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优秀5篇】正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练习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三、知道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想看看圆明园的这些美景吗?放课件,谁能用有…还有…,有…还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还有…,来来跟大家聊一聊圆明园里有什么。说得真好,来,我们一起来说说。

圆明园里有…还有…有…还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还有…,圆明园的景观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谁能用一个词儿形容形容。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好词儿,那老师就给同学们打个比方吧!圆明园就像孙悟空的口袋,收尽了天下所有的美景!收尽了天下所有的奇珍异宝!同学们,这个比方不过分吧。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过分,圆明园的景观美吗?美到什么程度?谁能用一个词儿形容形容,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好词儿,那老师还给同学们打个比方,圆明园就像王母娘娘的天宫降临人间。要是你漫步在这人间仙境里,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来,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谁还能用下面这些词来跟大家聊一聊圆明园,放课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间的人间仙境,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顷刻间,化作了一片灰烬!那是因为…学生读课文最一段,

统统掠走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想拿这支笔把桌子也拿走了,谁还能打这的比方,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曾经参加过这次抢劫的一名法国士兵的日记,出示课件,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段日记,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一句话?任意破坏是怎样破坏?学生说,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名士兵的日记,出示课件,一起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全部溶入情感中,谁愿意再给大家示范读一读,读得真好,来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学生读,能拿走的,全拿走了,不能拿走的,用大车搬走了。搬不动的,任意毁坏了。仅仅是这些吗?不!他们还有更卑鄙的手段,那就是…学生读,同学们,让我们亲眼看一看他们罪恶的行径吧,放电影,看到这里,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谈,是的,老师的心里也充满了满腔怒火。

从此,圆明园里没有了……还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上至……没有了,下至……也没有了,圆明园的一切都没有了,圆明园彻底的毁灭了!板书,毁灭。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腔的怒火再读一读这西方列强的罪恶吧!学生朗读

来,我们来看看法国作家雨果是怎样看待他们自己的军队的,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让我们记住这两个可恶的强盗吧: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同学们,请仔细端详书中的两副插图,这就是两个强盗给我们留下的,给世界留下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一段话,一句话,哪怕一个词也行,学生说,我们再来看看书中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想说什么,学生朗读,作者说的是…来,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大声地读一遍!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此时此刻老师的心里也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但我最想说的一句是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大声地读一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二、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三、学习用具

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基础设备

四、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大声的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看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5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

(生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生答第四段,总结为文物。详细讲解三四段)

检测:生回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板书)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此时你有什么感受,(生答自豪骄傲震惊等)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第三段。法国作家雨果也对圆明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出示课件)

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一些关联词,默读,谈感受,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些关联词。

圆明园中有这么多宏伟而精美的建筑,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谈感受,再读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BAIHUAWEN.com}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第四段)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这2500多年中,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还有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等)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价值连城)

(5)所以,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是啊,这就是圆明园,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它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出示图片)因为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补充课题)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哪些字眼深深的刺痛了你的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生回答,并带着体会读这一段。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让生小声朗读这段话)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这座世界上最美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生读不可估量)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生再次读)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贪婪残暴,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吧!(小练笔)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当堂检测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材简析 篇3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谈话:北京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2、导入课题

同学们,北京还有一个著名的园林,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圆明园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史150多年,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悟损失“不可估量”

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么说——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读了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不可估量”  并板书

3、连续出现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

三、走进圆明园,感受价值的“不可估量”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把你知道的记下来。

2、交流: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宏伟建筑、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①理解“举世闻名”。那个字表示“全”?

教师引导:

全世界都知道谁?

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名字?

不仅中国人知道,就连外国人也知道,它就是------圆明园!

②圆明园为什么举世闻名?练习说话:

因为                  ,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

3、了解独特布局

圆明园有多大?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

理解“众星拱月”

这奇特的布局,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呀!

4、再现宏伟建筑

①、园内有什么样的景观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么多的景点,文中是用那个词将它们连起来的?教师引读。

③、孩子们,不用走遍天下就能饱览天下美景。让我们一起走到圆明园去漫步吧!   (课件欣赏圆明园宏伟建筑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④、创设情境想像说话: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在哪儿漫步?

⑤、拓展:圆明园中四十景名称

雨果说: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⑥引读:

所以,我们在这宏伟建筑的圆明园、奇珍异宝的圆明园、繁花似锦的圆明园中漫步-----(课件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美吗?走进园中,你还想出来吗?让我们一起陶醉一起忘返吧!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5、再现珍贵文物

①、园中还有什么?个别回答

②、从先秦到清代,历经多少年?

③、如果一年只出一件文物,园内所拥有的可以怎么形容?

