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 > 写给上帝的一封信【最新6篇】正文

《写给上帝的一封信【最新6篇】》

时间:

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6篇写给上帝的一封信,欢迎阅读。

写给上帝的信 篇1

于右任:

不可小处随便

元老于右任先生精于书法,尤善草书,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留下一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6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胡适:

胡说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赫伯特・斯宾塞:

独身者的伟大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由于种种原因,埋头于自己酷爱的哲学事业而终身未娶。

有一天,一位大学时代的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大哲学家先生,难道您就不为您的独身主义选择而后悔吗?”

赫伯特・斯宾塞随口答道:“我常常这样想: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因没有嫁给我而获得了幸福,我是多么伟大啊,因此我感到很快活!”

鲁迅:

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

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 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丘吉尔:

绝对的坦诚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寻求援助。罗斯福总统对他盛情款待。这天,他正叼着雪茄泡在白宫的大浴缸里,罗斯福突然来访,正好看到丘吉尔地走出浴室。罗斯福顿时十分尴尬。

倒是丘吉尔急中生智,幽默地说:“罗斯福先生,您瞧,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您是多么的坦诚啊!”

伏尔泰:

我在九泉之下望眼欲穿

伏尔泰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罗丹:

伪造邮票

巴黎广告公司招聘美术设计师,要求应聘者寄上3件得意的近作:1幅素描、1幅写生和1幅图案设计。

几天后,公司收到大雕塑家罗丹的应聘书,但里面只有1幅素描和1幅写生。怎么会缺一幅图案呢?大家纳闷起来。

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信封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图案设计是信封上的伪造邮票。”

拉封丹:

谁吃了我马铃薯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每天早晨习惯食用一个马铃薯。

有一天,他把一个太烫的马铃薯放在饭厅的壁炉上凉一凉,随后就离开了房间。可是,等他回来时,那个马铃薯不见了。有个佣人曾经在饭厅里走过,拉封丹猜到了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他叫喊起来,“啊!我的上帝,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那个马铃薯?”

“不是我。”那个佣人回答说。

“那再好也没有了。”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在马铃薯里放了一点砒霜,是为了毒死老鼠的!”

“啊,我的上帝!砒霜……我中毒了!”

“放心吧,孩子,这是我略施小计,为的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大仲马:

最遗憾的事发生了

大仲马有一次和一位官运亨通的青年政客发生了争执,两人誓不两立,并同意用决斗来解决问题。

同他俩坚定地各执己见一样,他俩的枪法又都是出了名的好。在中间人的安排下,他们决定抽签,输者必须向自己开枪。结果是大仲马输了。

他手里拿着枪,神情严肃地走进另一房间里,随手关上了门。

在场的同伴们在焦虑中等待着那一枪响,等了好一会儿,枪声响了。

对手和同伴向房间跑去。打开房门,只见大仲马手里拿着冒烟的枪,失望地对来人说:“先生们,最遗憾的事发生了――我没有打中。”

歌德:

恰恰相反

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大诗人歌德在公园的小径上散步时,正巧遇见了一位曾经发生过矛盾的批评家。

“我从来不给蠢货让道!”批评家挑衅地说。

“我恰恰相反!”歌德说着退到了路边。

罗伯特・科赫:

同等对待

德国著名医生罗伯特・科赫除医术高明外,为人善良正直,医德倍受赞扬。

写给上帝的信 篇2

关键词:《路得记》改写,叙事文体学,圣经话语,基督教,单一主神教

《路得记》的改写版本源自《圣经史话--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一书。本文在叙事文体学的框架下,全面地体察《路得记》及其改写之间的得与失。按照勒菲弗尔的主张,对原作的改写无论是采用翻译、文学史、参考丛书、文集、批评或再版,“改写者改变,操纵笔下的原作,某种程度上,使其迎合所处时代主流或者其中一股占优势的意识形态或诗学思潮”(勒菲弗尔1992:8)。本文将细致地研究改写版《路得记》的变异特征,包括被扭曲的圣经话语和突显的意识形态意图,从而可预见到迎合儿童的口味,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和神学的共鸣与反响。与此同时,改写中的丢失也不容忽视。

