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优秀7篇】正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优秀7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整理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说明文记叙文的区别。

2、学习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和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教学重点】① 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 ②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

【教学难点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学法指导】

1、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是一种以        为基本表达方式,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的

一种文体。具体来说,即说明事物的     、    、    和     等;解说事理。

(2)阅读说明文,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3)说明的顺序有:       、      、        .

2、关于题目:

文章以                   作为正题,这是          的亲笔题词,提示了全文的主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是                       ,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这是全文说明的对象。(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表现主题的范围。)

【教学过程 】

一、1、初读课文,总结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是                        。

于          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      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于  月  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从地面到杯顶高    米,用了     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     。

纪念碑的碑心石重    吨,高     米。正面题词是                 ,是      写的;背面的碑文是      (谁)起草,      书写的。碑身两侧是            组成的花纹。

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               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        。

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        ,从东到北共长     米,高     米。

按时间顺序排列各浮雕。

二、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一)(1)说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心情和总的印象。

(二)(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以及碑的构造、碑文、浮雕等。

¤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三)(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通过对文章结够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说明顺序]

瞻仰路线                      观察内容 空间、方位 顺序

矗立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整座碑的高度整座碑的质料

四周的汉白玉栏杆       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碑身   背面:周恩来同志亲手写的碑文两侧:装饰花纹碑座:四周的花圈碑顶:小庑殿顶

十块浮雕的高度、总长度、耐久性等二幅浮雕第三、四、五幅浮雕第六、七幅浮雕第八幅浮雕及九、十两块装饰性浮雕

1、全文采用边瞻仰、边介绍的形式,根据作者的观察所得,围绕纪念碑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        顺序为主,以纪念碑       顺序为辅组织材料的方法。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2、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文章按一定顺序说明的好处是                。

四、通过本文初步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1、记叙(记述和叙述)、说明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2、记叙文,泛指一种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

3、 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常常在一种文体中,几种表达方式穿插使用(不改变文章性质)。

例如本册《故乡》中在写到“狗气杀”时后面括号内的文字使用了      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本文第三段第三句使用了     表达方式,其表达作用是                 。第九段第三句主要用了      表达方式,作用是

。虽本文有很多的记叙描写的文字,它仍然是说明文的依据是                    。

五、本文的结构特点:文中的前后照应。

1、本文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使用了         表达方式。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最后一段的三句话分别和前文哪一部分照应?

2、 照应的作用。

六、中心思想的表达。

说明文的中心与记叙文的中心的表达有所不同,它只要通过对事物或道理本身的说明及相关情况的介绍来表现的。本文正是通过对纪念碑的特点的说明及相关情况的介绍表达了明确的中心思想,那就是                                                                     。

七、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要点:准确、简明、形象)

(1) 找出第一段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

(2)关于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义:

牡丹,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被视为             的象征。菊花,以其                     品格赢得了美誉。

荷花,又称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并作为                           的象征。

(3)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

(4)阅读第10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的雄壮景象?找出并分析。

【布置作业 】1、自学另外三篇说明文,据自己的进度完成同步训练,做活动设计(包括作文)。

2、将期中考试卷上错题在作业 本上重做一遍。

布置作业 篇2

1、自学另外三篇说明文,据自己的进度完成同步训练,做活动设计(包括作文)。

2、将期中考试卷上错题在作业本上重做一遍。

教学过程 篇3

一、1、初读课文,总结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是。

于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于月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从地面到杯顶高米,用了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

纪念碑的碑心石重吨,高米。正面题词是,是写的;背面的碑文是(谁)起草,书写的。碑身两侧是组成的花纹。

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

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从东到北共长米,高米。

按时间顺序排列各浮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继承先烈未完成的事业,奋勇向前。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3.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4.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对理解文章时空顺序的完美结合大有帮助。

5.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图——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目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          镏( liǘ)金

上溯(Sù )          五卅(sà)

朽(xiǔ)           幅(fú)

天堑( qiàn)        镶(xiāng)嵌( qiàn)

发髻(jì )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的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 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表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发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并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十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待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照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6.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0节)。

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碑东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碑南    武昌起义

(后)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空间                                        时间

碑西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碑北      胜利渡长江

(正面)  解放全中国   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而是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l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7.讲读课丈第三段(第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本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3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一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四)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五)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   活动顺序:(接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离开(纪念碑)

2.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十幅浮雕)

东(2幅)→南(3幅)→西(2幅)→北(3幅)

