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小学美术说课稿【优秀11篇】正文

《小学美术说课稿【优秀11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午夜为大家分享的11篇小学美术说课稿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活用品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新教材第七册的第十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对炊具、餐具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经过设计表现使它们的形象变得更加可爱和富有趣味性。通过富有人性化的创造设计、大胆地进行造型表现,能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热情,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愉悦。

2、编写意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旨在提高与完美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美术老师的教学观念已从传统的教技能技法转变过来,教学方式也一改以往的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的单调、乏味,有的创设童话情境,引人入胜;有的采用多煤体辅助,形象、生动;有的将美术与其他课程综合,使学生触类旁通;有的设疑激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美术课打扮得分外妖娆!学生似乎都兴趣浓厚,但有些过多的“装饰”总让人感觉太过做作与多余,老师和学生都为了这些形式而疲于奔命,曾有哲人说过,一切形式皆应以为内容服务,在日常教学中,本人更推崇简洁、朴实、富有实效的课堂!

3、前后知识的联系。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的艺术,形、色、事物最外显的两个部分是其基本和重要的因素!美术的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一轨道,美术课就成了自然科学课,语文课……,所以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4、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2)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之外形展开想象,并通过造型装饰使其形象生动有趣。

(3)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负于联想敢于向乡、乐于探究的精神。

5、教学重、难点。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地表现能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是本课的难点。

6、课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生活用品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新教材第七册的第十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

2、说教法。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我明白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依据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必定跳不开课本上和老师启发的几种联想思路,很难会有突破性地表现。基于此种考虑,我设计了”从立体形象到平面、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平面发散的实物的教学方案”。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可爱的卡通形象引出课题,直观、新颖很快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日用品与美术创作的趣味联系。

3、说学法。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习兴趣,激发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充分的体会创造的愉悦

说教学程序: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感受“联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特殊的“脑筋急转弯”游戏,根据老师展示的形状,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比一比,谁想的又多有有趣?

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师:想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吗?(课件操作)

哦,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啊!(课题出示:生活日用品)

通过玩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生:(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同的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同的地方,由此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从一个事物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联想”(板书)。)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解读:脑筋急转弯因其不按一般常理进行思维,所以,它很能考验人的联想和思维应变能力,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因此,在课一开始,采用了这一游戏形式,让学生看着这些类似剪影的图形进行联想,既解除了学生思维上固有的定势,又增加了趣味,感受到了联想带来的奇妙乐趣。)

二、新授

1、了解生活日用品

2、出示各种日常生活品图片的图片,了解联想的方法

(人们观察事物首先是落入眼帘的是形与色,所以,我先从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入手,而对于较难的色彩和功能联想,我则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件,归纳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然后再由点及面进行思维的扩散。)

欣赏更多的日常用品,发现其特殊之处,进行联想

想像能力对于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它能为艺术创作注入活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欣赏艺术大师们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作品,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进一步坚定学生艺术创作的决心。)

三、学生创作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有许多同学认为绘画就代表了美术,画的象就说明艺术本领高超,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想法有了变化了吗?那么,请每位同学发挥你的奇思妙想,用你手中的画笔、彩纸等材料,将生活日用品来个大变样,来参加“生活用品变、变、变”的竞赛游戏,好吗?

(解读: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解放了学生的手和脑,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解读: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也需一定的技能来支撑,以往的传统教育弊端在于死教技能,教死学生。而新课程的理念倡导趣中学,还有许多 有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出,是因为平时观察不细致,脑中素材储备不够,因此我让学生把玩自己带来的厨房用品(生活日用品中的一种),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它象什么。并且欣赏了许多更不相同的作品,在其中总结想像的规律,拓展自己的思维。)

四、展示小结

1、请同学们带好作品进行简单讲述

2、拓展延伸讲述阿基米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联想在科学领域的作用!明确想象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提示学生可以多多对自己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3、板书设计。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除了个别辅导外,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励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小鸟的家,达到启发想象力和创新,同时增强了集体协作精神。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当小鸟的家设计好后

1、请学生自己谈谈成功之处

2、请同学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3、教师总评并和学生一起体会小鸟重获家园的喜悦。

4、说课后反思

二、学生作业展示附小朋友的话教师

1、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技能、认知、情感、各项预定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体现了二期课改要求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形成了对综合美术的持久兴趣。

