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汇总32篇)正文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汇总32篇)》

时间: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

从初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透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平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平时都好。

原先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能够从大自然为人带给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搞笑而生动了。透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透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状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透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好处,投入真正好处上的学习。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x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x句,我x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x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x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x个度,这x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x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x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3

今天我们全校老师认真倾听了副校长洪德选关于学本课堂教学的有关讲座,他讲座的主题是《学本课堂,文本解读》,听了他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学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学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洪校长指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学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学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近段时间学本课堂的实验,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学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学本教育理念,将学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4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接触生本后的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在缺乏约束的课堂上,孩子们似乎还有些放肆。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不过,如何有效践行郭教授的观点,我仍然不知所措。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专家们的许多的观念是新潮,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也只能做到与时俱进,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不是老师们学习了就都可以践行的。一,教师自身素质差异较大,要个个达到专家的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二,因地域差异,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所给的学习价值取向不一样,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例如,“生本教育”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走出短期应试教育的框架,在我们这样的教育大省,你觉得可能吗?现在我们小学都有月考了。这是我们教师学习“生本教育”能解决的现状吗?

尽管我有如此多的困惑,遇到的阻碍也是重重,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5

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家斯宾塞对于孩子的教育这样说道。教育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看是质朴的道理却一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推荐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实施至今,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程革新至今,课堂教学仍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严重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的生本教育现还在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对“生本”理念还模棱两可,无法在教学中正常运用。

在新课程“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学校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采取集体备课、课例评析、案例分析、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生本课堂中,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我们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我们经常外出听课,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但其实对老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引导学的领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必须做到不见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让教学成为帮学。

(一)、成立小组。制订小组竞争方案和合理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互帮互助的鼓励。小组合作除了对课堂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也很重要。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存在着差异,对于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容易,但同时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吃力,如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容易地学习呢?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小组的力量了。小组里面肯定会有些学生的成绩较好,有的较差,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帮小组争分、争荣誉会竭尽所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成绩差的同学也会为了不让小组丢分也努力学习。学生课前已经通过前置性作业预习了知识,遇到不懂时也在小组里交流解决了,那么上课时剩下的就只有把预习的知识汇报出来了,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就能教得快乐了。

(二)、前置作业的设置。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习作业(前置作业)必须做好,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注意:低入,让学生更容易的的去学习,更快的的接受自我学习。在问题的设计要使得学生好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不宜讲得太多,应保证有15—2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习,主要是释疑、讨论。

(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上是我们在实施“生本”课堂教学的一点想法,因为我实施“生本”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6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书多年的我,实在感到遗憾,很少想到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真的。站在讲堂上,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习热情与方法的求知者,所以淌说我言。考试来临时,我只觉得他们是有待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打磨补缺。学生违纪时,我只觉得他们是行为失调的高等生命个体,强行校正。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中潜藏着人类数万年的经验积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何尝不是在开放我们自己的潜能呢?

在每一次备课时,我都要上网找材料,准备很多素材,好像不这么做就不是个优秀的老师,课堂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成了我展示材料与学识的舞台,我的潜能被激发了,而学生呢?连查个资料都要反复问老师:哪里有阿?能不能你帮我们做些现成的吧!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实在宠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7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作用。其实检测学生一首诗歌学得好不好,只要看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便可知晓。

古人充分认识到朗读的作用,特别重视课文的朗读。因而在古代学堂私塾里,书生朗朗,不绝于耳。正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不仅是学堂里,就连平常百姓家也是常见“黄口小儿”,摇头晃脑吟诵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袁枚在《祭妹文》中深情回忆小时候和妹妹一起读书的情景:私塾教师“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从以上情景可知,在古代,朗读是学生日日必备的功课。明代李时勉为官时,鼓励学生朗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可见读书能引导人才辈出。鲁迅先生曾经也回忆过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师生同堂读书,何其投入!他说自己的文学功底则来自于当年的苦读与苦背。从前人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历代教师与学生皆非常重视诗文的朗读,他们还认识到:朗读是提高文学修养乃至成才的诀窍。

