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物理评课稿(实用25篇)正文

《物理评课稿(实用25篇)》

时间:

物理评课稿(通用25篇)

物理评课稿 篇1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物理评课稿 篇2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物理课,在导师的指点下,使我了解到了,现在的物理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抓住,条理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等逐步转向

一、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知识和技能

(1)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否符合大纲要求

(2)能否抓住本节课的要害位置

(3)体现本节课物理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物理过程

(2)重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内容结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3、物理实验富有创意,实验效果好

4、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实效,能体现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5、能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应用媒体技术来优化本节课的内容。

物理评课稿 篇3

陈老师的课堂从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导入,既吸引兴趣,也为本课题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运用好了这个载体,从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解决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用弯曲的铁丝,向学生展示仅在形状、大小等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之后通过对比铁锈的.性质、砝码生锈以后不能继续使用的特点,说明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陈老师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逐层深入揭示本质,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认知来举例,加深理解。

在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之后,陈老师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镁带与稀盐酸的反应。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利用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实验上的这个时机,说明了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后的观察,解释这类变化的属性,从而提出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联系。

经过演示实验,学生们情绪高涨,老师又交给学生两个任务,区别水和酒精、让一张纸发生变化,从任务当中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过渡自然、流畅,概念交代清楚、明晰。

整堂课听完之后,总体感觉很舒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很多地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学习与回味。

物理评课稿 篇4

课题:声音的特性

课型:展示课

授课人:

地点: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主要内容共分三大块:音调、响度、音色,每块内容分别交由4个小组合作处理,有的小组负责讲解,有的小组负责做实验,有的小组负责反馈,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验课。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物理评课稿 篇5

今天在××中学听了王老师的《电学实验复习》一课,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基本元件,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每个小组都能较好的归纳出电学中的几组实验,进行了电学部分实验的系统复习,归纳了电学最重要的实验,如: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等。还特别归纳强调各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时的变量控制等等。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过渡合理顺畅。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巩固,敢于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例如:每个题目都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起来解答。也注重学法的指导,如:讲解实验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被测电阻的电压不变(突出变量控制的应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的言语再精炼一点就会锦上添花了。

物理评课稿 篇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的评课稿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两手的食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这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手拇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手压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

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

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较少,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物理评课稿 篇7

翁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生活的事例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光的复习的学习情境中。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复习光现象中的三个知识点,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富有特色:

(一)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二)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三)是层次、脉络清晰;

(四)是实际运作有效果。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教高,教学设计上,重视情景设计,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与生活密切联系,过渡合理顺畅,教学过程中处处关注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效果:

1、教学基本功 教态自然、庄重,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运用教具,操作熟练。板书质量有待提高。

2、教学效果好。翁老师的这堂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学案采用边教学边练习的方法,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马上跟一个同步训练。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基本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情景再现,毕竟学生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记忆,加强复习效果。老师对整个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点拨,做到了细致有效的复习。

本次课堂中,学案教学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以学案中的知识点为基础,展开对本章的全面巩固,在关键部分老师又利用学案加以开展。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物理评课稿 篇8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张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一开始交代学生效率在中考试卷的占比。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建议。

设计点比拼的题。

物理评课稿 篇9

一、教师教态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杜教师的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自由的师生的关系。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加强板书的设计。

物理评课稿 篇10

周老师以我校的《以学习单为抓手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周老师在课堂中以学生预学的基础上展示,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学得以提升。

周老师以检查学生的预学,回顾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工具,力的单位等知识,并适当安排几道练习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然后引出新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周老师三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模式展开,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周老师并在黑板的右上角以小组比赛形式给他们打分。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在课堂上使学生各种能力得以锻炼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讲到力的作用点时,周老师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让学生去推门和开门,身体力行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习知识提升到应用的层面。周老师注重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避免了只说理,缺乏实际操作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在讲如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时,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价。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最后,周老师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周老师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做到精讲精练,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学习以学为主的一堂好课。

物理评课稿 篇11

一、整体感觉

首先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只是与能力能同步发展,而且探究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其次,教师虽然年轻但成熟老练,基本功扎实,组织引导,合作交流,激励都很到位,课堂生动真实。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二中的物理教学也采用了“学案式”教学手段,设计依据物理新课标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设计完整,紧凑。

此外我个人还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是在学案的设计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重点的“重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探究应该放在第一页上面,逻辑顺序稍微欠缺点。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新课引入引人入胜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四张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何共同点,从而引出新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互动,合作交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倾听、交流分享的技能意识。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鼓舞人心。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体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理念。

4.作业的设计精巧

作业中不乏有生活现象用我们物理只是加以解释的题型,将我们的科学知识紧密的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与技能。还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课前材料整理。

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组探究安排。让学生对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通过设计电路图、实验串并联电流的测量,让实验课教学的正常开始。

(2)学生的讨论组织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体的直观性教学。将学生对电流知识理解偏差给予分析、讨论和交流。同时再设计相似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加深。做到了习题的精选精讲,讲练结合,注重科学知识的重点落实,难点分解和突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商讨的地方:

