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许地山散文精选10篇正文

《许地山散文精选10篇》

时间:

许地山:慕 篇1

许地山:慕

爱德华路的尽头已离村庄不远,那里都是富人的别墅。路东那间聚石旧馆便是名女士吴素(上雨+下青)的住家。馆前的藤花从短墙蔓延在路边的乌柏和邻居的篱笆上,把便道装饰得更华丽。

一个夫役拉着垃圾车来到门口,按按铃子,随即有个中年女佣捧着一畚箕的废物出来。

夫役接过畚箕来就倒入车里,一面问:“陵妈,为什么今天的废纸格外多?又有人寄东西来送你姑娘吗?”

“哪里?这些纸不过是早晨来的一封信。……”她回头看看后面,才接着说:“我们姑娘的脾气非常奇怪。看这封信的光景,恐怕要闹出人命来。”

“怎么?”他注视车中的废纸,用手拨了几拨,他说:“这里头没有什么,我且说到的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们姑娘的朋友中,我真没见过有一位比陈先生好的。我以前不是说过他的事情吗?”

“是,你说过他的才情、相貌和举止都不象平常人。许是你们姑娘羡慕他,喜欢他,他不愿意?”

“哪里?你说的正相反哪。有一天,陈先生寄一封信和一颗很大的金刚石来,她还没有看信,说把那宝贝从窗户扔出去……”

“那不太可惜吗?”

“自然是很可惜。那金刚石现在还沉在池底的污泥中呢!”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你们为何不把它淘起来?”

“呆子,你说得太容易了!那么大的池,往哪里淘去?况且是姑娘故意扔下去的,谁敢犯她?”

“那么,信里说的是什么?”

“那封信,她没看就搓了,交给我拿去烧毁。我私下把信摊起来看,可惜我认得的字不多,只能半猜半认地念。我看见那信,教我好几天坐卧不安。……”

“你且说下去。”

“陈先生在信里说,金刚石是他父亲留下来给他的。他除了这宝贝以外没有别的财产。因为羡慕我们姑娘的缘故,愿意取出,送给她佩带。”

“陈先生真呆呀!”

“谁能这样说?我只怪我们的姑娘……”她说到这里,又回头望。那条路本是很清静,不妨站在一边长谈,所以她又往下说。

“又有一次,陈先生又送一幅画来给她,画后面贴着一张条子。说,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儿,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因为羡慕她,所以要用自己最宝重的东西奉送。谁知我们姑娘哼了一声,随把画儿撕得稀烂!”

“你们姑娘连金刚石都不要了,一幅画儿值得什么?他岂不是轻看你们姑娘吗?若是我做你们姑娘,我也要生气的。你说陈先生聪明,他到底比我笨。他应当拿些比金刚石更贵的东西来孝敬你们姑娘。”

“不,不然,你还不……”

“我说,陈先生何苦要这样做?若是要娶妻子,将那金刚石去换钱,一百个也娶得来,何必定要你们姑娘!”

“陈先生始终没说要我们姑娘,他只说羡慕我们姑娘。”

“那么,以后怎样呢?”

“寄画儿,不过是前十几天的事。最后来的,就是这封信了。”

“哦,这封信。”他把车里的纸捡起来,扬了一扬,翻着看,说:“这纯是白纸,没有字呀!”

“可不是。这封信奇怪极了。早晨来的时候,我就看见信面写着‘若是尊重我,就请费神拆开这信,否则请用火毁掉。’我们姑娘还是不看,教我拿去毁掉。我总是要看里头到底是什么,就把信拆开了。我拆来拆去,全是一张张的白纸。我不耐烦就想拿去投入火里,回头一望,又舍不得,于是一直拆下去。到未了是他自己画的一张小照。”她顺手伸入车里把那小照翻出来,指给夫役看。她说:“你看,多么俊美的男子!”

“这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有什么俊美?”

“你真不懂得,……你看旁边的字……”

“我不认得字,还是你说给我听罢。”

陵妈用指头指着念:“尊贵的女友:我所有的都给你了,我所给你的,都被你拒绝了。现在我只剩下这一条命,可以给你,作为我最后的礼物。……”

“谁问他要命呢?你说他聪明,他简直是一条糊涂虫!”

