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优秀7篇)正文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优秀7篇)》

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1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两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表演,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强,读来使人很受感染。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不够,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第二,在教学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读中深刻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物是内心世界,学习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描写。

第三,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如果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再评选出优秀向全班展示汇报,这样会更体现出教学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第四,由于课堂时控观念不强,因而对于课文的延伸没来及展现,让学生的小练笔,以及课本剧的表演都只能当做课后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总之,反思这节课,今后我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3

上学期,执教第十册《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阅读课文后,对主人公晏子作总结、评价。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能言善辩,才思敏捷;热爱国家,不辱使命……这时,有一学生在下面低声说:“其实楚王也很不错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数同学认为他故意装作与众不同,耍酷,班干部和部分好学生纷纷责备他,一些调皮的学生暗中喝倒彩,等着看好戏。这时,我若装作没听见,就显得教师不能回应,无法反驳,无论对这名学生或其他同学都丧失了教育意义。于是我想:好吧,就与你理论理论。

我说:“同学们都说楚王奸诈,仗势欺人,你却为他说话。那你说他好在哪里?”

到了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见了:“我觉得楚王还是比较讲道理的。他虽然被晏子反击、嘲笑了,丢了面子,但并没有翻脸,还陪着笑,说明他很有气度。最后,他还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错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击报复……”一番话说得还真有点道理,也带动了另外几个学生接着发言:“对,我觉得楚王其实也很聪明、厉害的,故意安排一个囚犯来嘲笑齐国人。”“楚王也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他也爱国的。”

我先肯定了学生的不同见解,又引导他们思考:楚王对晏子由蔑视到尊重,主要是晏子凭自己的机智通过斗争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来嘲笑齐国人确实很有心计,但他的用意是坏的,所以不能与晏子的巧妙还击相提并论。对于学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几条优点,我没有异议。学生为老师尊重他们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的创造性的见解而颇感得意,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反思:

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随着学生对文本阅读、领悟的不断深入,适时加以调整。

在本课中,那位学生也许是出于对他人众口一词的反感,也许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大胆地为反面人物楚王说话,这种精神首先应该得以肯定和鼓励。而且他能从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显示出他对文本作了深入的阅读理解,且这种解读是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能够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勇于创新,这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对这样的生成,我们当然应把它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内容,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必须具有这样的胸怀,当然还应该具有巧妙点拨、善加引领的教学艺术。

事实上,这样的机智应变、灵活调整,不但没有阻碍既定目标的达成,还深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提升了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精彩、灵动,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舞台。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4

上周五,我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到孙桥小学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收获还是很大的。

为了让教师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此次活动特意请两位教师在同一班级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学习的有:

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重点是学习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智斗楚王的过程。老师新授时在总体了解了课文后,就直奔主题,问: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在什么时候?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抓重点问题“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是怎么做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思路清晰,学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中,教师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教师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一声冷笑,一个眼神,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地去读课文,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相信这时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语文学习中的。因此学生们能读出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通过朗读,通过表演,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的话都有言外之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两个“水土不同”。前一个指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后一个指人成长的人文环境。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这个练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很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谦,而往往越有学问的人,越发谦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现给学生看,将古代真实的记载告诉学生,并让学生在古文中积累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和“比肩继踵”。这样的语文课让孩子兴趣盎然,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向往,也许这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了。

出去听课,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积极反思,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打开思路,不失为自身学习提高的一条捷径。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5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电化教学之中。

首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体会内容,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我在使用电教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6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课文,教学中我力争把老课文上出新意来。引导学生把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了解得淋漓尽致。看来,情景教学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觉得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摆楚国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人执教本课第二课时,根据新课标对高年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单元目标“感受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及课后问题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为:1.听写“侮辱、矮小、规矩、柑橘、盗贼”等词语,并结合以上词语说一说故事主要内容。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绘声绘色朗诵表现人物情感,并说出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机智应对、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风范。3.联系课外资料,运用话语的言外之意学会得体表达。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扣读导悟,读懂话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绘声绘色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楚王与晏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交锋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人物的话语,其次引导学生以提示语为抓手关注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揣摩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与想法,为下一步的分析晏子话语做铺垫。如:学习楚王和晏子第二次交锋的文段,我先请一位学生读楚王的话语“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随后引导其发现楚王说话时的动作“瞅”和“冷笑”,并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正确做出“瞅”和“冷笑”的动作,最后加上动作再读楚王的话语“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学生对于演绎性的朗读跃跃欲试,由一位学生的朗读带动全班学生的朗读,加上动作和神态的演绎,再追问学生“楚王,你看见晏子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楚王们”纷纷答道“我瞧不起晏子。”、“我想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我想给点颜色晏子看。”等等。

由此可见,扣读导悟,是艺术性地融合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人物话语的理解,更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二、推理分析,理解精妙

在情感朗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锋,运用三段论分析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以及通过删减对话作比较让学生了解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如:在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锋中有三次对话,当楚王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晏子不直接回答“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晏子回答这话会惹楚王生气,但读不懂晏子说话的应对策略。这时,我点拨学生关注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和“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两句话中的“人”的含义是否相同?学生立刻意识到这两个“人”的含义不同,楚王的“人”指人才,晏子的“人”指生命个体。继而,我引导学生思考晏子为什么答非所问,这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只要再往下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很快找到“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我追问“晏子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个别学生能够说出“晏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会令楚王生气,’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是为了得到楚王的赦免。”话语一出,学生们恍然大悟,晏子的“答非所问”和“装着很为难的样子”都是在设计圈套,为引出最后一段话做准备,所以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为顺水推舟,设计圈套请君入瓮。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晏子使楚》文中晏子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语言表达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若学生的习得仅限于理解与感悟,便成了走马观花。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其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学习完课文后,我联系课外资料先让学生阅读材料一,尝试分析理解商人与萧伯纳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机奚落他,便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慌不忙地予以回击,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商人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伯纳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基本学会分析理解言外之意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话语的言外之意学会得体表达,学生阅读材料二并完成填空,再次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

材料二:一次,萧伯纳正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对他不满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对他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的”萧伯纳答道:“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在文本中习得晏子语言之精妙,从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正所谓“教学相长”,在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碰撞。针对现实课堂中的教与学,我对本课做出了以下的教学分析与重构:

一、基于学情,删繁就简

在研读晏子话语时,分别采用三段论与类比推理分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和“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两段话语。课堂中的表现,前者是学生的无言以对,后者是老师的苍白呈现。无论是三段论还是类比推理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高,学生通过情感朗读基本可以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但是用三段论和类比推理去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便显得叠床架屋了。

研读“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时,可以通过填空补白理解晏子的言外之意,即“因为我最不重用,所以是_____人。因为_____访问_____国,所以楚国是_____国。”

研读“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时,可与“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作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晏子举例柑橘的用处在于委婉表达和增强说服力。

二、定准目标,一语中的

众所周知,本课教学研读重点是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而我的课堂引导学生研读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止步于晏子说话的应对策略(即怎么说),没有更进一步点破为什么这么说——即语言的委婉。

在学习完楚王与晏子三次交锋后,可对晏子三次的话语进行小结。结合历史背景,明确晏子出使楚王的目的。可将晏子文本中的话语与言外之意的话语作比较,追问学生“晏子为什么这样子说话,而不直接说?”引导学生明白晏子采用直接的方式说,不但得罪楚王而达不到出使的目的,而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得罪楚王,又让楚王感受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晏子话语真正的精妙之处是语言的委婉,教学目标3更准确表达为:联系课外资料,学会用委婉的语言得体表达。加之联系课外资料拓展练习用委婉的语言得体表达,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更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