在教学中,应一个知识点多题型变换,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各种错误思维。多留些时间给学生们动脑、动手,自己找找错误的地方,纠正学生自己存在的定势思维问题等等。

物理评课稿 篇12

在此对这节课做一下简单的评价和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近两年中考题的出题形式,特别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类型题,把它们分成四大块,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设备的说明书,设置人或机械的工作情景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相关题目,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对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参加中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动手,对大部分习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但个别学生不善于思考和发言,有时候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语言的煸动性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4、提出的建议,知识点的复习再突出、深入一些,习题的选择上,难易程度要适中,语言表达再精炼些,板书要认真书写,不要有太大的随意性,要让学生发散思维上要有些创新。

物理评课稿 篇13

本次观摩学习了蒋老师、梅老师、胡老师的三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运动的定义和应用。同一节课,三位教师上出了三种风格,蒋老师的诙谐幽默,梅老师的人文关怀,胡老师的踏实细致,都让我收获颇丰。

蒋老师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利用问路事件讲解了选参照物的必要性。展示两幅白色背景的汽车照片,引出描述物体运动也要选择参照物。再展示两幅有树和石头背景的汽车照片,引出判断运动的标准是位置是否变化。播放百米赛跑,让学生体会到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就不同。顺而解决本课重点,判断物体的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应用部分的讲解中,诙谐幽默的语言,知识整体性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到有趣,记忆深刻。

梅老师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整节课的授课时间只有一刻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角色模拟——导演和宇航员,此环节梅老师利用PPT展示的“厉害了,我的祖国系列”,让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学生积极讨论,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应用部分利用视频,生动的展示。特色环节“头脑风暴”,学生们热烈讨论,全班基本掌握。

胡老师先从实际例子中提炼出了运动的定义,再用生动有趣的视频讲解了本节内容。利用两个例题,提炼出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和思考物体如何运动的方法。此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小汽车模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利用生动的视频讲解了空中加油机、同步卫星、风洞实验、接力赛交接棒。最后十分钟,完成当堂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从这三节课可以看出,三位教师对重点的把握都很准确,蒋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透彻,梅老师的`环节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和组织上更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胡老师的解题思路的提炼,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如果要把三节课整合优化的话,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取舍”的学问,我正在黑夜里探索。

物理评课稿 篇14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

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

物理评课稿 篇15

听了谢老师讲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是一堂实验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自己动手印象更深刻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突出

4、分组实验是很好。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

物理评课稿 篇16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积极和谐

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所授知识是否准确且延展性强,常常是评价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其次,例如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是否得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才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上要完整、在结构上要紧凑、在逻辑上要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模拟到商店为家里的电器买电线。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事,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

比如,让学生自己比较铁丝和铜丝的异同;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事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河不可及的。

4根据学生不同认知需求设计作业梯度

本堂课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电器配置电线。这本身就超越了传统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生活化、将学科生活化,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

5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

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本堂课就为广大教师同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何全方位地对学生施行教育。

物理评课稿 篇17

本人听了市级名师林大誉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九节的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林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林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

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林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林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林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能否继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等探究活动。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最终回归到解决永动车能否持续工作的问题。老师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也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而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体现授之与渔,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四)渗透情感,标新立异

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举证、体验、类比、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如锤子砸铁片,铁片发热,煤炭的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等,加强学生对能量转化和转移方向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通过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而且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呈现出本节课的亮点。

(五)作业分层,设计精巧

林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根据图片中能量的转化顺序,编写能量转化的故事

2、对达芬奇永动机进行合理解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空间。

四、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综观教学全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只得我们进一步商榷:这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林老师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但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量,能否同时控制好其他变量?单凭一次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能否从生活现象设计更为直观的定量实验来支持我们需要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创新或新颖,就不顾教育规律和知识的科学性。总之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物理评课稿 篇18

前几天,学校要求毕业班老师互相听课学习,我就走进九一班的课堂,认真的聆听了一节杨瑛老师的物理课。说实话,物理学科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说,我上学时就觉得学习的不太好,总认为这门课很难,可是当我听完杨老师的物理课后,生动的画面,详实介绍,使我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杨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图片展示来达到复习旧知识并为新课题的提出埋下伏笔的双重目的,并且以多媒体投影展示的形式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处理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她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符合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老师通过搜集大量的生活图片作为课程资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弥补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通过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的导入处理得很顺畅;在新课教学中能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让学生尝试和体验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和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爱护公物的品质。

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条理性强,突出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效果较好,是一堂较为成功的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课。

物理评课稿 篇19

刚才听了庞老师讲的光的反射定律一课,教学内容趣味性强,实验现象动态直观。学生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面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性强,教学方法灵活创新,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课

一、 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 课堂引入阶段,教师通过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到墙上的红色光斑,逐渐变化成一条红色的光线,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神奇。教师巧妙的将器材放在箱子中。学生根据经验会认为箱子中是一支激光笔在晃动。而当打开箱子却发现是平面镜在转动。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经验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2、 在进行潜望镜的教学中,庞老师将教材中的潜望镜进行了改进,这样学生通过潜望镜在前面看到了自己身后的物体。这样现象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纸内藏着什么,会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潜望镜的学习中来。

