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囚绿记》教案(优秀3篇)正文

《《囚绿记》教案(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囚绿记》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

《囚绿记》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习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五龙潭的绿》。

《囚绿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