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三篇)正文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精选3篇)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篇1

今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并迅速落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昨天我也认真观看了杨雄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

二是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纠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的落地能极大的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教育方法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

第三,坚持知行合一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们终于可以从过度的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一面又担心,这样立竿见影地迅速减负会让尚不懂事的孩子因此荒废学业,在本该努力,本该奋进的年纪里选择安逸,白白蹉跎大好华年。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篇2

薛建智听了八位老师的事迹报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到了许多收获。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们作为在芮城教育与改革宏伟进程中的优秀代表,多年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心做教育”。他们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我深深的体会到,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成就了他们,是他们对学生不图回报的爱成就了他们。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们作为教育人的人,不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学生是教师的生命,失去了学生我们教师也就变成了一眼枯泉,因为这种对学生的爱可以让迷途的羔羊知返。我们正是用我们这种特有的情感,去鼓舞、感化、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一个稚嫩的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是啊,这让我又想起了一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发其身。”只有用苦难去磨炼意志,才能变得更强。以前,我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自学业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的压力和自己的浮躁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心情学习,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目标,但是现在我深深地被八位模范教师的精神鼓舞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他们的鼓舞,我想我会看淡生活的苦难,更有力量战胜困难,也会取得像他们一样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学习他们对事业高度负责、执著追求的精业精神;学习他们关爱学生、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良好作风。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踏实工作、努力进取。

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篇3

很多人把上课比作演戏,教师和孩子是其中的演员,而教案是这部戏的剧本,戏演得是否好看,关键在于教案设计得是否精彩。于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将教案设计得完美无缺,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就拿这次的市教坛新秀课堂教学考核来说吧,一向被誉为“快节奏”的我遇到了一群“慢节奏”的孩子,几个环节下来,时间过去了大半。旁边的同事开始为我着急,在一边不断向我示意:“注意时间,这个环节还有两分钟。”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和那渴望表现自己的眼神,我顿时将同事好意的提示抛到了脑后,沉浸在与孩子们热烈的商讨中。待到“排一排”活动时,心急如焚的同事再也忍不住了,借机溜到我身边,轻声警告我:“离下课还有5分钟,再不控制好,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了。”在操作后的交流活动中,原方案是由小组协商,选派代表介绍每组的探索结果。可是,孩子们的语速较慢,再加上表达得不是那么连贯,我终于有些沉不住气了。等到第二个小朋友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讲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第四组的……”我的话还没说完,第三组的小代表飞快地跑上台来,我有些尴尬。原想包办代替,但看到孩子那充满自信的小脸,我毅然放弃了赶时间的想法,把我的位置让给了这位小代表。

由于几个环节的延时,最后的“讲一讲”没能很好地与孩子们进行详细的商讨,把它留作了延伸活动就匆匆结束了这次活动。然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本活动的目标之一,显然没能很好地实现。

像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活动中,如果教师为了能将自己的教学活动“演”得完美无缺,而无视孩子们的表现和需要,完全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教学活动的话,我想我们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究竟谁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孩子围着教师转,教师追着教案跑,教师不就成了灌输知识的漏斗,孩子不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了吗?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千万不要忘了安置一盏“红绿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要控制好这盏“灯”。听一听孩子的回答,看一看孩子们的表现,调节好自己的教学节奏。我们不能因为最后几分钟而赶时间、赶环节,定时亮“红灯”,扼制孩子们的思维。当他们遇到困惑或表现欲望强烈时,我们应高举教学的“绿灯”,尽可能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机会,满足他们的欲望,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教学时间的准确无误,追求活动程序的完美无暇,而要把公开教学当作一次教学机智的锤炼。

在我看来,教学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其过程更为珍贵。我们的教育不要过分看重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看看孩子们有了多大的变化与发展,考虑我们应给予什么样的协助,这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