3、 教师播放玉兔号月球车,登月的视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爱国主义之情自豪之感由然而生。

二、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本节课实验内容,实验室内没有配套实验器材,大家可以看到,学生用的器材都是庞老师自制的教具,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庞老师将实验设计为分组实验,

1、 通过实验探究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限制和约束。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个性色彩进行实验。我们发现每组学生记录的结果不同,效果不同,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2、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肃认真的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的进行数据的记录,和科学的处理数据,总结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

3、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民主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展示数据表格,交流实验,结论。评价实验过程,等一系列活动,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了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融合

本节课教师大量的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及网络中的视频资源,如平面镜的转动,潜望镜,月球车等收到较好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内容直观化,静态图形动态化

1、 光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是看不到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光的传播过程。再如平面镜转动课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讲,只能画两个对比图形,而利用课件,学生看到了在平面镜转动过程中反射光线的动态转动过程。这种由静到动的变化是多媒体应用的效果。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使紧张的学习气氛得到缓解,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几点不足:

1、 没有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显得无序

2、 小组内分工不明确;有些学生不知该做什么

3、 使用激光笔没有进行安全教育

物理评课稿 篇20

物理评课稿:《声音的特性》

课题:声音的特性

课型:展示课

授课人:

地点: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主要内容共分三大块:音调、响度、音色,每块内容分别交由4个小组合作处理,有的小组负责讲解,有的小组负责做实验,有的小组负责反馈,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验课。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物理评课稿 篇21

5月10日听了苏老师的一节新授课,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的《二力平衡条件》。

苏老师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引入课题,以力的平衡为教学中心,分四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议一议,利用生活中的灯泡、被匀速吊起的货物引入教学问题二力平衡;第二步探究:当两个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保持静止状态呢?通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问题;第三步,通过教师参与总结梳理讲授问题,确定条件是什么;第四步。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本节课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本节课主要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问题中心性,老师特别关注基于二力平衡的解决这一主题教学,围绕二力平衡的解决开展学生学习活动。比如:上台展示实验、老师围绕二力平衡设问,学生齐答老师问题、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等等。二是拓展延伸性,根据对教材把握,教学中大胆整合,注重学生思维想象性,帮助学生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教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谈谈我的看法。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知识目标清晰,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性中,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也没有强调观察什么,学生观察点不够明确,也没有留足思考讨论时间,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二、教学设计思路过分强调讲授任务的完成。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做到教材内容首先应该想法生活化,生活化后再想办法问题化,抓住问题后,想办法把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本节课总体感觉比较淡化教师教学行为向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化,学生平等参与不够,主要是老师讲,且经常发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现象。预设的教学问题和生成的教学问题不同,不够关注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指导,比如整节课学生动笔记的很少,也没提出具体要求。

物理评课稿 篇22

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物理评课稿 篇23

朱世军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开展,该次活动我们听了十四中的蔡海云老师上的《动能和势能》和荣山中学的陈琼珠老师上的《浮力》等两节课。下面是关于两节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较好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导学效果好。上课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以学案导学,使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有效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节有三个探究实验,老师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老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等方式来进行实验,实验的结论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实验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探究物体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特别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强调实验用到的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4)自制实验器材,实验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她用两个矿泉水瓶从某一高度落下,让学生观察放在沙面上的压力小桌被矿泉水瓶压陷进去的深度,比较矿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蔡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及实验室器材相组合创造性设计的本实验,取材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

2、有待改进方面

(1)学生上台演示的效果需要改进。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背对其他台下同学操作,讲解时只讲给给老师听,这时老师并未及时提醒和纠正他。

(2)老师讲得多,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少,给人有赶场的感觉。

二、关于《浮力》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优点

(1)以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

(2)教师教态自然,面带笑容,有亲和力。语言表述清晰,语速快慢合适。

2、缺点

(1)关于浮力概念的学习,老师采用的手段不合适,造成学生不能独立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只好照着书念。陈老师是这样做的:利用热气球图片让学生归纳气体对物体有浮力;利用乒乓球从水中浮起的图片及演示,让学生归纳液体对物体有浮力。接着让学生说浮力的定义。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乒乓球压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老师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不够好。课堂上老师重复讲了几遍如何测量浮力,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明白。这里老师的引导方式可以换一下,例如让学生手托着物体,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问学生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测量方法,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3)时间安排不合理,老师讲的太多,造成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过短,也没有时间给学生一定的练习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物理评课稿 篇24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物理评课稿 篇25

1、 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课前材料整理。

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组探究安排。让学生对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通过设计电路图、实验串并联电流的测量,让实验课教学的正常开始。

(2)学生的讨论组织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体的直观性教学。将学生对电流知识理解偏差给予分析、讨论和交流。同时再设计相似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加深。做到了习题的精选精讲,讲练结合,注重科学知识的重点落实,难点分解和突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值得商讨的地方:

在教学中,应一个知识点多题型变换,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各种错误思维。多留些时间给学生们动脑、动手,自己找找错误的地方,纠正学生自己存在的定势思维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