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杜牧《江南春》赏析【5篇】正文

《杜牧《江南春》赏析【5篇】》

时间: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      (写景)

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          (抒情)

楼台   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

转载自湟小教育教学网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2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3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二)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4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莺啼:即莺啼燕语。

2.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6.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人。

杜牧《江南春》赏析 篇5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学随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4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学随笔

珠市小学 吴亮

今年一开春,本着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我在学校执教了一堂公开课。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课的古诗《江南春》。

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关于杜牧其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南朝”、当时“佛寺”的图像、佛寺的特点、晚唐的禁佛运动),让学生一点点走进《江南春》后那深远的历史背景,进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见解与感受。

上课时,在学生充分了解诗意后,我请学生结合课外所搜集的一些背景资料,充分交流,体会作者杜牧创作诗歌时沉郁顿挫的心情,以及古诗《江南春》背后的沉重的历史沧桑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信息,学生纷纷发言: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错综复杂,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当时的统治者却一心热衷于佛教,到处广建佛寺。由于当时出家当和尚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当时的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忧国忧民的杜牧盼望能够恢复大唐初期曾经有过的比较清明的政治,于是借诗歌表面上批评南朝的“古”,实际是讽刺大唐的“今”(当时一个学生还打了一个极幽默的比方)。—由于情感到位,最后,学生纷纷主张,应该用略带沉郁顿挫的语气来朗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读出诗人杜牧的忧国忧民之情。

评课时,学校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方针鼓励教师们展开校本研讨。围绕着古诗教学是否应该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各位老师的不同观点发生了一次碰撞。一些老师非常欣赏我的这种教法,以为这样做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形成了整堂课的高潮,确是出了“彩”。

有些持不同意见的同事主张:古诗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江南春》的学习完全没必要那么向历史深入下去。只要让学生了解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就足矣。

而我则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学生有学习热情与欲望时,在课上增加个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充分向课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以体现我们的大语文观念。

一节普通的校本教研课引发了老师们之间如此激烈的争鸣,各种观点的不断碰撞、交锋。最后,我们的校领导与专家张敏校长没有轻易地下结论,而是鼓励老师把问题带下去深思、探究。

一次上课、说课、评课就这样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一切面向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将继续研讨,继续校本教研,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校本教研中提升!

(南昌市西湖区课程改革《实验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