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分式评课稿(汇编七篇)正文

《分式评课稿(汇编七篇)》

时间:

分式评课稿(通用7篇)

分式评课稿 篇1

景老师的课是理念新、模式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我校“问题学导六步”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教学特点如下:

1、学生在课前深度预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课堂口号,口号囊括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经过学科长解读以后老师能及时给出学习目标,这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2、在学生明白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以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解决了预习时遗留的问题,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3、生成的新问题每个小组展示在黑板上,每小组以抢题形式圈画自己小组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样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展讲环节,学生能够把知识技能很快内化成综合素质,即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课堂学生讲解表现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长足发展。

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给学生给出每一个任务时,都要限制时间,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把握好时间,分配好时间。

2、学生在展解完给出解题思路以后,应该给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每一道题,同时抓学困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分式评课稿 篇2

听了池老师七年级数学下《7.1分式》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引入部分,池老师以“稀有动物灰熊在P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内找到7只灰熊,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该保护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有多少只灰熊吗?”打开教学,并借此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稀有动物。让学生感觉这不是数学课,而是教育课,减少了数学课堂紧张的气氛。接着,池老师通过找几个代数式的共同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式,进而让学生归纳分式的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观察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对分式的概念巩固的时候,池老师要学生谈谈区别整式和分式的思路学生间交流方法,效果不错,并且很好的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学生的认知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因此,池老师利用探究活动:求分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分式跟分数一样,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并且为后面的例题做铺垫。

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池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画行程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的时候,又用了两种方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赛一赛更是池老师对本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看哪一组学生得的星星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连平时不愿举手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照我的数学课堂,我觉得还有很大一个距离,是我今后应该注意,值得学习的地方。

分式评课稿 篇3

听了顾老师同一节课,不禁感叹:大师不愧为大师。

1、特殊化、一般化思想

分式本就是类比分数产生的。分式是一般化了的分数,而分数是特殊化了的分式。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尤其是分母)换成字母便成了分式;而赋予分式中字母的值便得到了分数,这样再引出求分式的值,顺其自然。

2、去“杂”思想

在学了等式与不等式后,学生在确定最后的解时,往往分不清“或”与“且”的关系。对于解:x+1不等于0,学生没学过,也不太容易理解结果:x不等于—1。我当时是延伸了不等式的解的确定方式——利用数轴,形象直观地表示成数轴上除了挖去—1这个空心点以外的所有的点,学生看似懂了,但仅限于懂了这一点,当然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而顾老师则给学生介绍了去“杂”思想。细想一下,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头想破了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但如果从它的相反面去考虑,便会“柳暗花明”了。然后再去除由这种反面情况求出的解,便就是原问题的解了。其实几何证明里的“反证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3、课堂的延伸

在能力拓展部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设计一个情境,解释分式(a+2)分之a的值随a变化的情况,其中a>0。咋一听,不知无从下口,学生也只是设计了一个情境解释了这个分式,但对其值随a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就无法解释了。老师后来用糖水的例子作了提示,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暗藏在生活之中。这便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吧!最后老师顺势布置了一个课题,让学生试着去研究。如果原来的.汤有b克。汤中溶解了a克的盐后,再加入m克的盐,你能发现分式的一个性质吗?其实老师的布置是别有用心的,他想让我们知道: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幸福的,教上研究型的学生便是福中之福了。所以我们平时不单自己要试着思考、研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大家在研究中找回教学和学习的乐趣。

我的一点思考:

分式概念的这一节课,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容易产生混乱。

(1)分式概念的形成。形式类比分数是最好的啦。而在生活中用到除法的数量关系也可能出现分式。在得到的一些式子后,问学生:哪些是你学过的?学生其实对初一学的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等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他们会觉得这些式子都学过。所以有必要的话,在课前也安排学生将上面的知识先复习一下。这样也便于比较,形成与现有知识——整式相对立的名字“分式”。

(2)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我在课堂引入时,先让学生回答:2分之1,3分之5等是什么?顺便写一个0分之2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接触到分式后自然而然会想到分母不能为0。以前开课时用的陷井的动画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分母不能为0的。

(3)设计情境解释分式。如(b—1)分之a,学生只顾到解释除法,而忽略了对(b—1)的解释。如:一共a个苹果,分给(b—1)个人,那么原分式就表示每个人得到的苹果的个数。

