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诗经》教案(优秀5篇)正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时间: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诗经》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两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两首 篇2

24、《<诗经>两首》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早阶段,《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些技巧及能力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和方法

1、诵读、翻译,感知诗歌的大意。

2、培养学生能阅读、能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3、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5、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6、教具: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收集整理阅读相关文章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                                        男

生活幸福

热情、温柔、纯真                     “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受尽屈辱                      “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             热情、幸福

婚变——             沉痛、怨恨

决绝——             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

1、翻译诗歌第六章

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五、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采薇》,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离骚》

24.《诗经》两首•同步训练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诗经》两首 篇3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诗经》两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五、练习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两首 篇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诗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反思1

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诗经》反思2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优美意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的是“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学习。采取自学的方式,结合第一课时时介绍的“赋、比、兴”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采用了这些表现手法的诗句,进而分析这些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将手法的学习和思想的体悟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