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声声慢》教案【优秀7篇】正文

《《声声慢》教案【优秀7篇】》

时间:

声声慢,词牌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声声慢》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声声慢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 、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 教者 :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 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

三、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四、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分析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这是李清照作词,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可见她词的影响力之大,而更能够代表她'千古才、万古愁心'地位的作品应该是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对于这首词可能比较熟悉,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背诵并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声声慢》 篇3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蒋捷(生卒年不详),号竹山,宋末元初人。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

(1)这首词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三句采用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后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词写了“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九种“秋声”,在描写这些秋声时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上下阕分别表达了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2分)

(2)原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音,但老友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2分)含蓄表现对友人的思念。(1分)

(3)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例如由铃声想到环佩之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例如写蛩声诉愁,分愁与雁;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从夜晚到黎明,描写这些秋声。(3分,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声声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内 容 结 束 ]

声声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 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 ) (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 ”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 思悟 体验:

一、读“天”

1、 朗读词

2、 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 || 风 细雨

3、 学生活动,交流

4、 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 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 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 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李清照

师:昨晚读某古人诗作,忽发思古之幽情,作打油诗一首,大家听后猜猜我写的是谁?夜读易安词打开汗渍发黄的线装书你从词的雅韵中走来两宋的风,在岁月最深处泛起吹落你曾经吟咏过的那束黄花海棠消瘦一如你憔悴的面颊寻寻觅觅

溪亭藕花还在

鸥鹭惊叫声里

却再也听不到你清脆的笑声

冷冷清清的不只是你的处境更有我的心境

好在还有一本漱玉词

供我挑灯夜读今夜今夜我将借一缕月光打捞你的清愁静静的读你读你婉约的词韵

明确:李清照。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板书)。

介绍李清照:(P67注释1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山东济南)人,宋代词人。

二、诵读,初味愁绪

打开诗词殿堂之门的最好钥匙就是朗读。这首词男生读合适还是女生读合适?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师指导朗读。)

预设问题:

读的好吗?

不好。为什么?

感情不充分。没有完全把愁读出来了。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基调来朗读这首词?——低沉、凄凉。

朗读指导:

1、朗读的标准是:准确、流利、有感情(板书)。刚才同学读得很快,有两个字我没听清楚,大家一起来落实一下: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án),还有怎生得黑的“得”(dé)。

2、另外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一处问号,三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四个句子该如何去读。(学生交流、体会、推荐朗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结:可见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每个人的感情不同,读法也不同,但注重停顿、注重逻辑重音是读得好的关键。

三、品读:掌握抒愁情方法

师: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绪?——愁(板书)

师:诗言志,词抒情,抓住了“愁”字,就抓住了这首词的关键,“愁”在文中属于——词眼(板书)。

师:但是愁是无形无迹的抽象之物,要想把它表达清楚明白又谈何容易?曹丕就曾这样形容: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请大家思考,词人在词中是怎样抒发“愁”这种情绪的?——引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板书)

师:词中直接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词中间接写“愁”的句子又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赏读:鉴赏愁绪的表达效果

师:写作技法,不能为用而用,既然用了某一技法,就要让它达到非用不可的效果,下面请大家至少选一处来赏析一下这种技法表达了怎样的愁绪效果。

师首先示范: 我年纪比你们大,又没你们聪明,就让我先选一处简单的来赏析吧。

我赏析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式上:AABB构词为四个音节两个音步结构,读之形成“重轻+重轻”格式,音节匀称、节奏和谐,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潜意识中对称、均衡的审美追求,有形式美。

内容上:

(1)“寻寻觅觅”用了两个动词

“寻”与“觅”的叠用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非常传神的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带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

(2)“冷冷清清”是描写外部环境的形容词

“冷冷清清”给人渐次浓重的感觉。

“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3)“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性形容词

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

“凄凄”是指冷清的心境渐多,而逐渐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忧伤、悲伤程度之重)来表达。

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学生讨论5分钟,之后交流

……

预设问题:

1、选用意象表现愁绪: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愁意。这些意象都是容易引发愁思之物。大家要按顺序找全,不要遗漏。

大家想过没有,这些意象为什么就可以表达出满目的愁来?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文字符号的意义具有两个轴,即语序轴和联想轴(板书),语序轴上的文字或文字组合选择恰当,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语意联想。

大家在赏析作品时要抓住这些典型性意象分析情感,在写作中也要学会选用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词语。

2、运用表达技巧:衬托等

3、炼字:

例,独自怎生得黑。

这个黑字选得好。就如同喝了一口冰水再喝热水会觉得水会更热一样,作者写夜的黑用了知觉对比的技巧,强调的是心理色彩。黑色本身不会加深,但加上“独自”这个场景,就凸显了夜色的浓,这里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我们写作也要多揣摩多用这种技巧。

……

五、研读:发掘愁的内在动因

师:李清照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选取典型意象等方式向我们倾诉了她的满腔愁绪,你觉得这里的“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悲秋情结(书中可知的)

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另外三种通过p68课下注释①可推知。强调学生判断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知人论世(板书),看好课文注释信息。

补充李清照身世,知人论世。

补充: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为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王氏为宰相之女,擅长诗文。李清照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才子赵明诚为妻。早年生活优裕,家庭美满。中年遭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与丈夫赵明诚南迁避难,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孑然一身,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李清照的重重愁绪及其表现愁绪的方法, 但我想,对李清照词,任何过多的解释可能都意味着背叛,只有深情的吟诵它,感受它才是对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最高的敬意!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朗诵一遍《声声慢》,表达对李清照的敬意。

七、探究性作业:推荐阅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准确

流畅 直接抒情 清秋之愁

有感情 愁 丧夫之痛

(词眼) 颠沛之苦

间接抒情 亡国之恨

《声声慢》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 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

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

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

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

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

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

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