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7篇正文

《《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 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探究兴趣。

1、读题,解题。课文写到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3、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清文章条理。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

4、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5、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研读与赏析。

2、激情朗读,表达情感。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发生了千千万万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理解和认识“亲人”。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吗?(记得),当我们遨游在汉字王国时发现,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神奇有趣。今天我们来看这一个字,(出示“亲”)大家都认识吗?一起来读“亲”,再读(出示:亲),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创造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等这样的人叫做“亲人”(出示:亲人图)(张贴“亲”“亲人”在黑板上)

我们每天都在亲人的怀抱中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长了这么大,这里边经历的事太多太多,结合你身边对父母的体会,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你对这些亲人的理解?(提问,指名答)小结: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伟大的无私的  宽容、理解、包容的。

2、导入新课。

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也把他们称为亲人,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播放课件)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中国志愿军战歌》)(读“战歌”)让我们再一次追忆那可歌可泣的岁月。(播放抗美援朝画面)

3、简介背景。

(播放课件:音乐)师读: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 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 ,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当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分别时,有多少朝鲜亲人在车站为我们送行,那场面十分感人,他们互相说着“再见了,亲人”。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播放课件 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

4、这句话是谁说的?

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5、 “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6、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同学们,让我们一同去现场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播放课件:课文情景朗读)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课文中具体写了几位“亲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教师巡视)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播放课件:书上生字词)学生认读。教读。

4、理清文章条理。

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吗?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课文1---3自然段。

1、 那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和谁道别? (自由读)

2、那么谁想和大娘挥泪道别?(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谁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一自然段。

(2)。大娘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指名回答,并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在地上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试按“请求——一回忆——反问”将课文分成三层。

同学们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可以吗?(出示课件:开头 中间 结尾)

(4)开头:读请求大娘的话。(指名用请求的口气读开头。一人当志愿军战士,一人当大娘,情景朗读。)

(5)中间:(出示课件,理解重点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大娘还为我们做了什么?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唯一”“说明了什么?大娘心里怎么样?(痛苦)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结尾: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更能体现大娘对我们的情谊,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7)感情朗读。(播放课件:配乐集体朗读)

3、谁想和小金花道别?(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播放课件:小金花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2)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3)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播放课件:请同学扮演小金花,读。读出对敌人的恨。)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4)引读: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5)集体配乐朗读这一部分。(小组读)

4、谁要和大嫂道别?(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2)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有感情地朗读。

(3)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4)集体配乐朗读这一段。(小组读)

(5)(对照板书),升华感情。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播放课件)

(6)让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共同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播放课件)

(二)讨论1---3自然段的结构上的异同点。

1、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开头:都是请求的语句

中间: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结尾:都是反问的语句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三)学习4—6自然段(课件)。

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播放课件)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学生接读)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学生接读课文)

4、朗读,情感升华。播放课件  让学生全体起立,(配乐集体朗读)

(1)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学生相互握手)

(2)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列车开动了,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挥手朗读)

(3)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4)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再读。(配乐集体朗读)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播放课件语气沉重)同学们,当年奔赴朝鲜的志愿军英雄们,在朝鲜的战场上,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请看这一组照片,他们曾经把自己的鲜血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去收集这些英雄的事迹,开个英雄故事会,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许多可贵的精神!

《14、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打糕”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有所感悟之后,注意指导学生们读出语气。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的好手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先指名读再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情朗读。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

于永正评《再见了,亲人》

吴琳整理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老师们,评课,特别是当场评课是很难的一件事。《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宁愿上课也不愿评课。但是,既然给我这样一个任务,我就要努力将它做好。在今天评课的过程中,也讲一讲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我首先要说的是,听了张伟的课,特别是听了学生的朗读,内心里面为上海小学生的朗读感到由衷地感叹,由衷地高兴。所以,我想起一句话,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我说,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

具体地说,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一个老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我所说的教师的精彩,就是要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处理得精彩而精彩。张伟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这节课时,有三点独道之处:

(1)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张老师善于发现哪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呢?

第一,

他开始就问了个问题,从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代表人物身上发现什么共同的性别特点吗?当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是啊,她们都是女的,但是为什么送别的人群中女的多呢?没有青壮年男子呢?哦,我恍然大悟。这时,张老师非常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介绍了时代背景,这是我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多么自然,水到渠成。这个背景从这里入手,真是太巧妙了。

第二,

当讲到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的时候,课文总体任务完成了。张老师问了个问题,难道仅仅是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吗?那么,我们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而且紧接着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这里真是太妙了,这一招比刚才那一招还妙。我在教这课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要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读书。那么,通过字里行间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再细看拚了三天三夜的拚,想像当时战争的惨烈场面,更想像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那惨烈的战争场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第三,

课的最后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有吗?那和平时期呢?所以,听张老师的课我最想说的第一点感受,就是张老师是个非常善于发现的人。我们经常说,把发现留给学生,要想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首先发现。老师发现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老师都没有发现,又怎么能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呢?