2、由于是对综合美术的初次尝试,对一些环节的估计不足。小学美术优秀说课稿三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唱大戏》中的活动一。

戏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画脸谱,使学生对戏剧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与众不同的戏剧脸谱。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难点学生根据个人的想法和构思,大胆地夸张变形和涂抹色彩,画出能体现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脸谱形象。二、教学过程

本课是由学生们熟悉的歌曲《说唱脸谱》和变换的脸谱图象视频导入的。

视频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导入了课题。然后是新授部分。

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脸谱,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小结脸谱就是京剧演员脸上所化的一种妆面。它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接着又问脸谱的特别之处在哪?主要是推动学生思考脸谱与其它面具有什么不同,脸谱应该画些什么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了纹样和色彩,这两点。

这时我及时板书,使得脸谱的绘画要点更清晰、明确和简单。我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突破了一个难点。

然后我就这两点,教学生从五管的脑门、眉形、眼窝、鼻窝、嘴形,这几个部分来观察,并进行分析。

接着提出两个问题脸谱上的纹样一般画在什么部位?脸谱上最常用的纹样是什么形?让学生深入思考,在我的引导下解决纹样怎么画的难点。教纹样的形时,让几个学生上台画,我对他们画的。纹样进行讲评,并引出云纹这个传统纹样。

在着色的部分,主要讲了眼窝和基础色。学生通过观察脸谱的图片,比较分析找出答案。

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学生了解,重点眼窝部分应该怎么画,着色是应该用哪几种色。

红脸、白脸等代表什么性格。

为了复习学到的知识,我要学生比较两张作业,让他们进行讲评。最后,在学生作画时,我边看边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三、说学生

高年级的学生对传统的戏剧有着极高的热情,对脸谱画法很好奇。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在课中提出很多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自主的去学并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答案。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获得,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小学美术课优秀说课稿 篇3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13篇课文《乘风破浪》。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乘风破浪》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13篇课文,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引导学生从各方面研究、讨论目前船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本课以"我心中的船"为主线,带给学生无限的期待、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创造欲。通过线条、形状、色彩把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具体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实物投影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制作的技法、步骤。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五、教学准备

纸、画笔等

六、教法和学法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

运用谜语导入,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我在上《乘风破浪》这一课时,先谜语导入,再取出学生常见的船的图片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奋,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三)、想象激发法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船》这一课我根据内容采用谜语"不着地,不腾空,一座高楼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或图片。示范和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七、教学过程

这一课我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接下来我着重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采用谜语"不着地,不腾空,一座高楼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或图片示范和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课的主题"船"。

(二)、尝试作业(画印象中的船)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

(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

(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三)、资料欣赏

(看各种各样的船)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四)、教师示范

(提供写实性绘画指导)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2.质疑;

(1)绘画作品是否画得像船模型?

(2)教师怎样刻画船的局部;

(3)船舱的表达采用的是平面形组合还是立体形组合;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五)、自主表现;(画自己目前看到的船)

提供作业方式;

(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

(2)提供两幅船的大型摄影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六)、对比评析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八、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3、乘风破浪

立体感船

前后遮挡物

形体穿插

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将这节课总结如下:

第一、时间把握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努力改善的地方,只有精细准备,合理引导和安排,才能驾御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在学生作画,教师应再次强调,船的形状多样。可以装饰不同的图案,让船更有特点更好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励,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让课堂精彩起来!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的第2课《恐龙世界》

1、教材分析:

本课要表现的恐龙在6500万年以前就已绝迹,是一个千古之谜,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学生对它既喜欢又比较陌生。因此,这个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可自由发挥想象创作的空间。围绕恐龙制作一个相关的课件,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个新奇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学对象: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要丰富些,并且,关于美术表现的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恐龙不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动物,表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呢?

