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实用19篇】正文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实用19篇】》

时间: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精选19篇)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

郑丹娜在垂杨柳中心小学任教了25年,逐渐摸索出了“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

大雪前后,北方降温。垂杨柳中心小学的德育副校长郑丹娜裹上大衣,和学生一起跑操。

她右手牵着一名学生,在此前的跑操时间,他总是“到这儿转一转,到那儿走一走”,经常跟不上队伍。

郑丹娜看到跑道上放着一根塑料跳绳,示意男孩:“你看,跳绳放在这儿说不定会把跑步的同学绊倒,你快去把它拿开。”男孩照做了。

回到班级后,郑丹娜表扬了男孩:“他特别棒,跑步时看到地上有跳绳,担心大家被绊倒,给拿到了一边。大家都要像他学习。”

第二天,男孩开始跟上班级队伍了。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我会去试探,然后摸索出适合每个孩子的交流方式。”郑丹娜说。

从1993年至今,郑丹娜在垂杨柳中心小学任教了25年,从科任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如今的德育副校长,她一直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写了几百万字的“悄悄话”,也逐渐摸索出了“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2

从教时间久了,慢慢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全接纳、慢引导”。全接纳,即接纳所有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所有;慢引导,则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她引用论语的故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

用话说,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胆子也小,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多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当时,她在杂志上看到,有位老师在教室里放一个纸箱,学生可以把心事写在纸条上,放进箱子里。

受到启发后,让学生们每个人准备一个漂亮本子,专门用来写“悄悄话”。“你可以把想和老师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老师有想和你说的话,就在本子上回复给你。”和学生说。

后来,学生们开始把自己的心事交付给“悄悄话”,也逐渐对班主任郑老师袒露了内心世界。

顽皮淘气、喜欢欺负别人的.小男孩写:我也想改,但是改不过来,这次我又犯错误了,美术老师说我了,英语老师说我了,爸爸妈妈也说我了,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喜欢我了,我该怎么办?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写:我没有好朋友,他们嫌我沙包扔得不准,打乒乓球跑得慢,我就像天空中一朵孤单的云,这飞飞,那飘飘……

被爸爸妈妈冤枉的男生写:昨天,爸爸给了我20块钱让我买番茄酱,买完我把剩下的钱放在他的钱包里了。后来看到我桌上的钱非说是买东西剩下的,其实,那是我去年给妈妈打工攒下来的。

借助这些记录了解孩子们,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扰。给学生回信安慰、劝解,在班会课上给孤单的小同学“找朋友”,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把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故事讲给学生听……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3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正像这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就是我们子美小学语文团队的一名普通教师——X老师。

曹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31年有余,从教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在子美小学工作的'14年中,师德交口称赞,教学成绩突出,管理班级有方,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得河南省骨干教师、巩义市骨干教师,巩义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也屡屡榜上有名。作为学科的优秀引领人,多年担任年级教研组长,经验丰富,带领着自己的教研团队,真研究,真学习,真成长,所带的团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够润物细无声。曹老师就是这样严守初心,尽心尽力地做好学校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了一届届学生和青年教师一生中的重要他人,而她从不居功自傲。她时刻以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勉励自己: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主动健康成长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师表,用生命的一点一滴兑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4

80后的xx区新世纪小学何xx老师,今年6月终于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工作兢兢业业,肯吃苦,肯挑重担,除了正常的毕业班英语教学工作,何xx老师还承担着学校教科室工作。他先后荣获“江苏省书香家庭”、“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区教师读书之星”等称号,用朴实的行动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一、阳光老师,播撒阳光

他是一名健康阳光的小学男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在学校开展的“谁是你最喜爱的老师”活动中,孩子们对他的评价是:课堂活泼生动,语言诙谐幽默,我们都爱上他的课!

他是一名苦干实干的一线教师:基本功扎实,多次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屡获殊荣。所教英语学科屡次在区、学校质量调研中名列前茅。最近几年在区课堂大比武中均获优质课,教案评比、读书征文、班主任演讲比赛中均收获一等奖。

他是xx小学英语教育的排头兵:作为xx区小学英语为数不多的男教师之一,他积极加入课改的队伍,努力打造自主、灵动、和谐的课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近几年,他多次开设英语学科的市、区、片级公开课、示范课与讲座。作为区教师发展中心聘用的“讲师团”成员之一,为了把最新的教学理念传递到基层学校,自己首先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虚心向同行请教,一次次磨课,一遍遍完善教案,工作到深夜已成常态。每次的送培活动,通过反馈来看,参训教师深受启发,印象深刻,他自己也在活动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

二、辛勤园丁,培育花朵

他是一名“用心治班”的班主任。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跳长绳:团体第一;拔河:优胜奖;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优秀组织奖。班级文化建设很有特色:“乐知班”的孩子,乐于求知、知难而上。在重视文化学习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踢足球,跳长绳,接力跑,师生同技,其乐融融!

