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挑山工》教案(优秀5篇)正文

《《挑山工》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挑山工》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挑山工》讲稿 篇1

佚名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挑山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诚(诚实)

泰(泰山)城(城市)

甩(甩动)朴(朴素)

用(作用)扑(扑灭)

耽(耽误)折(曲折)

枕(枕头)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挑山工》讲稿 篇3

文/张爱民

《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冯骥才以清新、朴实的笔触,勾画了一个目标专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挑山工”形象,意在告诉读者“做事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把事做好”这样一个深刻哲理。通读全篇,笔者以为这一深刻哲理主要包含在文中挑山工对“我”的一席话语之中。为此,引导学生感悟挑山工所说一段话的寓意,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所在。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经过“质疑——感悟——运用”的过程,较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

一、揭示难点,引导质疑。

投影出示挑山工所说的话: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选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读懂的内容。

2.仔细品味,寻找不同点。

(1)再读这段文字,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是描写“挑山工”的,哪些句子是描写“游人”的。分角色朗读有关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的句子。

(2)细细咀嚼这些句子,从中你发现“挑山工”与“游人”在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点?出示表格,让学生自主练习:

“我们”指(谁)_______ “你们”指(谁)_______

负重

速度

登山特点

结果_______(谁)跑到_______(谁)前边去了

3.碰撞思维,引发疑问。

(1)面对表格中列出的这些不同点,以及这样一个结果,你有哪些疑问?按常理,谁应该跑到谁前面去?

(2)按照常理,挑山工登山应该落在游人的后面,可事实恰恰相反。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游人登山漫无目的;挑山工脚踏实地。)

(3)从挑山工与游人的表现对比中,你觉得挑山工有着哪些游人所不能及的精神?(引导学生先讨论后发言)

诸如: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如:(1)龟兔赛跑;(2)笨鸟先飞;(3)身边同学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2.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三、练习朗读,自能感悟。

我想你们不仅读懂了挑山工的话,也一定会让这段话深深地印刻在你们的记中。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选(指导朗读,在读中加深感悟。)

挑山工教案 篇4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挑山工 (第2课时)。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挑山工 (第2课时)》。”(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挑山工 (第2课时)

挑山工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2.初读课文。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溜()货()奏()衡()诵()留()贸()泰()横()颂()杖()肌()耽()误()哲()仗()机()枕()娱()折()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1)略(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