3、教学手段:

关键是从学生兴趣入手,结合科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大量的可视形象促进知识迁移。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听一听、做一做等体验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在情趣的发挥创造中,让学生学会综合探究,达到乐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热情,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神秘的恐龙,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其科学知识,培养其创作兴趣。

2、能力目标: 结合恐龙的特性,进行形象思维,用泥进行立体表现。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大量有关恐龙的信息,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恐龙的生活。

教学难点:制作的独创性、趣味性。

教具准备:

CAI课件、绘画工具等

学具准备:搜集与恐龙相关的音像制品、图片、网络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引目标

1、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它是远古时代的动物,你们想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恐龙世界。

2、板书课题

二、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下面让我们跟随下面这个短片回到6500万年以前,进入恐龙的世界,去领略一下恐龙世界的神奇与奥秒。

2、播放短片,师生领略恐龙世界的风采。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CAI展示,老师随机介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远古时代的恐龙。

⑴讨论:对恐龙不同的感受、想法。

⑵学生、老师主动、有机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

⑶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在全班交流恐龙的信息。

三、 巩固新知,应用创新

1、组织学生欣赏学生作品中的恐龙,及电脑绘画中的恐龙 ,让学生对如何表现恐龙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2、布置作业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恐龙。

3、学生的制作活动。老师巡回辅导。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欣赏。

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五、 老师小结。

六、 课后延伸: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九课《谁画的鱼最大》,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鱼的特点,掌握突出表现本课的重点是后续学习美术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的知识是学习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和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大胆的作画,画出一条大鱼及身上富有美丽的花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开关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生活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一课,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因此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油画棒、彩笔、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以问题:“我们都见过、吃过什么鱼?”并和小鱼一起参观水族馆的方法引出本课主题。通过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鱼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鱼的形象中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教师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没有鱼的水族馆。)

㈡观察感受,探究新知。

⒈学习鱼的特征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自然界中鱼的图片,教师讲解鱼的身体结构:头、躯干、尾、背鳍(讲解:鳍字)、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带领学生听音乐学习鱼的动作,模仿小鱼的游动。

⒉学习比较大小

教师出示鱼的儿童画,讲解如何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鱼不是一味画大,画的太大不完整,太小不协调,让学生初步掌握画出“大”鱼。

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作画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

㈢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今天请同学们直接用彩色笔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把空荡荡的水族馆填满。

㈣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将画贴到黑板上的水族馆中进行评讲。先请同学自评、互评、教师再总评,给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鱼的作者给予奖励。对与众不同的鱼进行讲评,同学们要像这些与众不同的鱼一样,在遇到问题不要随波逐流,要逆流而上。才能有意外的收获。

㈤课后拓展

向水中排废水会怎么样?向水中投放生活垃圾会怎么样?鱼是我们的朋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最后,以小鱼游累了,结束本课。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地位、作用

在苏少版的教材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册与册之间。在设计、应用一条线上有:书签、设计邮票、漂亮的手提袋、巧包装、版面设计、贺卡、藏书票、标志、我设计的书、招贴画等内容。《标志》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年级段的“设计应用”类型的课。

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了一种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是新时代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元素。标志设计的学习纵线,几可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标志设计的学习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离标志的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太远,离标志的专业设计水平太远,可他们离校园生活最近,常常能接触到有关校园文化的各类标志,这是教学最大的资源。带着生活露水的花朵才更娇艳动人。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认为教材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我将把“生活化”作为我教学设计的关键词之一,对超大容量的教材进行“重组”,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与标志紧密结合,重新建构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视听冲击最强的奥运标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校园标志、班级标志、社团标志等内容引入本课。其次我把“人文发展”作为我教学设计的第二大关键词。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的认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既承接旧知,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具体思考体现在:

A、抓住一条主线——生活化。标志设计来之于生活,设计标志美化于生活。

B、培养两种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从标志设计想开去,然后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用图案、文字、图文结合方式以精练简洁、寓意丰富、醒目美观、构思巧妙的设计关键词设计标志。

C、达成三个目标——初步认识、了解标志的知识;初步掌握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要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标志设计内容新,方式� 因此,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及作用,体验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操作领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分析归纳式等活动方式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情感领域: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标志指导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标志》一课是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我以教学的有效性来反推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就是说,我思考的是,当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他得到了些什么?或者他上完这节课后,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标志的基本知识,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运用设计方法为身边的事物设计标志。

难点:在观察欣赏、讨论分析标志作品的过程中提炼出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的标志作品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标志,使学生领会标志的作用、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在欣赏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标志的特点、构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老师帮助归纳提炼本课学习重点。