他是一名“身先示范”的班主任。每天早晨7:20前进入班级,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擦窗户,捡纸屑,自己带头干。三四年级时,厕所是他们的包干区,学生不怎么会打扫,他坚持亲自带着学生打扫,无视脏与臭,用钳子捡起异物,疏通下水道。每天晚上6:30后才离开学校。作为毕业班的老师,精细化管理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对优等生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多积累与扩展;对学困生作业当面批,堂堂清,坚持每天辅导后进生,对学生有耐心、爱心,更有信心!

他是一名科研能力很强的教师。何老师热爱读书,自己征订多种教学杂志,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育研究。近几年的教研成果颇丰,拥有已结题的市级课题4个、区级课题3个,省市区论文获奖若干,在《教学月刊》、《小学教学设计—英语》、《英语周报》、《班主任之友》陆续发表文章20余篇,发表题材广泛,涉及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教育叙事、教学随笔、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这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科学的研究。

三、甘为人梯,托起太阳

何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走家串户,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加强家校沟通,寻找问题症结。牺牲课余与休息时间免费为贫困生、后进生进行辅导,不计报酬,不图回报,受到广大家长赞许与肯定!

班上原来有一个孩子叫晶晶,智力水平不高,父母都来自福建某山区,小学均未毕业,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刚出生的弟弟,一家租住在浦珠花园门口一间狭小的门面房内,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照看一家,身为老大的她,家长的关心自然很少。五年级时,何老师接手了她所在的班级,当时孩子的成绩年级倒数第一,数学还考过4分,26个字母也念不周全,作为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的何老师,找到家长,了解情况,主动承担起孩子的辅导义务,严寒酷暑阻挡不了登门辅导的步伐,长期坚持、绝不放弃,从基础补起,孩子的成绩从十几分到二十几、三十几分,慢慢地突破六十分、七十分。一晃两年过去了,老师付出了巨大心血,但没有接受家长的一分钱,家长感激不尽,逢人就夸何老师好!正是这样辛勤付出的老师,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何老师兴趣爱好广泛,除了读书,还爱好运动、音乐。当孩子们学习劳累时,他会主动带孩子一起去操场放松一下,踢踢球,跑跑步!课堂上,也会弹弹吉他,用音乐调节孩子的学习,师生同乐!

20xx年10月,何xx老师积极响应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号召,毅然决定去西部偏远地区陕西镇安支教,并选择支教时间最长的报名!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何老师正用他的朴实、诚实、踏实践行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用他的爱心、耐心、信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5

我叫、女、3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现在赵北口镇杨庄子小学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兼五2班班主任,并教五2班语文、科学及思品等学科。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18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杨庄子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x镇优秀教师的代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20__年,荣获保定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20xx年荣获县政府嘉奖;20xx、20xx、20xx、20xx、20xx年先后8次荣获安新县单科优秀奖,连续多年师德考核优秀。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我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热爱学生,以生为本

1997年,我毕业于河北师范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蓦然回首,竟已有18个年头了。我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具有一定经验的成熟青年教师的这段岁月中,有辛苦、有汗水、有困惑、有感悟,然而更多的是收获了幸福。去年春天,我反复出现高烧不退现象,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右肾厘米结石并伴有深度感染,必须住院做手术。手术半个月后,我就重新步入时刻牵挂的教室,登上三尺讲台时,那一群双眼噙满泪水的孩子是多么兴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始终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

十八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卓有成效。我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我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我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三、学习、培训,投身课改

20xx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以人为本”。同年年底,我担任学校副校长职务,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我校位于边远农村,师资队伍薄弱,22位教师中有7位代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坚固,我深知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时逢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经常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6月,我随县教育团队远赴山东参加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笃行名家讲坛》活动,在这短短的几天的参观学习中,我深受震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课改之前,我首先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而后,又多次进行教师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情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怎样更有效的做好小组内的落实;怎样做到小组的制度评价和文化氛围创设有机的结合;如何有效落实当堂检测;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和多做等等,都是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学年里,我将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机遇,争取在新课改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在我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塑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6

翻开杨凌示范区推广基地分布图,不难发现,从三秦大地到西部边陲,从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处处彰显着杨凌的农业科技含量和示范推广的成果。在黄淮麦区,江苏徐州、河南长葛等地种植的“杨凌小麦”穗大粒饱、连年丰收;在陕北高原,“杨凌玉米”个头硕大、种植广泛……

