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汇总30篇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汇总30篇》

时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精选30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武松的倔强豪放、机智勇武的性格。

3.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一部分内容。

难点: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

小黑板,DVD,电视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

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

⑵指名朗读。

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

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

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

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景阳冈》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倔强豪放,机智勇武

五、探究延伸

学了这一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有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的内容不该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讨论

2.学生畅谈,师相机点拨

附:板书设计

20 景阳冈

打 虎

机智勇武

上冈 下冈

喝酒

倔强豪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首先,在情节的理解上,讲解详细有层次,学生可以一步步掌握内容;其次,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最后,安排学生讨论、总结人物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8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个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版块:

1、生字词:掌握本册要求学生学会的15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对课文中带的多音字,要重点复习。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阅读版块:

1、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5、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6、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7、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间隔号的不同用法。

9、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版块: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叙述。

3、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书写规范,

5、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三、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四、复习方法:

分为: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五个部分。

1、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穿插在每节课中进行复习。

2、积累运用总结出题型重在平时的练习。

3、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

4、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是重点。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探究性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以引导、归纳练习为主,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1

一、分析学术条件:

这个班有些同学聪明活泼,学习基础好,学习习惯好,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习兴趣浓厚。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学生是有上进心的。然而,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差,语言积累不足,作文基础差。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一大半都是乱涂乱画。有些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确,还有很多学生经常写不完作业。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听课,小动作太多,课堂纪律混乱,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以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着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小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课文”、“习题”和“习题”组成。

整本教材有7个单元。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右上角带的是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不纳入考试范围。每个单元有7个“练习”。每个单元有7个“练习”。

整本教材有26篇课文。所选文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纵观整本教材的阅读文本,无论是优美如散文,抒情如诗歌,还是简单如叙事,都给学生以丰富多面的情感熏陶,使学生“被优秀作品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从而培养道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情感大餐。阅读教材的作者别出心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诗词,让学生欣赏到目的丰富、凝练灵动的汉语言文字;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知性趣味;《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嫦娥奔月》也让学生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金蝉脱壳》和《推敲》,以新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了解成语和常用词的由来,感受汉字和汉语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深刻内涵,领悟古代文人严谨治学的精神。

课后练习复读,再积累。朗读和背诵积累单词是一致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语文基本功。每节课都安排学习写钢笔字,让学生老老实实写,认真,感受汉字之美;注重理解,强调阅读的内化,注重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要求部分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单词(《师恩难忘》),要求部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考虑单词的用法(《推敲》),要求部分学生区分同义词表达中的细微差别(《黄鹤楼送别》),引导部分学生结合语境区分单词的情感色彩……很多练习安排让学生感受和感受另外,根据课文特点,“小作文练习”由镜头安排,让学生从句型、段落模式、立意、文笔等方面练习局部模仿写作。

练习教材的每一课都包括三个部分:例题、练习重点讨论和作业。例子一般都是根据prima的优秀作品改写的

整本教材一共布置了7个综合练习,每个单元后面各布置一个。综合练习包括拼音识字、句子训练、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写作,这些练习相对独立,分别形成一个系列。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选择性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仔细观察事物、阅读和阅卷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说、会说,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说清自己所表达的.意思。

4、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大意。

5、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图画,写出的文章通顺,并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四、教学方法措施:

1、抓课堂40分钟。在对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听讲,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与人交流,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

2、加强学生写字训练。“动笔即是练字时”,只要学生动手写字老师就要跟上指导,每节课重点指导一个或两个同学,每次作业都重点批阅这些写字差的同学,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有进步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对于书写认真、漂亮的同学及时表扬,在班内建立“书法展示角”,把学生好的写作作品和作业及时展示,起到师范带动的作用。

3、加强词、句训练和积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朗读时及时反馈和纠正学生的发音,绝不放过每一处错误。

5、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教学。

7、开展“生教生”活动。因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容易交流,所以,后进生的培养应该发动学生,让好生带差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促使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2

一、学情分析

本学年有学生多名,优生在平时作业、测查中都较认真,但这部分学生人数较少。中间部分学生较多,他们的成绩不稳定,遇到理解和拓展练习的题有困难,且学习过程中喜欢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不扎实。另外还有x名后进生,基础较差,前边学后面忘,不够勤奋,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

二、复习内容

1、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x个生字,会认的x个生字。掌握部分特殊字的笔画、笔顺、部首。

2、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

3、积累有关季节、时间、仪态仪表、“看”的意思、郑和远航、含“水”字等四字词语。

4、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名言警句。

6、句子训练:会修改病句;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能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双重否定与肯定、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等句型转换。

7、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掌握顿号、分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8、根据课文练习,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9、阅读: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整洁。40分钟不少于450字。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三、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细节写生动是重点。

四、复习难点

1、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作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五、复习方法

