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 > 教师开题报告合集13篇正文

《教师开题报告合集13篇》

时间:

教师开题报告(精选13篇)

教师开题报告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申报的《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已经学校教科室研究批准,被列为研究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给予指正、审议。

一、课题名称

《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当前无论是我们学校送学生到各个企业单位,还是企业主动来我们学校招人,我们发现: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仅只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体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

2.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特别是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不玩手机,就没有了方向,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看不上当地小企业,向往大城市;还有只是想学点技术混口饭吃,缺少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的干脆混张文凭,不思进取,文化课学习不认真,专业学习怕吃苦,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回家了。还有的则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3.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感觉到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就业成功率与优质就业率,正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探索我校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方法、策略和途径,为培养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如何就业及时调整思路,寻求培养我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将对推动我校学生职 业素养培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国内外现状分析

我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但是我感觉他们研究题目范围过大,对于我校的学生不是很具体,我们这里学生文化素质偏低 ,较落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家长希望孩子有份稳定工作,特别珍惜孩子的每一次工作机会,而孩子因没有职业素养很容易失去工作,因此我针对我们这里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研究了这一课题。

五、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本校实际,进行合理具体的分析,寻找就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法。为兰陵县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2.题目的选定,对我校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将德育教学与社会环境、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六、课题的界定

1.职业素养是指人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2.数控工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我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持之以恒,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等。

七、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xx]8号)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精神为依据,以校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背景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八、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中职生。

2.提高学生素质,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如何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学习技术,适应企业的需要。

2.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理论探究和各项活动开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和统计了解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人才的紧缺需求等,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2.案例分析法。通过就业的毕业生和企业领导访谈了解现状确定思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3.座谈法。

十、研究对象

兰陵县职业中专在校生及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

十一、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预计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15日—20xx年9月15日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小组;

(2)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成果形式:课题开题报告,论文。

2.实施阶段:20xx年9 月16日—20xx年5月16日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教育的内容、途径、并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依据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再研究再总结的原则,全面完成课题各项研究工作;

(3)请专家指导;

(4)建立较为完整的档案,并拟定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优秀论文、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学生总结、调查报告等。

3.结题阶段:20xx年5月17日—20xx年9月26日

(1)课题总结和实验报告;

(2)学生就业创业,案例分析总结;

(3)对课题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果全面总结,请专家鉴定。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措施

1.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德育课把我们的理论贯彻到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职业素养。

2.实地考察,到企业,工厂里去,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十三、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研究板块 各类调查表、数据统计及分析报告等。

2.多样化活动板块 视频、图片、案例等。

十四、人员分工

韩: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课题的组织、管理、协调

曹: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组织、安排,结题报告的撰写

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汇编

颜:摄影剪录、制作

十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青年教师。具有较高教研能力;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立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建有校园互联网,这是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同时,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教科室、政教处,教务处的大力支持。

2.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保证。

3.制度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监督、激励该课题

谢谢大家

教师开题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20xx年——20xx年。

二、研究目标

20xx年——20xx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的..。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四、研究重点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3、端正教师善于合作的态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当今社会,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必须依靠.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合作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间的合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其次,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认同,这点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激发教师积极反思的热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发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教师工作要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学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这正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处。创造过程靠自己的经验。教师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师必须有应变能力,这也靠自己的经验

经验从哪里来?教师的经验主要从实践中来,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所思所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学反思中学会设计;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交往;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这说明,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的四个关系和四个强调: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才不会不断的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主要.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言谈自然实验法为辅的实践研究。

教师开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活动,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教师专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为教师创设和提供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得教师不断追求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的精神需要、创造(智慧)需要、学科知识需要、智能结构需要和教学能力需要,并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增强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园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园本教研就是以示范幼儿园或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园本教研致力于解决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者幼儿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开展园本教研,教师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研究的意义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与不断充实、完善的自我成长者。其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意味着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现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既是幼儿园教育品质的体现,又是幼儿园达成专业幼教目标的保证,所以基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需要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推行园本教研的初衷,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面落实教改的目标,切实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能力。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以说,国外同一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要比我们国内起步早,领先的多。他们早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以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而是充满爱与平等对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需要一种能结合理论与实践,顾及教师需要的“教师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逐步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但只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和培训,没有从教师本身需要出发——他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去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探讨园本教研有关问题的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赵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刘占兰教授等,此外还有许多幼儿园一线老师结合本园实际对园本教研提出了思考。

关于幼儿教师成长,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素质研究;优秀幼儿教师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刚刚起步,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欲深入研究“园本教研”这一有效途径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

关注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实际需要。本课题拟深入一线现场调研,分析本园各类层次教师的需求;对本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广泛征询教师意见。

(2)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策略。

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本课题欲在案例研讨式、教研一体式、头脑风暴式、主题辩论式、螺旋递进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收集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3)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成长与收获。

“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结果到效果”。

本课题欲采用追踪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教科研工作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比其在园本教研过程的变化,积累有价值、有针对性个案材料,从而检验研究过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适宜性,也为今后园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及相关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可能有的创新点

将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实际,从而总结出适宜的策略,并试图探索出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现实依据。

(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研究重点

重点:在园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中,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策略。

难点:如何让“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可学、可用、可信、可做。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申报;有关资料的收集、学习与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相关问题预调查等。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此阶段展开课题研究攻关,主要研究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策略。预计成果形式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师成长个案分析。由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课题总结与结题。此阶段主要是对全部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系统的研究材料,领导小组结题。预计成果形式是结题报告、材料汇编、教师成长个案材料。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六、保障条件