1.圣经《路得记》叙事上的文体分析

《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者,这属于外部聚焦,维持隐含作者与角色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方便在虚构现实中描述行动和事件。另外,因为隐含作者掌握着文本世界所有的信息和知识,该聚焦结构是全知全能,文本聚焦因此趋向于客观,冷淡、不可一世以及更为可信。

在人物塑造方面,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是圣经叙事的特色,福斯特的人物类型观很好地阐明这种结构对照: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前者是二维的,不复杂,在作品展开中变化不大;圆形人物则是性格复杂多变,会给读者带来惊喜(福斯特,2009)。路得出身异邦,丧夫,她与婆婆在糟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她请缨到陌生田地上捡拾余留的麦穗,解决温饱。这个举动显示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女性的勇气。除了服从婆婆对婚姻的每个指示,她在晚上给波阿斯提亲时礼数周到、自爱自律。相反,拿俄米的儿媳俄珥巴被劝诫离开了婆婆,是受责备的。

话语表达的主要模式是对话。有两处直接引语属于文体变异,因为原本可以处理为间接引语。一处是“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 (路 2:7);另一处为“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路 2:21)。直接引语能证实路得与波阿斯的说话内容,因为惟有得到波阿斯的允许和慷慨解囊,路得的请愿才能生效,一家才不会饿死。

故事开头的社会风气、地理位置和时间顺序等无一例外都是轻描淡写。如“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路 1:1);“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路1:6)”;“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路 1:7);“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路 1:19) 。缺乏对细节的实质性的描写,读者充满困惑。近乎去前景化,过分不完全叙述的叙事构成了故事背景。

德国文学评论家奥尔巴赫在其大作《模仿论》中试图探索圣经故事的文体特征。他主张圣经故事并不为取悦读者感官,而是通过指定经书的编纂和汇编,建立自身专横独断的现实和历史观。由此一来,圣经剥夺了叙事的精妙细节,人物或者语言的修饰润色,时间环境的说明以及背景知识的补充。他辩论道:

圣经对真实的声称不仅仅要比荷马史诗更紧迫,而且是专横的;它排除了所有其他主张。经文中的世界不以标榜历史真实性为满——它强调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必然服务独裁统治。其他场景,议题和法令没有权利独立于它。圣经并非愉悦我们的口味,他们不奉承,讨好和迷惑我们——他们力图奴役我们,假如我们拒绝被奴役,我们就是叛徒。(奥尔巴赫 1974, 14-15;作者自译)

他论述道,驱动圣经文体的核心原因是圣经背后的教条和应允,即让异教徒改信基督教或者建立上帝教诲终极崇高性的野心。所以这些简洁、过于简单、美学性缺乏的故事要求读者做大量阐释。圣经叙事的绝对权威在于征服我们的生活,将其纳入圣经世界,并将我们的存在化作宇宙历史结构中的元素。但是我们的历史环境越来越远离经书,圣经话语的改编难免须通过解释性变形。

2. 改写的《路得记》,文体变异的各个方面

与原作相比,改写过的《路》突破了圣经话语的许多叙事规范。与其同时,各维度的文体变异使得再创作的文本完成“小说化”,也更具试验性。

首先,儿童版《路》追求的是“丰满化”的历史现实,增添内容符合时代特征和原作精神。以往乏味的叙事被肉体化,展现了人物人性和弱点。引入现代叙事技巧,比如思想表达、感情流露以及人物形象化等,实现了小说艺术化,儿童读者因此更愿意和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同时也能轻而易举地分别善恶。这种被润色的、动态的、图像化的儿童体裁打破了原有圣经叙事的特征:“某些部分被突显,其余则显得晦涩,唐突、暗示着意想不到的‘背景’性质的影响” (奥尔巴赫, 1974, 23)。