陵妈没有回答,直往下念:“我知道你是喜欢的。但在我归去以前,我要送你这……”

“陵妈,陵妈,姑娘叫你呢。”这声音从园里的台阶上嚷出来,把他们的喁语冲破。陵妈把小照放入车中说:“我得进去……”

“这人命的事,你得对姑()娘说。”

“谁敢?她不但没教我拆开这信,且命我拿去烧毁。若是我对她说,岂不是赶蚂蚁上身!我嫌费身,没把它烧了。你速速推走罢,待一会,她知道了就不方便。”她说完,匆匆忙忙,就把疏阑的铁门关上。

那夫役引着垃圾车子往别家去了。方才那张小照被无意的风刮到地上,随着落花,任人践踏。然而这还算是那小照的幸运。流落在道上,也许会给往来的士女们捡去供养;就使给无知的孩子捡去,摆弄完,才把它撕破,也胜过让夫役运去,葬在垃圾冈里。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读后感400字 篇2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这不正是值得我学习的一种精神吗?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的,不应该华而不实。

我往下读时,读到了“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时,我体会到了做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只讲究外表,不讲诚信的人;对他人以及社会没有贡献的人;甚至祸害社会的人。

读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是一位老教师,他从教四十余年,他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他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他每天早早的到学校,从早晨到傍晚,一直在艰辛地工作着;他呕心沥血,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当他看着自己培养出的学生登上了成功的殿堂的时候;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而他却默默地站在一旁,他也随着人们一起为自己的学生鼓掌,从不居功自傲。

他是多么的伟大呀!他多么的像落花生——不求名利、默默奉献!

许地山:《落花生》 篇3

许地山:《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散文小学读后感 篇4

《春桃》刻画了五四时期的一位与丈夫失散的坚强、淳朴、善良、不屈不挠的典型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春桃在战乱逃跑时,无意中遇到了与自己同是逃难的刘向高,她与刘向高相依为命,建立起了真正的感情,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精神上互相鼓舞,在平凡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但此时,她的前夫李茂却出现了,让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李茂竟然失去了双腿,并沦为乞丐了。当这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出现了刘向高和李茂两个男人时,这位地位卑微,但却朴实善良的贫苦劳动妇女作出了她最正确也最勇敢的选择,她毅然决然的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并没有在两个男人的感情上纠结,更多的时间是把放在了怎么样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她以自己的生活逻辑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在我看来,春桃的性格在苦难命运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洁华美。

在小说《春桃》中,作者并没有用多么优美的语言来叙述,只是简简单单的描写了春桃与刘向高和李茂这两个男人的平凡的生活,但却无不充满了春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同时,这篇文章较多的是采取春桃与刘向高和李茂的对话形式,使整张小说读起来很特别,对话的形式更加吸引了读者,读起来心中不免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小说的开篇很自然,一句“这年的夏天特别的热。”就展开了小说的叙述,而且,对春桃的出场并没有刻意的安排,作者仅以一位“戴着破草帽的背着一大篓字纸的妇人”来形容春桃,但就是这简单的描写使春桃的形象刻画的非常逼真,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坚强不屈不挠,敢于与生活挑战的独自架起生命之舟的劳动妇女形象。春桃的形象塑造的生动感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面对苦难的命运,春桃并没有放弃,也并没有逃避,她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第二,她善良朴实的性格使她更加的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对前夫还是后来遇到的爱人,她都以一颗以及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她细心地照顾已经失去了双腿,并沦为乞丐的前夫,给予他爱与呵护,另一方面,她对刘向高的爱与照顾更让人耐心感到很温暖。种种的一切无时无刻不体现了春桃善良的一面。在她心中,充满了爱,充满了宽容,内心的正直与善良使她更加耀眼;第三,我认为,她是一位值得让人尊重的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有一种乡村淳朴美与勤劳的气息,她的淳朴耐劳是现在的我们所缺少的。每天,她早起晚归,身上还压着沉沉的担子,但她却从不抱怨,仍是从容的面对一切,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小说中,有几处描写的特别好,譬如,“她背上担负得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一步踱到自己门口”,说实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作者的“庄严”和“一步一步踱到”用的切到好处,写出了女主人公春桃是一位坚强有骨气有志向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的`肯吃苦耐劳的劳动妇女形象;第四,我觉得春桃是一位有主见的,敢于冲破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女性。在刘向高和李茂两个男人商量把春桃给谁时,春桃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和在她心中持续已久的信念“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的支配下,她以自己的意志支配眼前的一切,安排自己的命运。