④、欣赏课件(课件欣赏圆明园珍贵文物的图片,)

⑤、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你感到怎样?个别读、齐读

6、深入理解“不可估量”

雨果说: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1860年10月6日后被毁灭了。齐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孩子们,你们现在读这句话什么滋味?愤怒、惋惜、痛心(带着感受读)

四、目睹毁灭过程,深刻体会损失“不可估量”

1、这群强盗是怎样横行霸道的,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的情景。(视频)

2、读最后一自然段,哪句你感触最深?

预设一: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那是怎样的掠呀?

那是怎样的毁呀?

预设二:

大火燃烧三天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化为灰烬?

3、什么都没有了,圆明园就这样被毁灭了!

(教师随机在板书中擦去举世闻名  宏伟建筑  珍贵文物)

它的毁灭,是——引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语气沉重)

五、练笔,抒发情感

1、站在这残垣断壁前,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话要说,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音乐二胡独奏《江河水》渲染)

2、交流

3、总结升华:孩子们,让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宏伟建筑  珍贵文物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5

执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秦锡纯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徐立清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三)、基本模式

自读- 导疑- 精讲- 巧练- 激情。

1.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

阅读课以读为主。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如讲解“众星拱月”一词,用以图示词的手法,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到抽象,展示由生疑到释疑的训练过程。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师:你读哪段知道的

生: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读,开始吧!(学生速读课文)

生甲:“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是吧老师在这儿打个问号。一会儿我们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生乙: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生丙: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你懂吗

生:“瑰宝”就是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是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意思。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弄懂,好吗(生点头说“好”)

生丁: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在幻想的境界中”的感受

生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你们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后,确定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学完这些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旧的课堂结构。舍得花时间,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师: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生朗读)

生:“月”是指圆明园。

师:确切地说呢

生:圆明三园。

师:“星”呢

生:“星”是指那些小园。

师: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生齐:圆明三园)。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生齐: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生齐:星)

师:“众星拱月”懂了吗(手指一学生)这个问题是你提的吧说说看。

生: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讲得真好!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不简单。那么“拱”是什么意思呢

生:环绕。

[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前后联系,浑然一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众星拱月”中的“星”和“月”在本课各指什么,然后出示精心设计的图像,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众星拱月”到底什么样,当学生已从感性上对这个词语有所了解后,教师再让刚才提出不懂“众星拱月”这个词语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当学生说出“众星拱月”就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时,教师又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理解“拱”在这词语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明确“众星拱月”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围绕什么。显然,这样的指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

生甲:我分3层。第1、2句是第一层,写圆明园的景况很多;第3、4句是第二层,介绍几个景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写游览时的感受。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乙:第一层是第1句,概括地写园内景观;第二层是第2-5句,具体地讲园中的景点;第3层是最后一句,写作者游园的感受。

师:第一位同学分得正确,作者介绍景观是先概括后具体地写的。你们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

师:让我们齐读第一层第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生齐读)

生:我能体会到园内景观多。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师: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师: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具体说说。

生:“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你们看,他眼睛多亮!一看就知道他特善于思索。圆明园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板书:风格各异)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

生甲:老师的朗读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师: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生甲:“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老师读的语气有轻有重,突出了景观各自的特点。

生乙:老师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快,而且声调高。

生甲: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低缓。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丙: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师: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山乡村野。”这个长句子是全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它概括地写出了圆明园景观风格各异的特点,说明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句

子的涵义。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及读后谈话(请学生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具体地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关键,具有启发性、训练性,从读前和读后的不同效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语),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陶冶。]

师:在第2层中,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学生浏览课文)

生:有“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

师:“平湖秋月”是哪儿的名胜

生:杭州。

师:谁去过杭州给大家讲讲平湖秋月的景色。

生:“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

师:到底是去过的,讲得真不错!(映投影图画)不光你觉得那儿美,乾隆皇帝也沉迷其中,所以让工匠们把它仿造在圆明园内。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安澜园”有知道的吗

生:“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映投影图画)

师:园中除了这些仿照各地名胜而建的景点外,还有根据诗画中的意境而建成的景点(映图)。看,这处景点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什么地方

生: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师: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仙境的感觉(生齐:有)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瀑瀑流动的桃花溪,将要前往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武陵春色。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映图)看,漫山遍野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巧精致的房屋隐蔽在山坳之中,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师: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

生:没有。

师:那人们是根据什么建造的呢

生:人们是根据想象建成的。

师:体会得好!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因为园内有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景观,那些景物完全是人们根据想象而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这样的感受。

师: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长春园中,还有一组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西洋楼(出图)。圆明园我们先游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园内是不是就这几个景点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天南海北”是说园内景观多,我从这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等”字也说明园内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

师:大家真会读书,真是字字入心了。那么,园中到底有多少个景点呢有知道的吗

生:有100多个景点,我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

师:真会学习!课外的知识帮了忙!

