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

时间: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内容:

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复习目标 :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 :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四、复习难点 :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复习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

(2)甲的6/7相当于乙。( )

(3)乙的5/9与甲相等。( )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 。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 )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 ,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2)、李庄共有小麦地320公亩,水稻地比小麦地多1/5 ,这个庄的水稻地比小麦地多多少公亩?有水稻地多少公亩?

(3)、修一条公路,长1000米,甲队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 ,剩下的由乙队修,乙队修多少米?

(4)、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1/3 ,一居室的套数是二居室的 3/4。教师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指生板演 ,集体订正,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

(四)、自主评价,完善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各地干旱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明资料来源。

2、阅读资料P105页(阅读宝贵的水资源片段,了解我国及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阅读任务:

(1)用笔勾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 (2)说出你阅读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学习结果,板书:2300立方米、1/

4、121位看了这些数据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课前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试验,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测量了一分钟的漏水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

5、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1)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平均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一天

1年(365天)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约重1吨)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2.628升=2.628吨)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约为3吨

1 (2)在统计表中选择恰当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板书: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生说说收集到的节约用水的资料)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06页第3题。(运用调查的和计算出来的数据解决问题)

2、周围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国家庭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吗?(老师提供信息①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②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水龙头漏水,然后结合前面已得到的结果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水)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篇4

课题课时1班级六(5)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科书第74、75页。2.本节课重点不是单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的知识。 3.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通过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提供素材,引导学生自悟,比较归纳。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实验数据,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学生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板书设计:节约用水七

与诗同行(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5

一、导课:诗歌是中国的文学之瑰宝,从上周开始,我们就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始了“与诗同行的日子”。我们共同在诗海中徜徉,共同在诗海中拾贝,一路同行,留下了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二、精彩回放        与诗同行

1、复习要求:快速浏览《与诗同行》几篇课文,注意每篇文章中的 “泡泡语”

2、交流课文重点,及时订正、点拨。如,前三首诗的不同与相同; 那些与诗有关的故事;读诗方法……   3评价

三、补充资料   给诗加腰的作诗方法

1、习题法 2、依句法 3、依韵法  4、推敲法  5、反意法 ……

读诗的方法

1、联系生活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诗意。

2、读诗时将诗句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图     画,这样就能进入诗的境界里。

3、拿不同的诗对比读,在比较中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4、诗句词句难理解的时候,只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就能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感受,读懂诗

四、考考你,相信自己

让学生仔细观察 配套练习题《与诗同行》看看题型、内容、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基础知识题;应用练习题;课内外阅读拓展题)

1、基础知识题(我会画  我会补):认真;快速;准确。

2、方法与技能(我会写 我会辨 我能行):善思;灵活;正确

3、课内外拓展(我会填 阅读屋):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有些什么技巧和方法呢?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上下联系。联系生活。  立足中心。

5、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知识竞赛

1.填颜色:

(1)_________日依山尽,_______河入海流。

(2)日暮_______山远,天寒_______屋贫。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_______桔_______时。

2.填数字:

(1)飞流直下_______尺,疑是银河落_______天。

(2)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里江陵_______日还。

(3)碧玉妆成_______树高,_______条垂下绿丝绦。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村。

(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口_______别样红。

写出含有下面字的诗句(12分)

1、月:“举头望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_________________

3、雨:“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

学生感情诵读自己写的诗歌

五、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大海中的朵朵浪花,装扮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读诗,读书,读人生。可谓:诗行碧波上,人在书中游。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奋学习强中华。

[与诗同行(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

和的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比例的解是x=16。

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二判、三列、四解、五检。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与诗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诗歌,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配插图,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

2、在搜集到的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鉴赏。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3、练写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2、学写诗歌。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喜剧之王》吗?在这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周星驰在还没有成名之前,他最大的家当就是一本书--《青年演员的必修课程》,他把这本书放在一个月饼盒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实在珍爱有加。正是这本书,使他走上演艺生涯。我想,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吧!我记得当我还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一本书《新诗格律研究》,我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又薄又破,但是它使我认识了徐志摩、舒婷、余光中等诸大名家,我突然发现,在广阔的文学土壤里还孕育着这么瑰丽的文学作品。我一下子被诗歌精美的语言、独特的文学体裁深深折服,为之痴狂。那本书,我也珍藏了很多年。在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本书可能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今天的你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去认识这些文学大师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大诗人交朋友,与诗同行,进一步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板书:与诗同行)

(二)诗歌鉴赏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搜集了很多诗歌,有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背了下来,这种学习热情真令人感动。那么,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生自由答)

师:评价一首诗歌的标准很多,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其中一种审美标准,就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民主革命战士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闻一多认为一首真正的好诗应该具备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首先,我们来看看一首诗怎么体现出音乐美的呢?

