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3篇】正文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3篇】》

时间: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篇1

11月7日、8日,我参加了“国培计划——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送培下乡”活动,我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能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受益匪浅:

一、聆听专家讲课,在收获中提高。听了专家的报告,更是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聆听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们所讲的东西对我来讲,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更加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参与教学研讨,在感悟中进步。本次培训,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绯徊,”有的说学生课堂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这样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有的`指出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各抒己见,这样的互动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相信通过学习,我将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到那时,自己的工作将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在反思中提升。加强学习,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今天有幸听了三位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扣课标,注重细节,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三位教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三位老师语言亲切和蔼,取消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心理隔阂,它能有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堂,深入文本,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2、吃透教材是根本。这三位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较高的教学素养,能深入研读教材、分析教材,较好的将知识融于教学之中。

3、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她们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4、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学”,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三位教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教师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篇3

20__年11月23日在安化初级中学参加了第三次兰州城市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__)”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是该项目的最后一次。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悟和收获。

我参加的是九年级语文组的听评课及讲座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深有感悟,便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字,记载下来,以此帮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多的长进。

齐云彦老师和杨佛元老师的诊断课各有所长,各有弊端。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值得学习的机会。我能学到他们的长处,能看见他们的不足,就是我的一种进步。

谈放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了,他的课着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一:联系当下的网络热门话题——“拜神帖”来引入新课。谈老师用的导入信息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足见平时他就很关注这些网络信息,并及时吸取可用之材,随时都能将这些信息带入课堂。我觉得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太少了,看的时政信息和网络热门话题也比较少,时刻准备学习的精神还不足,热情还不够,从现在开始,真的应该随时、随地学习。

启发二:整堂课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谈老师收放自如的对对子的课堂里足见谈老师的语文素养,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文素养,谁敢采用对对子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敢想敢做,还要建立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之上,缺少这个基础,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又何谈“敢做”?相比之下,我就觉得自己差了好远,我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哪里?仅仅体现在能上好一节课,能带出稍好的成绩?我觉得还是自己的眼界过于狭窄,才会有这种认识。一个好老师,都要讲究自己的素养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要讲究扎实的语文素养了。

启发三:随时为学生创设情境,采用渗透式教学。谈老师在赏析胡屠户这个人物时,模拟了人物和场景,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胡屠户,破口大骂,他大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学生一起很亲切地感受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于是和人物有了“肌肤之亲”,这样虽然没有讲什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但学生已经从模拟的场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就是一种“渗透”。通过这种感受,学生更能感知和体会人物形象。这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成功了。

启发四:课件简单、极富概括性,完全是个人思想的集合和展现。从谈老师的课件就可以看出来,他对文本的研读颇具功夫。课件的内容就能展现出来谈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程度和理解。没有一番课后的深入地研读和挖掘文本,是做不出课件里的那些问题的。比如对胡屠户这个形象,他用了八个字——“千古一骂、万古一掌”便把课件内容及课堂的呈现巧妙地结合起来,毫无违和感,同时也很流畅。在分析人物时他又在课件上展示了十二个字——“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来分析重要段落,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这些可能不是考试要考的答案,但是却能很好地引导老师清楚讲课思路,从这个分析中又能答疑解惑、重难点明现,实在是让人佩服。课件的高度概括性,是谈老师课件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他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思想。

启发五:捕捉经典细节,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引导到位。谈老师捕捉的课文细节,均是自己在研读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困惑之处,经过反复揣摩和思考,集结在一起,成了自己的课堂上的精彩之处。有了课前准备的扎实研读,才会让课堂如此大放异彩。

启发六: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谈老师的课除了靠智慧活跃气氛外,大多还靠肢体语言。他就像站在讲台上的一个领舞者,每一堂课都是在跳着一支生动的舞。他的肢体语言和他的课堂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一位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像一位总导演一样,站在前方只管指挥好自己的演员就行。谈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谈老师说:“文学就是人学。”他说的话里就能感受到他对语文的认知和理解是高于常人的,他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是需要一点点去感悟的。这句话真的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觉得他的语文课堂彰显的就是他的个人魅力和思想,他真正实践了“文学就是人学”,真正走进了语文的世界,感受到了语文的温情和人性,这是我需要潜心去思考和学习的。

要打破自己的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就要主动去研读文本,试着走进语文深处,领略语文真正的风采!希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能且学且进、且行且远!

就评课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谈老师在下午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答一:评课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回答二:考试有引领作用。关于考试,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考试有什么变化?考试方向是什么?比如创设情境,反映在考试中就是考核情景应运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活跃的、新颖的课堂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只是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巧妙设计,和教材、学生、课堂以及考试紧密结合。

回答三: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应充分,设计问题时要思考能不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要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单元提示、预习、拓展研究、名著阅读等,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整合,做单元总结。

回答四:深入解读文本,抓住自己最困惑的问题作为突破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后面,谈老师又以“如何备课?备课中如何备学生?”为主题,做了一次讲座。

关于备课的问题,谈老师以“肖九问”为中心,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宝贵经验。

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研究文章的文体)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研究写作目的)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研究内容和主题)

4.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研究手法、语言等)

5.为什么会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研究编者意图、单元目标等)

6.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语段和句子有哪些?(找到教学的聚焦点、解决问题的抓手)

7.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或可能读懂的是什么?(学情分析)

8.教材提供了怎样的教学资源?(预习提示、课外延伸、活动探究单元)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备课中如何备学生的问题,谈老师就说了一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能力为目标”,之后就以这句话结束了整个讲座。

每次学习的时间都是这么宝贵,或多或少,我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以上这些都可作为我的收获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我认真反思,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一、欠缺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我对很多文本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把该讲的讲了,该做的做了,但是缺少深度,我的课堂还缺少个人风采,缺少语文的“灵魂”,就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走进语文的深处去。

二、备课时没有认真地去备学生。备课中很少思考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概括的,哪些是需要深入引导的……这就表现在我对学情的分析能力还不够。

三、我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提升。一切用来搪塞没有时间学习的都是借口,我就是在找这种借口为自己开罪。看看已经成为的老师,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为此,我真的感到惭愧,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能学习一点点,都能进步一点点。

活动结束了,但是学习没有结束。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都应该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