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最新5篇正文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最新5篇》

时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最新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的案例 篇1

一、主题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本事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最有效的**。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所以,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资料。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所以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终个别学生经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立刻经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样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能够得出结论一一氯气能够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此刻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经过实验验证你们自我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我经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资料包括:实验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终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必须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本事限制,所以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终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构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我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可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供给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忙。第三种教法不仅仅给学生供给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并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本事和总结、分析本事,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贴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学生领会、理解教学资料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资料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构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经过感受、领悟而获得进取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到达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经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理解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我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本事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当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能够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5、化学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熏陶”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实验,使他们既不会由于讲解太泛而无从下手,也不会由于讲解太细而产生预习的惰性。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 篇2

一。本周教学内容: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二。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三。具体 www. 内容: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2.水的电离程度

3.电离*衡常数

4.水的离子积

5.需注意的

6.影响水的电离*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Kw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5.pH的测量

(三)pH的应用

1.医疗上

2.生活上

3.环保领域中

4.农业生产中

5.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四)酸碱质子理论

A.溶液pH的计算方法

B.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实验

2.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

解析: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

[例2]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HAHC2-(少量)=A-H2C-;H2B(少量)2A-=B2-2HA;

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的是__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_;

②HA(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例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A.9.0B.9.5C.10高中语文。5D.11.0

解析: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

[例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c(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解析: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

[例5]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X可能是强酸

B.HY一定是强酸

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

[例6]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一定呈酸**.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

[例8]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

模拟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A.10-14B.55.6×107C.107D.55.6

2.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

A.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

B.前者c(H)较后者大

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Kw和温度无直接关系

3.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

A.HCl溶液B.NaOH溶液C.Na2SO4溶液D.氨水

4.将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衡向左移动

D.溶液的pH增大

5.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B.V1

6.在313K时,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时,c(H)=1.0×10-7mol/L的溶液()

A.呈酸**.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

7.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衡常数为:K(25℃)=1.0×

10-14,K(35℃)=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时,c(H)>c(OH-)

C.水的电离度α(25℃)>α(35℃)

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8.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9.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溶液中无OH-

B.NaOH溶液中无H+

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0-14

11.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

12.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NaOH和NH3?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

A.V3>V1=V2B.V3>V2>V1

C.V1>V2>V3D.V3

试题答案

1.B2.AC3.C4.D5.A6.C7.D8.C9.D10.D

11.CD12.A

试题解析

1.根据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

2.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

3.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

4.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衡,加水稀释,*衡发生移动,c(H)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衡右移。

5.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

6.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OH-)=3.8×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

7.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

8.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0.01mL,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

9.混合前,碱中c(OH-)=0.1mol/L,酸中c(H)=0.01mol/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V2)。

11.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必要润洗。

12.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还有一部分分子未电离,所以所需的酸多。

化学教学的案例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构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经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经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经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明白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教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资料)

教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能够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能够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确定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一样,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教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能够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上讲台用教师供给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适宜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能够经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一样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经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提议。

五、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案例 篇4

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有机化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而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将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能动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案例教学法

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具有重要的铺垫和支撑作用。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理论、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被“满堂灌”,难以理解和消化吸收,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更无从谈起。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1,2]。与理论知识相比,临床案例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记忆,具有吸引力,容易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3]。近年来该教学法因其特有的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4~10]。鉴于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法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1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手中的案例是教学的“法宝”、案例教学的重要材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11]。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至关重要。只有案例内容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才是好的案例教学[12]。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也可从一些药物的合成、临床应用入手。设计案例时,可按照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与结构紧紧围绕有机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酚类化合物的酯化反应”这一知识点前,以“阿司匹林”这一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作为教学案例,先提出该药物的研究历史,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查阅该药的结构以及合成方法,教师总结,指出阿司匹林是水杨酸与醋酐合成而来,该反应即是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之一———酯化反应。通过上述简单的临床药物案例引入酚类化合物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2)教学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3],可选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由浅及深,便于理解和消化。学生是案例教学人本理念的前提[14]。若案例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会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应优先选择通俗易懂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解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时,可从棉布的染色实验入手,让学生知道偶联反应的产物可用作染料,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3)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可将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临床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章节的手性和对映异构体的拆分等知识点时,可从欧洲的“沙利度胺事件”入手,先引入该事件背景:1957年10月,新型抗妊娠反应药物———沙利度胺问世,该药物为外消旋体,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药品生产厂家没有拆分其手性,导致孕妇服用后产下俗称“海豹婴儿”的畸形儿。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沙利度胺实际上是一对手性化合物,其R-构型化合物具有抑制妊娠反应活性的作用,而S-构型化合物有致畸性,罪魁祸首就是它。由此引入知识点“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及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由这一真实案例引入,对上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

