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赤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优秀8篇)正文

《《赤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优秀8篇)》

时间:

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赤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篇1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可用别名:吉菁华)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人生至重,贵于千金。

《干将莫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字词;通过注释的帮助,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重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曲折离奇的写作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奇鬼怪的故事 吗?喜欢这种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搜神记》中的神奇故事,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即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当时被公认为一部很好的史书。又喜阴阳术数之学,编集神灵怪异故事,成为《搜神记》,试图证明世上真有所谓鬼神。

2.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顿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3.朗读课文,读 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干将(gān jiāng) 莫邪(yé) 重身(chóng)

使相之(xià ng)  自刎(wěn)  尸乃仆(pū)

头踔出(chuō)  踬目(zhì)

4.理解加点词词义。

重身:怀孕。

使相之:仔细察看。

比后壮:及,等到。

购之千金:重赏捉拿。

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头踔出汤中:跳。

5.翻译句子。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明确: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背面,得到了宝剑。

(2)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明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啊?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情节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吗?

明确:复仇。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2)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莫邪的儿子赤不畏强暴、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

(二)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侠客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赤果断刚烈,永不屈服,坚定无畏,有反抗精神;侠客有反抗精神 ,豪侠重义,嫉恶如 仇,智勇双全,重诺守信。

( 三)写法探究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动作描写。写出了赤得剑的过程。

(2)“日夜思欲报楚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写出了赤报仇心切的心理,对后文的故事发展进行了铺垫。

(3)“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表现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充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

(4)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你能举例说说哪些地方比较曲折吗 ?

明确:如干将为楚 王铸剑招杀身之祸,临终相托;长大的儿子赤欲报仇却被楚王追杀,逃入山中无计可施却遇上愿为其报 仇的侠客;自刎后奉上剑与头,立僵不仆;侠客设计杀楚王等都很曲折离奇。

四、板书设计

干将莫邪开端:干将被杀(第1段)

发展:赤取剑(第2段)

高潮:以命相托,为父报仇(第3段)

结局:侠客设计杀楚王(第4段)

五、课外拓展

如果赤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他“复仇”这件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示例: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建议他从法律途径来解决,不要鲁莽行事。

侯晓旭

[《干将莫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评点】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赤壁》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4

《赤壁》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 、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四、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诗歌赏析

1、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教师:把诗歌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写就太直白了,而诗是讲究意境和含蓄的。本来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就很含蓄地表达出如果没有东风相助,东吴就灭亡了的意思,因为二乔一个是孙权哥哥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两个人都被曹操所供养在铜雀台,东吴自然是灭亡了。

教师:同学们,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教师: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明确: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 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板书)

同学们我们纵观全诗,讨论本诗的两个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教师: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用典,借古讽今

教师: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练习]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杨思立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综合测试 篇5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殷殷期盼中,又一个学习的收获季节开始了!赶快动起笔来,将累累的硕果记录在这张试卷上,把成功的快乐传给老师、家长,让他们和你一同分享吧!

一、语基检测站(32分)

1.热点再现。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

这个时刻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中国人民由zhōng( )地喜悦,尽情地欢呼。我们感谢国际奥委会的信任,感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dǐng( )力相助,感谢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人民将不付众望,全力以赴,成功办好奥运会。

(选自人民日报社论《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选文中有一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改为

(3)根据课文《北京喜获20奥运会主办权》判断选文中“这个时刻”,具体是指:

。(2分)

2.名句积累。(10分)

(1)《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可引用诗句是:           ,            。

(3)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           ,             。

(5)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          ?            !休将白发唱黄鸡。

(6)《过零丁洋》一诗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

(7)《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8)《己亥杂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          。

(9)《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          。

(10)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3.诗歌欣赏。(6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1分)

(2)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2分)

(3)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

答:

4.旅游资源策划。(6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现在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请你做个策划方案

(1)你觉得要开发哪些景点?说说你的理由。(3分)

开发的景点

理由

《诉衷情》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6

《诉衷情》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

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古词大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导读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而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吴愈

《赤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7

《赤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赤壁》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 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代的--,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诗,诗中的兴由之物是--,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沈智芬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德育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探究文章主体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感知文意;理解引文与正文的意义关联,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揣摩语言,体味其丰富的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如恶魔一样吞噬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如泯灭人性的怪兽,如一部开动着的-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7000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历史为之颤栗,然而历史不能遗忘,罪恶不能遗忘。今天我们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去感受南斯拉夫每年10月21日举行的盛大祭奠活动那“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设计(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作家及相关资料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

(1)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明确: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第四部分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3.学生筛选文中一些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悉心体会。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小组长记录总结。

(3)各组选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法西斯-的野蛮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

4.提问: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课文还联系到南京-。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聚焦引文,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明确:“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2.提问:“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学生明确:“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3.提问: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学生思考,明确: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面对血腥-,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五、探究思考,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

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六、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4.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7.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学生吟诵这些句子,悉心体味它们的深层含义。选8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2.“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4.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5.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6.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

7.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8.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七、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了!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