对比探究法:通过对比图画与标志的区别,学生领会了标志的概括性特点;通过欣赏探究,学生掌握了班徽的一般设计方法。

二、学情分析

“读图”时代的来临,首先惠及学生,因为学生大都是视觉型的。他们的眼睛适应一切新鲜的图文,它们的眼睛能敏锐地捕捉一切新奇的图片,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得以提升和完善。

课堂上的标志作品欣赏教学就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美育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对优秀标志作品的欣赏,使审美体验进入自律状态,学会欣赏的方法、提炼标志设计的要领及规律,增强对标志的感受力、理解力,进而激发创造力。

标志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把眼里看到、嘴里说到的“纸上谈兵”标志转化成实实在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标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颇有“眼高手低”之感觉。但是,学校是他们的天地,他们学习生活其间,比较容易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比较容易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比较容易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进而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因此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并从联想到的图形中提炼出一些代表元素表现在作品中,使之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这样,就已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只有来之于生活的,才是充满激情的,才是共同关注的;只有激发出学生的自我,课堂才是双赢的。

三、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美术新课标明确了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我在这节课上就以“有目的的引导”作为我的教学指导方针。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分析教法——

感知新知时,以游戏激趣法为主。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通过帮助一老师走迷宫,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领会标志的作用。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示范讲解法、探究研讨法为主。利用大量实例展示、图片对比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设计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然后,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为自己班设计班徽,学生的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这是全课的高潮,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将转化成劳动产品。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内驱力,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将自我的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成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色彩、内涵等。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及时表扬与展示有创意、有闪光点的设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启发其他同学的构思。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法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课按照有效引导来教学,最终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有关各类教学法的实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发现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时刻在指示、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进而领会标志的重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标志巧妙的构思以及简洁概括的特点,初步认识设计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巧构思、妙创意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初步运用设计语言;再次,把学生简单的设计创作用之于生活,进一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整节课准备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本课的学习指导方法为:

1、导趣导赏

首先考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因此,我采用了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较强的有关奥运标志和有关校园生活内容,重组了教材,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爱好等的不同,我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进行作品赏析,利用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丰富的视觉感知形象,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开始,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原动力,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2、导思导法

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对比,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设计思路前行,探究出联想的思维点、立足点,掌握标志设计的联想法、概括法。

3、导创导控

大量丰富多彩的标志图片和真实繁复的演示教学过程,浓缩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化繁为简,促使学生较快、较易地掌握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拓宽了创造思维,优化了学习过程,产生自身不可遏制的创作内驱力。

在学生创作设计过程中,敏锐的监控学生学习状况,提优补差,辅导及时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深层的探索和训练。

4、导评导用

评价是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完成的标准,除了教师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提供了一些评价用的关键词句,给学生自评、互评时作参考,帮助学生可以用最低限度的绝对标准来评价作品,而不会总是用“好不好”、“美不美”等套话来评价作品。

设计是为了应用。一节有效的美术课,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联系学生中长期的实际收获,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故此,我给学生留了课外作业——设计课程表,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学生,他一定会“跳起来,摘果子”,因为这是为他自己设计的,是最有用的设计,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五、教学设计及依据

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分别是:1、激趣导入——明确课题;2、讨论分析——主动探究;3、学习设计——感受创意;4、创作设计——动手动脑;5、审美欣赏——延伸拓展。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课题——引发思维

1、观察生活中的标志。

创设走迷宫情境:一老师在行进路途中按标志的指引来办事,每行进一步,标志都在向他传递着一种信息,靠着识别标志传达的正确信息,他最终走完全程。

2、老师的问题: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它说的什么呢?小结: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和文字,我们把这些图文称做标志。

接着再抛出问题,标志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小结: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小标志,大作用;标志的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走迷宫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们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吸引了学生对标志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对标志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读懂标志蕴含的信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标志,领会标志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主动探究——活跃思维

1、猜一猜:出示的三个奥运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看谁猜得快!

抛出问题1:奥运标志由哪两部分构成?(预设学生回答:图案、文字。)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构成:图案、文字。

抛出问题2:看着奥运标志,你来试着说说什么叫标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设计意图]出示的奥运�

2、赏一赏

组织学生欣赏书上标志作品,谈谈对标志的观后感,互相交流哪些标志设计得简明生动,构思巧妙?

