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氓》学案优秀9篇正文

《《氓》学案优秀9篇》

时间: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氓》学案优秀9篇,欢迎参考。

《氓》原文翻译 篇1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氓》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

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3、朗读诗歌

4、疏通字词

5、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6、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7、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8、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9、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10、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 篇3

《氓》导学案

【新课标解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 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 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作品零距离:知识卡片一 ——追溯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 是宫廷乐曲歌词,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氓》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氓,古义指民众、百姓或男子,念méng;而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念máng。知识卡片二 ——《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二、温故知新——自主学习:诵读诗歌,注音并解释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躬自悼矣(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三、预习导读1、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二三其德(                 )

(2)夙兴夜寐(                 )

4、一词多义:

(1)其: ①咥其笑矣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不思其反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之: ①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4)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愆qiān——拖延。(愆伏)(2)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4)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5)贿huì——财物。(行贿受贿)(6)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7)陨yǔn——落。(陨石、陨落)(8)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10)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11)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14)躬——自身。(事必躬亲)(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17)女也不爽——差错(屡试不爽)。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环节一:整体感知           概括情节,感受情感   章节             情节          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课中导学】环节二:合作探究1、文中女性有着怎样的性格?               2、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                                                                               3、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升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从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导学】写作练笔请把《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要求:1、忠实于原作,发挥想象,对原作进行文学再创造。       2、题目自拟。可选取一个片段,亦可完整呈现。      3、字数不少于500字。【评价反思】

自我反思评价

《氓》 篇4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板书)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 愤恨、决绝 (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 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 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高中语文《氓》原文 篇5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高二语文教案:《氓》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氓》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