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优秀12篇)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本文是细致的小编演员为大伙儿整编的12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感受语言的魅力——《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桥山学校 黄海燕一、教材简析:《杨氏之子》安排在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第10课,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将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来学习是这套教材编排中的第一次,可见编者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一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一篇文言文,寥寥五十余字,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本文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组的首篇课文,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学习本课,要让学生理解古文意思,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机智风趣,初步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对象分析:《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古今异义、表达习惯不同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这篇课文,体会人物语言机智幽默的难点,但相对同类型文本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是打开文言文殿堂的敲门砖。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一“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仅仅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3)情感态度目标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四、教学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及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五、教学策略: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以下这些方法理解文言:①阅读注释法(如对“甚、惠、诣、乃、曰、未”等词的理解);②参考资料法(如阅读《词语手册》、查字典、翻阅工具书等帮助理解);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未设果”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相关的课件及《世说新语》上的小故事。(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世说新语》及作者刘义庆的资料;根据字典及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词。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1、提示课题:导语: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2、解读课题: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3、迁移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并进行范读,学生跟读。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4.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5.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孔君平诣其父。①指名学生读。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乃呼儿出。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孔指以示儿曰。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6.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7.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此”———学生:这个(杨梅)。“果”———学生:水果。“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我说“果”,学生对:禽。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学生对比着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2.同桌对练,齐吟诵。【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2.因:因此。3.窦:孔,洞。4.耳:语气词。【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六、板书设计:杨 氏 之 子(巧妙应答 机智幽默)杨―――――――――孔此(杨梅)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附件内容: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2.因:因此。3.窦:孔,洞。4.耳:语气词。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四、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言文学生遇到的难题。释句,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杨氏之子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古文”吗?(古代人写的文章)

我们以前学过古文吗?

错,古诗词就是古文啊,古诗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古文。

2、师:同学们对古文并不陌生吧。那谁知道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叫(),你觉得古诗词与现在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很短、很美。课件出示:简短、优美)

3、师: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古文——古代人记叙、议论、写书信等用的是文言文。题目是《杨氏之子》。(齐读,板书)

二、揭示题意,反复诵读

1、释题

师:“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你能不能用题目中的“之”组个词?(根据学生所组的词:朗读之星,全班之冠,光荣之家,提示“之”的意思是“的”)

师:那么“杨氏之子”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你姓什么,那你是

2、自由读

师: 氏之 ,课前预习 你读了几遍?

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己再把杨氏之子的故事读一读——

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读音要准确,腔圆就是声音要洪亮、圆润。开始吧(出示课件)

3、指名读,评价读

师:谁先来读?

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做到字正腔圆了吗?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气就很可嘉。更可喜的是,有两个多音字你读得完全正确。

“为设果”的“为”字,你不读“为”,为什么?带大家读一遍。

“儿应声答曰”的“应”字还有一个读音是“应”,在这里为什么读“应”?(应:回答)怎样地回答(很快地回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对答如流)带大家读一遍。

看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有助于读准字音。

4、要读得字正腔圆还有个小窍门,就是读好翘舌音和后鼻音的字,先跟老师一字一句读一遍,边跟读边用铅笔在翘舌音与后鼻音下面打个小点。

5、自己再试试

6、指名读。(你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掌声鼓励)

7、见好就学,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读一遍(齐读)

三、解析课文,故事接龙

同学们数数看,全文共几句话?五句话共短短55个字,却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现在,咱们要来玩个故事接龙游戏,好吗?

