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查字典)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五年制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身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共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描写的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感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段的把握应不是困难,所以画出游览路线图,找出各景点的特点应问题不大,但品词析句谈感受,体会用词的准确,针对重点句提问题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两次练笔,一处仿写,用“时而?时而?”写出小溪声音的变化;一处是写由孔隙进内洞的“安全提示语”,如果平常没有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训练,学生写时可能会有困难。另外,根据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可能会是学生感到最难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发挥多媒体优势,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感受的内容,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溶洞奇观时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那么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

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

1、从课题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肯定会说“我想知道双龙洞什么样?”“那么,怎么走才能到达双龙洞呢?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地点的词,我们一起画张路线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板画。

2、然后抓住重点句提问:“溪流怎么画?文中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这一设计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抓住了文章叙述的另一条线索;二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用几个“时而”把你听到的小溪流的声音描述一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品词析句 领略美景 请学生自由读4—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外洞、空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外洞的特点

山:突兀森郁 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 很宽 外洞: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朗读4自然段,感受孔隙的特点

窄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矮:须仰卧船中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挤压过来

内洞特点

黑: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 奇:有双龙,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 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4、学生读文感受后,播放由外洞经孔隙进内洞的多媒体课件。

(此环节发挥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直观地看到怎样由孔隙进入内洞,及洞中如仙境一般的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溶洞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5、写进孔隙“安全提示语”。 同学们,孔隙这样窄、小、陷,你能为这个景区写一个安全提示语吗?”写出进孔隙需要注意的事项。

(此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孔隙的特点,而且把文章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可运用的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了阅读的最终目标,理解、掌握并会运用语言。)

6、借助内洞的图片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环节的设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会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会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1、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2、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四、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读过一首诗“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写的就是咱们海宁最有名的——钱塘江大潮,我特别想看到这天下奇观。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和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及观潮需注意的事项吗?你们可以四个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可以画游览路线图,也可以用文字叙述。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1.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能结合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训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问题:

1、指导读的方法还不到位,没有引导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

2、抓重点句谈感受和提问的方法应教给学生,应“授之以渔”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项目 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异,不同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 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 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 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 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 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 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 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 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