而今天,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即使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也极少听到学生的朗朗书声了,就算有,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把朗读仅当作学生认识诗歌生字生词的一个必要步骤。大多教师在教读诗歌时,仅让学生读一遍即可。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准了字音就万事大吉了。对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则不屑一顾。这种教学思想今天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语文高考复习时,已经绝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究其原因大概和现在的语文考试有关吧。中考与高考试题中,没有明确考查学生朗读能力的试题设置,语文的考试也不同于英语考试,英语考试尚且设置了口语考试这一关,而语文考试不直接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很多老师就看准了这一点,急功近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朗读这一环节退位于语文课堂。他们认为:花大量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白费心机,又不能替学生在考试中挣分。不光是教师如此认同,恐怕今天的莘莘学子们也“英雄所见略同”吧,这种教学理念的弊端可想而知。培养一批批会想会写的才子,可惜这些才子皆不能出口成章。无法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学生要想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恐怕也会笨嘴拙舌。想要听一次痛快淋漓的辩论和演讲的梦想也怕难于实现了。

我们必须重提朗读这一议题,重新审视朗读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把它贯彻到诗歌教学中去。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

从小学的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中对朗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规定: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标准。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古典诗词文学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常有“诗言志”或“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等说法。作者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都直接反映在诗文中。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入千万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横空出世,也去感受“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慨叹。单纯的字词翻译讲解只能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而要与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作家同泣同笑,同悲同喜,则要借助于朗读,读出作者内心告白,或悲或喜,或怒或哀。“千古一愁”也好,“百年之叹”也罢。全在于朗读与再朗读中感悟,要检验学生对于所教诗词的理解程度,只要听他朗读一遍即可。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样一首绝好的“悲秋赋”,字面意思明白易懂,但要深深体味出女词人那种近乎绝望的悲哀。我认为就应该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也许学生初读时,只能感知其感情基调。再读时便又加深了印象,念在口里的这些个音节,不正是学生们身边常见的秋景吗?学生在一音一节的朗读中引发联想和想像,词人的家国之恨,孀居之苦,颠沛流离之艰,种种辛酸与不幸,不也就一齐涌上心头了吗?尤其为后人赞不绝口的前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代学者称它们为“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这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满纸呜咽,不通过朗读,是如何也感受不到的。由此观之,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更能激起读者产生共鸣,激发创作冲动。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师生来说,不也立竿见影吗?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绝招,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朗读课文,善于利用朗读这一技巧,那么他的课堂定能引人入胜,而他的教学也能事半功倍。如果学生能激情演绎诗歌,创作或仿写诗歌,那不一举多得吗?

那么该如何运用朗读这一绝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好:

首先,把握好所学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正确途径是从理解到表达。而不是某些教师实施的:仅把朗读作为学生初学诗歌认字认词的途径。学生要把握全诗词的感情表达,必须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这对于理解作品主题极有帮助。朗读要求再现原文面貌和作者内心,所以学生的朗读不能停留在自我朗读的表现上。也就是说即使你有高超的朗读水平,不理解所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你也是读不出作者的心声的,更不能通过你的朗读准确地向听者传达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感情、作者的观点和道理等等。

例如高一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从题材上它属于一首告别诗,但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告别诗来朗读的话,那就离题万里了。该诗虽有离愁别绪,但它的哀愁不似柳永笔下的《雨霖铃》那般浓重:“寒蝉凄切”“暮霭沉沉”“执手相看泪眼”。你看徐志摩笔下的意象是“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切,作者分明在极力的展现康河之美,在展示自我陶醉。就算离别也是如彩云般轻轻告别,不惊动康河的美与宁静。我们只有理解了该诗的主旨和感情基调时,你才能读出那种淡淡的哀愁。因此学生朗读必须抓住诗歌意象和艺术形象,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作品,形成情感,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朗读这一绝招才能收到实效。