本课题在幼儿园协研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园教师达到了“三会一促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促进发展)。在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本课题得到了桂林市教科所曾晓新副所长关注和方向性地指导。课题负责人于丽萍,幼儿园高级教师,1998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广西幼教学会会员。现任桂林市解西幼儿园副园长。她率先在桂林市开展“幼儿发展课程”课题研究的试点工作,尝试《集体活动中的分组教学形式》、《活动区的教育形式》等教学实践,形成了启发探索式和直观性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至今她参与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做中学》等1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6个已结题,她担任其中4个课题负责人。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自治区一二等奖。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经验。

课题参与研究人员大多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曾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同时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题的理解较透彻。

教师开题报告 篇4

一、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而中小学、高中的音乐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音乐课开展素质教育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等。通过音乐教育启迪人智慧,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人的真善美,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

我们学校现在开设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十大块面:

一、音乐欣赏知识。

二、中国民歌:(1)汉族民歌。(2)少数民族民歌。

三、中国民族器乐曲:(1)吹管乐器及乐曲。(2)拉弦乐器及乐曲。 (3)弹拨乐器及乐曲。(4)打击乐器及乐曲。

四、群众歌曲。

五、中国艺术歌曲。

六、中国民族管弦乐。

七、外国民歌。

八、外国器乐曲:(1)弦乐器及乐曲。(2)木管乐器及乐曲。(3) 铜管乐器及乐曲。(4)打击乐器及乐曲。

九、外国艺术歌曲。

十、现代音乐与通俗音乐及常见的各种音符记号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大纲精神,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把音乐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欣赏课,以欣赏课教学为中心。搞好高中欣赏课教学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增长知识,掘宽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对美好未来的憧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热爱集体,富于关心别人的爱心,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有利于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及外国音乐文化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课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可否认,我们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有艺术天才的艺术尖子。但是以往的中学艺术教育,有的音乐教师只注重培养个别艺术尖子,而忽视了其他学生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要求,这明显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错误的。错的是只注意某些艺术尖子,或只仅仅选择几十人的合唱队员进行专门训练,参加各种比赛、表演,却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培养艺术尖子应在加强面向全体学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尖子质量都会有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进行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音乐欣赏是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按照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高一、高二在不同层次,不同块面的音乐知识的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有效地全面严格的授课和训练,为全面地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欣赏质量和理论知识及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和培养。以及陶冶情操,丰富感情。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理论观,使说话、写文章、歌唱、表演都有深厚的知识理论作基础,收益终生。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才的演讲能力,有利于培养集体的合作精神和荣誉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及了解外国的艺术文化及艺术发展的历史。

进行高中课堂的音乐教学,欣赏教学的研究,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多年来,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真挚的情感进行激趣,以生动的形象进行导学,以平等的语气进行启发,以完善的艺术演泽进行示范。并运用教师们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课内、课外辅导。促进学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全面的提高。

当然,课堂音乐素质的教学与课外的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区别,课外艺术教育着重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学生的专门技能,有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可塑性。(如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和戏剧小品等)。而课堂的艺术教育是面向现代全体学生,着重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内容与年龄特点,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音乐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审美的能力和表现的能力,在高中教育期间必须接受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外的基本音乐常识等教育。因此,搞好课堂的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研究,是落实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课题。

教师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1、教师的幸福感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就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即是一“乐”。教师的劳动可以成就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可以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还可以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

所谓幸福是指个体认识到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低水平的消极情绪的构成,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主体生存状态。

教育的人文价值目标是幸福教育。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的实现是学生生理、心理、伦理幸福三个方面和谐统一的过程。而教育的幸福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对话,因而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实现的关键,有了幸福的教师,才会有幸福的学生。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还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促进者和人类幸福的缔造者。教师职业具有极大的幸福价值。

然而,反观现实,一个时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xx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就有3个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我校在20xx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反映出了老师们对自身的职业状态普遍不甚满意的情况。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提升教师幸福感,以实现幸福教育这一教育的人文价值目标。

2、中学党组织的固有使命

中学党组织是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党委会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中学党组织秉承党的__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__大对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学党组织肩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流砥柱和核心作用的重要使命。中学党组织围绕创建“人民满意、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的奋斗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工作,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组织保证。中学党组织建设对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着基础性作用,也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学党组织的固有使命在于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全校师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将学校教学工作统一于科学合理的安排,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深层次引导方向,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加强学校党组织的建设,特别要把党的建设与实现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相接轨,特别要把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切合教师自身需要和促进学生自我创造、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以此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拓工作局面。

3、中学党组织建设与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内在联系

学校党组织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定因素。党组织建设是学校党委会的中心工作,它始终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组织保证。

__大报告提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是促进教师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的关怀,着力营造和谐的党内关系、党群关系,增强党的组织凝聚力,让广大教师在职业、事业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这是学校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心所在。同时,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学校党组织也能赢得广大教职工的信任,为学校的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概而言之,中学党组织建设为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研究提供指导思想和组织保证,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将促进党组织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

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必然和优势

首先,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经过王谢长达、王季玉、徐天放等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拥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学府。苏州十中的前身“振华女校”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深厚的文化精神、深沉的人文关怀滋养了一代代教师与学生,使他们积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忘的幸福体验。在新形势下,苏州十中秉承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学校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致力于打造“中国”的校园、幸福的教育。

其次,苏州十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从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精神生活。例如:学校积极与国内外各类特色名校保持密切联系,既欢迎外校教师代表团的考察与交流,也不断组织骨干教师到各大名校考察学习,不断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党组织、工会组织定期组织有益的活动,如集体生日活动、教工卡拉OK比赛、暑期旅游等,丰富了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全国中小学新学校行动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苏州十中参与其中教师项目组的研究,具体负责分析在职教师的现实心态、在职教师对成功的理解两块内容。20xx年学校以构建“美的课堂、幸福的教师”为目标,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按照调查—诊断—行动的思路,对收集的材料就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并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关于“美的课堂”的探讨和“550”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启动,提出了行动方案。这一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说,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已有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都是为了打造一支成功的、幸福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党组织建设,以提升幸福理念、优化管理机制和实践幸福行为为核心,对教师施以人文关怀,全面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学校党组织以其不断发展的先进性,指导并帮助每一名教师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工作,都能从自在自发的机械生存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幸福生活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对自我的综合评价,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和积极状态的体验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具有综合评价的整体性、自我评定的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上述感受具体程度的客观指标数值。它可以分为三类指标,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幸福感(Teacher Well-being)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

