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优秀20篇】正文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优秀20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学校

海宁南苑小学

执教教师

陆红

学科

语文

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课前问好(略)

一、猜谜导入

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

s:守株待兔

t:能干!接着看。这是——   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

s:掩耳盗铃

t:真聪明,果然如此。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s:矛和盾

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

s:自相矛盾

t:是的。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   盾)

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

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二、揭题释题

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t:预习过课文了吗?

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

s:矛、雨点般、戳、进攻

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

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

s:学生做动作。

t:读另一边的词语。

s: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你有发现吗?

s:“左抵右挡”的“抵”是第三声,她读成了第一声。

t: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发现。我们再来读一读。

s:左抵右挡

t:这样就读正确了。仔细看一看,两边词语的摆列你有什么发现吗?

s;一边是跟“矛”有关,一边是跟“盾”有关。

t:你看,你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

女:矛。

男:盾。

女:雨点般。

男:左抵右挡。

女:戳。

男:招架。

女:进攻。

男:自卫。

t:是啊,通过读词语,我们知道了:矛的长处是……

s:进攻

t:而盾的长处是……

s:自卫

t:这两种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课件出示

同学们,平时,你们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集合”这个词?

s:体育课上的时候需要“集合”。

t:课文中的“集合”和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集合”意思,行吗?

三、读课文、学课文、悟课文。

s:学生自由读课文。

t:这位同学找到了这样的词语就马上划下来了,真能干,继续读。

s:学生大声读。

t:同学们边读边划的这个习惯真好,哪个同学能来说说找到了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能说说“集合”的意思的?

s:“合二为一”。

t:她找到了“合二为一”,这个词语在第几段?能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吗?

s:“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合二为一)

t:还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吗?

s:“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t:哦。发明了“坦克”就是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t:还有不同的词语吗?再找找。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儿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

s:“集于一身”(师板贴:集于一身)

t:同学们,你们看: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当中“集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t: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s: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

t:你想说什么?

s: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t: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s:左抵右挡。

s:如雨点般。

t: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s:很快。

t:刺的速度非常密集。

s:难以招架。

t:实在是“难以招架”呀!陆老师现在就想做做这位发明家,你们就是我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s:好。

(师生合作表演)

t:(教师伸出一只手)你们看,这就是我的“盾”。你们的“矛”在哪里?

s:(学生伸出手指头)

t:(教师“左抵右挡”)

s:(学生“如雨点般刺来”)

t:哎,我实在是“难以招架”呀!我现在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是发明家了,我的“矛”要向你们刺来。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

t:什么感觉?

s:很累……实在是“难以招架”呀!

s:我觉得有可能会被累死。

s:不容易。

t: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s:二、三、四。

t: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右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

s:学生自由读。

t:发明家首先发明了什么问题?

s:盾太小了。

t: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s: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t:(板贴、看图)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就是那个铁屋子,现在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s:盾不会被矛刺到。

s: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t: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s:“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s:(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t: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s:不是。

t: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接下来写一写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练习纸,赶快写一写。

s:(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特别能干,他在写以前是先看书的,可以先看看书再把它写下来。

t:(展示学生作业纸)他用上了课文的中句子写的,可以。再看——(幻灯片投影展示)

t:他是把课文中的句子变成了自己的话写下来的,你觉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s:用自己的话,抄课文可不行。

s:节约时间。

t:这样写就更加简洁了,对不对?这是谁写的,请你写在黑板上。

t:(继续展示学生的作业纸)他写的是:“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s:他只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

t: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跟课文是一样的吗?你打开课文再对照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s:课文中是写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他写的是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顺序有点乱了。

t: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s: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

t: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s: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

t:有什么含义呀?

s: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t: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s:枪口或炮口。

t:这个同学真的很能干。仔细看看你的作业纸,“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指导学生订正)这个双引号可不能省呀!

s:学生订正。

t: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s:这个铁屋子不会跑。

t:他想出的办法是——?

s: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s: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s:(读准词语“履带”这个词语并阅读关于履带的资料)

t: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t: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陆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t: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s:“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t: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s:“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s:“坦克”

t: 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s :(学生自由练说)

学生汇报

s:首先,发明家发现了盾太小了,躲避不了对方的进攻,所以他要把这个盾修建得大一点,像铁屋子一样大。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铁屋子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命,可是却无法进攻,所以发明家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铁屋子不会跑,所以发明家安上了轮子和履带。

t:说的怎么样呀?

s:(学生鼓掌)

t:同学们就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坦克。这坦克呀,可是在战场上——

s:大显神威(师板贴)

t: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s:(学生自由读)

t:指名读。

s:学生读。

t: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s: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哇哇直叫。

s: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t:想不想看看坦克威武的样子,我们来观赏一下。

s:(观看视频)

t: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s:坦克太威武了

s:坦克太厉害了

s: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t: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s:发明家。

t: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s:(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

