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通用4篇》
书信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地叙事,畅快地抒情;收信人可以反复阅读,细细领会。那么,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篇1
【关键词】心理缺失;留守儿童;对策;畸形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在大批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里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长年和父母分离,天各一方,由此给这些留守儿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使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心理上多少存在畸形,面临着心理畸形造成的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据调查,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认知偏差、有甚敌对等等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存在状况
(1)监护不力,造成的依赖心理严重。在农村,由于小孩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社会上都流传一句不成文的名言,说的是农村里有一个整编部队——386061部队,意思是说留在家里的成员只有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而在一般的家庭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或者说祖辈为了能让小孩安心和自己顺心,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2)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由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往往产生敌对心理和所谓古惑仔式的做法,这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比如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
(3)生活中自我封闭、悲痛、厌恶、焦虑、忧郁。这来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在必要时,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在调查中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因无父母关爱,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留守儿童以上的种种状况,如何为留守花朵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实施好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成败。
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对策思考
(1)强化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是儿童人生道路第一位良师益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外出务工父母树立正确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有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小孩依赖性强的心理,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使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作为父母的应该尽量抽空和小孩多交流,通过书信或电话方式多少给予小孩一份真挚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针对留守儿童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状况,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关于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则要多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关注留守儿童,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3]《大沙河镇姚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2011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篇2
你好!
我是广州市六年级的陈慧莹,我从书上看到了关于你——留守儿童的事例,所以特意写了一封信来鼓励你并帮你打开心灵上的窗户。我知道你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不能和你在一起,可是你有没有试一试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呢?他们长期在外打工是为什么呢?为的是以后能让你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啊!其实父母不是不要你,不是不喜欢你,而是他们太爱你了。可能现在你还在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出去啊?”,因为他们爱你,你想想,其实关爱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感受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生命的火花才会闪闪发光。当贝多芬双耳失明后,谁能想到他能谱出《欢乐交响曲》,并自己站在舞台上指挥乐队呢?可贝多芬做到了,因为它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他把痛苦当做了一笔财富,用这笔财富谱写了生命的乐章。相信你也如此,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你也要开心快乐地成长,知道吗?
希望你能把痛苦作为一种财富,储存进我们心底的银行,我们将会是精神富翁,同时也希望你能走出童年的阴影,打开心扉。
祝
学业进步
身体健康关注你的朋友陈慧莹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篇3
一、无话可说实尴尬,结合专题多表达
当提及给父母写信时,孩子们都流露出期待、羞涩的神情,然而,当问及“你想跟爸爸妈妈说什么”时,不少孩子面露难色,常常几句“妈妈,我想你!”“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便无话可说了。面对大半页空白的信纸,执笔的老师们有些尴尬。老师们分析:这些孩子由祖父母抚养,本身生活经验匮乏,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那么,让孩子们对父母说些什么,又该怎么说呢?
经过研讨,我们决定结合节日开展专题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丰富经验,学习表达。“暖暖端午节”“快乐儿童节”“激情中秋节”“我的新年愿望”等系列活动便由此产生了。“暖暖端午节”活动中,不善表达的瑞瑞小朋友画出了跟奶奶一起包粽子的过程,老师代为转述:“爸爸,我今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奶奶好害,包了8个,我只包了1个,还有米漏出来了,包粽子好难啊。我把我包的粽子留下来等你回来吃。”在“快乐儿童节”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学会的本领画了出来,向爸爸妈妈报告自己的进步:“我认识了路旁的花叫紫薇,可漂亮了!”“我折了个小钱包送给你。”稚嫩的画、可爱的手工作品、老师的话组成了一封封情深意重的信,飞向了远方,飞向了孩子日夜牵挂的地方。
二、石沉大海空期待,一片诚心终回信
虽然事先跟家长取得了联系,但寄出的信大多石沉大海,回信寥寥无几。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老师们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收到信的,蛮好的!忘记回信了。”“对不起,这阵子忙,没来得及回信。”怎么办?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亲情书信还要继续吗?
“老师,能不能再写一次信,我上次的画没画好!”一个孩子的嗫嚅让我们心酸。再写一次,不,再写很多次,总有一天,家长会有回应的。这次,信封里除了孩子精心准备的信,还悄悄藏着老师的信:“妞妞爸爸,您好!我是妞妞的老师,想跟您说说妞妞的情况,孩子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她的童年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希望能和您一起帮助她。”老师情深意切的话语和孩子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让家长感动了,一封封回信陆续来到了孩子的手上。“宝宝,这是你长这么大,妈妈第一次给你写信。妈妈也想你,过两天就回去看你!”“宝贝,爸爸发工资了,给你买漂亮衣服。”关心的话语从老师的口中念出,思念父母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开心的笑容在孩子脸上绽放。
三、时断时续难接续,多种形式来联系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篇4
关键词: 关爱 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 心理问题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以高度责任感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留守儿童享受关爱,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内向,自我封闭,心理老化。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多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朋看护,小学生与这些长辈沟通困难,存在代沟,在这种隔代看护或单亲监护下,小学生的困惑和麻烦总是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久而久之变得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出现自我封闭的心理趋向。此外,受老人言行举止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老化”现象,在本应活泼天真的年纪表现得过于成熟,缺乏活力。
2.缺乏自信,不求上进,不负责任。隔代看护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缺乏自信,形成心理障碍。另外,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由于缺乏依靠,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不求上进且萎靡不振。
3.孤僻自傲,怨恨父母,敏感胆怯。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敏感且羞涩胆怯,任何长辈亲朋的看护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照顾,没有父母的照顾会使小学生产生孤独感,变得抑郁,有的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受各种条件限制,正规学校并不多,往往集中在较大乡镇上,因此,小学生平时大多寄宿在学校。学校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对这些小学阶段留守儿童而言,良好学校教育和校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结合品德教育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留守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这些留守儿童的具体成长情况和在校表现,有机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通话热钱,让在校留守儿童能够经常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及时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孩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要尽量将留守儿童留在学校,时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呵护他们有效稚嫩的心灵,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这是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
2.使学生体验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暖。教学是师生双向的一种活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体谅留守儿童敏感的情绪,才能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给予学生安全感,使学生能够对老师主动倾诉,敞开心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减轻留守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享受童年,像其他父母陪在身边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亲自照看,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情绪上难免有所波动,教师的高尚人格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提高自身品质,重视留守儿童的情绪,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他们调试心理,教会他们控制情绪的方法,用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长辈的关怀、亲切的抚摸融化留守儿童心中的“坚冰”,引导他们大胆地自我表达,使留守小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3.开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召开给留守儿童以正面影响、带来积极的体验是促进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留守儿童交流会,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加强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使留守小学生融入班级等大集体中,通过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逐渐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其次,可以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以生动有趣的竞赛形式为载体让留守小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增强自身归属感,树立自信。开展户外互动是促进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天性活动好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他们感受自然风光,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将这一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及时帮助留守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留守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回确实的情感,感受来自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发展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等多方努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使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鲤婷。关爱留守学生,共享同一片蓝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途径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