中学党组织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学党组织在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的必然要求,并始终围绕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组织保证。

教师的幸福感指数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大,“优质的教育源于善好的生活,一个幸福的教师就会更加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教师的幸福人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品质。”因此,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成为学校党组织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党组织必须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寻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理论基础

1、教师的幸福感客观上是教师实现职业定位和肯定的基本标准

教师作为职业,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以从事教师职业为基本谋生手段,教师的幸福感在客观上可以由教师的工作机制、薪资收入、社会地位等指标量化,因而教师的幸福感客观上具有职业定位的可能,具备一定的衡量标准。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首先需要从客观上对自身职业形成一种肯定和满足,教师的幸福感首先也源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自我肯定。作为学校和社会,不应忽略或降低对教师职业的基本定位,从而片面认识对其的客观理解,优良的外部条件对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

2、教师的幸福感主观上是教师追求自身和谐发展的表征

教师的幸福感与自身和谐发展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师的和谐发展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是其主观幸福感的源泉,因而教师的幸福感是其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教师发展不能局限于专业发展。首先需要重新认识的是教师作为一个真实、具体的人,他的生命价值实现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关系,这关系教师作为个人的发展问题。”①教师的发展是专业发展和主体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幸福感最终源于教师实现认知、审美和自我价值彰显的需要,要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职业幸福的过程当做教师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实现,以教学工作为主要抓手,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3、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是实现幸福教育的关键

教育追求的人文价值目标是幸福教育。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实现的关键,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精神力量,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造就幸福的学生和幸福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具备不同个性的青少年,幸福的教师对待学生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对待流水线上的产品,幸福的教师对待教育具有创新灵感和无穷源泉,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体现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像孟子那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那么他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只有教、学双方在互动之中都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顾忌,沉浸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之中,才能达到‘孔颜乐处’的境界。”②

4、中学党组织建设对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中学党组织建设旨在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心,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与教师的幸福感紧密相关。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旨在造就幸福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幸福和幸福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相互融合。一方面,党组织建设能够为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组织保证。提高教师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教师的幸福感,提升教师追求幸福感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基本条件,激发教师队伍在良性竞争中实现自我对职业的肯定,不断鼓励教师在实践中追求自我的幸福感,这些也是中学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党组织通过逐步实现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加强和实施系统化多层次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对教师自我职业的肯定和客观幸福感的提升,将对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的研究和行动中,党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无论是加强学校的党组织建设,还是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都是为了实现幸福教育的目标。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与全面促进教师幸福感提升的关系,寻求让二者互为促进、融合共生的方法和机制,从而探索幸福新学校和幸福新教育的实现。

(二)研究内容

拟从调查现状、剖析原因以及研究对策三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调查现状。把教师群体按照教龄分为四类,即0-5年教龄段的教师,5-10年教龄段的教师,10-20年教龄段的教师以及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通过问卷发放、代表座谈、个别观察等方法,从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工作发展等方面对本校教师的幸福感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主要方法有:

⑴使用自制的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校教师进行抽样检测。

⑵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一Being Schedule)(这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

⑶发放《“新学校行动计划”名教师调查问卷》,考量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需求。

第二、剖析原因。拟采用内外因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内容,找出影响本校教师幸福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深入分析成因。积极因素如学校历史为全校师生带来的荣誉感、归属感,学校为教师开创的专业发展的成长平台等,消极因素如职业倦怠、健康受损、压力重重等。

第三、研究对策

⑴ 幸福理念。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要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要帮助教师认识并树立正确的幸福理念,尤其是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即“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③

⑵ 管理机制。建立民主机制,实施民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党组织一方面致力于搭建奋进的发展平台,如积极促进“550”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不断完善,充分调动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发展内驱力,拓展教师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致力于搭建温暖的情感平台,如以常规化的对话沟通机制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通过组织教师的文化社团帮助教师释放身心压力,为教师创设友善的、注重人性关怀的学校氛围等。党组织将以多方面的民主机制促使学校成为民主和谐、朝气蓬勃的“生命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

⑶ 绩效行为。在提升教师幸福感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党组织将及时把已经取得阶段性绩效的制度和活动用来指导教师的日常性行为,使教师在完善幸福理念的同时,形成实践可增加幸福感的绩效行为的日常习惯,从而不断增加自身的幸福感。同时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在回顾和反思中持续改进和完善提升幸福感的绩效行为。

(4)搭建平台。研究中学党建工作与教师幸福感的内在联系是为了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从而达到传播和弘扬幸福感的目标。为此,学校党组织将致力于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搭建开阔的实践平台,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保驾护航。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了解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实状况,借以探索内在的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比较研究法,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学校幸福指数和个人幸福指数以及四个教龄段教师(0-5年期,5-10年期,10-20年期,20年以上)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对其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研究与判断,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提升幸福感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一般经验,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有效扩大受益面。

(二)研究对象

中学党组织建设、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学校民主管理机制

3、“幸福”课程教材

4、主题活动的图片与实录

5、教师论文集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总课题:学校党组织建设与提升教师幸福感研究