不要紧张,只要能把故事用翻译出来即可。老师还送个大家:

v 读懂古文两法

(1)、借助注释

(2)、扩展词语 连词成句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

1谁愿意当龙头?请

生: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甚聪慧! “惠”是生字,跟老师一起写一遍,(板书“惠”)

惠就是“慧”,智慧的意思。聪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小孩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非常聪明。

师:——他姓什么? 生:杨——

师:把感受带到文中,我们一起读读第一句话:读出很聪明。

2、师:接着往下说,请 。

生: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出来。

师:第二主人公闪亮登场,他叫(板书:孔君平),他姓孔,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他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是个大学问家。

“诣”就是拜访,谁有补充(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孔君平不约而至前来家中拜访,可见这两家人的关系怎样?(亲密)

“乃”就是“就”,呼就是叫。

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拿出课堂小练笔:穿越古代,发挥想象,丰厚文本,可能是谁给孔君平开的门,谁叫的杨氏子? 推想当时的情景,他们之间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用三两句话写下来。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种可能是佣人开门,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心想:————于是就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

3、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这里省略了很多话,是谁为谁摆出水果?

师:水果里面有杨梅。特别强调了杨梅。你看这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怎么样?(板书)

生:一样。

4、指名学生 说句意(板书:君家果)

师: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呢?

师:孔先生啊孔先生,你这么说,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

师:大家同意吗?

师:我也同意,因为孔君平的话中藏有秘妙,发现了吗,是哪个字?

(“君”是指品行好的人)

师:这个玩笑开得妙啊,妙在哪?

(将姓氏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很幽默很有趣)

师:你就是幽默风趣的孔君平,配上动作,你来逗一逗,我给你旁白。

孔指以示儿曰:

5、师: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 禽(qín)。”

师:杨家小孩很快地回答说:

生: “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禽”(跟老师一起把禽字写一写),就是“鸟”,文中指的是(孔雀)。(板书)

“夫子家 禽”就是“您家的孔雀”

我们现在说的“家禽”说的是家中圈养的鸟类动物,比如:鸡鸭鹅

师:“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 禽(qín)。”是这篇课文中最长的一个句子,该怎么读呢?完成一道选择题。

齐读一遍

五、思考问题,揭示文意

1、师:大家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一)体会聪明

(聪明)聪明在哪里体现出来?(回答巧妙)

师:这个回答为什么巧妙?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

2、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会听。然后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3、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4、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

(二)体会有教养,有礼貌

1、难怪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怎样(甚聪慧)既然“惠”与“慧”

意思一样,为什们课文不用智慧的“慧”,而用“惠”呢,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

2、 这个九岁的杨氏之子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声细读)交流汇报

(1)待人热情,懂得待客之道

(2)说话有礼貌,有教养。(称孔君平为“夫子”,“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3)比较两句话:

孔雀是夫子家禽。(当面锣对面鼓反驳,会令客人很尴尬。)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否定句式委婉回答,不动声色,妙哉!)

6、讨论:生活中还有很多跟我们姓氏的读音有关的事物,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样式之子又会如何应答?兰君平?陶君平呢?

六、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huì)。孔君平/诣(yì)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yuē):“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1、 拿出铅笔,试着给古文划分一下节奏

2、对照答案,自己改一改

3、学生分角色读。旁白:齐读 一生演孔君平 一生演杨氏子

4、我们再来进行男女生之间的诵读比赛。看看哪一方读的好。先请我们的男生来,小秀才们,起立!

男生读,师评价:恩,看来小秀才们再加把劲,快要中状元了。好,现在轮到我们的女生了,小才女们,起立!

女生读,师评价: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我们的小才女们读古文的时候真是有模有样啊!

5、分角色读:看到你们读,我心里也痒痒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分角色读一遍,好吗?我是孔君平,谁愿意当杨氏子呢?

6、试着背诵课文

七、小结课文,总结收获

师:今天,大家又积累了一篇古文。你有什么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知道了,读古文要有——韵味;还明白了,我门只要知道了字的意思,就可以知道——句子的意思 ……)

总结: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诵读经典,将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最后,请全班同学再一次背诵全文,体会我们中华汉字的古朴典雅!