其次,使用第二人称,提供了隐含读者与角色之间的交流空间。由于全文的视角是第三人称,因此这种变异非常怪异,更不用说在重写中人物不具备与隐含读者反驳的权利。例如,隐含读者与以利米勒和拿俄米单方面的互动构成了一种超现实主义般的历史感。问题不断地抛向作为接话人的“你”,这仿似营造了永恒进行中的审判现场:以利米勒逃避上帝惩罚,上帝对他有罪的举证和抨击不断地在第二人称的话语模式中被再现。与干瘪的母体相比,改写版本更有生气。

第二人称的入侵也暴露了隐含读者的显现。隐含作者的干预无处不在,排除了多种解读以及弹性意义的可能。圣经并没有解释路得为何对拿俄米“依依不舍”,基于文内对话,我们可以推断她的奉献源自对亡夫的忠贞不渝和对婆婆关爱孝敬。

但在改写中,她含糊的动机只允许一种解读,即拿俄米帮助路得皈依为基督教教徒。“上帝赐给了拿俄米一颗新心,她爱上帝,愿意与媳妇分享上帝的恩典。她把上帝在以色列人身上行的神迹奇事和他对以色列人的应许都一一讲给媳妇听。” (冯罗敦希尔, 2005) 这行动促成了路得沉思,继而决定 “她决定不再拜摩押的偶像,她发现他们不过是假神,她的心向往以色列人的上帝。”

诗学形态有两种部件:“其一是形式库,包括文学手段、题材、母题、原型人物和情境以及象征;其二是文学充当什么角色的概念,或者说在整体社会系统中文学应担当什么角色” (勒菲弗尔1992:26)。〔〕考虑到适应儿童的需求,在选择主题以实现原文影响的点上,前后两个诗学要求却发生了分歧。显而易见的是,在重写中,抛弃摩押偶像而拥护以色列上帝这一“非此即彼”的二元取向会在儿童心中得到强化。小孩子们则会被说服“到了以色列地,就是不能结婚,没有将来可言,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她有地方住,可以一生一世敬拜真神,也就心满意足了。” (同上, 2005)

在阐释圣经传奇时,选用儿童文学的题材,让原作改头换面,不但引发了绝对一元解读的局限,而且需要填补儿童圣经文学的社会效用缺口。

3.上帝话语中单一主神教的突显,契约与应允

鉴于驱动圣经叙事的根本动力是上帝的意志,我们可以看出上帝的神学原理与人类的功利追求是如何牵涉一起的。

首先,圣经语言充满了强烈的神圣意蕴和明显的精神指引,即神谕。作为叙事的核心要素,上帝的评判成为了推动一切向前发展的驱动力(刘,2006)。此外,重中之重是一个信条:相信唯一的真神。与路得相比,俄珥巴回到自己的民族、土地和摩押偶像。在儿童故事里面,注释成为了补充信息,读者了解到降临以色列人的惩罚来源于他们错误的偶像崇拜。因此,单一主神教,即信仰单一至高无上的神明,尽管并不一定排斥对其他次要神明的存在,应该是对当时正义信仰更准确的概括。摩押与以色列宗教之间的强烈对比将以色列上帝独一无二的神性前景化了。

更进一步来说,上帝“以神迹显灵”与永恒的“重返伊甸园”的母题交织一起,编纂《路得记》的意图昭然若揭:“因信称义” (鄢, 2007)。路得牺牲自我,保护拿俄米,成功地赢回了上帝的眷恋。家里男性先后离世,经济赤贫,拿俄米被迫回到应许之乡。过去的厄运是上帝愤怒、警告、定罪的前兆,但路得皈依基督教后,她的生活焕然一新:爱、婚姻以及后代。这些福气都归因于她对婆婆的奉献和对信仰的虔诚。同样地,拿俄米也重新取得了上帝的恩宠。这两个人物通过决定相信和赞颂哪一个上帝从而获得新生。路得的圆满结局强化了基督教的神学真理:进入上帝王国并成为其中一员的途径是信守真正的信仰,这与国籍、种族、性别和血缘无关。

