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

3、寥阔()4、枯涸()

5、清洌()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干涸,没有水了。

5、liè水清。

6、mèi睡梦。

(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学习过程:

1、导入:

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

四、读猫,说故事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来。(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点拨思考:

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略铺垫)

五、读人,悟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速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养猫,有欢乐有悲伤。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小组内先交流:读一读,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一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同学评一评,读出了这种情感了吗?应该如何读?

好,全班交流。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先读?

①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点拨:说一说,哪个词语表现了“我”快乐的心情?新鲜的色彩,对,重音读一读。)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点拨:哪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笑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想象一下,静谧的庭院,摇摇晃晃的藤椅,活泼可爱的小猫,心情如何?一齐读)

养猫的确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

③“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点拨:这位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好?读出了什么心情?不好?哪些词语要重读?你来试一试。大家一起试一试。)

④“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⑤“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⑥“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很细心的同学,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懊悔)下面我就请同学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读一读。同学们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请你来读一读29-33,其它同学注意倾听评价: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哪些地方还要改进?

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一起读,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

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除了冤枉,还有遗憾: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发散思维:假如第三只猫在死亡前会说话,它肯定会对主人、人们有话说的。它会说些什么?

想当初,“我”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忧郁,我不活泼——

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吧,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于三只猫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五、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我想对你说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点评储备:

第三只猫: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运用

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可是,我们生活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请看一段视频,就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人之得失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3、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5、朗读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写了3只猫,重点写第3只猫。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次养猫(1、2)第二次养猫(3—14)第三次养猫(15—34)

六、精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 m.jingyou.net 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②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

“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自由诵读第17-29段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读第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七、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8、“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9、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10、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我”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11、对于这样一个人,针对他使丑猫受冤而遭打而死这件事,你能否给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八、归纳主题:

1、“我”家养的三只猫,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不幸的,对于它们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感想?

弱小——命运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它们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2、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一,来谈自己的看法)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主题理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写法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详细了第三次铺垫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十、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消耗(hào)怂恿(Sǒngyǒng)诅骂(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亡失。

三、简要分析我家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原因:

因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十一、作业:思维拓展

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