组长:丁杰

副组长:沈涛

组员:柳袁照、周颖、耿昌洪、李丹、吴锷、佘国荣

子课题1:学校教师幸福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组长:苏广秀

组员:魏华、卞巍、张蕾

子课题2:学校党组织建设与提升幸福理念

组长:王皪、陈瑶

组员:王梅、王丹、张瑾、陈鹰、贾志坚、龚洁

子课题3:学校党组织建设与优化管理机制

组长:庄浩、徐正伟

组员:杨丽、葛慧烨、朱小燕、高静

子课题4:学校党组织建设与实践幸福行为

组长:薛瑾、王军

组员:蔡敏、周文娟、刘振华、周洁莹、顾烨、陈卫华、陈蕾

八、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及启动,20xx.10—20xx.3

第二阶段:开题及初步研究,20xx.4—20xx.12

第三阶段:中期汇报,20xx.6,深入研究,20xx.7—20xx.7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20xx.8—20xx.12

教师开题报告 篇6

一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情况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教师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的各个管理部门的业务更加的深细,学校以前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科学知识的发源地,学校更应该成为社会发展信息科学的领导者,学校管理工作更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尺度的要求,使学校的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只有学校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要求,管理规范了,才能在其他方面更好的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也从以前的手工管理逐渐被规范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代替。才能更好的使得教育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共享,使得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和作用。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年代,因此,加强学校教师信息管理在单纯依靠以手工管理的方法,不仅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及时了解老师在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学校应该在正常工作中需要对教师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因此,所设计的系统应该在达到对以的三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各大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功能齐全、简单易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但能有效地减轻学校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统计和查询数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人工的大量浪费;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校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询方便、效率高、可靠性好、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务信息管理的效率。

为减少教育工作者的对教师信息、学生信息以及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以此为目的为教育工作者开发此系统。

三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当前,很多学校,还以手工的方式,处理教师信息,每一学年的开始,教师的增加,减少,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学教师信息的建立、归档。使用的一般方法是使用Excel

的保存教师的各方面的信息,一旦数据录入完成,经校正无误后,打印成纸质的档案并归档,至此,教师的各方面信息采样完毕,录入电子表格中的数据,也被闲置在一边,未得以充分的应用,显然这是很大一种资源浪费,间接了也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本系统,能将教师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利用的起来,除了能实现传统的教师信息档案存档之外,还提供了教师及相关信息的查询,信息的实时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学校,各方面的科研,进修,培训的记录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样誓必增加了学校的额处负担。使用计算机管理教师信息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帮助管理者及时的找到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以Visual Basic 以及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__为开发平台,开发一个教师档案管理系统。此系统实现了教师档案管理的各种工作流程计算机管理化,其中包括对教师档案的录入、添加、更新、删除,以及用户对教师档案的查询和对个人信息及个人密码的修改;而且该系统有较强的交互功能;应用丰富的文字、图像、图形等信息来呈现各功能本系统分为:教师信息录入,教师信息修改,教师信息查询,教师信息打印以及教师课表管理,教师科研统计、教师教研统计、教师进修培训管理等几个功能模块。总的来说能够满足学校对于教师基本信息的管理。

五 、采用的关键技术

1.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新颖易用的可视化设计工具.

2.ACCESS 是MICROSOFT推出的OFFICE系列办公室自动化软件中的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一个中,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与其它数据库管理软件包的良好接口,能方便识别DBASE,FOxBASE,FOxPRO,PARADO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生成的数据库文件.这也是其命名为ACCESS的由来.它的数据库文件储存于*.MDB文件中,数据输入,查询非常方便.

3.Adobe Photoshop是一个由Adobe Systems出品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PS主要处理以像素(Pixels)所构成的数字图像。利用其广泛的编修与绘图工具,可以更有效的进行图片编辑工作。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广告、美术、摄影、印刷等领域。

教师开题报告 篇7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许多教师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每天的早出晚归使身心疲惫,职业倦怠产生,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进行了“20xx年中国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这些数据显示,当前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相当部分的教师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

我校在20xx年10月对173名教师进行了的幸福感调查问卷。满意度的分类指标有:专业素养自我满意度、学校人际关系,制度管理、学生素质、生活状况、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学校评价、工作压力、学校环境、职业认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总体幸福感不高(平均74.7分),职业认同的满意度最低(为谋生、很无奈占31.7%)对“教师的幸福由哪些元素构成”的选择顺序,说明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家庭生活,而工作仅占到第六位,说明教师对幸福人生与职业的成就感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

是什么导致了教师幸福感的缺失,又怎样唤起教师的幸福感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正是要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我们怀着对教育本源的追求,尝试着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努力去打开教育的幸福之门。在“十二五”期间,我校选择了“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专业发展”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面。

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发展研究是结合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教师搭设成功的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奠定人格和学力发展的基础”定位的,这种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文化中乃至教师个人的发展观中,使教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的价值要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思想深处对学校整体产生归属感,对学校文化产生认同感。

本研究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追求教师发展中的自我超越、自我价值实现,强调在追求中,通过超越和发展,体验、收获幸福。研究的目是探索教师的职业幸福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专业发展的策略。

2.选题的意义

目前探究教师的专业化还是停留在外部的要求,例如学历的达标、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继续教育的`要求、教育技术的掌握等,这些固然都是必要的,但这种专业化,把教师置于被动的、非主体的地位,重视的是教师满足外在的价值,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关注,内在需要和自主发展的意识没有得到激发,不利于教师的持续发展。