(2)学生朗读得精彩。

这使我想起了9月2日有一位谈永康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语文老师要读占鳌头》。我很感谢这个专题。老师要多读书,读占鳌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张老师的课就告诉我们,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前不久,我们学习新课标以后,我们确实又走了些弯路。现在,专家又呼吁了,资深的专家,真正的专家说: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当然,我们研究怎么传授,知识是不可可缺的,只是传授的方法可以研究。有的需要讲,张老师不讲130万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不讲有14万志战士牺牲在了朝鲜国土上,学生怎么会知道呢?老师要备课,备课时要查有关的资料,当讲之处一定要讲,不讲学生不知道。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语文,首先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它的工具性,工具性怎么才叫掌握?一个是读,一个是背。上海吴忠豪教授,著名的专家,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文就是这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大量地读,大量地背,还要写,还要用,读写结合,就能够学好语文。其实学习语文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是被山东龙口的经验证明了的,被各地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我带过两轮学生,第二轮带的学生就很有经验了。去年暑假师生聚会,我们师生太有感情了。他们告诉我,当时小学48人,有41人考上大学,其只有五人大专,其它都是本科。学生优秀的成绩哪来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XX年老师功不可没,但小学六年是打基础的。一学生对我说,回想教过的老师,于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老师很厉害。一位学生能与别人对背《三字经》,问道是谁教他的,他说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于老师教我的。

我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教他们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我教他们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记忆是要锻炼的。我班小学升初中参加统考,很多孩子写的作文引用的古文的名言,很多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我说,这就是文化。我带孩子们玩都要玩出品味来,我带他们去春游,看到的那些盈联都让他们抄下来,背下来,不懂的我就去请教专家。所以,处处是教育的资源,要让孩子们成为文化人,有品味的人。

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我进一步体会到,我也坚信读占鳌头。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一位刚刚考上北大的学生写信给在校的校友,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上课不要听老师讲。上课不要听老师讲,我们不是白忙活了吗?我在想,如果这封信寄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我们的编辑会不会看中,对这句话,我不是完全赞同,但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老师的讲,老师的讲的作用是要根据课文的需要,但不要过高地估计讲的作用,因为语文能力说到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第二,不要过高地估计第一范文的作用,因为吕书湘、张志公先生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真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功夫在课外,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请我们记住课标的话,老师在课上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我们在课堂中的定位。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去读,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爱读书,爱他们的课本,要读字当头,不仅读好课本,还要读好课外书。老师们要记住课标中的话: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本书。课标这句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斯霞老师经常对我说,她教学的时候,第一是要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越是大家,越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平庸的学者,才越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话,读他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所云,越读越糊涂。

看了张伟老师的课,给我一个启发,一定要让学生把书读好,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要激趣,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得益要靠课外。

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了,我给大家范读一段。我觉得课堂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三者对话,适当时候,老师也可以范读。

(于老师范读课文写大娘一段。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房子,已经炸平了。)

在房子后面,书上没有逗号,而我在朗读时,在处理这句时,在房子后面加了逗号停顿。这就需要研究,备课备什么。在如《只捡儿童多处行》中的一段,一个小姑娘害羞地摆弄着扭扣忸妮地说:好看,应该这样读。(范读,我们正在花下,......‘好看',......笑着、推着跑开了。)老师们,真正地把课文读好,不要写教案(全场笑声、掌声),但我不知你们的校长会不会同意。这是最好的备课。语文老师的备课很多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有的老师备课在黑板上练习写生字,校长看得见吗?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练习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家里做饭时还一遍一遍地读,校长看得见吗?聪明的校长,高明的校长,应该提倡隐性的、看不见的备课,不要单看教案,教案是会唬人的。我当初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连看都不看。劳民伤财的事,少做。

(3)张老师的课非常简洁。

郑板桥有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当然,读书是有学问的,不能傻读。过去,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意思是第一要把课文读熟。老师们,没人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为什么不行?现在提倡人文精神,好多老师连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听课专门把老师表扬孩子的话给记下来,反而把老师们束缚住了,老师也不敢批评了,也不敢惩罚了。老师们,有些专家的话,不要听的(众人鼓掌)。有的人,说我们又没有宽容,又没有同情心,又没有人文的精神,说了我们一大堆的不是,我说,你来,你到小学来。我不要你长期这样,就来一个礼拜,五天下来,你要不体罚学生才怪(众笑、鼓掌)。他们不知道我们小学老师的甘苦啊!在他们的想像中,小孩子那么可爱,都是天使啊!是吗?不见得。孩子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老在一线的,当初的老式的教育家写的文章我们感觉那么亲切?比如玛卡连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学院派理论家们那么尖刻,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小学老师。老师们,真正当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我在广西做报告时,一位老师递条子上来,问:于老师,你讲得那么好,请问你体罚过学生吗?我说,我体罚过,而且不只一次(众笑,鼓掌)。马卡连柯那么大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而且把它写出书来。我也曾把我体罚学生的事写了出来。所以,老师们,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到底怎么办,怎么办效果好,就是好办法。当然,我不主张体罚孩子,我40岁以后觉悟了,修炼成佛了(众笑)。我非常爱孩子,现在对体罚孩子的事看不惯。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从自己的经历中反思自己哪些是对的、错的。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逐渐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老师们,听了张伟的课,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要不断思考,走自己的路多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实践,多思考,思考出智慧。今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有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崇拜思考》。

有一个物理学家,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科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答:老师,我在做实验。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科学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我还看到一个英国作家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说: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造出了一台蒸气机。老师们,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就有一点差别,不平凡的人善于思考,平凡的人光忙碌了,最终一事无成。

老师们,看了张伟的课,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我就谈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篇4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篇6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

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自由谈体会)

(3)感情朗读。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

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谈感受。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