学生汇报

s:你把矛、盾的功能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真棒!

t:“功能”这个词语用得真好!

s: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s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教师订正句子。

s:发明家你真厉害,你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订正句子。

s:(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t:这坦克真是十全十美了、没有问题了吗?

s:太笨重、不会飞

s:坦克不会飞上天,如果飞机投下炸弹,坦克就逃不掉了。还有,就是敌人可以用先进一点的武器从炮口飞进去。

t:他还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呢!其实,发明家就是像你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教师补充坦克资料)

t:(课件出示: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读。)

t:说的多好呀!“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学习伙伴的话。

这一部分的揭题方式巧妙生动、扎实有效。陆红老师擅于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词语的教学上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了“矛”和“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为下文“集合”做好铺垫。

陆老师匠心独具地把课题“集合”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体现了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一部分,陆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评价语有些简单没有起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经常犯下的错误。

在这里,陆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学生说“刺的速度很快”是对的,教师却说“刺的速度密集”。我们在上课时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陆老师用生动形象地模拟比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如雨点般刺来”和“难以招架”感觉。从而进一步明白矛和盾的长处。

①学法的指导。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陆老师没有采用生硬地讲解来向学生说明双引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双引号的意义。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会使用双引号,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

补充资料的时间恰到好处。并在朗读中学会“履带”一词,图文对照,记忆深刻。

理清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学生说话的指导扎实、有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这同样是这节课的意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科学家成功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

一、导入课题

出示图片矛和盾,师生写这两个字,师随机说写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说说矛和盾是做什么用的。揭示课题。理解“集合”与我们平时说的站队集合一样吗?那么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黄水清写的这篇文章,齐读课题。

(评:导题,注意写字和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词读音

(评:不是随意,而是有目的,精选的。)

3、指出音译词:坦克、出示其他音译词:汉堡、咖啡、沙发、吉普(多有意思呀!)

4、指出:左抵右挡、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多有意思呀!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呢!)

(评:注意了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5、根据教师提供的'词语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理清课文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即脉络。

(评: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不做难)

其中有几个词,找一生连起来读。这些词连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试试,两生说。还有其他作用,让学生说,学生没有发现,教师提示:蓝色的词是表示什么的?(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过程,课文1——4自然段就是写的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红色的词是表示什么?(表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是坦克的作用。板书:作用。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是写的它的作用。那么第6自然段呢?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板书:道理。

三、精读感悟

1、学习“过程”:教师创设情景,让每个学生当发明家,教师叙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评:让学生进入情境,很容易地能体会出发明家的情感)

让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出发明家当时的想法。学生自读自悟——集体交流:一生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感叹号并读体会它表示的情感、读出不同的感情——师生分部读1、2自然段

2、接着他又怎么想的,出示3段少了“可是”与原文对比,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体会发明家情感的变化。男女生分部读,男生读“盾太小了……”女生读“可是……”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发明家又想到了进攻。

(评:太繁琐了些!直接体会发明家的情感,想到的是“进攻”就行了。体会情感,读出情感,进而理解表达的意思。水到渠成!)

3、接着他又想到什么呢?他怎么解决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的呢?学生读4自然段,接着出示坦克图,说说自卫怎样为了更好地进攻呢?坦克的铁屋子相当于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枪口或炮口相当于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坦克的作用,坦克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4、学习第5自然段,领悟坦克的威力。放坦克第一次上战场的情景视频,让学生体会坦克的威力。进而齐读出它的威力。

4、坦克的再回到3、4自然段,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思考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深入而又完善的思考呀!

5、读5段,读出它的威力。

6、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胜利。

总评:

优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巧妙、自然,重点突出。整节课教师都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多有意思呀?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呢?”教师给学生提供词语或情境或图片,让学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缺点:感觉分析多一些,教师的表现多一些,学生读的少一些。学生的自读自悟少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这是矛,这是盾,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同样,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甲骨文的“盾”,后面一人双手拿盾,非常形象,这是金文,再是小篆,最后是楷体,再请看“矛”字……(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生自由练写)

师:来看看这位同学书写的请看“矛”字,已经写得不错,如果横钩写得再稍长一些,注意下面一笔是弯钩,这个字就会更漂亮=

再请看“盾”字,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横钩,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一起再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对课题进行一定的扩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翘舌音“戳”。(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看来读这些词语呢,左边读“矛”,右边读“盾”;左边进攻,右边自卫,试一试。(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右边是“盾”,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课件演示集合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完成学习单,(生默读课文,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填写的。(实物投影) 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用红笔删除)

