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大班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9篇正文

《大班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班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4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板书)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5.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又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什么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2、请你把这一份担忧和留恋融人朗读中。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不舍

留恋                  担忧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诗句。)

3、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4、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 (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学生学生学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有少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激情不够,没能把学生完全带入到诗的意境当中去。

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

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