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研究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享受源源不断的为师幸福,提高教师钻研业务、进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深切地关注自我成长,职业境界得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感受职业带来的幸福与生命价值。第二,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动态研究,具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推进教育改革的全局性的意义。第三,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幸福课堂、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加强校本教研、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对职业认识、改革评价制度等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创造性的原则和策略,促进学校管理朝着科学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保障素质教育推进的积极举措。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228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河东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人才4人,河东区名师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9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6人。高级教师91人占40%,中级教师75人占33%,初级教师62人占27%。研究生毕业23人,教育硕士11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2%。总体来看,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这是学校多年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但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提高,中青年教师中的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中尤其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比例较少。因此,我校将以“河东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为契机,以教师的职业幸福为切入点,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采取丰富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提升我校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至20xx年力求实现:培养市级骨干教师10名、区级骨干教师20名、校级骨干教师50名,形成骨干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名优教师,着力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Wanner Wilson 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渗透心理科学,幸福感研究温度骤升。目前在美国有一百余所高校开设了幸福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美国心理学会Seligman首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始幸福课。英国威灵顿公学、哈佛大学也加入这个行列。对于教师的幸福,没有找到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幸福感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杨彦春、何幕陶、朱昌明、马渝根,1988;周建初,1988),研究主要与老年人精神心理卫生有关。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逐渐开始对其它人群进行研究。有城市成年人、运动员、大学生等。杨宏飞(20xx)的教师幸福感研究,王艳梅(20xx)的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等等。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德育论》系列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发展。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中提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他对当代教育作了理性的反思。朱永新在《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指出: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发展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肖川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提出并回答:“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与专业成长有怎样的关系、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高峰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提出:“幸福教育要通过构建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促进教师幸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幸福教育”共得到201篇文章,检索“教师的幸福”共得到168篇文章,检索“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得到5108篇文章,检索“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发展”只得到12篇文章(20xx年6月)。最早以“教师幸福”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刘次林在《教育研究》20xx年第5期发表的《教师的幸福》。

在中小学最早提出“幸福教育”的是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高峰,他们从20xx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幸福教育的,在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和北师大肖甦教授的帮助下,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形成相互支撑。

综上所诉,目前对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多属于理论层面,研究者基于自身的经验或通过哲学思辨、逻辑推理等方法探讨了教师幸福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并对如何使教师幸福与专业发展相互促进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纸上谈兵”的意味,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局限,我校的研究尝试利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探究,使教师幸福的发展。

4.研究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涵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使教师的幸福感与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主要指教师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都归为“缺失性需要”,但单独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归为“成长性需要”,并认为真正让人得到幸福的却是“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就是对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我们要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最有效的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自我实现。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环境条件是和睦、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才有助于潜能的实现,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4)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概念界定

【幸福教育】就是学校通过课程的设置、开展教育教学和各种文化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和感受幸福的教育过程,提高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终身幸福奠基。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让教师自然、健康的成长,过上愉快、充满智慧的职业生活。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目标

1.健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形成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的系统培养机制。

2.依据教师成长规律,探索形成“敬业-专业-乐业”教师的职业幸福的途径。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业幸福为前提,实现“幸福教育”特色高中建设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教师职业幸福的影响因素。

2.健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

3.探索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的有效途径。

4.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以上四个内容我们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设”、“幸福教育特色高中建设”两大工程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将《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1.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叙事研究法等方法。

2.研究路径:本课题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

一条是依据教师成长路径,制定新任、骨干、优秀三类教师的培养计划,形成“敬业-专业-乐业”教师健康成长的策略。另一条是幸福教育特色建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具体内容有:以幸福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思路;以教师职业幸福的影响因素调查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上成长的幸福之路;以幸福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享成就的主阵地;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品德情操的重要行动;以新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创新点;让学科组、课题组学习型团队成为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改革学校管理、评价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以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为渠道,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四、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查阅分析文献资料进一步理清思路。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教师职业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并做理念培训。成立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1.启动“第五届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人”工作。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78人成为培养人,教师要制定专业发展的三年个人规划,学校将进行业绩管理建档等工作。

2.聘请王勤、康万栋、曹瑞、张丽珊教育专家来校开展教师系列培训指导。

3.开发新校本课程。继20xx年10月开设了31门幸福课程后,20xx年3月新开发的课又有14门。

4.开展幸福教育特色建设书香校园系列活动。20xx年4月24日举办“四十五中首届读书节”。

5.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和三类教师的培养计划。

(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组织骨干教师培训,赴外地学访交流。

2.新任教师(入职5年内)蓝青工程。包括:拜师一对一“传、帮、带”,教学常规讲座学习,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跟踪听课,任教一年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

3.启动第二届校级名师培养工作。

4.遴选河东区学科未来名师候选人,教龄在15年左右,已获得高级职称,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思想,有一定科研成果。初、高中各学段每个学科1-2人。学校制定学科未来名师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

5.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开展“用幸福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6.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4月23日四十五中第二届读书节,主题:“读书、实践感受职业之美”。

2.形成学科组、课题组为团队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成果。

3.三类教师分别开展展示活动。

新任教师课堂教学汇报课。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课题研究展示课,完成一篇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

4. 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评价制度成果。

5.开展课题研究中期展示交流活动,评选先进课题组。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0月)

1.评选教坛新秀、第五届校级学科带头人、第二届校级名师,命名表彰。

2.对教师的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二次调查分析对比,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3.从各个层面总结实践研究成果,进入结题反思和成果验证。

4.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集、校本教材、读书随笔集等)。

教师开题报告 篇8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

界定: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统一教学。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

2、音乐创新型教学

音乐创新教学,就是在运用创造与创新,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需要

(1)、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的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的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的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的处理歌曲的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奠定基础。

2.适应校情需要

(1)我校校情需要。作为乡镇级的示范小学,我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而各种教科研活动是我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需要。

(2)艺术学科与时俱进的需要。我校多年来参加市、县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校各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和创新,我们音乐教学改革也是当仁不让决不落后。

(3)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4)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思想、创新、奉献的精神。

3.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活生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创新。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 ,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他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

2. 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3. 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的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的: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的思想。

4.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创新思维的萌发点。

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是创新意识的潜能,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音乐创新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上 ,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题题的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