其次,要具体到语句的朗读上,整个句子讲究语调,讲究抑扬顿挫,这种调子能表达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而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句调和速度四个因素。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语速的快慢由作品的内容和文体形式所决定。朗读诗歌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白局易《琵琶行》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前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要急读,有轻快情调;而接下来的两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由前面急切的乐声转为婉转流畅,那么朗读者速度就宜放慢,读得流畅亲切。“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四句写乐声达到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一波三折,留下的是读者无限的思量。达到作者所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由此可知,同一首诗歌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也随之变化。一个句子快慢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要教会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的变化选择语速。

语速和停顿有着密切的关系,停顿少,语速快,停顿多,语速慢。学生要掌握好句中的停顿,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其时间都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语境的需要恰当把握。更要明白,停顿只是声音的中断,而不是情感的中断,朗读时要做到音停意不断,音断情相连。

在把握语速与停顿之后,还要确定句子中某些词的重读及音长音短。为了表示特殊的意思和感情时,将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突出强调读出来,这就是重音。根据作者情感的表达与变化,重音词位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句中表示并列的、对比的、呼应性的词,表示夸张、比喻、特指的词、表示爱憎、兴奋、悲哀等感情的词,往往是重音。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开头两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应轻轻读出,唯“飞”字应重读,要表达出李白高蹈出世的气概。而诗结尾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为全诗诗眼,卒章显志。它表达出作者一身傲骨,蔑视权贵,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愤激思想。这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朗读时“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十四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才能读出李白的那种粪土权贵的傲骨铮铮。

《沧浪诗话》中曾说:“读>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咦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金撞瓮耳”。可见有感情有体味的朗读带来的是莫可意会的效果。

综上所述,朗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举足轻重。朗读诗歌也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它需要师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从而愈行愈远,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作冲动,进行再创作。而今天很多语文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法宝,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弃之于九霄云外。何其失策?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8

20xx年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

这次培训资料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透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教学不仅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

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潜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超多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潜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样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资料但是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应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简单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构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

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但是透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群众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透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理解,用心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样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但是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就应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简单,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9

任教十余载,回头一想我感慨万分。刚毕业那会儿,多数老师都只知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节课下来,老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精疲力尽,结果授课效果并不太好,老师也一愁莫展。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逐渐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学手法与授课方式也有了巨大转变,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切为了学生能自主学到知识而授课。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课堂气氛一定要热烈。当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活跃,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秀”,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处于等着“喂”知识,是去主动寻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在《生本教育》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一句话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读到这儿,我自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读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先“主体”后“主导

生本教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二、全面依靠学生,重视学生资源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给学生。

学习生本的相关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技能。接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现对本班的语文教学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结合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小学生天地》等书籍,布置看课外的作业。通过家长签字、词句的摘抄、评比读书星、讲讲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收获,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

2、加强写话的练习。结合每单元的主题以及学校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在书本上写一两句,专题性的写在作业本上。力争每周写一篇。

3、加强学生字词的掌握练习,在上新课之前听写前一课的生字。并做到及时批改、订正。

4、坚强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主要以组长检查读书类的作业、同桌互相交流。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任教十余载,回头一想我感慨万分。刚毕业那会儿,多数老师都只知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节课下来,老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精疲力尽,结果授课效果并不太好,老师也一愁莫展。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逐渐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学手法与授课方式也有了巨大转变,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切为了学生能自主学到知识而授课。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课堂气氛一定要热烈。当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活跃,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秀,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处于等着喂知识,是去主动寻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在《生本教育》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一句话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读到这儿,我自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读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主体后主导

生本教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二、全面依靠学生,重视学生资源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给学生。

学习生本的相关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技能。接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现对本班的语文教学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结合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小学生天地》等书籍,布置看课外的作业。通过家长签字、词句的摘抄、评比读书星、讲讲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收获,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

2、加强写话的练习。结合每单元的主题以及学校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在书本上写一两句,专题性的写在作业本上。力争每周写一篇。