小说《春桃》表现了女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准则,她的善良朴实,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个时代以及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整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的反封建的,向往自由民主的思想。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 篇5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

落 花 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北师大版第七册课文]

4 收获

落 花 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咐附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读后感500字 篇6

今天,我学了《落花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全家在一次收获花生,过了一个收获节,并讨论花生的好处,让他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想到,人的一生要活的实在,不能无所谓。花生是人人都吃过的,花生的外貌不怎么好看,它不像桃子,石榴那样挂在枝头,并十分好看,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好看的不一定有用。

人有美丽的外表固然好,但心灵美比外表更美。我认为应像课文中的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品格上学习。就像蜡烛,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就像平平常常的石头,宁愿让别人踩在自己身上,也要铺砌大路;就像橡皮,宁可损失自己的身体,也要为我们擦掉写错的字。

农民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每天在太阳的暴晒下锄地,种粮食,大汗淋淋,但他们虽然长的不好看,却对社会有贡献。相比之下,二楼的叔叔,他却注重外表,整天买衣服,买吃的,甚至是打搅老百姓,张口闭口都是脏话,爱占小便宜,给社会增加了负担。

我想到从前发生的一件小事。那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玩了一会儿就饿了,想吃点东西。妈妈听说有一家包子店做的包子很好吃,就带我去了那家店,买了几个包子,递给我一个,说:“尝尝看。”我看这包子黑黑的,就不情愿的咬了一口,没想到,竟很好吃,里软外脆,香香的。我不应该以貌取物。

如果人人都为社会奉献,做好事,不夸耀自己,那么社会将变得多么美好呀!

许地山简介 篇7

许地山

中文名称: 许地山

又 名: 名赞堃 字地山 笔名落花生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1893—1941

国 别: 中国

籍 贯: 广东省揭阳

生平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著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著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许地山是老舍先生“最好的朋友”。他们早在到英国之前,就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许地山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和青年教员,老舍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一个教会里帮忙做“社会服务”义工而结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地山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这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后回忆的印象。

1924年许地山和老舍都到了英国。许地山到牛津大学神学系学比较宗教学,此外还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学过梵文和巴利文。他们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是清贫的。许地山先写小说,又鼓励老舍写小说,老舍在写作中得到了他的很大鼓励和帮助,在言谈中常常提起。

许地山:债 篇8

许地山:债

他一向就住在妻子家里,因为他除妻子以外,没有别的亲戚。妻家的人爱他的聪明,也怜他的伶仃,所以万事都尊重他。

他的妻子早已去世,膝下又没有子女。他的生活就是念书、写字,有时还弹弹七弦。他绝不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常要在书内求理解,不象书呆子只求多念。

妻子的家里有很大的花园供他游玩;有许多奴仆听他使令。但他从没有特意到园里游玩,也没有呼唤过一个仆人。

在一个阴郁的天气里,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舒服的。岳母叫他到屋里闲谈,不晓得为什么缘故就劝起他来,岳母说:“我觉得自从俪儿去世以后,你就比前格外客气。我劝你毋须如此,因为外人不知道都要怪我。看你穿成这样,还不如家里的仆人,若有生人来到,叫我怎样过得去?倘或有人欺负你,说你这长那短,尽可以告诉我,我责罚他给你看。”

“我哪里懂得客气!不过我觉得我欠的债太多,不好意思多要什么。”

“什么债?有人问你算帐么?唉,你太过见外了!我看你和自己的子侄一样。你短了什么,尽管问管家的要去,若有人敢说闲话,我定不饶他。”

“我所欠的是一切的债,我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数量的债一般。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世间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

“你说得太玄了!”她说过这话,停了半晌才接着点头说,“很好,这才是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然而你要什么时候才还得清呢?你有清还的计划没有?”