根据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如:动物园标志的设计巧妙在哪里?你一看到哪个标志就能产生美好联想?哪一个图案最能代表标志的寓意?什么标志设计得既简洁又美观,让你一看就明白?……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简要阐述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寓意。

[设计意图]老师出示的标志是从书上精简选出来的,一是体现标志趣味性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二是体现精讲的原则,赏析的作品少而精,只要能体现主题即可。老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互相说感受,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及审美感受。

3、评一评

组织学生欣赏班徽,并且引导学生说说谁设计的班徽更简明清晰、使人记忆深刻?(老师指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来说:丰富的联想、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醒目、明确地表达信息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点的提升,达到面的泛化。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进行恰如其分的班徽说明,进一步强化对班徽的认识,学习设计语言。

4、比一比:图画和标志的区别

组织学生看一组图:(游泳图画与标志)引导学生说说图画和标志的区别。通过对比欣赏,老师帮助分析归纳:如果把这位同学画的图画进一步加以简化、美化,形成像这样简明易认、印象深刻的视觉符号,它将更能准确地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标志比图画更简单、更醒目、更直观。

进而提炼出标志特点并板书:简明清晰、直观易懂、醒目、美观、容易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从中了解标志概括性的特点。

三、学习设计——感受创意——发展思维

1、以典型� 如表现出版业直接示以书的形象、表现NBA直接用人物打篮球的动作形象、表现小天鹅牌洗衣机直接用天鹅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B、意象:运用象征、比喻、寓意、暗示等方式,让观者通过联想、会意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用红十字表示医疗救助、用羊毛线团表示纯羊毛和手工编织特征、用五环表示奥运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C、文字:运用中英文、数字等形式,经艺术加工、装饰美化后表明标志传达的信息。往往有一目了然、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光明牌牛奶、李宁牌标志、可口可乐、麦当劳标志等。

小结:具象、意象主要以图案为主;文字以中文、英文、数字、拼音等为主;也有较多标志图文结合。

[设计理念]通过对典型标志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标志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通过演示,学习方法

(1)创意过程和示范:(以红梅新村小学校徽为例)

A、联想:由校名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梅花等);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风车、多彩的阳光、彩虹等、乘风破浪的船等);由学生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学生像幼苗、像花朵,又像展翅高飞的雏鹰、快乐的小鸟等);由老师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老师像太阳,又像辛勤的园丁)……

B、提炼:从以上与学校有关联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形:梅花、风车、水滴、丰富的色彩。

C、概括:对筛选出的图形文字进行组合、艺术加工。

D、设计:用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

寓意:傲然挺立的梅花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标志以梅花图形为主,既把校名隐含在里面,又寓意梅花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梅花图案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风车和水滴的图案,风车象征生生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片梅花的花瓣又像一颗小水滴,象征学生们就像朝露一样充满生机,但是只有汇入集体中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风车才能转动起来。五片花瓣五种颜色象征学校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整个标志简洁、醒目、流动、富有含义。

图案下面是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表示学校英语特色。设计步骤具体为:

A、构思、立意。标志以梅花、风车、水滴为基本图形,凸显学校精神面貌与特色;用五彩色让图形更醒目。

B、构图。以梅花形为外形,把选定的形象巧妙地安排在外形中。

C、配色。色彩要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学习关键词:丰富的联想、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明确地表达信息。

3、创设情景,感受创意

(1)为所在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口头设计班徽,用学会的设计语言互相交流,一是说说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图形等;二是说说标志设计的表现方法,比如文字法、图形法、图文结合法;

(2)归纳设计方法:

联想法——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

概括法——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

启发学生对常用色彩的感悟与运用:对红——喜庆、热情、奔放;橙—-—华贵、活泼、温暖;黄色——成熟、收获、兴奋;绿色——生命、生机、希望;蓝色——幻想、活泼、沉静;紫色——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三种表现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标志的基本设计语言;以“校徽”为例的学习,进一步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走出标志概念化的设计空间,从而进入创意设计的新天地;口头说一说四年级的班徽设计,一是让老师了解学生联想到的物象,有目的的给予一些好的建议,提供一些图片。二是让学生多找到一些设计的出路。

四、创作设计——动手动脑——强化思维

学生掌握标志的构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尝试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质量,老师提供一些班徽作品和一些创作素材:

书籍——象征知识;太阳——象征朝气;小树苗——象征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小鸟——象征自由;爱心——象征奉献爱心、团结的班集体;花朵——象征多彩的学习生活、无限生机和希望;鱼儿——象征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学生;帆船——象征乘风破浪、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红领巾——象征少先队员……

老师的建议:小标志大作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作业中选择一个来表现,体现标志的魅力。

1、作业之一:在三个标志中选择一个临摹,并诠释它的象征意义;

2、作业之二:为自己所在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标志,参与四年级组的标志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先在全校展示,再悬挂于社团或班级黑板旁的墙面上。

设计要求:简洁、醒目、美观、有创意。

[设计理念]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五、审美欣赏——延伸拓展——发散思维

1、展示评价: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

评价导向:A形象简洁明了,易认识、易记忆;B有平面装饰效果;C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2、课堂小结:标志是一种图形的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标志不受不同种族、民族、语言文字的束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标志的理解会更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标志世界,欣赏生活中的标志。

3、拓展作业:用标志来表示各个课目。在下面这张课程表中,还缺少了哪些课目标志?请你设计出来,或按本班现在的课程重新设计一张课表。

[设计理念]

开放式的课尾欣赏,再次把学生带入形形色色的标志世界,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效果;课后拓展作业的布置,可让对本课感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标志的魅力,再次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具体安排: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等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标志作品若干幅,学生作品若干幅。

学生——观察、收集身边的标志,了解标志的作用、特征等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小标志大作用

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构成:图案文字图文结合。

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特点:简洁直观醒目生动富有含义。

表现手法:具象意象文字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树叶粘贴画》——————动物

教材简析:

树叶粘贴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部分教材要求贴出形象生动的小动物,是树叶粘贴画中最接进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想象,有步骤的贴好动物画。

教学目标:

(1)掌握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2)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3)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叶拼贴动物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胶水、浆糊、剪刀、树叶、范画、投影片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好,今天我带来许多小动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长的什么样?”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

教师在学生看完录象后,学生可以提问:你们看见了哪能小动物呀?它们长得什么样呢?学生不难回答:长腿的驼鸟、长脖子的长颈鹿,有胖乎乎的大熊猫等。

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表现动物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教师拿出范图——————《两条鱼》,并提问:我们这里有小动物,同学们看是什么呢?学生说,两条金鱼。然后,教师将一条金鱼拆成几片树叶,引导学生发现金鱼是由不同树叶拼成的,从而导入新课,到了秋天,我们经常可以随地捡到树上落下的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叶粘贴画。

板书课题:树叶粘贴画———————《动物》,这样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树叶粘贴画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将范图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新授,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a、看——————树叶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树叶,要求学生“看树叶联想动物”想想动物的哪些部位,如:熊猫的头、公鸡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头、长颈鹿的脖子等,这时教师引入第二步;

b、想——————动物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做脖子。

教师提示,当我们决定拼孔雀后,还想一想,拼一只怎样的姿态,在干什么呢?导入下一步:

c、摆——————姿态

根据尾巴的样子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拼一幅孔雀图。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树叶不仅可以拼孔雀、金鱼,还可以拼其它小动物。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形态的动物,使学生拼、看、想,三者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d、贴——————平整

指导学生贴画,这是粘贴画的最后一步。

这时播放轻音乐,学生开始贴画,教师巡回辅导。

大约十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针对作品情况进行评比,教师可以这样说:“好,比赛结束,下面我们要评出优秀作品,大家看看哪些作品好,师生共同评出佳作,并给他们一个“金叶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小结: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8

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2课《花手帕》。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 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 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

教学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启发法2.演示法 3.交流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欣赏感受

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二) 方法指导

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

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课件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课件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范

1)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三)、观察分析

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四)、自主表现

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按教材是推荐用生宣纸和皱纹纸染色完成,在准备前期可以说我是花了很多心思来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因为当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即会变暗哑;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后。我就想用餐巾纸是不是会更合适。首先餐巾纸本身的意义就是手帕;再者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自行反复尝试。在染制了范品之后,我就觉得效果非常好,彩水的鲜艳性在纸巾上丝毫没有减弱,而且吸水性恰到好处。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学生在展开纸手帕发现美丽得出乎他们意外时,我看见他们是异常兴奋的,在我总结全课话说到一半"我们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善于创新的脑……"一个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我们就能将平凡幻化为神奇!"。学习的热情也在这种成就感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励。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天气炎热,各位老师都辛苦了。