3、加强学生字词的掌握练习,在上新课之前听写前一课的生字。并做到及时批改、订正。

4、坚强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主要以组长检查读书类的作业、同桌互相交流。

从事了十多年的时间也差不到哪儿去,为什么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当然就是效率问题了,所以这是值得我花心思去研究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生本与师本教育的不同,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师本教育是掌控一切,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生本教育是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生本教育的具体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感悟。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讨论。生本教育实施后的发生了“六大变化”

(1)进图书阅览室的学生多了;

(2)上课睡觉的少了,发言的多了;

(3)教师备课注重实效的多了,繁琐的教案少了;

(4)学生思维活跃多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少了;

(5)师生关系和谐多了,学生负面情绪少了;

(6)敢于创新的学生多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

总之,通过学习,我虽然学得很肤浅,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激扬生命的理念我还是理解的。所以我还应该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成长为已任,为学生的发展服好务,不断寻找能够激扬学生生命的方式方法,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上一个档次。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

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思品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

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

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

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谁会生气、发火。

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

我现在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

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3月20号,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岗前,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今天丰宁市的五位名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他给我们谈到,目前的教育趋势是生本教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谈到18年的高考,即将只是考数学与英语两科,其他科目的考核都在平时,所以,他大力倡导我们这些实习生大胆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听完五位名师的解说,我感触颇深;虽然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生本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要推行生本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所实习的学校是丰宁实验中学,目前正在教高一数学;这里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就连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甚至分数的加减乘除都要理解好一会儿,要是推行生本教育的教学,能实行得了吗?生本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那对于基础这么薄弱的同学,我有点担心我的课堂实行不了。培训完之后,晚上回到学校,我跟我的指导老师交谈了培训完的感受;他说,目前在我们学校要实行生本教育,还非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基础的太差,第二是学校实施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最近,学校统一组织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感受颇深。生本教育提出并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点拨的作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老师只是一个辅导因素。

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习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平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多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学生的学研究的不够,这种做法还是很不科学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观念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变成了服从和接受。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构建,在分数与排名评比中,让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我们的教育观念转的还不够彻底,对新的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在行动的落实上也不够扎实。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实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将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自己感觉收获多多,特别是对我们的课堂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将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吃透,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一套方法来,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X年7月25日,在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一小、二小20人有幸在广州参加了为期四天的生本教育培训,从书本的学习到亲临现场听报告、看课堂,收获很大,生本教育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

一、学习小记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精彩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以及“人的起点非零”的学生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小立课程、宽作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若干观念,并提出了生本教育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郭教授在阐析中,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依靠人的学习本能。他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指向一个目标使儿童可以自为,使我们可以全面依靠学生,从而实现天纵之教。

江苏丹阳六中的荆志强老师、广东增城市港侨中学胡首双校长及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龚雄飞校长分别就践行生本、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进行了培训报告。在报告中,他们列举了在生本教育课堂实践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理念、行为、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一连串的数据证实了生本教育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让人艳羡。

花都区育才小学两节生本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论: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有困难找学生”。

二、一点认识

认识之一:我市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从最初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最基本的建模到入模、创模,变化是巨大的,脚步是坚定的。回顾高效教育,对照生本教育,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首先,“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它们虽然叫法不同,但从理念、模式上来看,有着相通互融之处。它们都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高效课堂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出“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独学”就是学生个体的学,“对学”就是同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群学”就是教师组织、引领下的全班交流分享。这样的学习方式与生本课堂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高效课堂的流程是“自学、展示、反馈”,与生本课堂重课前预习、重课堂展示是相一致的,是相通互融的。

生本教育与我们高效教育模式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找一个切合点,把生本教育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之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生本教育中尤显突出。郭思乐教授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生本语文课堂没有了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的条分缕析,更大限度地容纳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所观摩的语文课《动物的节能术》中,对课文,学生学习的并不多,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展示交流中,即由文中的动物节能术引出其他形形色色的动物节能术,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与之相关的各种课外读物。这使得生本教育的语文不仅是一个学习某一篇课文的课堂,它课堂的容量是一篇课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分享到许多的相关知识。我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不仅止于这节课,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动物节能术的文章,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开始,经过这节课的推动,让学生能在课后更有兴趣地寻读这一类型的课外读物,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课后延续。生本课堂环节简单,主要任务就是借助生本教材中的课文以读引读,以读促读,以读引说,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认识之三:生本教育强调“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江苏荆志强老师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室前方放有他的专座,平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则悠闲自在的喝喝茶,看看报,这样的老师何等惬意!但细细思量,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仅仅如此,可能要站得更高。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心为”:前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本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对生本也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还得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