归类复习法、练习法、讲解法相结合。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利用早读、放学回家后等时间把要求会写、会背的内容过关,并发动小组间竞争、一对一互助组帮扶。

2、以课文为载体,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适当向课外拓展。

3、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各单元,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把握住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平时教学中的未知领域,有的放矢的进行练习。只要练习务必全部掌握。

4、结合时间和进度对复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检测结果,总结复习情况,以利于更进一步的复习。

5、加大培优补差工作,加强优差生合作与督促。

六、具体安排

1、第一阶段,分单元进行复习,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适当练习测验。(复习梳理约4课时,练习以家庭作业为主)

2、第二阶段,以字、词、句为重点进行复习。将全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类,集中梳理,适度练习测验。(字:1课时;词:1课时;句:2课时;检测反馈:4课时)

3、第三阶段,全面复习,查漏补缺。在前两个阶段的复习基础上,对学生未彻底弄清的知识进行复习,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讲解。

(检测:4课时;反馈:2课时;自主查漏补缺: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4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本班的优生有盛忻怡、陈燕、杨抒含、江雨虹等10名同学,占全班学生的20%。

们平时勤快、学好,遇到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早着手,对拓展练习的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审题认真,答案准确。中间生占28名,占全班学生的55%。这部分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所在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差生有6人,占全班学生的16%。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字;

(4)选字填空;

(5)改正错别字;

(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

(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

(1)懂得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

(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

(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

(5)默写;

(6)补足词语;

(7)词语搭配;

(8)会修改病句;

(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5、语言感悟: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6、标点符号。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

7、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8、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

三、复习目标

1、主动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22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57个词语,做到书写公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主动复习本册课文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五、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及新闻报道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六、复习措施

1、突出三个特色: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是新内容,即依据大修订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3、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5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朗中、媳妇、辉煌、苗条、风、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

2、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

人物描写一组

说说读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读,正音。

三、再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⑴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

小嘎了了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⑵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⑶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比如:

“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四、细读课文,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⑴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⑵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课本上。

⑶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共同分享

1、交流学习《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⑴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并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呢?

(动作和心理描写。)

⑷归纳小结:

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点标志。心理描写有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形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2、交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

⑴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的理解。

①体会严监生的吝啬:

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②课文刻画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⑵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⑶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⑷归纳小结: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要集中笔墨,不要面面俱到;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3、交流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⑴“凤辣子”是一个什么的人?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并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①体会作者笔下“凤辣子”的人物形象。

(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②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⑵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⑶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呢?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⑷归纳小结: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速读三篇短文:

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才会典型。

三、课外延伸

1、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机灵──动作、心理描写

严监生:守财奴──动作神态描写

王熙凤:泼辣精明──外貌、语言描写、正侧面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7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8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个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目标:

1.能用钢笔书写端正、规范的汉字。

2.重点巩固精读课文内容,背熟古诗和课文精彩片段。

3.牢固掌握练习中出现的知识点(词语搭配、扩句、标点、对联、改病句、排列顺序、词语归类、缩句、转述、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等知识点)。

4.以基础达标(写作)为突破口,提高作文能力,能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事例,有条理地记叙一件事,写出篇幅适宜的作文。

5.阅读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沉浸其中悟情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全册知识梳理

1、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2、全册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2个生字表。要求认识的生字有20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0个。

3、从习作来看,本册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4、在阅读理解方面,本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口语交际要注意语言美,强调讲普通话,学会倾听。

四、学情分析

我们班现有学生59名,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学习上不肯用功,粗心者居多,还有高郅斐、彭宏达、彭军、巩金星等几名学生学习态度很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上没有一点自觉性。

五、复习方法:

先单元复习再按类型复习:

分为: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五部分。

1、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穿插在每节课中进行复习。

2、积累运用总结出题型重在平时的练习。

3、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

4、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六、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七、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生字词: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50个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对课文中带*的多音字,要重点复习。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读背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二)阅读:

1、了解课文题材,本册中出现了白话文、相声、剧本、文言文、记叙文等,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要实记。

2、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每课中的课后练习题中带点的词语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5、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6、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7、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根据内容进行补篇练习。

(三)习作:

本册涉及到的作文类型有:书信、童年趣事、自由习作、缩写、竞选稿、写人、记事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3、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书写规范、整洁。

5、40分钟不少于400字。

6、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画出《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

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

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生气

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

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

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三、感悟写法,尝试描写。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记。

2.交流讨论: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描写人物时,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三个各自独立的选段构成的一篇课文,学生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在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言,说出各自的想法。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看过《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的原著,《小兵张嘎》有部分同学看过影视作品,在没有充分了解原著的基础上,单单只看选段,难免会对人物形象有些误解。所以,教师需要加以指导,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原著中遨游,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纸马。

课型:

阅读探究课。

第一课时安排: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第二课时安排: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本文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动脑筋”故事交流会。

[课前激趣]玩纸牌

出示两组牌,红心10、8、4,草花9、7、3。上来的同学当然挑红心。同学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中,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出示,指名读):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②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1、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2、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孔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1、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读一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5、学生推算。教师巡视,找出一两张推算结果多的纸。

6、(展示台)展示学生推算结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小结: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__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评价——全班齐读。

3、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出示)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4、小结:

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板书),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出示学习目标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案: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神机妙算、智勇双全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田忌:有勇无谋、屡败屡战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齐威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你想对孙膑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田忌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齐威王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大家学会的词语可真不少。老师准备了一张词语卡片,大家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词语卡片:

神机妙算、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智勇双全

有勇无谋、垂头丧气、屡败屡战、胜不骄、败不馁、

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预案: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1

一、课题名称:草船借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正确读写本科生字词

② 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③ 朗读课文,自读自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聊故事,创氛围

师: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是指的那四本书吗? 举手回答

生:《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师:没错,就是这四本书。其中啊,《三国演义》被称为智慧之书和谋略之书,谁来说说自己都知道这本书中的哪些故事呢?

生:……

2.揭题

师:刚才大家讲了“……”这些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3、齐读课题

师: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最洪亮的声音把课题读一遍!

4、简介时代背景

师:话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三分,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其中曹操的实力最强。于是,在打败了刘备以后,曹操继续南下攻打孙权,准备扫平江南。为了抵抗曹军,刘备和孙权决定联手,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至孙权那里,帮忙出谋划策。故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吗?赶紧把课文读一读吧!在读的时候看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不会的字问一下会的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分别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作业,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老师想让大家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来给课文中的四个人物排一下名次。(最终无论其他人怎么排,诸葛亮都会是第一,引出诸葛亮是最聪明的)

师: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这是大家读了一遍课文以后达成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地方很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把课文仔仔细细的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写诸葛亮的智慧,写诸葛亮的谋略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读出精彩!明白吗?好,开始,放声读!

师: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尤其是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得更加有味道。咱们现在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师:大家读得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先分享这么多,下一节课再接着分享,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课。

六、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2

为做好下一步的复习整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复习目标,加强复习效果,提高测试成绩,现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课本、学习乐园为复习材料,强化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检测复习效果,查漏补缺。以单元过关测试为手段,培养解题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四、综合练习阶段。多方面的练习题型,出题形式多样化,既要锻炼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也要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解题习惯。从书写、思考到解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做好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辅导工作。优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加大练习力度;优生与差生结对帮助,教师辅导,让差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题量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3

一、基础知识

以必考点为核心,寻求思维和方法的突破。基础知识必考点为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解决这三个点一是靠积累,一是靠思维。其中,成语以积累为要,一般而言,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是使用场合、范围,或是感情色彩,或是一个关键词,或是一个易混点等,抓住一点就可事半功倍。病句辨析的积累要从概念句和易错句做起,从而强化意识。语句衔接,主要是靠合理的思维,培养这种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

以阅读训练为基,全面提高推断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基础,其难点常在生僻字词和长句上,而新课程卷又以人物传记为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用词特点,所以,不妨按朝代组织阅读材料,熟悉传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特点以及各个朝代的用词特点,并同时积累关键实词,体会疑难句的分析方法。

三、诗歌鉴赏

以准确定位为前提,以联想想象为手段,全面提高鉴赏水平。诗歌鉴赏中考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因而答案常常会南辕北辙,第二轮复习中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而影响考生得分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整首诗的理解不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训练时必须要全面提升诗歌的理解能力,要训练自己抓住意象联想画面的能力,能够摆脱语序和用词对于诗歌理解的干扰。

四、现代文阅读

以读为本,合理抉择,全面提升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上是读的问题--- 或是文本阅读不到位,或是选项阅读不清楚。所以现代文阅读当以阅读训练为第一要务。在这一阶段,应进一步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

五、写作

以思维训练为本,狠抓审题立意,打造写作亮点。写作中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思维问题,而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审题立意和思路结构上。事实证明,凡在写作上出问题者,也都是在这两个方面出的问题,而一篇高分作文,不仅这两方面没有问题,并且还有自身的亮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4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5

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拟定本计划,以保证五年级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我班本学期共有孩子43人,其中男同学23人,女同学20人。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我班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班级纪律有了较大的改善,多数的孩子有了较高的上进心,语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留下了遗憾。希望通过本学期的努力,争取把我班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主要以专题组织单元,一共有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三、教材分析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1、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2、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3、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力培养的内容。

4、口语交际方面,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其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提出"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习作上,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展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2、增加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1、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专题,角度更加灵活。

