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本页是编辑沉默为家人们找到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  秦王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  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   秦王色挠(nó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①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 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6、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2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怎么写?有范文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又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常识,能够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表演为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基本上放在小组内解决。然后以朗读表演、语言品味等形式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语句内涵。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四、教学设计

1、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2、朗读课文两遍。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②、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

③、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

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4、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

②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

③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其中两句话的潜台词: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④、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再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结合动作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5、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

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6、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7、再读课文,体会对话特点。

8、练习自测:内容为文学常识、句子翻译、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理解等。

9、布置作业:练习写一段人物对话,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10、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11、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骄横狂妄、外强中干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对话

语言描写

五、教学设计理念: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3

22、唐雎不辱使命

陶运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

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