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正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流程 篇1

一、导入: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

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生识记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和老师共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小组听写,检查纠错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2》,来自网!

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可引导学生学习举例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板书设计】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教师讲解: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说服性。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作者的观点)、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对于议论文的特点教师要重点讲解)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迁移: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试验一:

24点(用5 6 3 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B二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夷陵区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试验一:

24点(用5  \ 6 \  3 \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实验二:听老师读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思考题: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棘,用美德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六,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