你们怎么理解呢?(生浅谈)

师:诗歌,谱上曲便是一首歌,它具有一定的押韵、优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在小组里交换读一读你搜集到的诗歌,你觉得哪一首诗在节奏、押韵方面处理得很好?(小组交换读,自由谈)

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曾经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到日本访问时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日本的友人与诗人送别的情景,诗人用几句话,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莎扬娜拉……

----徐志摩

1、 你觉得哪一句诗最具音乐美呢?(生答)

2、这首诗的用词非常讲究,娇羞与忧愁就是很巧妙的押韵,同时“道一声珍重”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达到了反复吟咏的效果。在歌曲中,我们也常常唱到某一句歌词,反复唱几次,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这么优美这么浪漫的诗,我们要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读出他的音乐美。

4、 我要听出“反复叮咛,一遍又一遍的向诗人道珍重”读出依依不舍。

师: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除了音乐美,诗歌这种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对,它的断句分行,所以诗歌也被称为“长短句”。这也就是指诗歌的建筑美。

5、 建筑美

师: 一首好诗,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分行断句,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读一读,哪一

首诗最具建筑美?(生答)

师:有很多诗人,喜欢追求新奇巧妙,把诗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老师这里就有一首宝塔诗,你能读懂吗?试着登山的方法读,就像沿着小路蜿蜒而上。

(读宝塔诗)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6、 绘画美

其实,不管建筑美也好,音乐美也好,一首真正的好诗,应该具有优美的意境,这也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绘画美”。他认为,一首诗的辞藻最重要,要有色彩感,美感。昨天同学们都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了插图,现在你能说说,那首诗能把你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里?(生答)

师:一首优美的诗歌,无论多少年过去,当你再一次读起它的时候,你都会被它的魅力折服。就像诗人海子用美好的想像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的感受。海子,中国80年代的著名田园诗人。谁来读一读?

(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读完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歌,所以读着读着,也忍不住画了一幅画,尤其是这两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这些优美的诗歌,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好吗?

小结:今天,我们交流了很多诗歌,认识了不少诗人,同时更认识了诗歌的一种审美角度,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如果今后大家还有兴趣,读更多的诗,你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三)学做小诗人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诗心,一双慧眼,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你是否发现,我们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呢?比如---(取出墨汁,演示墨的变化)你看到它,觉得它象什么?(生答)

看到它,你联想到什么?

我们也可以象大诗人一样,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表达心中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小诗人吧!你可以看视频,写一写“墨”给你来来的想象,也可以写大自然的一阵风,一场雨,一棵树,一朵花。开始动笔吧!(播放墨韵视频,在音乐中练笔)

10分钟练笔。

写完先在小组交流。选出一首较好的,集体评议,提醒学生以三美主张这个角度评。

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学生评议。

在古典的深处奔涌

丝丝缕缕  浓淡相宜

氤氲在  司马迁的竹简

曹雪芹的丝帛

它是

王冕洗砚池上飘来的一瓣梅香

是  古老的京剧的一张脸谱

长须伴随着密集的鼓点飞舞

细笔勾画的柳眉

任是无情也动人

渺渺天地

黑白分明

泼墨,泼墨

凝成历史的烟云飞沫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做什么?或者说想给自己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呢?(生答)激发学生编辑诗集。

[《与诗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习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通过最近的在线学习,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研究的革命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

通过学习研究新进展与有效教学实践的在线学习,我认识并学到了:

1、专家知识在数量和组织方式、知识形态、提取速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学生对学习心理,从心理学上,更准确的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2、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及迁移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能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

3、通过对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兴趣,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学生的努力,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通过参加培训,以网络为载体,打破地域局限,与全国的同行、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和交流,深深的意识到,我的有些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像大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用VDR或者带学生出游,感受大自然和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事情,更贴切生活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平移与旋转的学习。

首先是介绍了图形的运动,通过介绍图形的运动,来引出运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图形没有发生改变;一个是图形发生了改变。从而进一步引出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逐步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我想这就是一个新思维,新教学方法,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来达到一种传输知识和开发兴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