《路得记》中事件的取舍无与儿童的宗教教育和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意义最重大的删节行为是以片言只字一笔带过第三、四章:“小朋友,下面我得长话短说了,故事的发展有些复杂,不容易明白。总之,最后路得嫁给富有的波阿斯,她不需要再下田里拾取麦穗。她成为以色列人的一分子” (冯罗敦希尔, 2005)。这两章记叙的是路得是如何高明地向波阿斯提亲,以及波阿斯如何圆滑地从近亲的手中取回赎回权。这些内容涉及到在圣经时代再婚的合法性,当然改写者有足够理由删去它们,因为主要目的是宗教教化,而非普及民俗。

再次,大量注释填充新文本,定下了一个说教式的基调。比如“上帝禁止以色列人变卖家产”;“摩押是上帝咒诅的地方,没有上帝的祝福”;“上帝禁止以色列人娶不信上帝的异教女子,他们与摩押人联姻,自然不被允许”等。外加许多呼格,如“小朋友,我要郑重地劝戒你:“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相近的时候求告祂”(同上, 2005)。实际上,故事最后一句出现在以赛亚书55:6中,这借用了圣经材料的互文性,从而定型文本为布道式的儿童故事。

4. 结论

无论《路得记》经书如何朴实和难解,还是改写成品如何充盈着感知快感和教条式诉求,无可否认的是,上帝在圣经的叙述话语中无处不在。尽管伪装成不同的文体,编纂儿童故事的意图十分清晰:注入传道士高昂的基督精神和文学家虔诚的创作热情。然而文学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角色并不止于教化,以叙事文体学的途径审视改写的文学作品,我们得以领悟到故事内容和形式上是如何被改写的,即在诗学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改写者寻求关怀目标读者群期望与需要的综合途径,改写文学的魅力最终得以封存,原著得以延续生命。参考文献

奥尔巴赫 埃里希。 2002. 摹仿论: 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 [M]. 吴麟绶。 周建新。 高艳婷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巴埃弗拉特, 西蒙。 2011. 圣经的叙事艺术 [M].李锋译。 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

冯罗敦希尔, 约翰。 2005. 《圣经史话--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M]. 圣经史话翻译小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福斯特。 爱。摩。 2009. 小说面面观 [M] 冯涛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詹姆士王。 2006. 圣经 [M]. 纳什维尔: 国际基甸会。

金丽。 2004. 圣经与西方文学 [M]. 广西: T民族出版社。

写给上帝的信 篇3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注]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献替: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劝善规过。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 征[注]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写给上帝的一封信 篇4

上帝:

我告诉你,我真的很想让时光倒流。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从小学5年级开始,我的成绩开始急剧下降。为此,爸爸已经教育了我好几次,可是,我却一点也没有好起来。这次,我又考差了,具体分数我就不和您说了。考试考完以后,就知道分数不怎么理想,于是,我心想:要是时光能倒流该多好。虽然我知道着以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来恳求您,让您将时光在考试后明白分数时倒流。

假如时光能倒流,我可以考一个爸妈满意的分数;得一个老师欣慰的成绩;取一个我自己高兴的数目。

假如时光能倒流,我就会好好做题,仔细检查,认真思考。

您看,时光的倒流对我是太有用,难道不是吗?

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让时光倒流,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而已。

最后,我再一次请求您:“请您让时光倒流吧!”

至此感谢!