2、教材编排在继承中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孩子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3、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设"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孩子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孩子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孩子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准备放手让孩子独立识字,并且鼓励孩子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本册写字150个,教学时,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作重点指导,对于出现的新词语要布置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朗读不仅要求孩子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教学时,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读书,让孩子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

(2)默读教学时,为孩子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揭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孩子按照要求认真思考,默读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孩子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如: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于物的方法等;(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学中要做到:(1)体验文本与修改化感悟的关系。(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4、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1)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2)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孩子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分解色读或演。(3)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紧紧抓住文章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4)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要指导朗读和通过孩子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孩子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选定的情境。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

第四、要不断提高孩子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孩子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高年级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要提高孩子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原则。首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深入思考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教学,注重引导,注重培养能力,课后认真总结,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努力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上"。其次,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和利用班上中等生多的情况,狠抓中上等生的管理和训练,使他们逐渐转变或接近上等生,从而激励班上的优生,让这部分孩子有学习的压力,激励更加勤奋学习;同时,让中等生的进步激励后进生的进步。班中的中等生与学因生之间的差距本来不大,但通过努力,中等生有了提高,必然促使后进生也要加倍努力,才能把原距离保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积极与孩子家长沟通,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条纽带。教学中,要清楚知道:了解孩子不能单一的从学校里掌握孩子的情况,还应当充分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情况出发,从社会对孩子的评价等方面综合了解孩子情况,从而更好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全面获取孩子的信息,真正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一纽带作用。

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教学课时安排与进度安排

根据课程计划,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每周安排6课时,本册教材共安排正课87课时,机动16课时。各单元所用课时数大致计划安排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再作灵活机动的安排与调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6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7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 “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结果怎样?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锐利 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 矛戳盾 会怎么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8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__),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29

《杨氏之子》精品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__-03-2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1.正确规范地书写“梁、惠、禽、诣、乃、曰”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读懂文言文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4. 初步感知文言文,运用逆向翻译法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巧问妙答的小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田字格黑板贴、课文纸、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1.讲述几个巧问妙答的小故事,体会语言艺术的精妙

2.白话故事导入

a.师讲述白话版《杨氏之子》。

b.点名复述。

c.同桌互讲。

一、导入课题

1.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古代的文言文如何讲这个故事的?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我们走近《杨氏之子》去感受一个古代孩子的智慧。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一书。(板书:文言文。课件出示文言文和《世说新语》介绍)

2.板书课题。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10.杨氏之子)

3. 理解题意。课题是什么意思?指名反馈。

我是姓敖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敖氏之女,你能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自己吗?指名反馈。

二、初读文言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课件出示课文)

2.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使学生学会根据文意判断多音字读音的方法:(课件出示多音字用法)

为wèi设果 儿应yìng声答曰

3.学生自己根据语感划分节奏读。

4.出示正确的划分,教师范读,生小声跟读,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课件出示带节奏线文本)

重点练习:“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是“家/禽”而不是“家禽”)

5.再读,评价。

三、文白对译,疏通字词句。

(一)文白对译,疏通句意。师说白话文,生读对应文言文。引导发现文言文语言精简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难点字词。

1.同桌合作学习:一起读读古文,完成练习——理解难点字的意思(“甚、惠、诣、乃、曰、示、禽”等)。

生汇报并反馈学习方法,师相机板书。

2.指导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四、精读品味对话之精妙

(一)把文章读短

1.引导学生回顾白话文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浓缩成一句话、一个词。(课件出示下划线。板书:聪惠)

2.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杨氏子的“聪惠”?(相机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

(二)把文章读长,理解人物间关系,体会语言精妙

1.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这不约而来,可以看出他们两家的关系怎么样?生反馈。

杨氏子知不知道来人是谁?从哪看出他知道?那又一次证明他们两家……生反馈。

2.理解人物内心: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心里想到了什么?一句“此是君家果”是有意刁难吗?如果你是那聪慧的杨氏子,听到这句“此是君家果”又会怎么想?

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语气的不同,从“未闻”中感受杨氏子的委婉、礼貌及句子的言下之意。

3.学生反馈,教师随机点拨。

引导学生读懂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是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惠表现。(相机板书:杨梅 杨家果 孔雀 孔家禽)

4.若来者是柳君平、黄君平、李君平、梅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扮角色演一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趣味练习:看白话说文言。(课件出示练习,视学习情况出示)

五、熟读成诵

生读没有标点的、竖向排列的课文;背诵。(课件出示)

六、自选课外拓展

1.发挥想象将《杨氏之子》扩写为一则生动的白话文故事。

2.收集有趣的巧问妙答故事、经典的广告语等,与同学交流。

3.阅读《世说新语》中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七、总结

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30

一.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4.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5.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

子慢慢抹净.”

6.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7.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a.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b.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c.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d.“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8.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9.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a.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10.美读升华:你能像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11..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五.注重积累,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