认识之四:生本教育下也有“差生”。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云集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刘映桃校长的交流及报告的学习中我发现,他们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静待花开”,面对不同学生生本教育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跟韩新娥老师的做法有相通之处,即: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飞不动跑不动的慢慢溜达,想方设法使识字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多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其次,生本课堂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读一段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差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而我们虽然也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但对学生保底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习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遗,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扼杀了,“差生”真的成了顽固不化的差生。我们常教育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按生本理念其实有些时候“不一定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保护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保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为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认识之五: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当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自己体验和体悟了真善美,而教学就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德育就不再和教学分离,就不仅仅是“教学有麻烦,德育来救火”。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在前学习的基础上以先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习。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果树成长一样,只有等到他们的花期到来,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着要看,就会破坏他本身的成长节奏。即使看到了花开,也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看到学生那种热情大方与自信让我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活力所在,它还原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亮出了生命的色彩。

几天的学习培训,感触颇多,“生本教育深邃的理念带来宽厚,简单的课程带来极致,静待的管理带来蓬勃,朴素的教育带来深刻!”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在生本的理念引领下,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孩子们同学习、共成长。孩子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课堂则是洒满阳光的成长乐园。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今年10月14日——18日有幸参加了在举办的生本教育研讨班,对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如何让“生本”的理念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这次学习,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很长一段时间的决心要尝试上“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总感觉一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少说,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看了几节生本教育观摩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会令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回来后在一股冲劲的驱使下上了几节生本课(不彻底的生本课),效果一般。

一些意料之中的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

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学生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学习心得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生本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别好,能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和本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让我想起了《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一般情况人们会认为,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不可能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三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来到一座寺庙,对主持说:“主持,我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求求你,发发慈悲,买一把梳子吧”于是甲买掉了一把梳子。

销售员乙,来到同一座寺庙,对主持说:“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主持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销售员乙:“主持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于是乙买掉了10把梳子。

销售员丙,来到寺庙找到主持后,深施一礼,“主持,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主持,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刻有“积善梳”“功德梳”,香客得到高僧赠的梳子会特别高兴,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朝圣着会更多,香火会旺”。主持大喜,于是丙买掉了1000把梳子。

甲运用了和尚的慈悲心,同情心,是求来的。乙是引发“善男信女在佛主前,需要先梳理头发仪容”的这个需求。丙刺激出“提供前来上香的一种纪念”为由,引发出持续性的需求。

那么生本教育,我认为教师要成为丙,找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生本这么长时间,总体感觉很好,学生现在变得自信,大方,敢于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并积极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组织能力也变强。学生高参与,高热情,高效率。小组合作有效,学生能把我布置的问题研究出来。小组长的能力较强,能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并能很好的调动本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总能想办法解决。

记得我在讲《线段直线射线》时,学生学习兴趣特别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学5分钟后,让每个小组汇报一块内容,孩子们概括的特别好,有的小组讲得特别精彩。整节课学生们各抒己见,整节课掌声不断,尤其是王炯杰同学把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概况的特别完整,当心然同学举例说生活中的那些可以看作射线,她举得汽车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说明学生很善于观察。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学生真的很有潜力,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展示出优秀的一面。但是有个别孩子不能参与其中,我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他们。

生本之路,我要静下心来专心研究,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有这样的和谐关系:信任、尊重、欣赏、依靠学生。课堂中争取把控好课堂,多培养出优秀学生。因为我相信优秀学生是成批出现的,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反思,有问题,找原因,想措施然后解决掉,争取把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生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的自己研究或小组合作学会。我只是点拨,启发,引导,评价。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生命短暂,慢慢走,一步一世界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蒋春蓉)