(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

(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

(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的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创新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主要措施: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 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巧设创新平台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时,使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就该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创新的乐趣

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追求成功, 由于音乐实践机会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1、具有一批有经验的科研骨干教师。

我校有被市、县级认定的多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有市、县级先进工作者,校级骨干教师,他们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甘于吃苦、肯于创新的科研精神都是完成本课题的有利条件。

2、具有较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有多篇教科研论文获省、市、县级以上奖励或刊登;教科研骨干教师先后在市、县级评优课中获奖;有多名学生在市、县各项活动、竞赛中获奖。

当然,《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创新教育的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人员保证:除了音乐组教师外,还有一些兼职的语数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组成员

2、学校保证:我校校长对教科研一直十分重视,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的配备。我校有多门学科都有课题在研究之中,教科研氛围浓。

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每学期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我校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强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说课、听课、评课,积极反思总结经验及时交流。

5、经费保证:我校在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拨出一定的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考核成级及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解作慧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和参与过多个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作为教导副主任能更多地深入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去,了解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的差距,协调广大教师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的支持。多年来,她围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寻。

课题组长吕云霞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作为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其他成员平均年龄不足35岁,多为一线教学人员,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开题报告 篇9

目前,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题目与撰写内容不符,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握不准,研究重点与选题的依据、意义不明确,研究框架设计不合理等方面。导致这一个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术态度不严谨;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径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类领域确立论文选题,由于选题与所学专业脱离,且相关学科知识掌握较薄弱,致使最后诸多问题暴露。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条理更加清晰、阐述更加准确、思路更加透彻,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是完成高质量开题的关键

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资料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些研究生甚至没有完全明确撰写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介绍得甚少。

(二)研究内容的涵盖是体现开题细腻程度的重要标志

研究内容的涵盖应力求精简透彻、主次分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每个人的报告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在10-15分钟不等。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要做到报告内容明确,又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对报告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课题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几个方面。选题的依据、意义应极具针对性地指向初拟题目,按其研究内容删选代表性较强的文句作为报告的重点,体现条理化与清晰化;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注意,要将其内容层次化,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献分列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性综述及分析对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应注意文献罗列的规范性,所列的内容都应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序地排列。

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是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初拟的论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在阐述研究途径时应说明将运用哪些学科知识、以怎样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阐述清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应详细说明。研究的步骤一般按课题预期的研究程序,以时间划分阶段,从头到尾进行罗列。至于论文的初拟框架,无论是在开题报告中,还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都应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的揣摩和反复的斟酌,还应与导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初拟框架设计得更加周密、更为合理。可行性分析则要抓住其内涵撰写,明确阐述现阶段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等。对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的阐述应重点说明,在课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前人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与他人研究的侧重点和不同之处,并围绕研究的目标,简要阐述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是制约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得知,目前,在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严谨现象,主要表现在,开题报告中的错字与漏字较多、文句表述不通顺和不完整、论述条理不清晰、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撰写开题的整个思路不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必须重视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研究性思维能力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读材料时感悟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时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专研某篇学术文章时找不出其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观点时不明白其精髓,收集众多资料后却不清楚应从哪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必须善于怀疑,勤于思考;

二是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读后忘,就不能适应日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积,做好读书笔记

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经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强,所以,要学会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则,思考的结论就会出现反差,就会变成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小结

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实质。为了能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思路梳理、文句表达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实质基础。

教师开题报告 篇10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前教育是为终身发展和全人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而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迫切需求。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母机”----幼儿师范学校如果继续停留在中等师范学校的层次,势必会滞后甚至严重阻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省市领导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顺应时代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大力支持我校向更高层次的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晋升的发展战略,决定将妇联幼师、民进幼师、艺术学校并入我校,创建哈尔滨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如今,我校正处于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向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发展的转型期,师资队伍结构将面临新的问题:我校现有66名在职教师,其中省、市级教学、科研骨干教师21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1.8%;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1名,约占教师总数的16.7% 。虽然目前骨干教师的比例不算低,学历指标也符合国家高职高专建设标准中提出的专科学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15℅的比例要求,但四校整合后,骨干教师比例及师资的整体学历水平都将会被拉动下降,师资梯队发展将出现不均衡,学科骨干教师结构分布与专业素养也亟待调整与提高。教师队伍现状与新的高等幼专教师素质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校向高等幼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事关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决定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不应该仅仅是外在规模的扩大、办学形式的改变,更应是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学校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新一轮激烈竞争中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所以,我们力求通过此项课题研究,有效实施“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并实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系列培养方案,建立促进典型教师快速成长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等幼专研究型教师团队,在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实现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水平提高。

(二)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本课题有助于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学质量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及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隐性文化。社会发展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传递者、“教书匠”,而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因此,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目前我校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其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反映到教学上就是教法比较呆板、陈旧,重教法研究,轻学法研究;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而且部分教师固步自封,继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内在意愿不强烈,导致其专业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当前时代的要求。

本课题研究力求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培养模式,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以各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逐步形成一支层次合理、结构完善的典型教师梯队,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本课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师范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中专师范教育的层次上,将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优质学前教师教育资源的流失和匮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通过此次研究,以期改变教师轻视科研工作,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解决科研教学两层皮的现象,激发教师浓厚的科研角色意识、对职业的敏感性和学术思想的前瞻性,促使其不断研究学情、学法,富有创造性地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这必将会切实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3、本课题为其它幼师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的路径提供借鉴经验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大专层次学前教师教育的学校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师教育培养的是幼儿教师,它需要实行定向的专业教育,不宜采取综合培养的模式。当前,国际范围内师资培养教育的趋势之一也是“纯”师范院校的保留与复归,我校向高等幼专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而制定的。

