿土混搭的香气……让我在似醒非醒间,感受到什么叫世外桃源,理解了唐代诗人孟浩然为何要闭目低吟、用内心来触摸春色。

当春姑娘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向这里挥别后,初夏的花海集结于此,看啊!祝福色调的葵花、浪漫色调的紫丁香以及喜庆色调的月季……火热的季节来了,视感自然也显得激越。

我认定,稻香湖畔最具灿烂感的时段,应该是盛夏七月。艳阳当空,当人们刻意寻觅一片浓荫时,这里自然成为理想目的地。品好午后茶,我从稻香湖景临溪咖啡厅走出,徜徉于柳丝拂面、蝉鸣声声的幽深曲径,沁入心脾的荷香便随之而来。无意间抬望眼,红、黄、白以及淡紫色的莲花便相继映入视野。集纳天南地北的荷花品种,让我想到《爱莲说》里的一段段名句,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想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个性,想到花、叶、茎、根都能使人们受益的奉献精神,也想到溽热中守望“岁月静好”的一种修为……

在炎夏之时,在稻香湖景,我更体味到“静美音符与高调旋律的震撼”。君不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里,或有专业人士组织少儿写生听讲;或有人体雕塑从容走秀;或有非洲友人放情起舞,或有非遗项目精彩展演,加之荷文化主题的美食美饮……休憩之地的激越与沉淀,在七月流火的时段,像开瓶的香槟喷发着情感,像待醒的红酒折射着静美。

自然,有刻意避开喧哗与火热环境的休闲者,三三两两走进电影院线世界,从大幅屏幕上深度感知历史的回响与时尚的节奏。还有一些人,走向那座拥有神秘称谓的玛雅岛,身心放逸、相对而坐,用舒缓的语句探讨蓝山、曼特宁、摩卡或是卡布基诺的口感,偶尔话题一转,又从法式西餐的装盘艺术切入到荷叶茶的养生功效。那语境、那视感、那窗幔、那水影……早已悄然把炎夏的溽热与躁动淡化,吸引人们从动静相偕中感知爱的旋律……

我深知,稻香湖畔最具丰满感的时段,应该是金秋九月。当稻香与湖景实至名归之际,来这里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收获的节奏中。或携情侣、或陪长辈、或聚同学,或约客户,只要走入稻香湖畔的幸福小镇,就有缕缕沁人心脾的稻香扑面而来,那片还原“京西御稻”景观的丰田人头攒动、笑语欢颜,在酒店小住的客官连同在周边览景的游者深切感知:笑谈挥镰农作之趣、网传颗粒饱满之景,四望都是耀眼金色,柳下传出秋收之歌,特别是明月当空,稻花香里蛙声一片时,小镇篝火旁的酒酣耳热与花田草坪间的低吟浅唱让诗意扑面而来,吸引眼球的锅庄舞,让参与者充分理解成熟二字的深厚内涵。

金秋,幸福小镇十景之一的梧桐大道上,披着婚纱沉浸于甜美之中的对对情侣徜徉于斯。那时,阔美的草坪色泽深沉,飘落的秋叶闪动情怀,阵风在法桐枝叶间掠过,音韵如潮如诉,丝雨在幽径间徘徊,静谧如幻如梦。一柄花伞下相拥的情侣踏叶前行,那只属于二人世界的倾诉,不知是在复述昨日婚典的盛况,还是在憧憬明日的甜蜜之家?

我难忘,稻香湖畔最具“温馨感”的时段,应该是数九寒天。当大小不一、连片成景的稻香湖冰封如镜时;当寒风瑟瑟,伴随在此“落户”的禽类安享冬眠时;当绿植大多凋敝,惟有松风、竹丛、抗寒性草坪在彻骨寒意中守望绿色之梦时,慕名到此的休闲客相继赶往温泉城堡,有的在室外温泉感受“仰头雪舞、俯首泉温”的快感,有的在室内水上乐园内陪伴子女感受“椰风水暖、斑斓弄潮”的愉悦。年终岁尾的`除夕之夜,新春伊始的大年期间,稻香湖畔更是人如潮涌。一个个家庭用过味美、喜兴、丰盛、实惠的年夜饭之后,如潮分流、如云漂移,有的家庭,笑容定格在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稻香湖景全家福”;有的家庭,目光沉浸于“稻香湖嘉年华”非遗展演;有的家庭,掌声源于知名书法家赠与的“福”字,有的家庭,惊喜看到稻香湖畔璀璨夺目的烟花……

在一个萧索的冬晨,我在稻香湖景休闲度假地散步时,听到笛声阵阵。寻声走去,见一位值夜班的保安,迎着玫瑰色朝阳在吹奏。来自河南山村的他告诉我,多年不愿离开稻香湖畔的原因,是这里的生态景观,是这里的文化氛围,是这里的如家感受。