一位小学生

10月26日

写给上帝的一封信 篇5

上帝:

您好,我正在写信给您,写您所给我的。

“这是我给你的”,还未等我开口询问,上帝,你一抛下这句话,走远了。我出世了。一个名叫“尼克?胡哲”的澳大利男孩出世了。我的诞生让医生惊奇,让护士惊讶,让父母震撼,因为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我叫“尼克?胡哲”,是一个生下来就没有双臂,没有双脚,带有一个似鸡腿的小脚的“奇人”,着该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东西。以致于让所有的人目不转睛,蜂拥而至的跑过来观赏我,尼克?胡哲。从一生下来便是这世间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我的到来,引起了巨大轰动,得到了多方“关注”,成为了广泛焦点。

“这是我给你的”。还未等我张口质问,上帝,你一扔下这句话。再一次走远了,我,被父母从浴缸里抱起,急忙送进医院。我,仍旧还没死,上帝:“你始终是那么残忍,连我最后死的权利都要抢走,你让同情变成恶魔,撒在了我的周围,正常人的生活我不敢去奢望,因为这副残缺的身躯,我连梦也不敢去想。生活对我来说说已不重要了,上帝,你常说“着是我给你的”。可你到底给了我什么。除了残忍,还剩下什么。上帝,你难道是想看我的悲惨人生?既然如此。我又何苦顺你心意,你想让我痛苦,我偏要快乐,你想让我凋零,我偏要绽放,我要对我的生命负责,哪怕他是那么地卑微。

“这是我给你的”。还未等我迈步追问。上帝,你又留下这句话,又一次走远了。我,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人们,上帝,我明白了,原来你是公平的。你不会吧所有的好事送给一个人,也不会把所有的坏事塞给一个人,你虽然塞给了我一副奇怪的身躯。但你却把成功的动力送给了我,因为不想遭受异样的眼光,所以我奋斗,寻找成功的方式,我要比他们更棒,因为不想遭受嘲讽的话语,所以,我奋斗。冲破人生的迷惘。我要比他们更强。因为不想遭受轻蔑的行为。所以我奋斗,实现自身的理想,我要比他们活得更像样。

上帝!感谢你所给我的。你让我明白,原来,人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事外,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一些人,一些事也许会左右你的现在,但它决定不了你的未来。自己的人生,自己走。

再见!

您的子民

写给上帝的一封信 篇6

亲爱的上帝:

您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中阅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女孩,我希望您可以分一点奇迹给我,让我看一眼我的妈妈。

其实我是很幸运的,能生活在妈妈身边。因为我看不见,妈妈就格外照顾我。清晨,妈妈会带着我去享受鸟儿们的音乐会;白天,妈妈会用那甜美温柔的声音给我讲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傍晚,妈妈会带我去公园的草地,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感受夕阳的余辉。妈妈说草是青色的,我问妈妈青是怎样的,妈妈说青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颜色,让人看了就想动起来。于是我便爱上了青,我希望自己就是青,让妈妈看见我就想动起来。万能的上帝啊,我也想看看青,看看我想变成的颜色,可是如果你只让我看一眼的话,请你让我看一眼我的妈妈,就算没看到青也没关系的!

我爱唱歌,因为我妈妈爱唱歌,妈妈总会唱到“上帝啊上帝,请让世界美丽……”我问什么是上帝,妈妈说上帝是一个万能的神,可以实现我许的所有愿望。我便吵着要见您,可妈妈不让我去找您。我问妈妈是不是找到您,我就可以看见妈妈了。妈妈说是。可是为什么妈妈不让我找您呢?我不明白。找到您,我就可以看见妈妈了!

我虽然看不见,但我可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一开始,我不知道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妈妈会耐心地跟我解释:是风吹动了风铃啊,是汽车开过的声音啊,是树上的知了在叫啊……我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妈妈说是它们发声的地方不一样,然后向我解释怎么个不一样。如果我可以看见妈妈就不用那么累地向我解释了。

我是偷偷给您写信的,因为妈妈不让我提您,也不再唱那首歌了。我的写字速度很慢,所以不能再写了,妈妈就要回家了。最后,还是希望您能让我看一眼我的妈妈。

祝:

工作顺利,笑口常开!

您的孩子一个盲人女孩

X年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