因此,我们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校与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能力,为学校今后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同类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及本课题的突破、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通过我们对20xx年至今的相关教育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共有数十篇,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文献5篇,其余均为国内高等师范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文献。我们进行了分类,主要(1)有关于高等师范转型期教师教育的研究,如魏彦红、李玉侠 《辽宁教育研究》的《 师范院校转型过渡期的教师教育策略研究》、何世峡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的《转型期师范教育的管理观和师资观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王胜青在《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新建师专教师教育转型的几点思考》;(2)有关于教师教育体系研究如王发田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发表的《 教师队伍建设呼唤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赵伶俐在《复旦教育论坛》上关于《建构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体系》;(3)有关于幼师转型期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如华东师大王振宇、庞建萍的《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4)关于高校教师评价的如庞鹤峰的《绩效评价--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5)国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如郄海霞、陈超在《教师教育研究》的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等。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关于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转型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不多,且多局限于经验总结描述成果的方式,但已开始呈现出多角度、成系统的研究态势。我校的此项课题研究将丰富和补充我国的教师教育理论和高师教师建设理论,进一步开拓和深化这一研究领域,并为同类学校的顺利转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与突破之处

目前国内各学校整合、升格都是在尝试中求发展,每所学校整合的资源、教师队伍的原有发展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各校发展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也有不同之处。我校在升入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后,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学前专业,突出幼师专业化,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必须与当前的学前教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我们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拟设置幼教方向的英语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和动画设计、播音与主持等多个专业,拓宽办学途径。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要根据我校的发展方向去找准定位,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在课题实践中探索出高等幼专典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其次,在课题研究的方法上,我们避免了过去单纯的定性研究与描述,将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传统的典型教师评价方式,量化考核标准,加强实证性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学》中关于教师教育理论、丁钢主编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孟万金的《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

实务丛书》等理论。

四、课题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坚持服务并直接运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实践之中,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术水平、科研意识、实践能力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探究典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途径与模式,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二)主要内容

1.高等幼专学校各学科典型教师素质结构与评价标准的研究。(主要是典型教师基本素质结构及有关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典型教师发展阶段、培养途径及模式的研究)

2.中师向高师转型期典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方案的研究。包括:典型教师选拔的标准及条件、典型教师经过培养后达到的目标、培养途径与方式、激励机制和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等方面的系列化培养方案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出可资借鉴的信息。

2、调查法。每个子课题都要进行大量细致而深入的调研,主要调查四校整合后师资的原有水平,作为实验前的基础数据,实验前后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的满意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认知、教学方式、方法、管理制度及自身教学能力的看法。

3、观察与测评法。观察典型教师成长的经历,对典型教师的示范课、实验课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与评价。对典型教师进行实验后测评。

4、行动研究法。实行研究与学校自身的特点、专业和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边研究、边实施、边反思、边提高。

(二)研究思路:以社会对高等幼专师资的质量要求、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特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为前提,确定培养典型教师的标准和条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进而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方案(包括典型教师素质、结构、培养机制等)→研究、建设和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提供参观、研修、访问等机会和条件、搭建典型教师示范展示活动的平台→研究和实施典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具体步骤与实施的具体要求,研究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检测、评价和修正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评价典型教师达标效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实验任务: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对四校整合后的教师素养及教学质量进行前期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计划每年培养一批典型教师),从学校的主要学科中确定1名教师作为第一批典型教师的培养对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国内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与经验,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验实施的第一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实验任务:实施并逐步完善典型教师的具体培养方案,给第一批典型教师提供各种学习、研究、实践、展示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成长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确定第二批典型教师,新老典型教师结对,为典型教师建立成长档案。按照新的规划方案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阶段成果的展示和汇报。

(三)实验实施的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实验任务:确定第三批典型教师人选,继续实施培养方案,完善激励机制,反思改进培

养工作,不断总结经验,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四)实验的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评价教学质量,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各学科典型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及评价标准的研究报告、典型教师的实验课方案、教学反思、论文,典型教师的培养方案、结题报告等。

八、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事实依据

四校整合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与转型后高等幼专的教师素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胜任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全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采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总课题分解分为几个子课题:

第一子课题:高等幼专学校教育理论学科典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负责人:郝慧男

成员:教育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

第二子课题:高等幼专学校艺术学科典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负责人:闫桂兰

成员: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教研室的全体教师

第三子课题:高等幼专学校文化基础学科典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负责人:于萍、刘翊

成员:外语、语文、计算机、政史地、理科综合教研室的全体教师

第四子课题:高等幼专学校典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负责人:肖向夷

成员:朱春晖、闫桂兰、于萍、郝慧男、丁韵梅、王丽、徐建民、李敏杰、左英霞、刘珂、刘翊

(二)保障条件

1、人力保障条件: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由孙杰校长亲自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我校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是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及其他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曾参加过国家级、省级“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如“五年制大专学校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策略的研究”、“五年制幼师学校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等),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及结题。

2、研究资料的获得。我们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文献信息进行检索;积极参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协作会的课题研究,可以获取大量的幼师发展及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前沿信息;还可通过本校图书馆和档案室获取相关学前师范教育的资料。

3、为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设备,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为每一个教研室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以方便教师教育教学。另外,特别在学校演播厅创建一个“微格教学实验室”,并提供录像设备、电脑设备、中控室等相关设施,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形成反思的意识与能力,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最优质的物质条件。