2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以我院2013级临床药学专业1班25名学生为案例教学主体,每5人为一个讨论组,共5组,对含氮类化合物章节的部分知识点开展案例教学,共6学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上海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为背景,设计了如下教学案例: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就诊。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某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N-二甲基亚硝胺(属于N-二烷基亚硝胺)。该类物质对各种动物都有强致癌作用,也被怀疑会引发人类癌症,是由胺的亚硝化反应制得。反应通过亚硝酰阳离子(NO+)的进攻而发生。为帮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有目的、有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入上述案例的同时给出4个引导问题:(1)案例中N-二甲基亚硝胺的结构是什么?(2)N-二烷基亚硝胺类化合物如何制备?(3)什么是亚硝化反应?进行该反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4)亚硝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通过上述问题引出新的知识点:N-二甲基亚硝胺(N-dimethylnitrosamine),胺(amines),亚硝化反应(nitrosation),NO+。提示性的引导问题可避免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偏离问题中心,易于把握案例的核心问题,促进案例教学顺利开展。学生查阅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台讲解、自由提问、主动答题等形式,解决上述引导问题及延伸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信息搜集和整理非常全面,讨论进展顺利,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N-二甲基亚硝胺的结构为(CH3)2N-N=O,属于N-二烷基亚硝胺类化合物,可由仲胺R2NH或Ar(R)NH通过亚硝化反应(胺和亚硝酸反应)制得。该反应利用亚硝酰阳离子(NO+)的亲核进攻发生。为了产生NO+,我们必须用盐酸来处理亚硝酸钠,制备不稳定的亚硝酸,溶液达到平衡后含有亚硝酰阳离子,亚硝酰阳离子受到胺的进攻形成N-亚硝铵盐。仲N-亚硝铵盐发生去质子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产物N-亚硝胺。

3案例教学的实施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临床经验,只有理论层面的认知,印象不深刻,而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15]。通过在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使教师在搜集和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热情与教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师生双赢。一方面,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师经过这一过程的锤炼,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为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利用获得的资料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大大提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4展望

基于案例教学法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今后教师将依照案例设计原则,将更多的教学案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中,深化有机化学案例教学改革。

作者:安琳 郑友广 谷小珂 牟杰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5

一、教材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化学高中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中的内容,是专题二中的重点内容。教程编排以新课程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上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之前学过的海洋中的卤素元素,是对高中无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补充,又为本专题的后续单元镁的知识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动手能力以及好奇心强,比较喜欢做实验这种形式。所以,我会在课堂上穿插实验探究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另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所以对于钠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②会描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③能写出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钠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发现并掌握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识到金属钠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②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②教学难点:钠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

①教法: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练习法。②学法:观察法,小组谈论法。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课堂引入】教师演示将滴管中的水滴到暗藏在酒精灯灯芯处的钠,即“滴水生火”的小魔术。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容”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教学过渡】本堂课我们通过探究过程来学习钠的性质,从而解开老师的小魔术:为什么能够“滴水生火”?

环节二:实验探究,总结性质

【提问】请一个同学上来写钠原子结构、钠离子的原子

结构。

【教师】由钠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得出钠的性质是怎么样的?

【学生】钠非常活泼,因为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钠离子。

【提问】由这条结论出发,①同学们觉得钠能不能在大自然中稳定存在?②如果有钠单质,应该怎么保存才能使它不反应呢?