去年秋收时节,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玉米喜获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自从种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09’‘陕单650’‘陕单636’玉米新品种逐年增产,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及这几年的收成,玉米种植大户高海宽喜不自胜。

种植面积从20亩到630亩,亩均种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至5500株,每亩产量也从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纯收入40万元,高海宽不仅自己尝到了良种的甜头,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近20万亩。

成果转化推广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优势、育种技术、示范推广等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作用,把杨凌农业科技成果送到了千家万户。

“杨凌示范区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融合,在推进区校融合、一体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说。

不仅如此,杨凌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做大做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文章,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尤其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25年来,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并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达到235亿元。同时,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优势,探索形成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带着农民干”的科技扶贫工作模式,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28届,跻身全国5A级农业综合展会序列并获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展会品牌,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杨凌示范区探索形成了多种示范推广路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示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旱区特色农业脱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说。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7

徐,男,xx市第九中学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至今已24年,工作勤恳认真,被评为xx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市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20xx年响应上级组织号召,积极下乡到大泽山镇上甲小学支教。执教三年级科学及四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面对从高中生到小学生的转变,他提出“N遍教学”法,紧抓孩子知识落实,效果显著。在教学中,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

刚来到上甲,接到并不太熟悉的科学学科,徐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推辞,接下了这项挑战。为了教好学,他牺牲晚上休息和节假日的时间,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环节,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教案备了厚厚的一大叠,书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重点批注,真正做到了备教案、备学生、备资源,快速从一名体育老师转变成一位科学通。

20xx年秋,徐出示了一节全教育单元的科学观摩课,他的课堂,生动而又幽默,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畅所欲言。通过动手实验让知识更加的直观和生动,徐老师则在一旁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在教育学生上,徐老师很注重托底培优的工作,对于后进生,他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慢慢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科学,也热爱他们的科学老师,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他所任教的科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全镇前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徐老师细心的爱,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激发他们扬帆前进。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8

在垂杨柳中心小学任教了25年,逐渐摸索出了“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

大雪前后,北方降温。垂杨柳中心小学的德育副校长裹上大衣,和学生一起跑操。

她右手牵着一名学生,在此前的跑操时间,他总是“到这儿转一转,到那儿走一走”,经常跟不上队伍。

看到跑道上放着一根塑料跳绳,示意男孩:“你看,跳绳放在这儿说不定会把跑步的同学绊倒,你快去把它拿开。”男孩照做了。

回到班级后,表扬了男孩:“他特别棒,跑步时看到地上有跳绳,担心大家被绊倒,给拿到了一边。大家都要像他学习。”

第二天,男孩开始跟上班级队伍了。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我会去试探,然后摸索出适合每个孩子的交流方式。”说。

从1993年至今,在垂杨柳中心小学任教了25年,从科任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如今的德育副校长,她一直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写了几百万字的“悄悄话”,也逐渐摸索出了“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9

[徐]

徐,男,xx市第九中学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至今已24年,工作勤恳认真,被评为xx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市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20xx年响应上级组织号召,积极下乡到大泽山镇上甲小学支教。执教三年级科学及四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面对从高中生到小学生的转变,他提出“N遍教学”法,紧抓孩子知识落实,效果显著。在教学中,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

刚来到上甲,接到并不太熟悉的科学学科,徐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推辞,接下了这项挑战。为了教好学,他牺牲晚上休息和节假日的时间,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环节,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教案备了厚厚的一大叠,书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重点批注,真正做到了备教案、备学生、备资源,快速从一名体育老师转变成一位科学通。

20xx年秋,徐出示了一节全教育单元的科学观摩课,他的课堂,生动而又幽默,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畅所欲言。通过动手实验让知识更加的`直观和生动,徐老师则在一旁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在教育学生上,徐老师很注重托底培优的工作,对于后进生,他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慢慢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科学,也热爱他们的科学老师,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他所任教的科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全镇前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徐老师细心的爱,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激发他们扬帆前进。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0

不忘初心,用爱坚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正像这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就是我们子美小学语文团队的一名普通教师——X老师。

曹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31年有余,从教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在子美小学工作的.14年中,师德交口称赞,教学成绩突出,管理班级有方,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得河南省骨干教师、巩义市骨干教师,巩义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也屡屡榜上有名。作为学科的优秀引领人,多年担任年级教研组长,经验丰富,带领着自己的教研团队,真研究,真学习,真成长,所带的团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够润物细无声。曹老师就是这样严守初心,尽心尽力地做好学校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了一届届学生和青年教师一生中的重要他人,而她从不居功自傲。她时刻以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勉励自己: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主动健康成长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师表,用生命的一点一滴兑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1