20xx年我有幸成为龙泉驿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在这四年里我接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三性教育”“顶层设计”“生本课堂”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第一次认识它们,感觉很吃力,发的资料全是学术性的,让我看到都头疼,甚至每次写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都觉得苦不堪言。曾经一度,恨不得把它们扔进垃圾堆。所以在教学上推行也受到了阻碍,基本上我是放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次偶然,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教师子女为什么会很平凡(10个中有9个都是平庸的,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入)?通过不断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我就一直处于这种局面?难受、纠结,特别是看着孩子那张纯真的脸,难道我的孩子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吗?一个肯定的声音在我心里大声的回答,不能。于是,我开始认真的学习有关资料,还出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进行补充学习,使我初步的认识到无论是“三性教育”“顶层设计”还是“生本教育”,它们的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教育理念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然而生本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所谓生本教育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我们是毕业班,时间紧迫,接近小升初考试,我们主要还是注重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剩下的新课也不多了,基本上都是系统的复习,但是我们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课前前置练习题单,通过前置练习题单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上课时,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学习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人格力的培养。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然而,我们的传统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将在我以后的课堂大力的推行。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一个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迈的每一步不一定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人人都会认为他前途无限。只要路是对的,不管生命的长短,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你每天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这正是一步一世界。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这些天,我一直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近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理念。以前没有接触过生本教育,当打开《人民教育》生本教育的实践专辑,一系列的理论和案例,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该专辑首先从教育部20xx年的工作要点中阐明了当前的教育政策,接着刊载了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关于《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等专家的论述,都从政策和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生本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教育方法已经跃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了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逐渐融入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一种极富哲学思想和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模式。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听取了著名生本教育专家荆志强的《生本教育典型案例报告》、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学术报告教育向大自然寻找力量》,以及生本教育开展学校的几位校长、专家的讲座,还观摩了两堂生本教育课。课下,我又研读了郭思乐教授的两部生本教育专著。经过学习,我思绪翻涌。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的理解就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这些理念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我们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了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假期学习了生本教育之后,我觉得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已经与生本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但做法缺少科学的辩证及理论的指导,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显得畏手畏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成了不连缀的片段。目光不够深远,步伐不够坚定。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坚定了我积极实践、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决心和勇气。

生本教育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结合我的工作尝试,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教师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自己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了生本教育理念,对我还有以下启示:

成功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读、设、讲、练,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学了生本教育,找到了理论支持,我将继续开放、自主式的管理,总结经验,优化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务的许多烦琐事情都得班主任亲力亲为,做得辛苦、劳累,甚至是出力不讨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这可以说是一场革命,是对班主任的解放,是对学生的解放,让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成为班级的真正主人翁,学会互帮互助,有了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权利和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形式,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与信任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确使我的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而且与学生之间是那么友好融洽地相处,让我感受到了做班主任的快乐,更可喜的是学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合作中有了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极大的增强,培养了团队的协作互助精神。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大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教育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近期,重庆教师为我校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培训,这次生本培训,听了三年级的两节课,观摩了四年级的语文课,聆听了重庆一线生本教师的报告,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培训期间,我讲了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新授课。《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设置了一个课前小研究,围绕小研究引入新知。一节课下来感觉挺累,并不像重庆的石老师讲的那样:生本教育可以使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原因在哪里?经过密老师和石老师的讲解我对升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前小研究的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一堂课的效率,学生通过小研究的学习、讨论、展示,对本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的见解。所以课前小研究应做到如下几点:⑴把握课堂重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结合生本课堂上体现的教育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⑵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和研讨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⑶注重能力迁移,体现自由化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课上都可以根据问题灵活的增加,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交给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来选择,让他们在自由中学习,自由中成长。

其次,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⑴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⑵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⑶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为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自己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的。