在一个年后的黄昏,手机上一条微信深深触动了我。那是稻香湖景酒店一位返乡探亲的员工在北京西站候车时发出的。她面向稻香湖畔表示:“暂别了,相爱相知的同事、四季如画的稻香湖!等我再进入你怀抱时,已是桃红柳绿、春江水暖!”这位美容美发师告诉我,离开家乡与离开稻香湖畔,有着相似的别离之情。因为,她有两个家。

在稻香湖畔散步,我的目光常常沿着温榆河支流东望。不远处的上庄,是一代文学才俊纳兰性德曾住地。我在思索稻香湖畔客流如潮的成因时,脑际掠过这位大词人的佳句:“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由此深度感知:稻香湖景休闲度假之地,生态颜值、文化积淀固然重要,然而,以亲情感聚客的思维定式,更是“天地一家春”的核心动力源啊。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6

稻香十里的时候,我躺在串场河的怀里望穿秋水。朗朗晨风,稻香氤氲。清清怡人,一脉脉荡风卷绿的稻浪波动于纵横的阡陌,聆听一季临风追鸟的笛音。清风渡岸,八月稻香渺作琴声,坐风吟秋,任水乡弥远的丝弦在风中飘泊起浮。

一只白鹭在稻香深处轻叼远远近近的浮萍水花,不时的低吟浅唱,舞动一季丰收的年华。陌上飘荡的新绿沐风,清清的摇着。水中倒映的荷花动影,袅袅的笑着。牛背上隐隐的笛声,扣开了水乡人家的半扉柴门,满院篱笆的稻香,爬上墙头,落在眉梢,喜在心上。有诗曰:稻熟正是蟹肥时,稻花香里说丰年,令人遐想,让人动情,惹人嘴馋,使人神往。

悠悠串场河,依依向东流,承载着水乡的风土人情,物华天宝。水天一际,犹若丝带,村里村外丝丝相扣,河中沟中带带相连,梦里画里舟舟相逐。天空留下一舟秋色,此时,你肩挑云彩,踏水而至,执手青宣,一纸笔墨描绘稻海浪韵,稻香盈盈,清秋朗朗的丹青水墨。丹桂飘香的广寒宫正用稻香雕刻着中秋的圆月。姮娥在稻花香的日子里,洒下青青翠色,轻掬脉脉流水,静听蛙鸣唱晚。

当第一缕稻花香如酒绵醇时,是谁穿行在稻浪滚滚的陌野,起舞霓裳,踏浪凌波,笑任晨光袅袅的雾,滋润一田的禾香稻绿。碧绿绿的稻禾,清悠悠的惠风,盈香,醉人,馨心。

风儿赶着稻花香奔腾阡陌,醉游田野。稻香,清清浅浅的,被你握住轻投于杯中。举一盏八月清逸的稻香,当酒饮尽,拾起诗句,吟咏一秋水色,两岸花香。在水乡稻熟的岁月里,一定会有芦花摇曳飘荡,菱角的香甜可口,青黄的南瓜姿态可人,肥美的螃蟹令人大饱口福。梦里水乡渡鹤影,浆中清浪飞稻香。

稻禾在鸟儿的轻鸣中轻摇串串的绿色风铃,挽着清风共舞稻岸花香,踏一曲蛙鸣声声,吟唱天籁,寄一怀丰收的喜悦于苍茫大地,蓝天白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侯水乡小桥闪过的乡情野趣。

一埂稻影,两陌清香,风帘月卷,秋水共长天。清桂摇秋,飘香吐幽,借一缕缕稻香轻盈 挥袖,打点行装,起程金秋。留下小鸟说唱丰年。

芳菲一田的秋韵,如今在风中等你来吹响乐笛。在稻香渡月的心涧。蘸一笔墨香,挥作稻禾妆绿野,拈花一笑滴清语。抚稻轻吻,香气入心,似醉微醉,在我身后的稻浪里,升腾起一抹烟水浩渺的彩虹,白鹭点点,飞鸿掠桥。拔根芦柴花,小调轻唱,乱絮飞扬。蜗牛趴在稻禾的叶脉上静听蛙鸣虫吟,两只小鸟衔着稻香,飞向云端,漫步苍穹,悠扬婉唱。万亩水田连村秀,一帘秋色卷稻香。

一陌清禾,香韵在稻,满园飘逸着秋的芳香,满陇辉映稻的倩影。一个声音轻唤梦里稻香水月,是紫燕轻啼浅唱,她穿行绿野,纵横袅袅的稻香,飞摇舞姿,轻跃于田头陌埂。一对对蝴蝶也飞过来了,她抚叶点花,披霞绕雾,在水乡的绿纱帐里,轻摆摇篮,飞舞追歌,点水成曲。

清风泛浪,稻声依旧,沙沙摇唱,清清流香,吟哦陌堤,是谁荡着秋千,花间轻摇,追风戏蝶。守望稻田苍翠绿色,坐在稻香花影里,听一串串蝈蝈蛐蛐声哼唱催眠曲,采摘一季的清风,浣洗盈盈含香的稻穗,碾墨作画。