【学生活动】拿出一瓶钠单质,仔细观察(四个人一组

实验)。

【教师】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钠与水与煤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贮存在煤油中的原因。

【学生实验一】按老师要求,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段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

【学生】得出钠是银白色的金属的结论。

【提问】其他金属都很硬,为什么钠可以用小刀切?

(质软)

【继续实验】将其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学生】钠变白了。

【追问】小组谈论原因。

【结论】钠被氧化了,并请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4Na+O2 = 2Na2O

【拓展】补充氧化钠的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钠盐与水。请学生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二】四人一组,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强调安全性)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淡黄色物质。

【提问】淡黄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学生猜测可能的产物并说明理由。

【总结】淡黄色的是过氧化钠,它不同于氧化钠,氧化钠是白色的,是钠自然氧化形成的。而当钠在空气中点燃时,反应非常剧烈,生成过氧化钠。虽然反应物相同,但是条件不同,产物也就不一样。

【资料卡】学生自己参看资料卡里面的内容,即一些过氧化钠的性质以及应用。

【学生实验三】向一小杯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强调是绿豆般大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总结】用浮、熔、游、响、红这五个字概括。浮即钠浮在水面上,熔即钠溶解,钠的密度比水小,游即钠在水中不断地游跑,响即产生气体,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非常剧烈。

【教师】请学生根据现象猜测可能的产物并且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2Na+2H2O = 2NaOH+H2 根据刚刚做的实验以及同学们对钠的观察,可以得到哪些物理性质?(小组发言)钠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

环节三:工业制钠,应用广泛

【教师】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我们知道钠极不稳定,在实验室制取的话也是一个难题。钠到底是怎么制取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工业上是怎么制取钠的。

【工业制钠】工业制钠也是从氯化钠中取得,以前我们学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氯气,那如果要把里面的钠元素提取成为钠单质,又应该怎么去做呢?显然电解饱和食盐水是行不通了,在工业上,制取钠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它除了得到钠离子,还可以得到我们之前学过的氯气,但是操作比较复杂。所以,制取氯气一般还是电解饱和食盐水。播放工业制钠的视频。

【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NaCl ■ 2Na+Cl2

【教师】学习了钠的那么多知识后,请同学们分小组思考讨论一下钠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①可以制取各种含钠的化合物,比如碳酸钠等;②可以置换一些金属单质。例如:Ti Cl4+4Na■Ti+4NaCl ③钾和钠的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做热交换剂;④充有钠蒸汽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用作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环节四:总结新知,随堂练习

【学生回顾】让学生回答一下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老师】及时评价及补充。

【随堂练习】适当做一些练习。①钠在空气中燃烧和自然氧化产物一样吗?不一样的话现象产物各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说出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钠贮存在哪里?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①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②钠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4Na + O2 ==2Na2O(白色),Na2O + H2O == 2NaOH,Na2O + 2HCl == 2NaCl+ H2O,2Na+O2 ■ 2Na2O2(淡黄色),Na2O2 + 2H2O == 4NaOH+ O2,2Na2O2+2CO2 == 2Na2CO3+ O2 . 与水反应。现象:浮、溶、游、嘶、红。方程式:2Na+2H2O == 2NaOH+ H2. ③工业制钠:2NaCl ■ 2Na+Cl2④钠的用途:置换金属,热交换剂,照明灯制作。

九、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处处看见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现象。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学生实验、讨论、发现问题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足够的时间跟空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相对以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学生小组间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性越来越高,能够在大脑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得出科学规律。本节课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很多实验,是之前所不能及的。比如每个学生近距离切割观察钠得出有关性质,钠的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钠与水的反应,这些现象在学生脑中历历在目。学生由实验现象出发,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并归纳出科学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学生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已经做到主动去探索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传统授课,教师往往收集大量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课后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本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学生亲自实验,适当地给予引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并用追问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现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当中,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本节课中合作学习也是非常突出的,学生间是四个人一组进行小组实验,最后相互探讨得出结论。可谓做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时进行,课堂效果表现相当好。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