再次,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⑴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⑵简。在精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高效的小组合作,如何建立小组,怎样分工合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小组之间的任务均衡问题,小组奖励机制的有效运用等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我校实行生本教育已经半年多了,我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那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 “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的幸福感与成功感了。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很荣幸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们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校给每位老师都买了郭思乐教授的书《教育走向生本》,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让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随后组织同组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讨论生本课的教学方法。俩周听了很多位优秀教师的生本课教学。我们组的2节生本数学示范课。都让我体会到了生本教育能真正解放孩子。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乔宇航、杨佳福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及课堂实践,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在任琴老师课中,有一个孩子居然会下一节的内容,用我试试的口吻清晰的解出了正确答案。并不是因为他预习过,而是,以前我们老师提早就框死了定格了孩子的思维,而这节生本课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就是那句话:“给他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班的班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从20xx年11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专家报告和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观摩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观摩课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心想如果我班上的学生也能这样对学习充满热情,思维活跃,知识渊博,侃侃而谈该多好啊!

开始的时候,我总怕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几次下来却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慢慢的我也在语文课堂上添加了适量的生本理念。首先,精心挑选前置作业,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可以完成,而不是直接在书上找答案。尽量做到每课布置一个查找资料的问题,以读引读,让学生超越文本,开拓视野。其次,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把主动权循序渐进地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他们得到了释放,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你可以时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给你带来的惊喜。

不过在生本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问题。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学生有时总是绕着问题打转,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但是热情度又很高,让你不忍心打击他,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问题的表述很不完整,有时学生也会很不合作,前置作业完成效果不好,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失望、迷茫。

但是,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相信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那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乐学,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当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写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几年之前就已落伍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想到了,在我们学校也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在这篇报导中给我们罗列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特别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假如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正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以后,我以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增加了很多活跃的课外活动,也经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实在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形: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设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一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末具体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一番情形: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剧烈讨论,小组之间剧烈争辩,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无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今天我在上一节展现课的时候,着实也发了一顿火,把这个班的学生狠狠的批了一下,只由于他们预习的不充分,展现的效果很差,一节课就在我的火气下中断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究竟题目出在哪里?谁对谁错?这个班的学生可是很聪明的,那题目应当出在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不可能完全去驾驭他们,而我们做的是如何去引导他们,抛出故意义的题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方想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逢迎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上一周的示范课中,讨论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我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把后面一节的输血和血型补充了上来,目的是激起学生的爱好,学水果然表现的很积极,在学生讨论甚么年龄段的人能献血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18岁——55岁,这时候有位同学说:不对,我的头脑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号,书上明明写着的,只听这位同学说:体重要在50公斤以上。另外一位同学说不对,女的在50公斤以上,男的要在60公斤以上才能献血。我欣慰的笑了,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你听一天课也不觉得累。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谢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奇异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固然行动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

行为观:全面依托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会,教少学少;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很荣幸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述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落伍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在我们学校也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在这篇报道中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其实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今天我在上一节展示课的时候,着实也发了一顿火,把这个班的学生狠狠的批了一下,只因为他们预习的不充分,展示的效果很差,一节课就在我的火气下中断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谁对谁错?这个班的学生可是很聪明的,那问题应该出在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不可能完全去驾驭他们,而我们做的是如何去引导他们,抛出有意义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上一周的示范课中,讨论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把后面一节的输血和血型补充了上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果然表现的很积极,在学生讨论什么年龄段的人能献血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18岁----55岁,这时有位同学说:不对,我的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号,书上明明写着的,只听这位同学说:体重要在50千克以上。另外一位同学说不对,女的在50千克以上,男的要在60千克以上才能献血。我欣慰的笑了,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你听一天课也不觉得累。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会,教少学少;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在“生本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案例较多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对“生本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并且在有些学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还出现排斥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总是希望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郭思乐教授发出感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最根本的因素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从心里抵触“生本”教育,还是按照“师本”教育进行,那么就永远跟不上教育的发“生本教育”展方向。学生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通过学习,我觉得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生本教育”落在实处。

