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个人教学设计【5篇】正文

《个人教学设计【5篇】》

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个人教学设计【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8个一类生字,会读14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故事的大概内容。

2、引导学生学会用部件组合法学习“表、班、级、课、佳、桌、养”,用数笔画的方法学习“永”。

3、通过学习这篇小故事,让学生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关爱别人不仅能够得到感激,更要的是给予了别人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一类生字。

2、能够感悟故事大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词语卡片、学生自制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感悟大意。

2、认读一、二类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从你们入学的那天起,老师就伴随着你们的学习生活,有人形容老师的眼睛会说话,有人形容老师的笑容很灿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老师的手》,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学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

3、三名同学试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同时数一数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3个)

4、谁来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2人)

老师为什么要学生们画画?(因为那天是母亲节,老师想让孩子们画一幅画送给自己的母亲。)

老师为什么“惊讶不已”?(老师觉得这些孩子的家境不太好,他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妈妈得到一顿丰盛的佳肴,可是这个孩子却画了一只手,她很奇怪。)

5、看到了道格拉斯的画,同学们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这是谁的手?)同学们是怎样猜测的?结果呢?道格拉斯为什么要给妈妈画一只老师的手呢?他想让妈妈得到什么呢?

6、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道格拉斯为什么不画丰盛的佳肴,而画老师的手呢?“永恒”一词,可见这双手给孩子带来了多少温暖,多少快乐!

7、如果你是道格拉斯,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读一、二类生字。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文中认读一、二类生字。

3、读字卡。

(先按顺序读一遍,再打乱顺序读一遍,最后学生指名读卡片。)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一、二类字的认读。

2、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二类生字。

二、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www.haozuowen.net 三、学习一类生字

表:上下结构,一字旁

报表、华表、发表、课表、表白、表达、表

示、表情、表亲、表面、表里、表里如一、表里不一、表明、表皮、表态、表扬

班:左中右结构,王字旁

当班、倒班、交班、领班、轮班、上班、加班、同班、下班、白班、夜班、班白、班车、班会、班级、班机、班长、班子、班师、班主任

级:左右结构,绞丝旁

年级、班级、市级、首级、级别、级任、

高级、中级、上级

课:左右结构,言字旁

开课、上课、下课、课本、课表、课内、

课时、课外、课文、课业、课桌、课题

永:注意笔顺,永远、永久、永不掉队、永远牢记

佳:左右结构,单人旁

佳话、佳节、佳人、佳言、佳音、佳作、佳句

桌:上中下结构,卜字旁

书桌、桌布、桌灯、桌面、桌球、桌子

养:上中下结构,八字头

放养、户养、家养、领养、生养、学养、

养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活、养父、养母、养女、养生、养子、养鱼、养路

四、复习巩固生字、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书写一类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重点指导“表、班、级、佳、养”5个字。

表:注意第3笔是竖,第5笔是撇。

班:第四笔是提,第五笔是点。

级:注意笔顺,第五笔是横折折撇。

佳:注意右半部分两个土的笔顺和位置关系。

养:注意笔顺,第6笔是撇,第7笔是捺,写在横上。

二、做课后练习。

1、读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要求学生认识这9个词语,会写并记住。

2、读一读,说一说。

你都和谁握过手?

读了《温柔的手》,再读《老师的手》,说说老师的手是什么样的?

3、读一读我写的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激发学生自己创作的兴趣。

三、 作业设计:

握一握爸爸、妈妈、老师的手把你想说的话告诉他们。

板书设计:

老师的手

表 班 级 课 永 佳 桌 养

教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三、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草原图片的。播放,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学生自主分组,讨论交流我国的草原分布状况及对蒙古族各种文化生活。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①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②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①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老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②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③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④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 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 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想。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

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苹果和乒乓球),请你告诉老师,谁重谁轻?请同学们一手举起数学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在生活中,称物体质量的时候都用哪些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认识1克和1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估测物体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标杆题:课本86页内容学习要求:

1、掂一掂:两粒红豆的重量,猜一猜它有多种?

2、用秤称一称两粒红豆的实际质量。

3、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他的质量,在掂一掂。

5、掂一掂:一袋500克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算一算如果两袋这样的食盐有多重?

6、称一称,两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

7、说一说:通过计算和称你发现了什么?

8、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重1千克的。反思

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类比训练课本89页第4题反思说说你是怎样估测出物体质量的?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

(3)一个乒乓球约重3

(4)一袋方便面重110

2、下面是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请你找一找信中存在的问题。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反思小结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六、本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表示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1000克=1千克

燕子课时教学设计 篇4

燕子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燕子》选自现代作家、文学史学家郑振铎写的散文诗《海燕》。课文以燕子从南方飞来为主要内容,捕捉到燕子的各种姿态和特点,描绘了它的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特点,全文不到四百字,语言凝练,生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像及一些表达方法。

【课后习题】

第一题:引导学生读文、背文。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第二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燕子,以及自己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

第三题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示,明确什么样的词语称作好词,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叶圣陶:“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是这样。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个“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文中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本课描写生动形像,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比如“凑成”,有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意思;“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见词语表)。

⑵ 培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言,想像语言情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⑶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⑵ 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⑴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

(板书:“1、燕子”,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⑵ 你们了解小燕子吗?

(学生说说已有知识)

2、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优美的曲子,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

根据生字表、词语表自学生字新词。

学习建议:

1、画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问一问:在自学中,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等问题。

3、想一想:哪些生字和自己学过的字是同音字,形近字?应怎样区分?

4、写一写:哪些生字,词语不容易写对,写好,自由练习。

5、读一读: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组词(出示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 ) 俏( ) 拢( ) 拂( ) 倦( )

峻( ) 悄( ) 笼( ) 佛( ) 卷( )

骏( ) 稍( ) 垄( ) 沸( ) 圈( )

符( ) 谱( ) 沾( ) 添( ) 奏( )

附( ) 普( ) 粘( ) 填( ) 凑( )

4、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聚拢──(聚集) 掠过──(拂过)

反义词:偶尔──(经常) 增添──(减少)

5、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

四、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质疑、梳理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