孟夏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长势……小满节气后,一场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举行。观摩团追随着麦浪,实地观摩了“西农511”“伟隆169”“西农926”等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说。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把杨凌比喻为“旱区种业硅谷”,充分肯定了杨凌在种业科技攻关、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等方面,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正向着优质强筋、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绿色小麦“进军”,马翎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选育酿酒专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闵东红教授课题组则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正方兴未艾。

25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之路:

建平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从果业、畜牧、食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到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成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加速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说,杨凌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集合、促进传统种业改进,做好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了新机遇。

聚资源,创新实力越来越强——

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纷纷落地杨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人才智库作用,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促开放,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了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更多蕴含“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控、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说。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2

从教时间久了,郑丹娜慢慢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全接纳、慢引导”。全接纳,即接纳所有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所有;慢引导,则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她引用论语的故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

用郑丹娜的话说,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郑丹娜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胆子也小,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多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当时,她在杂志上看到,有位老师在教室里放一个纸箱,学生可以把心事写在纸条上,放进箱子里。

受到启发后,郑丹娜让学生们每个人准备一个漂亮本子,专门用来写“悄悄话”。“你可以把想和老师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老师有想和你说的话,就在本子上回复给你。”郑丹娜和学生说。

后来,学生们开始把自己的心事交付给“悄悄话”,也逐渐对班主任郑老师袒露了内心世界。

顽皮淘气、喜欢欺负别人的小男孩写:我也想改,但是改不过来,这次我又犯错误了,美术老师说我了,英语老师说我了,爸爸妈妈也说我了,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喜欢我了,我该怎么办?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写:我没有好朋友,他们嫌我沙包扔得不准,打乒乓球跑得慢,我就像天空中一朵孤单的云,这飞飞,那飘飘……

被爸爸妈妈冤枉的男生写:昨天,爸爸给了我20块钱让我买番茄酱,买完我把剩下的钱放在他的钱包里了。后来看到我桌上的钱非说是买东西剩下的,其实,那是我去年给妈妈打工攒下来的。

郑丹娜借助这些记录了解孩子们,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扰。给学生回信安慰、劝解,在班会课上给孤单的小同学“找朋友”,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把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故事讲给学生听……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3

刘,女,中师文化,1978年9月至今一直在xx乡中心小学工作。三十年来,她辛勤耕耘,乐于奉献,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她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她酷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教书育人的光辉事业。

一、酷爱教育事业。

从教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三十年的班主任,已接近退养年龄,但她工作依然积极肯干,她舍不得孩子们,舍不得深爱的教育事业,仍然工作在班主任岗位上。

二、团结同志、乐于助人。

她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哪位同志有困难,她都热心帮助,哪位同志生病住院,她都要亲自去探望。她谦虚谨慎,与同志和睦相处,从不斤斤计较,三十年来没有与任何同志发生矛盾冲突,并能积极主动调解同志之间、同志和领导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一名骨干教师的作用,为学校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她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她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加强自修,努力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多年的教育的实践,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她有了更强的教育教学能力。30年来,她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接一个新班,都首先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情况,采取具体的管理办法。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既有利于班级工作,又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其次,在教学的同时又重视育人,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一些名人青少年时代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经常利用班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班风。第三,抓“两头”带中间,切实做好差生转化工作,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法,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促进差生转化。优等生容易滋生骄傲情绪,注意早打预防针,使他们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关心学生,用真诚的爱感化学生,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差生,他们自己有的就认为是被老师遗忘的。当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他们会把这样的爱深埋在心底,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三无私奉献、关爱学生。