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建立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在历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兴建纪念碑的决议。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参加奠基典礼,毛泽东同志亲自执锨铲土奠定基石。1952年8月动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五一”节正式揭幕。

三、关于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义。

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是我国的名责特产花卉,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很多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就把牡丹视为富丽繁荣(高贵)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作为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洁)的象征。菊花,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古往今来,多少人钦佩它,赞美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陈毅:《冬夜杂咏》)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品格赢得了美誉。因此,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

(摘自《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第一册,吴林书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分析文字)

(贺洪恩)

通过对文章结够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篇5

[说明顺序]

瞻仰路线观察内容空间、方位顺序

矗立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整座碑的高度整座碑的质料

四周的汉白玉栏杆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碑身背面:周恩来同志亲手写的碑文两侧:装饰花纹碑座:四周的花圈碑顶:小庑殿顶

十块浮雕的高度、总长度、耐久性等二幅浮雕第三、四、五幅浮雕第六、七幅浮雕第八幅浮雕及九、十两块装饰性浮雕

1、全文采用边瞻仰、边介绍的形式,根据作者的观察所得,围绕纪念碑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顺序为主,以纪念碑顺序为辅组织材料的方法。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2、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文章按一定顺序说明的好处是。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篇6

一、给加黑的字注音:

二、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____(屹立、矗立、耸立)在天安门广场南部。

2.____(愤激、愤慨、愤怒、愤懑)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3.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_____(峻险、峻峭、陡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____(茂密、茂盛、浓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4.国民党认为不能_____(逾越、跨越、穿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5.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____(坚硬、坚固、坚实)的花岗石和____(银白、雪白、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6.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____(会集、齐集、集中、集结)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

7.浮雕上_____(呈现、显现、显示、展示)出抗日战争的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三、熟读课文后填空。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____和____遥遥相对。它的兴建时间是____。

2.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____,是用____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方向朝____、__,碑心石重_____,高____,毛主席题字是_____。

4.人民英雄纪念碑共有_____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浮雕高______,合在一起共长____。每幅浮雕里有_____英雄人物。

四、判断下列句子正误,错误的予以改正。

1.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鸦片战争。

2.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3.“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武装的斗争。

4.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

5.纪念碑的碑文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和书写的。

五、作者写此文时,带有浓重的感情,阅读下面各段,做练习。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锹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1)

“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无前。(2)

(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段中哪些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并解释这些词语。

六、阅读下列各段文章,按要求答题。

(一)这件工艺品,高达一尺,宽约五寸。一只昂首仰视的雄狮横卧在一块峥嵘嶙峋的岩石上。狮的后腿略微蜷曲,前腿向前伸着,张开大口,怒目圆睁,一根钢鞭似的尾巴,曲蜷在臀部。狮子的整个身子都是白色的,眼里发出微微的光;下面的岩石是青绿色的,和白色的卧狮形成鲜明清晰的对照。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嶙峋②蜷曲③清晰

2.这段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先写卧狮的____,再写狮的各个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狮及岩石的_____。

3.下列词素分别属于哪种组合方式?

①昂首②雄狮③微微④鲜明⑤张开⑥身子

(二)这个地下印刷所是一九○三年在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建立的。先由罗斯托玛乞维列出面买下这块地皮,向第比利斯市政府工务局领了营造住宅的执照,就雇工开一个地穴(一般的住宅都有地下室,盖房子先开地穴,没有什么叫人怀疑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地穴,宽五步,长十步。快开好的时候,罗斯托玛乞维列说钱不凑手,把工人辞退了,告诉他们等筹足了钱再来盖房子。这当儿,同志们就把印刷机拆开了,零零碎地运进地穴。又在地穴的一边凿一条横的隧道,凿了三米,又往下凿一条垂直隧道。隧道凿好了,就用厚木板把地穴的下半截封住,木板上铺上两米厚的泥土。这一切都做好了,罗斯托玛乞维列就另外招一批工人,在地穴上面盖地下室和两间正屋。又按着那条秘密隧道的位置,在旁边盖一间小屋,屋里开一口井。屋子盖好了,井也开好了,工人们也走了,再由同志们自己动手,在离井口十七米的井壁上开一条隧道,离水面三米,跟原来凿的那条垂直的隧道沟通。──这个地下印刷所就是这么修成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文章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2.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指出表示顺序线索的重点词句,并指出地下印刷所营造过程中的关键活动是什么?