师生共同背诵,结束全文。

八、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把《杨氏之子》的故事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记叙文

九、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 梅 孔 雀

君家果 未闻……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4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是―?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学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畅谈。: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请一生先读。

3、文言文和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和词语手册学着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逐句理解。

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理解甚,惠与慧的比较。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设果,只有一种水果吗?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

你怎么评价杨氏之子的。回答。

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7、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理解“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意。

2、学习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不同于“”的语言特点。

4、通过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有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古人刘义庆,走进他的《世说新语》,去认识一位九岁的能言善辩的孩子。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氏之子或女)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在读文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着重强调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读懂停顿。(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读懂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2,、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第一句: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甚、聪惠。

第二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诣、乃。介绍孔君平。

(2)“乃呼儿出”大家猜想一下,是谁把孩子叫出来的呢?叫儿子出来做什么呢?

师小结:从这我们能感受到古人是有大智慧的,古文中省略了一些环节,我们还是能解其意,这就是古文语言精炼的一个特点。

第三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为、设。

(2)谁为谁设果?

师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这句话虽然省略了主语,但我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果有杨梅”是只有杨梅吗?想象一下还有什么?但在这里只提到杨梅呢?

第四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此、君。

(2)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他家的水果呢?在与杨氏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君平把杨梅和杨氏之子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杨梅姓杨,杨氏之子也姓杨,说他们是一家子。)

第五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未、夫子、“家”和“禽”与现代的“家禽”比较。

(2)那杨氏子又为何这样作答呢?推测一下,杨氏子在作答之前,他是怎么想的?

3、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1、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甚聪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比“君家果”“夫子家禽”。

(2)“应声”答曰(反应快),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听话的`人感觉舒服,同样的意思,拐了个弯说,就委婉得体,而不失礼貌。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孔雀;

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反驳了孔君平的话。

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引导:(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设计意图: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五、熟读成诵。

1,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杨氏之子》教案 篇6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中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读,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杨氏之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 这一中心问题,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了解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讲、演相结合;采用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明礼仪”教育。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住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方向。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

1.《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搜集几篇反映儿童的古诗。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以前我们曾学过许多关于儿童的古诗,同学们能背几首吗?(生背熟悉的古诗)你们背得真棒!太让老师敬佩了!今天老师还想向你们推荐一本书----《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出示其中的一篇故事(《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师读并讲解故事的大意,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语感。)

师:这就是语言的精妙!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本单元的专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氏之子》,一起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认识古代儿童的聪颖机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读题,理解“杨氏”之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孩子走进课文,走进语言的天地,是非常有利的!

二、走进课文,感悟故事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语感。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适当断句,尝试把握语感。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和断句。师范读后,生齐读。(出示标注好停顿的原文。)

3.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多种方式读,加强阅读效果。

(二)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读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出示思考提示: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在以下几方面应注意:

(1)“孔/指以示儿/曰”和“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句注意停顿。

(2)“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把握住“君家果” “未闻”体会回答的巧妙。

(第一次的体会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能体会多少是多少。)

3.生把原文和翻译对照起来读,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练。

4.让学生尝试表演,适当加入肢体语言,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读中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所以此环节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心、求知欲望。

三、走进“杨氏之子”,感悟语言的精妙

师:语言的魅力太大了!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智慧,还能无形中化解别人的刁难。那么杨氏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呢?

1.出示句子: “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2.小组合作讨论后,全班交流,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以下两点:(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感受孩子的聪慧和机智。这是第二次更深入地感悟,在学生理顺自己思路的同时,教师适当给予帮助和鼓励!)