从教三十年始终坚持早来晚走,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困生补课,义务为学校拆洗被褥、修理桌椅。她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对后进生、特困生、残疾儿童倾注了更多的爱。她为学困生补课,家长主动给补课费,都被她婉言谢绝,她无私照顾特困孩子在校的生活,经常自己掏腰包为特困生买学习用品。学生们称她为“老师妈妈”,学校多次收到家长发自肺腑的感谢信,有的家长亲自到学校来表达感激之情,感谢刘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照顾。1998年,她任教的三年级,是这个基础较差,后进生较多的一个班,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来自于偏僻的各个教学点,他们的基础差,纪律观念淡薄,早就养成了松懈的习惯。刚接班时,不少教师为她担心。有些人在背后议论,看来这个班的成绩总评只能是倒数第一了。但她凭着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深深地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一定会把这个班搞好,也一定能把差生的成绩提上来。在摸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热情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给他们以更多的爱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克服自暴自弃的思想,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与学校密切配合,对于后进的学生,在摸清他们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帮助。对他们着眼于高标准,着眼于细微处,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抓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气,养成好作风。有个女学生,因经常无故旷课受到学校领导批评,小小年纪但她心里顶牛,思想消沉,对生活态度更加冷淡,对同学的态度也不好。她决心要用爱心唤醒她冰冷的心,先后找她谈心几十次,她有一点进步就鼓励。同时,做好她周围同学的工作,动员大家一起来关心她,帮助她。一次,她得了病,班干就组织女同学为她端茶、倒水,帮她复习功课。老师的爱护,集体的温暖,使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久而久之,她的一颗冰冷的心终于和同学们跳动在一起了。以后,她主动找同学谈心,消除疙瘩,搞好团结,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争取早日把成绩赶上。经过长期的努力,班里的十多名后进生,程度不同地有了进步。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4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志向,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高松。

一、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早在本科期间,高松已经在徐光宪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做论文,读研后跟随徐光宪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30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二、创新人才的导航者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多年来,高松始终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每次课前他都花大量时间准备,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本科生一进校门就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他坚持教学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拓展阅读文献。他不辞劳苦,亲自主编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普通化学(生物类)》。

他承担本科生“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每次课前他都要做足准备,对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最新或经典文献,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教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这是学生们在谈到高松时说得最多的话。高松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学业,高松悄悄地为学生偿还助学贷款,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有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高松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他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科研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会仔细聆听,合理分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有位学生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曾一度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苦于实验条件所限很难再突破,因此曾对是否继续从事化学研究有所动摇。

然而在高松主持的第12届分子磁体国际会议上,在听到来自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后,这位学生看到了解决困扰他的学术问题的曙光。高松还为他深入地分析了该研究的国际进展状况和可能的突破点,使这位学生最终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来,高松培养博士生17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为培养分子磁体领域的下一代中坚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甘于奉献的领军人

高松10余年间曾任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就任院长大会上,他表示,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以学院发展为己任,善于对事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带动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化学学院各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和谐,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据esi统计,在化学类排名前1%的全世界950个化学研究单位中,北京大学发表论文数居第17位;被引论文数居第35位。

高松还将管理服务工作拓展到化学界。他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六届全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等职务,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倾尽全力,主动担责,深得同行好评。他认为,基础研究只有带动和促进同行一起进步才会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的磁性测试,并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我国分子磁体研究的发展。

四、润物无声的“教书匠”

“谦和、宽容、平实和坦诚”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学院的同事、研究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他合作意识强,为人低调,从不抱怨。他热心助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从来是能帮就帮,想别人永远比想自己多。他谦和宽容,困难面前总是主动承担、荣誉面前总是主动避让,几十年如一日。

“我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师高松”,这是高松对外自称时用得最多的称谓。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轻有为的化学家,但是,在高松的内心,“教师”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并没有影响他对学生的培养。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坚持每周三晚上和学生开组会。除了经常推荐一些最新文献给学生,他也会亲自看、亲自讲。他经常把相关杂志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大家,遇到与组里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章,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给相关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默默影响和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入党至今20多年,高松锲而不舍地钻研、长期默默地奉献,始终以自己的执著、坚守、努力与奋斗实践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实践着他入党时的誓言。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这种追求还将支持着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5

199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被分配到垂杨柳中心小学当老师,教美术和历史。第二年,她成为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

初为人师,理解的“教育”很简单,把学生盯紧了、看住了,把成绩搞上去,拿到流动红旗。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觉得“顾此失彼,每天能说一车话”。教室在一层,办公室在三层,她连回办公室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显得有威严,二十岁出头的`装出不苟言笑的样子,绷着脸,把学生“管得严严的”。学校要求靠右行走,就告诉学生哪怕两个人去上厕所也要站成纵列;学校要求保持纪律,就每个课间到教室里监督。学生们怕她,甚至有小女孩猜测有60岁,理由是“我爷爷就60岁,特别严肃,不爱笑”。

如今回忆起来,觉得那时不懂教育也缺少方法。她曾经准备了一个剪报本,把从报纸上看到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并经常跑去听老教师的课,模仿和借鉴,努力让课堂变得有趣。

1998年,入语文中心组,开始专门教语文。

一开始讲课只站在讲桌前,局促、放不开。市里的老教师来她的班上听课,直言不讳地指出:“情感性不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游离在语文教学之外。”老教师告诉她,要想把学生吸引住,先要把自己吸引住。