(三)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而我们平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比如太阳光或灯光,看起来似乎是白的,其实它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还包含我们看不见的红外光和紫外光。

激光的亮度非常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发出的光,有人形容它“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而强的激光,竟比太阳亮一百亿倍以上。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这段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七、写作

题目: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雄伟的万里长城

(任选其一)

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将所描写景观、场面介绍清楚,注意情景交融。

字数:800字左右。

【例文】

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四十二周岁 生日,是举国上下欢庆的日子。我早早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终于,我再也按捺不住我那激动的心情,在这天凌晨四时,便和妈妈顶着星星和月亮,一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来到广场,天色灰蒙蒙的,还未放亮。但是我一眼看见旗杆旁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不少人为了观看这国庆之日的升旗仪式,特地从外地赶来,有的已在天安门广场静候一夜了。

六点钟左右,从天安门那边传来了嘹亮的军乐声,国旗班的战士们在军乐的伴奏下,分四路纵队精神抖擞地走出天安门城洞,战士们身着绿色军装,队伍整齐划一走到旗杆下。六点十分,鲜红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人们都肃立着瞻仰这五星红旗。有的行军礼;有的行队礼;还有的行注目礼。从人们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心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升旗仪式完毕,初升的太阳完全露出了它欢乐的笑容。这一天,它要把大地照得比往常更加亮堂,给花儿比往常还要多的温暖!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潮,花似海,鲜花组成的一个个大花坛,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不断映入眼帘,使我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妈妈说它象征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型花坛,一颗由几百盆一串红组成的闪闪的红星在花坛上光芒四射,五十六个彩色花环与它紧紧相连。我问妈妈这里面又有什么含义,妈妈笑着对我说:“这颗红星象征着党,五十六个花环代表各个民族,整体造型的含义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我听了连连点头。

在主花坛的周围有各具特色的百花园、月季园、菊花园……,它们独特的风韵和馨香扑鼻的气味给人以清新的美。另外,还有几组组字花坛,有“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社会主义好”等等,一个个明朗耀眼,振奋人心。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花的海洋之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望着这一派美景,我也望到了祖国的锦绣前程!

答案:

一、1.bá buō 2.sù shù 3.xìn pàn 4.suō jùn 5.kǎi gài 6.xiào xiāo 7.yán zhān shàn 8.tú dǒu xǐ

二、1.矗立 2.愤激 3.峻峭 茂密 4.逾越 5.坚硬 洁白 6.齐集 7.显现

三、1.广场南部 天安门 一九五一年八月一日 2.三十七点九四米 一千七百块 3.北 六十吨 十四点七米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十块 二米 四十点六八米 二十个左右

四、1.误 应将“鸦片战争”改为“太平天国运动”。2.正 3.正4.误 应将“抗日敌后游击战”改为“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5.误 应将“毛主席亲自起草和书写的”改为“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

五、(1)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通过这段介绍,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无限敬仰和对人民领袖的无限爱戴之情。

(2)极大愤慨:极大地气愤难平。

坚强不屈:坚定,不动摇,不妥协。

成千上万:比喻数量很多。

冲 破:向前闯,打碎障碍物。

英勇前进:非常勇敢地向前迈进。

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进。

六、(一)1.①lín xún 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 ②quán 弯曲身体。 ③xī 清楚。 2.形态 后腿 前腿 口 目 尾 臀部 颜色 3.①支配式 ②偏正式 ③重叠式 ④偏正式 ⑤补充式 ⑥附加式 (二)1.说明了地下印刷所的营造过程。这样写既能使文章眉目清楚,简明易懂,又能显示地下印刷所营造计划的周详缜密,从而深刻地反映了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重点词句是:先→快开好的时候→在一切都做好了……就→屋子盖好了,井也开好了……再……。关键活动是:雇工→自己动手→另外雇工→再自己动手。凡属一般的正常建筑都雇工进行;凡是涉及地下印刷所秘密的建筑和设施,都由革命者自己动手。(三)1.引用。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举实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我们平常看见的太阳光和电灯光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的光,而激光则是单纯光。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激光的亮度很高,比原子弹爆炸时的光和太阳光都亮。

七、见例文。

学法指导 篇7

1、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是一种以为基本表达方式,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的

一种文体。具体来说,即说明事物的、、和等;解说事理。

(2)阅读说明文,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第二:第三:

(3)说明的顺序有:……

2、关于题目:

文章以作为正题,这是的亲笔题词,提示了全文的主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是,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这是全文说明的对象。(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表现主题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