希望我的说课能够给各位老师带来一丝清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3课《我心中的未来》《我心中的未来》是一节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以进一步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未来的蓝图,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为目标的课程,为今后学生们学习运用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

基于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的变化,了解想象画创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与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使学生表现出心中的我心中的未来,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我心中的未来浅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思、想象、合理构图,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心中的未来是我认为的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而尝试用不同的美术造型表现方式体现心中的未来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绘画示范作品,科幻类资料、视频等。并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准备铅笔,白纸,橡皮擦、蜡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以便更好的完成这一次有趣的互动。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启发引导法、讲解分析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采取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欣赏观察,合作练习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呢?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听音乐引好奇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贺瑞斯曾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更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以儿童歌曲《种太阳》来引入课题,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幻想过未来呢?在你们的心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们通过音乐的歌词和讨论,对今天的课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看视频谈构思在这一环节讲解知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重点。我会采取欣赏、交流、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未来的高科技世界里遨游。播放视频和图片,展示高科技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单的说说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看法,让学生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然后引导同学们欣赏教材上的范图和老师展出的示范作品,从表现形式、材质、色彩、构思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借助哪些因素幻想出对未来的向往?它的构思、构图以及色彩应用等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如果让你去画,你打算怎么去表现呢?”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承担着激发兴趣的任务,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创作素材,让他们对心中的未来有个更准确的想象。

三、画未来显个性在这一环节,学生将动手亲自实践,突破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共同尝试绘制一副我心中的未来,同时老师简单讲解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表现心中未来的方法及合作方案,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和合作方法后将本组的合作方法和制作方案向全班同学介绍。我播放梦幻轻松的背景音乐,鼓励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动脑,有创意的用水彩笔、铅笔、蜡笔等工具,尝试以不同绘画的方式表现心中的未来。在同学们绘制的过程中,我来回巡视,全面观察学生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作业,做其他学生的榜样,这样学生们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作品的效果和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和被认可的乐趣。

四、展览作品评优缺在这一环节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介绍表达和欣赏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举办一个故事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和描述自己的创作画面,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荐,并谈谈在这次创作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然后让所有的同学作为观众,从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以欣赏宽容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评述。“你觉得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地方呢?”这么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老师评价:对所有的作品都进行肯定,从作品的美感、绘制方法、设计创意、合作意识等鼓励和认可学生,同时对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创造,就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和更好了。

五、总结收获试创新在这一环节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延伸课后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们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有没有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吗?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科幻资料和图片,或者一些高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最后我想说说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便于梳理知识,让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简明扼而直观的再现在学生面前,我采用了趣味型和知识型想结合的板书:我心中的未来投影区板书区展览区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倾听,希望老师们多多点评,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指出完善的方向。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0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一节美术欣赏课《童年》,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这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仅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透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在那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状况,学会透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透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资料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理解潜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透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齐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完美时光的回忆,为后应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透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成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女儿》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能够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明白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资料和思想,能够透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透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

(透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完美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透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比较《战斗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透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完美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透过作品之间的比较,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小学美术课优秀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新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报的制作,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报的制作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这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美术课程。

2、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美丽家园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培养孩子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制作保护地球的海报、手抄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难点: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节课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引导观赏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新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投入地学。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如?

3、引导观赏法: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倡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自学尝试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学生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我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设计?让他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播放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短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质灾害问题,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二)引导启发,探究新知。

1、展示教师设计的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用欣赏图片的方法,比较课本第10页选取两幅图片的共同点,让学生说出两幅海报图片的共同组成部分。

A、文字B、图片C、色彩

3、教师出示四种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①写实②装饰③抽象④漫画

4、教师示范,探究制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②构思构图③充实完善

(三)巩固练习,合作创造。

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幅《地球的新生》海报设计,要求:主题明确、色彩鲜明、构图简洁。

(四)展示作品,激励评价。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最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评价:以激励性的方式,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学生参与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德育渗透,课后拓展。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宣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展示教师范作,中间板书本课知识点,右边展示学生作品。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究、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