踱步良田,瘦风栖埂。稻禾遍生,站立成行,水田沃野。蔓延了绿色的地毯。稻禾遥想秋实累累,稻香迎丰年,秋声落笑语。翩飞的白鹭与一束束弓腰荡舞的稻穗传唱一个秋天的故事。彩云满天,香稻舞衣,风中的秋日私语回答了阡陌的疑问,在稻香一田的波浪中孕育丰收的锣音,倾听欢乐的歌谣,踏歌前行。

鱼翔浅底,稻香拂月,一舟丰收的笑语正书写水乡绿色华章。流水横天,绿叶成云,莲荷摇着稻花香的清颜浅笑为玉,滑入水中,荡波漾歌。横笛临风,翠竹听歌,牧童挥鞭,一路逍遥。有一头牛卧于河边草地,悠然自得,睁开一对闪亮的大眼眸,任一只白鹭梳理毛发,抚弄双角,牛儿一边欣赏稻禾漫铺绿万顷的田园风光,一边侧耳静听秋虫轻曲唱秋。运处一树桂花笑了,香气盈怀,掺和着稻香,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浮萍飘水,绿藻蕴香。轻舟荡过的水面,微漾一水稻香。小径曲陌,细碎的鸟语轻问水乡的荷香笛韵。蒹葭茫茫,石桥隐隐,葱茏的水乡,莲池接天,稻香漫河,借一袭九月的惠风,舞一袖的水乡清朗秀韵。风生水起,叮咚入心弦,一钓翁,一竿一线一蓑衣,一吟一笑一首诗,一舟一横一幅画。为你打开一扇心窗,听琴音落水,看花开水雾,稻香摇穗飘清秋。

青葱岁月,是你捎来了素秋的剪影,指舞琴弦。是什么逍遥了一地阡陌绿稻的馨香,含羞浅笑水乡起浮清波的一首诗。秋叶摇风,桂树筛月,稻香画陌颜,水调漾舟奏清音,云水深处采莲荷。朗读串场河畔一秋稻香,千遍不厌,万年不倦,如此丰盈,如此明静的水乡画卷,乘风羽仙 。稻香两岸,游荡在沃野上,醉走在我的梦里,忘之不尽,挥之不去,左右了水乡秋韵的一缕心魂。

与稻香的优美散文 篇7

夏风阵阵,骄阳炙烤,走过严冬暖春的麦子,金灿灿的,飘溢着成熟的清香走进农人的仓库。行走在田埂边,思绪飘回过去的年代。我仿佛看到麦田边,一个个草泥塘方方正正,冒着气泡,散发着草藻、粪便、河泥混合发酵后的气味。

农人们闻着草泥气味,同嗅着麦子的清香一样的开心。他们深谙“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尤其喜欢使用有机肥料。清明时节,绿草茵茵,生长繁茂,正是割青草捞水藻沤制草塘泥的好时光。早在冬闲时,队长就分配好任务,每块田头搞一个草泥塘。有经验的壮劳力负责挖塘,一般两三个小时,一个长9尺宽6尺深3尺的长方形塘就挖成了,再拿铁锹或木槌砸实塘内四壁,用稀泥抹平,防止漏水。队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野青草全割光。安排去射阳海边割青草的船,来回三四天也满载而归。各家各户早把冬春积聚的牛粪猪粪送到田头,青草水藻堆积得像座座小丘。罱泥手们撑船划舟,在沟河港汊里奋力罱泥。当黑油油的河泥顺着浅浅的沟槽淌进塘内,便和草藻、粪便搅拌在一起,直至盈满塘口。时隔半月,将略显干涩的草泥起上塘边,加上河泥重新搅拌。如此翻塘两三次,草泥得以充分腐烂发酵。

终于盼来开镰的喜悦。金黄的麦子沉甸甸的,在布谷鸟“咯咕咯咕”的吟唱中,随着“咔嚓咔嚓”的响声,像顽皮的孩童,躺倒在农人的怀里。掩映在麦浪中的草泥塘,显露在广袤的麦茬地里。夏夜凉爽,趁着朦胧的月色星光,强壮劳力有的挥动钉耙起草泥,有的肩挑运送,力气小些的妇女、老人,则在田里把泥渣均匀地撒开。空旷的田地里,人声鼎沸,笑语连连。晨曦初露,小河边一溜的草塘泥渣都被挑到麦茬田里,塘也被平整如初。只几天时间,翻耕耘耙后的水田里波光粼粼,绿澄澄的秧苗随风摇曳。望着眼前的景色,听着悠扬的蛙声,农人们嗅到了金秋稻香,疲惫的脸上溢满笑容。

又到三夏时节,如今沤制草塘泥这项农活,早已匿迹。但在那峥嵘岁月里,农人们只争朝夕、团结协作、埋头苦干的精神,永远储存在我们这些从上世纪六七十代走过来的人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