决定拿自己的儿子“练手”。那一年儿子不满一岁,咿呀学语,每天给他讲故事,“关上门,家人也看不见。我就连蹦带跳,手舞足蹈,特别夸张。”儿子被逗得咯咯笑。

慢慢地,“放得开了”,感情更充沛,和学生的交流也在增加,上课不再藏在讲桌背后,而是敢于站在学生中间,有了沟通和互动。

成为“小豆包们”的“自己人”,花了几年的时间。现在,课余时间,经常有一群学生围着她聊天;小男孩有了“心里喜欢的人”,会偷偷说给她听;小女孩因为自己个子矮发愁,也会找到她倾诉……

说,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南风和北风的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谁更有力量。有人穿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冷风劲吹,那个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上阵,送来轻微的暖风,那个人最终敞开了胸怀,脱掉了大衣。

她希望,成为像南风一样的老师。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6

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姜小鹰服从组织调配,从医院调入福建医科大学进行护理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开始了她护理教师的职业生涯。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她迅速转变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创建和教学工作中去,带领着团队在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领域,努力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姜小鹰认为,教育是专业发展的基石,要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把提高护理教育层次作为起点,发展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她通过各种途径呼吁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同时着手创建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模式,制订了长远教育发展规划。在高等护理教育刚起步的时候,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刚刚起步的护理专业被取消,她多方奔走呼吁;缺乏师资,她制订了护理专业专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和计划,建立和培训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经费,她四处争取和筹集,并开展多种渠道的创收活动。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很快。在原有大专护理教育基础上,1994年开办了护理本科生教育;1999年开办了硕士研究生教育,20xx年开创办了博士研究生(老年护理方向)教育,她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护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为福建省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构建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结构作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在职护士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亟待提高的现状,姜小鹰又克服当时护理师资缺乏、办学条件简陋的困难,夜以继日的工作,精心设计了高等护理教育自学考试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努力协调下,1992年以来,她先后创办了福建省在职护士高等护理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护理函授本、专科,护理专业证书班及各类护理培训班等,为广大在职护士培训和学历教育提供了多种渠道。多年来,姜小鹰承担了福建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性大量自学考试专业计划、大纲制订和论证、命题组卷以及教材主编等工作,主编的《护理管理学》教材及辅导书一套3本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护理教育本科自学考试指定教材。1996年、20__年分别荣获国家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的表彰,她所领导的护理学院也因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20__年、20__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评为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姜小鹰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学改革。在长期的护理教育工作中,她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其任教的`《护理管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美学》及《护理教育学》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20多年来,她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工作15-20个小时,几乎都是凌晨才休息,甚至常常通宵加班。她常常带病坚持工作,甚至高烧患了肺炎还不知道。在她母亲因脑出血病重病危住院的8个多月,她始终白天坚持教学及管理工作,晚上陪护在母亲病床前仍在批改在职培训护士的论文及教学文件等,看着她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病人,为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病房护士也被深深感动。

作为国家级系列教改工程项目和成果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20xx年获国家级《护理管理学》精品课程、20xx年获国家级护理学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文护理教学团队、国家级护理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xx年获国家级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xx年获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单位,所获得的优异业绩在国内同行领域中名列前茅。

1.作为省高校教学名师,坚持秉承“精品、精致、精英”的专业教育理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姜小鹰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前提,在教学工作中落实“教书育人”,被评为福建省“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她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护理教育中,以此为导向,设计构建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研究的开展,进行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3.进行教材、辅助教材、视听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姜小鹰十分注重教材建设,坚持采用全国统编规划教材和辅助教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及时更新、加深、拓宽教学内容。先后编写出版《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等全国高等教育护理本科及研究生规划教材及专着共24部,其中主编14部、副主编6部。其中,根据多年临床与教学经验主编的《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被列为第一版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主编的《护理管理学》、《护理管理学学习指导》、《护理管理学同步练习册》系列教材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指定教材;主编的全国性规划教材《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等已在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本科专业中广泛应用;研制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VCD光盘,已在国内200多所护理院校及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和护理质量标准评价,为我国高等护理专业教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4.作为国家级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首创设计和构建了护理学基础、专科护理和人文护理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姜小鹰采用循证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达到最优效果,为国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实验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中,人文护理实验模块以《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为中心开设实验项目。提供学生进行《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情景式训练和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礼仪训练、护士行为规范训练的场所,通过案例再现、绘画、雕像、插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病区管理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美化医院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沟通技能,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使之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7

