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最新3篇)正文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最新3篇)》

时间:

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化学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最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初三下册化学课件 篇2

初三化学课件ppt

初三化学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去进行生动的初三化学教学?又该怎么使用初三化学课件ppt去进行化学课教学呢?一起来看看这个精美的初三化学课件ppt吧!

初三化学课件ppt

化学课件 篇3

材料化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 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能力培养

1. 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 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3.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三、教学准备

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课前每小组材料全组装好,放置在小组桌面中间,把纱布也是先扎在烧杯口,)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事先布置家里物品调查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波波说“真皮沙发真舒服”,彬彬说“难道还有假的皮沙发吗?”。谁说的对?你怎么来区别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这是存在的事实,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了解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

(目的:引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概念,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

情景:出示课本图片。

描述:这是我们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看看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土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的生活、生产用品材料全部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思考:古人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学生讨论汇报:

归纳:存在于自然环境种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粘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

学生观察: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看看用哪些天然材料制作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指导学生填好记录表。

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情况。

归纳:古人用黏土、树木、骨头、毛皮以及岩石来建筑、制衣、炊厨、制造狩猎武器等,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发现的天然材料,许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塑造或切削它们而改变这些材料的方法。后来,人们进而发现了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去处理天然材料,所以有些用品虽然都来自天然材料,但其技术含量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对材料占有、认识、制造、使用与发展的历史。

(出示课件 部分天然材料的'用途:木材——做木制家具;黏土——制成陶罐;石油——提炼出的物质能合成橡胶和塑料;蚕丝——编织成丝巾;棉花——编织成棉质衣服;岩石——用来建造房屋。)

(三)活动二:自己动手做“塑料”

任务:自己动手做塑料。

材料:出示牛奶、食醋、勺子、烧杯(或小锅)、酒精灯、石棉网、塑料汤匙、纱布、碟子。

分析:材料中的天然材料。

指导:

今天我们也来自己动手用做人造材料吧。请同学们按照提示一步步的操作。

实验步骤:

1、将盛着牛奶(约100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不停搅拌,在沸腾之前取下来。在这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色素。

3、将一汤匙食醋倒入牛奶中,均匀搅拌后,等待冷却。

4、过一段时间,牛奶冷却到白胶状时,用旧长丝袜做筛子,盖住烧杯将牛奶混合物倾倒到碟子中,过滤冷却好的牛奶。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

6、用过滤出来的物质放在小器皿里,制作你喜欢的小动物。

7、将制好小动物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几天后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

说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目的:让学生经历天然材料被加工成新材料的过程。虽然学生并不理解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但通过制作过程,学生能认识到有些材料经过处理后会生成新材料,从而初步形成人造材料的概念。)

(四)活动三:家庭材料调查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质疑: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

1. 为什么人们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

2.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有什么优点?

拓展: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生活离不开材料,人造材料的使用量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使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断发明和制造新材料,人造材料具有许多天然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五)网上学:了解新型材料

搜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

活动:新型材料汇报展示会。

课后作业:我们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

五、板书设计:

7.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木材 岩石 骨头 动物毛皮 石油

人造材料:钢铁 玻璃 塑料

六、实验记录表:

记录表:天然材料还可以制成什么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