[1964年,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曹老师的教学出色地体现了叶先生的这一思想。“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启发两名学生描述平湖秋月和安澜园的景色。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这两种学生十分陌生的景观,教师则利用投影图画,以精美的语言描述其秀美,之后又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师:漫游在这样的一座园林中,该有怎样的感受请齐读第三层。(生齐读)

师:我觉得你们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够充沛。“天南地北”,一会在国内,一会在国外;时而在现实里,时而在幻想中。那“饱览”怎么讲

生:“饱览”是充分地看,尽情地看。

师:能看够吗

生:看不够。

师:“流连”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舍不得离开那里。

师:你们看,既看不够,又不想走,能读得那么快吗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看得出,大家很喜欢这段课文,老师给大家点

时间自由读,尽情读,看能不能背诵下来,好吗(学生练背)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这段分三层,先概括写园内景观。(映出提示性)词语: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等。还有……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师生齐背此段,流畅,有感情。)

[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既不该“忽略讨究”,也不该“忽略吟诵”。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曹老师采用有学有教的方式讲解第3自然段之后,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练习背诵。学生背诵得很流畅,很有感情,课文中的这段精美的文字他们会经久不忘的。作者先概括后分述,先写景后抒情的写作方法,他们也必然心领神会的。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师:圆明园内收藏着哪些珍贵文物呢为什么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请大家默读第四节,画出关键词语来体会。

生: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有“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师:“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都是当年园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文物多。

师:文物的什么多

生:文物的种类多。

师:你们还画了哪些词

生:“上自——下至”。

师:“上自”和“下至”是什么意思

生:“上自”是从,“下至”是到。

师: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时间有多长

生:从先秦时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师:经过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还能留下来,说明这些文物怎样

生:说明这些文物很珍贵。

师:园中收藏品这么多,而且十分珍贵,所以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内容比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问得比较细,讲得也比较多。第4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少,结构也比较简单,教师采用了自学的方式先“整体提问”,然后“读后汇报”,课堂要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读、自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刚刚学过的第二段课文,文中讲了圆明园那种独特的布局,各异的景观,以及珍贵的收藏,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它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请用自己的话讲讲好吗

生:是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中的最珍贵的,最好的,极好的。

师:这回你们真的懂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赞美圆明园为“举世无双”的杰作。用这样美好的词赞美这座园林,可以看出人们对圆明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生:无比热爱(师板书:爱)。

师: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被大火化为灰烬。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看谁能用书上的词简要地概括

生:“掠”“毁”“烧”(师板书这几个字)。

师:(映出句子)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凡是”“统统”是说全部;“所有”,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

生:“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

师:讲得多好哇!请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学生齐读)

师: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生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师:看过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甲:侵略者实在野蛮,它们的罪行令人发指。

生乙:我真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

师:请说出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丙: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

生丁:他们真是罪不可赦。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大家对侵略者、对清政府的痛恨。(板书: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

[与第3、4自然段相比,第5自然段最易理解。因此,教师让学生

快速浏览,先用几个词概括帝国主义者毁灭圆明园的手段,再说说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为“自读”,也是举一反三教学原则的正确运用。]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学生齐读)。

师: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

师:这个损失确实是无法弥补的。如今,13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生齐)振兴中华!”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既是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她的精彩教学的必然之果。]

总评:

1962年,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一诗中,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融处自引伸。”同年11月7日,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叶先生又具体地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生学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页)曹永鸣就是这样一位“善教者”,她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很好地实践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内容比较抽象,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也比较多。一般教师会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但是,曹老师却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重教给自学方法,训练学生自为研索,自行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第一课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曹老师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划分层次、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在她的精心组织和恰当启发之下,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这节课的成功说明,只有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坚持“教”为“学”服务,小学阅读教学才会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因此,必须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外熟之功弥深”。曹老师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讲读课的开始,她不仅问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还着力让学生说出没有读懂的语句。在她的诱导下,学生先后说出五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曹老师念念不忘这五个疑难问题。她运用电脑投影图使学生明白了“众星拱月”的样子,通过对重点景观的介绍和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种以质疑开始、经释疑结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教学内容,避免了“逐句讲解”“一问到底”的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由于教学重点突出,腾出了比较多的时间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还背诵了第3自然段。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当曹老师总结全文内容,动情地说,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时,学生立刻一齐跟着说“振兴中华!”这种师生的共鸣,正是以解惑释疑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最佳方式的必然结果。

(语文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