(4)“或”与“且”的关系理不清。前面已经说过,老师用到了:去“杂”思想。尤其是在分式的值为0时,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分子为0,同时分母不能为0。如:a取何值时,分式(a2+2)分之(a2—4)值为0。还不如就让学生先利用分子为0求出a=±2,然后再分别将2和—2代入分母,检验其是否为0,为0则舍去。这样就免去了“或”与“且”的烦恼,也不会出现:a2+2不等于0,所以a2不等于—2,a不等于±根号2了。

分式评课稿 篇4

听了两位老师的《分式(一)》这节课,受益颇多。他们都对教材研究透彻,通过整合教材,让知识易懂,易学。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的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

朱老师的课:

1、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上课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好的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朱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朱老师出示了很多有趣的题目,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注重知识的来源的探导。

在教学分式有意义这一环节,朱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导,去发现,去总结,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认为朱老师可以少讲精练,给多一些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解答,而不是替学生解答。同时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曾老师的课:

1、教学设计巧妙,“请君入瓮”

曾老师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初步感悟整式与分式的区别,再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整式与分式,并让学生观察找出整式与分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不知不学地就知道了分式的概念,以及与整式的区分关键点了。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曾老师设计的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面面俱到。让学生从练中发现知识,并应用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曾老师在课堂上用观察发现法,小组合作讨论,生生互改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问,合作去解决,充分信任学生,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曾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开始,就以小组交流题目引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学的新知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又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感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注重学习方法小结,“画龙点睛”

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完成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发现要注意的问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对知识点进一步明确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学习的地方。

5、教学评价丰富,及时鼓励学生。

曾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语言丰富,如“我发现你们的计算能力不错”“你的思维非常严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很聪明”等等,让学生充分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更有信心往下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的体验。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认为曾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我及小组合作的成果,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语速可以相对慢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分式评课稿 篇5

听了刘老师的课,对我的启发很大,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

1、本节课上的是《从分数到分式》一节,刘老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一直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引入,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使学生运用旧知识进一步理解新知识,依次推进,体现了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学学科的连续性。

2、在学生自学以后,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分式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分式何时有意义。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了本节课例题,但刘老师还进行了例题板书精讲,规范了学生的解题步骤,体现出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在后面学生调班的时候,六个学生的解题步骤没出现任何错误。

3、刘老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整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时刻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调控学习学生、引导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部分学生在正式上课时导学单应经全部完成,建议导学单上出现选做题,让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突破,寻找学习的乐趣。

2、本节课作为本章节第一课,老师在扎实备课的基础上多关注学困生,以免后面在新知识上掉队。

分式评课稿 篇6

听了朱老师上的《分式的复习(一)》一节课,令人耳目一新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听课心得。

1.重视“双基”训练

朱老师这节课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双基”技能的训练,强调从概念回顾入手,概念处理细致入微、注重实质。他先是通过线条型框图梳理知识要点,突出知识再现与二次归纳,达到二次开发,接着再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讲解知识。这种教学思路使学生对分式的知识掌握逐层推进,拾级而上,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引导

朱老师上课的一大特点是善于设问,有启有发,有讲有练。正所谓问能解学生之惑,问能知知识之新,问能促使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并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练能巩固问之果,练能促成学生的技能。

3.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

在朱老师的引领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师生互动自然。朱老师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潜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分式评课稿 篇7

盛老师这节课是分式的加减第二节课,实际上异分母分式相加减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分式的运算是整式运算的发展,反过来又提高和巩固整式运算能力。本节课的亮点是盛老师板书规范,能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例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在每道例题后呈现出来。进一步渗透了类比、转化等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复习已学的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出示了2道相对比较简单又涵盖同分母分式相加减计算的一些注意点。如:作减法时,分子是多项式,加上括号;分母不同时,利用符号法则,转变为同分母;计算结果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同分母分式相加减较为简单,计算和归纳注意点都比较顺利。

由同分母分式的加减上升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出示:a/2x+b/xy,x/(x-1)-x/(x+1),a+1/b,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在分式这一章的学习中一直渗透着和分数的类比思想。由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学生很容易想到先通分成同分母再计算。所以对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学生很轻松地猜测它的运算规律,先通分为同分母分式,再按照同分母分式的运算规律进行计算。接着教师把出示的2道简单的异分母分式加减题目,学生口答,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计算步骤。口头计算并不适合于这一节课,还是笔算,让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计算准确率的提高。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对学生而言,用口头计算方式确实难度较大,而且并不适合于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求快,反而降低了准确率及基础知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