师: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发明家,我当他的朋友,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师用双指当矛,生用书当盾)我这根是锋利的矛,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谁再来读读?(指名生读)

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4

一、 导入,激趣。

1、 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有谁认识图中武士手上的兵器?你说对了。请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矛”“盾”。(指导书写“矛”“盾”)

2、 再看图,说说哪个字是“矛”,哪个字是“盾”?你怎么猜出来的?是啊,矛盾两字,都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它们的样子造出来的,我们叫它“象形字”。另外,文字也跟食品,武器一样,有进口的,比如“坦克”,这类都叫“音译外来词”

3、 那么,矛、盾、坦克这三种武器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矛和

盾的集合》(指导写“集”)

4、 板书,齐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3分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划下�

2、 反馈,你读了几遍课文。读读你划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哪些词大家都喜欢。指生读3-4人

3、 老师也找出了我喜欢的,你愿意读读吗?(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固然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善于

如雨点般   乱成一团   蜗牛

哇哇直叫   履带   戳        (齐读或男女生读)

4、 谁能从这些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来介绍一下你从课文中了解的矛、盾或坦克呢?

5、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再看看矛、盾、坦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快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①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能用“谁怎么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② 坦克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请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个句子。谁还能换种说法?

师引读:坦克之所以能……是因为……

③ 板书:合二为一。“一”指什么?“二”又指什么?(如果一学生答不完整,可让学生再读句子或其他学生补充说)

④ 这篇课文就是讲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集合在一起,想出了发明坦克的主意

过渡语:发明家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呢?他遇到什么困难,危险了吗?请自由读1---3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三、 研读课文,探寻理由。

1、 指生反馈

句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对方的矛厉害?你能把这份紧张,危险读出来吗?(指生读)

句2: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一起读)

①把感叹号圈起来,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或出示图2(一个哀叹,一个高兴)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②师引读:这下子安全了!啊,不行,不行。我还能进攻吗?我自己却变成了……

你会这样担心吗?指说会的读(齐读第3自然段)

句3:出示第三自然段

①师引:别慌!发明家又有办法了,请自由读第4自然段。

坦克造好了吗?哪位发明家来介绍你的坦克发明的过程?(课件出示)

我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厉害极了,我难以招架。忽然,我产生一个想法:如果(                  )。可是(                )。对了,(                     )。这就是坦克了。

指生按课文和用自己的话说2次。

②两辆坦克造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出示坦克图)师简单介绍。

2、 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指生读句子,再用自己语言简单说)

3、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

是啊,矛和盾在一起,就产生了战场上能大显神威的坦克。你能联系这句话,把理由讲的更明白吗?(先自由读,再联系说)

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4、 你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看老师的趣味数学题(课件出示)

矛+盾=          橡皮+铅笔=

轮子+椅子=

(还有时间就说几样)

引: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所以,就像课文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如果每节课,你把好的词句积累下来了,在语文学习中,你也会是个胜利者。请打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第   和第   题。

[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语文教案 5

《矛与盾》语文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平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干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文言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身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优秀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溢魅力的文言文。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6

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矛与盾的集合》,讲得是发明家集合了盾可以防卫,矛可以进攻的优点,于是就发明了坦克……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像矛与盾的集合一样的例子。比如说:橡皮和铅笔的集合是有橡皮头的铅笔;风扇和制冷器的集合是空调;喷壶和汽车的集合是洒水车;电池和自行车的集合是电动车……

其实还有许多矛与盾的集合体,等着我去发现,等着我去发明。

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坦克的发明过程。

2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课件。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你对课文有多少了解呢?

2出示图片(简介矛盾)

3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一名话,它既写了矛,又写盾,还谈到了坦克,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全班交流。解释(合二为一)(出示句子,指导读)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2矛和盾各有利弊,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到了它,请你找出。交流。解释(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指导读句子)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我刺来,我真的是难以招架,发明家们快快帮我想个办法。

学生读课文,总结坦克的发明过程。

4出示练习

5坦克发明出来了(出示图片),因此它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学生读)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这是坦克在实际中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合二为一的事例?(学生举例)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实践活动

在你的生活中,也学习过别人的长处,你有何何体会?请写在日记本上。

[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 8

泰安东岳中学初二 刘淇

哥哥和弟弟要去与山里的野兽搏斗,哥哥想要一支矛来进攻,而弟弟只想要一把盾,哥哥与弟弟发生了争执。

哥哥说:“矛多好,能轻而易举的杀死野兽。”

弟弟说:“可以把盾边削尖些,这样又能进攻又能防御。”

兄弟俩人分开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了。

在此之前,弟弟与哥哥打了个赌:谁能杀死山里的  狮子,谁就听谁的。

哥哥在前两天也不停锻炼,并改造自己的矛,使其成为一把锋利无比的矛。

弟弟终于造出了自己以为能够挡住一切进攻的东西的盾,并掌握了用铁盾的技巧。

第三 天到了,哥哥和弟弟聚到了森林里。他们相互轻视,认为能赢的一定是自己。暗处,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们。

哥哥说:“你要是害怕就别去了。”

弟弟没说什么,向前。

前方,狮子狰狞的面貌出现!