2.在体会孩子精妙语言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白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从而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再读孩子说的话,体会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4.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像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设计意图:读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既能让学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能锻炼孩子的能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走进《世说新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师:我们在上课初已经读过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出示另一篇故事《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师生一起读,一起理解。

师启发:这样一本好书,不去读实在太可惜了,希望你们课下一定要找来读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发散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

五、走进“综合性学习”,拓展阅读空间

1.出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2.师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课堂交流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设计意图: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进而不知不觉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六、作业超市

1.阅读课文,再次感受孩子语言的精妙。

2.落实“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规定时间验收。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语言的艺术”

看注释    杨家小儿   孔君平

聪惠(智慧)

联系上下文  杨   梅  孔 雀

[探讨与反思]

文章虽短小,需要学生领悟的东西却很多。我想通过本设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孩子在充分阅读,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把握住关键问题“杨氏之子的语言到底妙在何处”来启发孩子思索,感受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激发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阅读,去发现,真正落实“大语文观”。

“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这也是我最想达到的!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课内的积累,也需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搜集。所以本课作为“语言的艺术”专题中的第一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如果教师掌握好的话,将会使本课的教学达到一举数得的功效! 再者,在教学本课时,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再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礼貌,也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7

科目 语文班级五年级时间 2011年4月课题章节名称 《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力读正确、读出节奏、理解文言文情感初步体会文言文特点,喜欢文言文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读出节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查找资料教 学 过 程时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信息技术运用设计意图1 分 钟        一、导入。(课前板书课文)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问:“你能把话说好吗?”看来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交流   体会单元主题     3 分 钟      二、解题:1.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2.解题:理解“氏”屏幕出示: a在有特长或有身份的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加上“氏”表示尊重。 b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姓张的叫张氏,嫁给姓李的叫李氏。3.根据预习,你认为题目中“氏”应该选哪个意思。(补充笔记在题目上)齐读 课题     理解题意补充笔记 课件 拓展解题为体会“惠”作铺垫   2 分 钟    三、体会文言文与的区别1.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课文很短。(对,全文只有55个字);不好读;(停顿和节奏不好掌握);不好理解。 刚才大家说的都是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语言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饱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个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了。       找出不同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 5 分 钟          四、读正确1.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把握不准字音的作上记号。(生读,2分钟) 2.抽生读文,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句子: a﹒为设果,果有杨梅。(“为”字读音) c﹒儿应声答曰(“应”字读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根据“为”、“应”在文中的意思确定读音。   读课文,质疑读音               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学会质疑 3 分 钟五、读出节奏1.再次大声读文言文,画出节奏,不能判断节奏的打上记号 2.抽生上黑板边读边画节奏,1—3句比较简单,有疑问的4、5句留到理解文言文意思后再确定。 画节奏,质疑     8 分 钟                         10 分 钟                         8 分 钟六、读明白1.学法指导:回忆一下,咱们在理解二单元古诗词的时候采用了那些方法?(抽生回答,师小结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 2.下面就请大家用上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会我们通过交流、讨论来解决。(生读书自学6分钟) 3.交流汇报,教师予以指导。重点指导: (1)“惠、诣”联系注释理解,提醒并练习书写。 (2)对“夫子”的理解 a“夫子”指谁?(孔君平) b假设提问: 如果来的是一位阿姨能叫“夫子”吗?(夫子一般指男的);如果来的是以小男孩能叫“夫子”吗?(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如果来的是一位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能叫“夫子”吗? 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a.富人(插图衣着) b.有学问的人(建议同学们不妨看看注释,也许你也能找到答案) 根据注释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部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体会“士族阶层”: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都是有文化的人。 (3)讲解 :“君”:尊称,对比:尔、汝;“禽”:鸟类的统称。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对4、5句进行断句5.按节奏齐读课文6.练习背诵  回忆学法     自学理解文言文意思   汇报对文言文的理解                               解决4、5句断句 读文、背诵   学法迁移读懂课文板书设计课文全文,带注释,节奏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孩子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之前孩子们已经有古诗词学习的经验,因此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引导孩子们从古诗词学习方法过渡过来,特别加强了对“氏”“君”“夫子”的拓展理解,此外加入了《世说新语》的写作背景的认识。为下堂课体会杨氏子的“惠”做好铺垫。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叫做“白话”,所写的的文章就叫做“”。而我国古代言语则比现在的精练、简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孔子说过的话吗?来,让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齐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 “氏”在字典里的解释是:

3)我们预习过课文,在这里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初读,读准。

1、请打开课文,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每个字读准确。指名读。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师再读一遍。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3)检查,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2、再读,读懂

1)根据刚才我们的朗读中的停顿和下面的注释,你能不能来说一说课文中的5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那么我们就一句一句说下来好吗?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

1、仁慈

2、柔顺

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所以,作者特别用了这个“惠”。这个孩子姓什么?“杨”板书。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水果里有杨梅,书写“杨”。只有一种水果“杨梅”吗?怎么看出来呢?设—摆,那是很多水果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君”是什么意思?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你听出其中的。味道了吗?来,谁来说一说?

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是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应声就是指很快的。你听的出其中的味道吗?

3)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4)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老师问,你们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何许人来访,如何?杨氏子设何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配乐摇头晃脑地读一读。

5)意思了解了,你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样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为设果。甚聪惠啊!

应声答,反应很快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假思索,甚聪惠!

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抓住对方的姓氏也来回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再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比较“未闻”,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

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果然是甚聪惠!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读懂了这句话,如果来者姓柳呢?你怎么回应?姓梅呢?你们也甚聪慧啊!姓蒲呢?

6)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再次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配上音乐读。

7)交流:展示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读好,背诵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师说,咱们先一句一句来。

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9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读通课文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2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 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 板书设计

时间允许的话欣赏《两小儿辩日》《世说新语》两则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两个生字,会写“梁、诣、禽”三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3.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待客有礼,体会文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旧文

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我听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了《自相矛盾》。谁能完整地背诵出来?(指名背诵)

2.揭示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言文的世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来,齐读课题——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题

氏,姓氏。之,的。完整意思为姓杨人家的孩子。

4.了解出处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是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和轶事。

二、走近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分享,预设:

(1)夫子与孔君平的混淆。夫子是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君平。

(2)杨父的。混淆。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杨父有没有在场。

(3)本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就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3.再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试着将停顿读正确。

(2)指名朗读,请同学分享停顿的理由,大家一起讨论是否恰当。

(3)纠正朗读,在文中划出正确的朗读停顿线。

(4)教师范读,尤其注意孔君平与杨氏儿的两句对话。

(5)全班齐读,朗读的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将课文停顿正确。

4.疏通文意,指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谁为设果?是孩子,也就是杨氏之子。

②为谁设果?为孔君平,孩子为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示,给……看。

②指什么以示儿?是杨梅。此处省略了指的对象,可以结合插图教学。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②家禽,古今异义词,古意是家中的鸟,现在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③注意“禽”字,人字头要扁一点,撇和捺要张开。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写错。

三、走进课文,品味细节

1.文章第一句提供了哪些信息?体现了文言文什么特点?

(1)主人公的国籍、年龄、姓氏、人物特点。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

2.文中哪里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慧”?

(1)“应声”,说明杨氏之子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体现了他才思敏捷。

(2)“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加上未闻,则更加委婉有礼。

3.文言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风趣。本文哪里体现了语言的风趣?

孔君平借杨梅之“杨”打趣杨氏之子,说这是杨家之果。

杨氏之子立马以“孔雀”回击孔君平。

(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4.小组讨论:为什么杨氏之子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因为孔君平是客人,“未闻”一词比较委婉,既反驳了孔君平,又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5.开放讨论: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了杨氏子的回答,你会怎么想?

6.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孔君平的风趣调侃,杨氏子的机智敏捷。

(1)同桌分角色朗读

(2)男女分角色朗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7.体会古人称呼的丰富:

(1)杨氏之子(其、儿、君)

(2)孔君平(夫子、孔)

四、课堂小结,升华体会

1.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语言精练、风趣幽默、人物鲜明。

2.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配合插图。

3.试着背出原文,并向父母分享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