首先:我们要主动的去迎接“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所感染,并且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去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应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课前。课前要给学生留下预习提纲,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或是登陆网络查找,完成相关的内容。第二是课上。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好把学生分成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区结决,在这其间,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做个真正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第三是课后。课后要做到对知识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够相应的检测习题(或是作业)。

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

由于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这对“生本教育”是一个冲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能各显其才,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这虽然加大了我们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我们的教学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成功和缺憾的,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保持,缺憾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完善。

生本教育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要完全的展开和实施确实又有难度,通常“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会夹杂在一起,有时还会感觉“生本教育”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理清思路,是学生学习、还是我们讲教材?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理念问题而误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在探索中寻求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校文化浸润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倡导的“教师要从前台走到幕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正是在课堂上很好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写照。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观念,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较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近段时间,通过听观摩课、集体学习、上网查生本教学的资料,也和其他老师一起试着上生本课,现在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生本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些都是对生本课堂的写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人生命。

“教育,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并未感同身受,相反,还颇有不以为然之心。诚然,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常常也不能幸免。面对教育的尴尬与无奈,我不知道何去何从,而更多的是随波逐流。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活出尊严。”人一辈子在世界上快乐与否,与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作为一位教师,更应该是一位母亲,千千万万受教育者如同我的孩子一样,一生的幸福指数都掌控于教育者手里。因此我为我曾经的堕落而感到羞耻,为我曾曾经的迷惘感到羞愧。当我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时,难道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教育吗?

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人,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升华提炼出人生哲理,这饱含人生体验的哲理与教育息息相关。如“笼中鸟”事例中:一只长期被关在笼中的小鸟,当主人一天打开鸟笼欲还其自由时,而鸟儿早已习惯于笼中的生活,不肯飞向蓝天。此事例更是道出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心态,人的惰性与思维更是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习惯于固步自封,举足不前。

当生本教育如春风般吹过我们的心坎时,我们才发现带给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当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发现生本教育是幸福的源泉。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当人生与生本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对人生体会的更深刻,生本教育才会进行的更彻底,才有更强的动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传统中的“完美”教学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作秀,是我们在做给自己看,做给观摩的教师看,而并非有的放矢的针对受教育者本身。当我们以学习者的姿态去感受生本课堂时,才发现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学生不会去思考课堂环节是否自然流畅,受教育者更在乎的是学有所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合理的课堂?适合学生的课堂,充满个性张扬的课堂才是合理的、高效的课堂。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乐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才可能学海无涯乐作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生本教育需要漫长的等待,投身生本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耐得住时间的煎熬。而当前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敢舍名,也不敢抛利。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教学损伤学生自尊,过重课业负担占据课外生活。如此种种的现象于教师固然一种煎熬,对于学生则无疑是一种摧残。长期以往,影响了师生间的和谐互动,牺牲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其实教师原来可以不做纤夫,可以做牧者。我们在分享生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时,发现原来教学可以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在生本教育中,任何等待都物有所值。在这种理念下,做生本教师真好,生本教学是如此的美好,我仿佛看到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我要摆脱世俗的观念,善于等待,因为等待生本才更美丽。我要当好生本教育的操作手,在生本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我在生本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反思与感悟,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本教育的优秀操作手,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通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我多么希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习自然会高效!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试验是非常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平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平时都好。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单词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尽管有过生本教育带来的成功,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我几次失败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拔高要求,甚至在活动中接连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超乎他们固有水平的要求或用一些无谓、重复的环节为一个简单的问题纠缠;而孩子在课堂上的任务,也仿佛只是一味为了达成我的要求而已。这不是主动地学习,不是在为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教师也就没有起到“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是在为难他们,生拉硬拽地牵着他们前进。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态度致使课堂气氛不再轻松,在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孩子就容易“闷掉”,产生畏惧心理。反过来,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师,使教师越发紧张急躁。一旦师生的沟通、合作出现障碍,双方的感觉都会被破坏,无怪乎教师放不开,孩子活跃不起来了。因此,一定要让每一次生本教育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生命的活动”。

总之,生本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使生本教育走出困境,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