199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郑丹娜被分配到垂杨柳中心小学当老师,教美术和历史。第二年,她成为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

初为人师,郑丹娜理解的“教育”很简单,把学生盯紧了、看住了,把成绩搞上去,拿到流动红旗。面对四十几个学生,郑丹娜觉得“顾此失彼,每天能说一车话”。教室在一层,办公室在三层,她连回办公室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显得有威严,二十岁出头的郑丹娜装出不苟言笑的样子,绷着脸,把学生“管得严严的”。学校要求靠右行走,郑丹娜就告诉学生哪怕两个人去上厕所也要站成纵列;学校要求保持纪律,郑丹娜就每个课间到教室里监督。学生们怕她,甚至有小女孩猜测郑丹娜有60岁,理由是“我爷爷就60岁,特别严肃,不爱笑”。

如今回忆起来,郑丹娜觉得那时不懂教育也缺少方法。她曾经准备了一个剪报本,把从报纸上看到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并经常跑去听老教师的课,模仿和借鉴,努力让课堂变得有趣。

1998年,郑丹娜进入语文中心组,开始专门教语文。

一开始郑丹娜讲课只站在讲桌前,局促、放不开。市里的老教师来她的班上听课,直言不讳地指出:“情感性不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游离在语文教学之外。”老教师告诉她,要想把学生吸引住,先要把自己吸引住。

郑丹娜决定拿自己的儿子“练手”。那一年儿子不满一岁,咿呀学语,郑丹娜每天给他讲故事,“关上门,家人也看不见。我就连蹦带跳,手舞足蹈,特别夸张。”儿子被逗得咯咯笑。

慢慢地,郑丹娜“放得开了”,感情更充沛,和学生的交流也在增加,上课不再藏在讲桌背后,而是敢于站在学生中间,有了沟通和互动。

成为“小豆包们”的“自己人”,郑丹娜花了几年的时间。现在,课余时间,经常有一群学生围着她聊天;小男孩有了“心里喜欢的人”,会偷偷说给她听;小女孩因为自己个子矮发愁,也会找到她倾诉……

郑丹娜说,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南风和北风的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谁更有力量。有人穿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冷风劲吹,那个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上阵,送来轻微的暖风,那个人最终敞开了胸怀,脱掉了大衣。

她希望,成为像南风一样的老师。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8

自从1999年分配到重庆市璧山区七塘初级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至今,我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并兼任政史教研组组长,经过了16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始终如一地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关心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务实求真的态度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十六年的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了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恒心,需要我们具备更高超的育人智慧。所以我始终坚持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

一.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教师的言行、品德修养往往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永不能磨灭的痕迹,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已、做学生的楷模。我深知自己作为教师的重要,所以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道德修养,从不有半点松懈,无论在工作时、在节假日我都恪守自己的原则:不与不良习惯沾边,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教师做到言正、身正,在学生当中才有信服力,只有这样我才能底气十足地教育有不良习惯或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才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

二.认真教学,潜心钻研

教育,是爱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事业,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的壮举,如一条静谧的小溪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我深知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用心作犁铧,播种智慧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份乐趣和一份不可推脱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爱心去关怀呵护他们,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坚信,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有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我用爱为他们引路,用爱在他们的心里谱写一曲最美的歌。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班中开展“超越自我”的教育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我,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基础,智力状况,身体素质,性格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确定了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每月小结一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来讲切合实际,他们乐于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了自我比较,又有了生生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就是比谁的进步快谁的进步大。这样的进步是人人都可以争取的,也是人人都能通过努力达到的。因而,学生没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有进步,就能实现目标。这样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感,经常在他们心中荡漾,成为鼓励他们一步步努力前行的正能量。自从班中开展此项活动,后进生不再消极气馁,优生则谦虚谨慎,每一个孩子都能信心十足地面对每一天,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所以他们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有了这种积极地心态,我所任教的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全区前茅。

三.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一个好教师首先得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所以在工作中我是用心和学生沟通,用“情”去感化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使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让他们更多地能够体验到温暖、仁慈、宽容和幸福。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我始终遵循宽容善导的原则,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与学生交往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良师”,同时亦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益友”,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学生,与他们真诚相处。让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当学生出现过错行为或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得到启发。这种理解、宽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增强了,我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与学生的心更加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动的关心学生,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我认为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只要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平常我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劳动、班级活动中闪现的亮点,适时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后进生毕竟因其后进,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落下一段距离。为了使这个距离缩短,我还经常给他们另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来帮助他们。而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则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李贞杰,在很多老师眼里是一个十分顽劣的男孩。总是跟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劝导,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当我接到这个孩子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与他做朋友,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的一些坏习气,慢慢地这个男孩有了些许的改变。而彻底的改变他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亲患了骨癌,这个曾经顽劣不堪的孩子从最开始的不懂事、不接受,到后来在我的帮助和教育下,他每到周末都去陪伴生病的父亲,让父亲在弥留之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虽然,父亲最后还是离开了他,但这孩子却得到了彻底转变,在我的教导和鼓励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璧山县来凤中学。