哥哥大叫了一声冲去,矛没有刺中狮,它一跃就躲开,哥哥摔倒在地。弟弟也顾不了什么了,冲上前举起了盾。可狮毕竟是狮,它一掌将弟弟打翻在地。兄弟二人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

暗处的蒙面人跳了出来,他一手持矛,一手拿盾,与狮子搏斗。狮子进攻,他就用盾来挡,最后,他用矛杀死了狮子。

兄弟俩感谢救命之恩时,他摘下了蒙脸的黑巾,原来是他们的父亲。

他说:“没有能穿透一些东西的矛,也没有能挡住一切的盾。矛和盾在一起,才能进退自如!”

兄弟俩人看着远去的父亲,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

2、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3、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4、课题中强调的是哪个词?“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在了一起。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汇报收集的资料。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7、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张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再想一想。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1、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2、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出示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带有“然”字的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板书:产生想法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出示:忽然……固然……当然……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5、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篇课文题目强调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25、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

修正想法 !

延伸想法 。

古代寓言(矛与盾、郑人置履 10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矛和盾的集合名师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11

师:请大家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大屏显示: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 ),于是做了一个( ),又发现不能( ),于是在( ),接着给它装上( ),安上(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盾太小了),于是做了一个(铁屋子),又发现不能(进攻),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了个小洞,从小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接着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

(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

大屏显示句子: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军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师:从句中的那里看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生:吓得哇哇直叫

生:庞然大物

生:乱成一团

生: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三)、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师: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

生:发明家

师:此时此刻,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发明家你真了不起。

生:发明家你真聪明。

(四)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是的,发明家很聪明,很了不起,因为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所以获得了成功。(大屏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生自由读句子。

师: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聚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生: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就会获得成功。

五、 拓展。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集合,聪明的你发现了吗?

生:电瓶+自行车=电动子行车

生:车轮+椅子=轮椅

……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12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集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

以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1.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2.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3.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4.实践活动

①摘抄�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1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16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 之 17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 之二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 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

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难点: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学习文言文,要多读感悟。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多朗读,读出节奏,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怎样准确把握课文的寓意,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课前要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本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大家先自行朗读课文。

板书: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书写。

生字:矛 盾 誉 吾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4.教师范读课文。

5.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4.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5.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6.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7.翻译全文:楚国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

8.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9.理解主旨。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也就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四、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的:

1、读懂本课内容,通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感悟发明家遇到困难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以疑入课,引发思考

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深入学习,了解发明过程。

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由学生的见解,引读第二段第1句话。

出示投影,句式对比。

引导学生读出“紧张、危急”。

发明家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去掉关联词“如果……就……”,假设想象变成了现实,发明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然而,有了铁屋子就够了吗?发明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桌二位同学配合读,读出发明家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发明家在盾的自卫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矛的进攻,并装上了轮子和履带,发明出了坦克。

出示投影,通过填空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出坦克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来回顾一下吧。

三、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感悟发明家的优秀品质。

1、出示坦克图片

2、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3、播放影片

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读出来吧。

4、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合而为一发明出了坦克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你觉得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

四、揭示课文讲述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

课文通过描写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合在一起发明出坦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根据学习助手“泡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类似的发明。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好的词汇,你想积累哪些呢?

(机动: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明白了最后一段所讲述的道理,你还有什么收获?能否试着也用“是的”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学生发表意见。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自学。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发明家正身处于紧张危急的情境之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紧张危急的情景。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学生读句子,体会仅仅发挥了盾的自卫作用是不够的,并读出心情变化。

同桌二人配合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谈感受。

学生填空。

学生与老师相配合朗读。

学生对坦克的外形进行描述。

学生读课文,谈体会。

进一步感受坦克强大的威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抒发情感。

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谈体会。

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谈感受。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合作讨论,发表观点。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能力。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汇报、交流。

开始深入学习课文。

品读、感悟发明家遇到的问题是急待解决、刻不容缓的。

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体会“庞然大物”的含义。

体会“大显神威”的含义。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后所发明的坦克威力强大。

巩固所学知识和内容。

感悟发明家的品质。

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补充说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积累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