“唔……唔……”他心里从来没有想到这个,所以不能回答。

“好孩子,这样的债,自来就没有人能还得清,你何必自寻苦恼?我想,你还是做一个小小的债主罢。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我们今日所谓具足,焉知不是明日的缺陷?你多念一点书就知道生命即是缺陷的苗圃,是烦恼的秧田。若要补修缺陷,拔除烦恼,除弃绝生命外,没有别条道路。然而,我们哪能办得到?个个人都那么怕死!你不要作这种非非想,还是顺着境遇做人去罢。”

“时间,……计划,……做人……”这几个字从岳母口里发出,他的耳鼓就如受了极猛烈的椎击。他想来想去,已想昏了。他为解决这事,好几天没有出来。

那天早晨,女佣端粥到他房里,没见他,心中非常疑惑。因为早晨,他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海边呢?他是不轻易到的。花园呢?他更不愿意在早晨去。因为丫头们都在那个时候到园里争摘好花去献给她们几位姑娘。他最怕见的是人家毁坏现成的东西。

女佣四围一望,蓦地看见一封信被留针刺在门上。她忙取下来。给别人一看,原来是交给老夫人的。

她把信拆开,递给老夫人。上面写着:

亲爱的岳母:

你问我的话,教我实在想不出好回答。而且,因你这一问,使我越发觉得我所负的债更重。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若论还债,依我的力量、才能,是不济事的。我得出去找几个帮忙的人,如果不能找着,再想法子。现在我去了,多谢你栽培我这么些年。我的前途,望你记念;我的往事,愿你忘却。我也要时时祝你平安!

婿容融留字

老夫人念完这信,()就非常愁闷。以后,每想起她的女婿,便好几天不高兴。但不高兴尽管不高兴,女婿至终没有回来。

许地山作品_许地山散文集许地山:先农坛许地山:别话

许地山散文小学读后感 篇9

不能否认,自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女性每取得一点点权利,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也不能否认,男女平等在特别不平等的时代也存在着,如许地山小说《春桃》里的春桃。

小说讲述了春桃在战乱中与将入洞房的李茂失散,逃难到北京捡烂纸为生。为活下去,与逃难者向高相依为命。后李茂突然出现,以丢了双腿的乞丐身份。

春桃毫不犹豫把李茂带回“家”。两个男陷入尴尬,商量春桃该归谁。春桃此时显示出大不同。她认为,依赖人和掠夺人的,才会遵守所谓风俗习惯;依自己的能力而生活的,并不很看重这些。她坦然决定:一女二男同宿一炕。她说,我谁的老婆都不是,我是我自己。我不能由你们派。

对于失散的多年的李茂,她说:“一夜夫妻百日恩,我不做缺德的事。今天看你走不动,不能干大活,我就不要你,我还能算人吗?”

对于共同生活多年的向高,她也没让他离开:“若是人笑话你,你不会揍他?你露什么怯?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

经过李茂的上吊,向高的出走,春桃的坚守,最后两个男人决定,在北京城,向高是户主,李茂是亲戚;回老家农村,李茂是户主,向高是亲戚。

自古有一夫多妻,哪有一妻二夫的?原始的夫权和父权思想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在春桃这里似乎不存在。她在独立生存以先,首先要自我保护。她的决定,不是女权主义的女权。女性的权利不仅仅是权利的平等和提高,更是道义和责任的平等与提高。还是自我保护的成立,这使她没有成为老舍笔下的月牙儿。

她内心有不自知的平等意识。真正的平等,不是俯就和争取,而是发乎于善良的本性。既非传统道德和宗教例律下违心谄媚,也不因掌握绝对的决策权,而无奈地丧尽善良。此时,她不但是两个男人的夫权和爱情的主宰,更是自己的主宰。她在乱世中,不但做到了生活上的独立,还做到的人格上的独立。

从春桃看,活下去是真理。感恩也是真理。男女平等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她的境界高于此。让男人的夫权归男人,女人的女权归女人吧。生活是实在的,良心是感知到的。她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独立、善良、担当。她的平等意识,就在于此吧。

许地山简介 篇10

原名许赞遥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用心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修改《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感情受阻而厌世。期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资料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用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情绪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修改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用心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用心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