我用心演绎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用赤诚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在班里有个孩子叫刘童灿,他的性格比较孤僻,课上不爱发言、课下不爱和同学交流,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先调查他周围的同学,以便我能更清楚的了解他的心理。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因常年从事皮鞋生产,因而不幸患上了肝癌,丧失了劳动力。因为父亲看病花费了巨额医药费,家里早已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非常拮据,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准备辍学,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我知道这件事后,立即组织并动员全校师生进行捐款,消除了刘童灿的后顾之忧,慢慢地他爱笑了,爱和同学交流了,学习也更带劲了,最后这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璧山中学实验班。每当节假日总能接到一个个来自学生的祝福电话和短信,与他们一起聊天互道祝福就成了我最快乐最欣慰的时刻。每每想到这些孩子,我常常感慨:教师,固然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同样也有着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

四.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作为教研组长我深知:“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所以我在组织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率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参与到教研室和学校的教学研究中,在我校组织的优质课大赛中我多次荣获一等奖。在负责璧北片区的教研活动时,我还积极做好年轻教师的帮扶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仔细阅读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我都会认真评课,帮助授课者找出优缺点,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帮助她们尽快成长。

五.孜孜不倦,学无止境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不落人后,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时逢课程改革的今天,想走在课改的前列,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在工作之余,我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自身学习上,我也不甘落后,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一方面坚持参加自学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使自己的学历达到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我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进修学习,多方面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成为能够给学生提供知识养分的“源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使学生受益。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我播种爱心,辛勤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xx年我荣获七塘镇“三.八”红旗手称号;20xx年度被评为七塘镇优秀教师;20xx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20xx年我所任教得初三年级历史取得了全区第二的好成绩。20xx、20xx学年我再接再励,总结上期的成功经验,在面对新的学生新的学情的情况下,又连续两年获得全区第二的好成绩。每每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和我的学生都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然而我知道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前方的路还很长,而教育之路永无坦途,也许还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事业的明天,今后我将立足实际以更大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继续耕耘,开拓。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汇编 篇19

曾经看央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总会报道一两个扎根于乡村或山区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事迹感动着国人,令人为之震撼。从事了教育工作之后,使我更能深深地体味到这些深入到乡村或大山灵魂深处的人物的崇高品质,也更能体会到他们的无私奉献及无悔精神,对他们肃然起敬。

林州模范教师王生英便是这样一位楷模,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她扎根山区30载,犹如一枝傲雪红梅,用残疾之躯搏击多舛的命运,谱写了自我人生的华丽乐章。我们需要读懂王生英,方可继承其优秀品质。

一、须得读懂大山

“山”在文化传统中是厚重的,是世代山民安身立命的处所。然而,“山”也表征着传统的闭塞、愚昧、僵化与保守。走出封闭的群山,告别陈旧的传统,拥抱崭新的现代,对有限的生存圈的突破,已成为世代山居的年轻一代的心灵渴望。然而,悠久而强固的传统大山,走出去谈何容易!它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需要的是冲出包围的行动,甚至需要付出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代价。山里的人终究是挣扎着走出去了,然而,有一个人却选择坚守在这里,她就是教师王生英。

她的留守,是为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只有她的留守,才能换来更多人走出去的希望。因此她是真正读懂大山文化的人!

二、她不是“高大全”,她只是“有用的人”

在当代文学“十七年”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都是尽善尽美的人,无论其思想、道德抑或行动。

而王生英老师,她却是一个腿脚不甚灵活的残疾人。在数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每天除了走上几公里的山路外,还要穿过大河……越是艰苦卓绝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意志力。一身兼数职的教学工作,她竟没有任何怨言,“只要你乐意去做,就没有苦和累”。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愿意把山区的教育工作坚守到底。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她更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因为她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她是个“有用的人”。

是的,当一个人有所奉献的时候,她的心灵必然是富足的,她的人生也必然折射出不平凡的光。

三、须得自我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的。我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尽善尽美。但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的浮躁、不能吃苦耐劳、遇到困难便满腹牢骚…。。。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王生英老师的事迹,使我下定决心渐渐改正缺点,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