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爱岗的小编沉默帮大家收集的8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时

1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

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三、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

1、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课堂练习

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课堂小结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课外作业

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初出日中

两小儿辩日如车盖(大—近)如盘盂(小—远)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如探汤(热—近)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课题: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作业: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四、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录音机  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读题释题,谈话激趣质疑定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课题意思是_____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教师调控引导,避轻就重,导入学习课文;

3、检查预习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主要人物是谁?还讲到谁?

②课前已查阅资料,谁来介绍孔子?谁能背《论语》中的一、二句话?

二、以读为本,目的明确,层次清楚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次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用笔在需停顿处打上“/”,结合理解,在重音字词下打“△”,轻读的打“●”;

3、跟录音读

4、请个别学生展示读、比较、评价。

三、先扶后放,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句话,指导理解;

2、总结刚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按此方法自己理解下文;

3、学生理解文意,小组内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

5、小结;

6、个别学生复述故事。

四、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你查到哪些资料,怎样解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

2、每个合作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自己查询资料的所得。

五、布置作业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现状。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中远     日始远 日中近

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

孔子不能决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见两小儿辩斗

(2)问其故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5)日初出沧沧凉凉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

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

①问其故其: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8、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9、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0、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