我校每年将投入八万元为此项课题研究注入资金保证。定时安排教师“走出去”进行学习,并通过把知名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学术讲座与研讨;我们同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鉴定合作院校协议,将定期派优秀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已经具备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的条件。在上级科研部门的带领下,我校全体课题组成员将齐心合力,深入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一定能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教师开题报告 篇11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根据在南阳以及洛阳走访调查发现:现如今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高,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和家长的评价三个因子对其工作压力更是影响甚重。为了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提高,使幼儿教师能够完全的自我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当中,特提出缓解幼师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通过走访南阳,洛阳,包括其它县级城市幼儿园,以及internet互联网搜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调查,对现今幼师工作压力日益增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以及幼师地位的认可度不够高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现今,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社会上对此还存在各种偏见,致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逐渐成为高压力人群。虽然每个职业都有压力现象存在,而且并非所有压力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是压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个职业群体都存在相同的负担加重和压力增大的问题时,将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对职业群体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研究尝试编制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希望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以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

三、研究内容以及解决方法

(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关因素:

1. 工作特征

2. 家庭及社会

3. 幼儿园管理

4. 职业发展

5. 压力反应

(二)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的应对措施:

1. 关户幼师,提供轻松的环境,科学安排工作,劳逸结合,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 实行分班倒班制度让幼师有充足的自我调节空间,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 从实际出发,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性

4. 关注幼儿园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减轻职业发展压力

5. 因时制宜,让孩子反过来“教”老师。

幼儿园教师这一行业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幼师工作压力过重,现如今,必须通过以上措施来缓解幼师的压力,才能让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小鹤:《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与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20xx/3,P28

[2] 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P24

[3] 王重鸣,王剑杰:《职业紧张因素的结构关系分析》,心理科学,1995/18,P263-267

[4] 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外国教育研究,20xx/12,P13

[5] 张海芳:《山区中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现代教育论丛,1993/4,P12

教师开题报告 篇12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意识形成、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的重要过程。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先总说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这是选题依据之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育实习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育实习的时间偏短,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分析目前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说明改革的必要性,这是选题依据之二。)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大教育实习的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建立以实习生为主体的自主、立体、开放的“过程性”教育实习模式,是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迫切需要。(提出选题的方向及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高师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师,而教育实习又是培养学生从师任教基本能力,陶冶学生高尚师德情操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国内外教育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改革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的深入研究,更新旧的教育实习观念,改革旧的教育实习管理运行模式,在借鉴当前区内外实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型教师培养需要的实习新模式,切实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为我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研究目标就是要说明通过对什么内容的研究,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段写的目的,要与下面的“主要内容”有关联,但不是照抄。)

2.主要内容(提纲):

①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新课程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③区内外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

④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对策研究;

⑥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这部分是对目标的具体化,可提纲挈领地写,但要呼应目标提到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新课改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实习的差别,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在课题研究过程还将广泛征集其它高师院校的做法,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手段

教师开题报告 篇13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活动,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教师专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为教师创设和提供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得教师不断追求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的精神需要、创造(智慧)需要、学科知识需要、智能结构需要和教学能力需要,并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增强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园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园本教研就是以示范幼儿园或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园本教研致力于解决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者幼儿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研究背景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展园本教研,教师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研究的意义《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与不断充实、完善的自我成长者。其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意味着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现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既是幼儿园教育品质的体现,又是幼儿园达成专业幼教目标的保证,所以基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需要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推行园本教研的初衷,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面落实教改的目标,切实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能力。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可以说,国外同一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要比我们国内起步早,领先的多。他们早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以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而是充满爱与平等对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需要一种能结合理论与实践,顾及教师需要的“教师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逐步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但只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和培训,没有从教师本身需要出发——他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去进行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目前,我国探讨园本教研有关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赵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刘占兰教授等,此外还有许多幼儿园一线老师结合本园实际对园本教研提出了思考。园本教研模式、园本教研制度建设、教研管理、园长角色以及实施现状等也是目前有关园本教研的研究内容。

关于幼儿教师成长,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素质研究;优秀幼儿教师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刚刚起步,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欲深入研究“园本教研”这一有效途径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

三、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1)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

关注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实际需要。本课题拟深入一线现场调研,分析本园各类层次教师的需求;对本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广泛征询教师意见。

(2)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策略。

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本课题欲在案例研讨式、教研一体式、头脑风暴式、主题辩论式、螺旋递进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收集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3)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成长与收获。 “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结果到效果”。

本课题欲采用追踪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教科研工作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比其在园本教研过程的变化,积累有价值、有针对性个案材料,从而检验研究过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适宜性,也为今后园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及相关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可能有的创新点

将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实际,从而总结出适宜的策略,并试图探索出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现实依据。

(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研究重点重点:在园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中,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策略。

难点:如何让“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可学、可用、可信、可做。

四、预期研究成果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xx.3 相关理论资料综述 论文 课题承担者 2 20xx.11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论文 课题承担者 3 20xx.6 研究阶段性成效 论文 课题承担者 4 20xx.10 园本教研活动汇总 光盘 课题承担者 5 20xx.11 教师专业成长足迹 案例集 课题承担者 6 20xx.12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五、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步骤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12-20xx.3)

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申报;有关资料的收集、学习与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相关问题预调查等。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3-20xx.6)

此阶段展开课题研究攻关,主要研究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策略。预计成果形式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师成长个案分析。由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6-20xx.12)

课题总结与结题。此阶段主要是对全部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系统的研究材料,领导小组结题。预计成果形式是结题报告、材料汇编、教师成长个案材料。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七、保障条件

本课题在幼儿园协研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园教师达到了“三会一促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促进发展)。在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本课题得到了桂林市教科所曾晓新副所长关注和方向性地指导。课题负责人于丽萍,幼儿园高级教师,1998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广西幼教学会会员。现任桂林市解西幼儿园副园长。她率先在桂林市开展“幼儿发展课程”课题研究的试点工作,尝试《集体活动中的分组教学形式》、《活动区的教育形式》等教学实践,形成了启发探索式和直观性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至今她参与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做中学》等1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6个已结题,她担任其中4个课题负责人。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自治区一二等奖。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经验。

课题参与研究人员大多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曾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同时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题的理解较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