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发言稿 > 追悼会发言稿(通用4篇)正文

《追悼会发言稿(通用4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致辞吧,致辞讲求文辞不能过于口语化。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致辞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追悼会发言稿(通用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追悼会发言稿 篇1

2008年6月25日凌晨,我从朋友处得知邵华阿姨去世的消息。噩耗如晴天霹雳,击打着毫无心理准备的我。午夜的黑暗与梦魇般的悲痛围绕着我,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我怀着悲痛万分的心情,将家里的灯光全部熄灭,点燃了一支蜡烛,但眼前的烛光仍然不能驱逐笼罩在我身边的黑暗和哀痛。我看着烛光,噙着泪,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和邵华阿姨初相识是在2007年3月毛岸青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由于当时参加悼念的人员较多和现场程序时间的要求,我不能和阿姨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只能在握手时,对陷入巨大悲痛之中的她进行简单的安慰,请她节哀顺便,保重身体。虽然这只是初次相识,而且我和阿姨也只有寥寥数语,但她在失去亲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在悲痛之中所展现出来的镇定,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敬佩。

此后,我一直渴望能再次看到邵华阿姨,聆听她的教诲。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满足我的心愿。那是2007年7月,我与中国京剧院著名编剧邹忆青老师(她是电视剧《西游记》的编剧之一)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部取名为《家园情深》的电影剧本,主要讲述青年时代在北大的工作学习和相关历史,我们特邀邵华阿姨做总顾问。当时,为了征求她对剧本的意见,我和邹老师一同前往位于北京西山的邵阿姨家里,进门时看到的阿姨虽是面容憔悴,但仍不失精神,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她家里,邹老师一口气把剧本《家园情深》读完,而阿姨则一边喝药,一边耐心地听完,并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修改意见。谈论过电影剧本后,我为她朗诵了青年时期所作的《沁园春长沙》。她听过后,若有所思地说:“是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此时,她的目光凝滞而深邃,似乎已进入词的意境,回到了青年所战斗的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时代……

当天我与阿姨有很多交谈,阿姨对我的谆谆教诲至今犹在耳边。其间,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对我这位青年后生的真诚关怀、热情鼓励和殷切期望。而同时,阿姨对我的印象也加深了。记得当时我是多么地希望能在阿姨家里多停驻一刻,再向她请教一个问题,再听她一句教诲,但考虑阿姨需要安心休养,我们也只能在听完她的修改意见之后匆匆离开。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日离开阿姨家的场景,我和邹老师向邵阿姨告别,她带着病体送别我们……

一段时间之后,湖北省的有关单位正筹划拍摄一部反映1927年大革命时期在武汉的革命斗争生活的电影,片名定为《烟雨苍茫》。他们请邵华阿姨做总监制,在扮演的演员人选等问题上征求她的意见。阿姨从培养青年后生的考虑出发,特别推荐了当时年仅24岁的我,并向相关单位出示了我的材料和相片。后来为感激阿姨对我的力荐,我向她打了电话。她殷切叮嘱我,一定要把“八七”会议前后的史料弄熟、吃透,并希望我在“神韵”方面下工夫,争取在塑造一代伟人的事业上有新的突破。有了邵阿姨的推荐,我与《烟雨苍茫》影片剧组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剧组人员对我的了解加深了,我也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当时阿姨一直躺在病床上,却始终密切关注着剧组工作的进展情况。《烟雨苍茫》的筹拍工作现在得以顺利展开,也凝聚了邵华阿姨的一份心血和关怀!对剧组而言,影片摄制尚未完成,邵华将军即已驾鹤西去,这又是多么巨大的遗憾!

回忆起这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早已陷入巨大悲痛中的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给邵华阿姨的家人发送了悼词:

忽闻噩耗如惊雷,肠已断,犹疑在梦中。燃烛为前辈,空中孤月轮。对烛光,音容笑貌历历在,思思双泪流。积薪叹后生,恩情西山重。泪添黄河九曲溢,痛压三峰华岳低。荧屏伟人今犹在,先生驾鹤何时还?海上瀛州无限路,一日杰作成,何可诣仙山?

写完悼词,已是25日凌晨3点半。这个可怕的夜晚,我一宿未睡。第二天上午,我又接到六位朋友的电话,都是向我通告这一不幸消息的。雪上加霜,我的心情已沉痛到了极点。随后,我与邵阿姨家人联系,方才得知追悼会定在26日上午10点在西山阿姨家里举行。当时我正在外地,但我一定要在这个时间之前赶到阿姨家里,首先以我个人的身份悼念邵阿姨。不想火车竟晚点三个小时,好像它也无比沉痛一样。下车时已过8点,因之前我已托全国纪念馆联谊会的秘书长代订了一个花圈,并约定于9点在南长街泽园酒家见面,所以我下车即直奔约定地点。但我赶到那里时,他们已离开不久,我只能打车前往西山。没想到,的士出乎意料的快,似乎它也要快速赶往现场吊唁阿姨,我居然先于他们之前赶到西山。

在进入追悼会现场之前,我碰到了的女儿李敏、李讷,也向她们表达了我的哀思。我们同行的有联谊会秘书长黄健新和当年在、身边工作过的人员,包括的卫士周福明、吴连登和的卫士朱金顺等。

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向邵阿姨敬献了花圈,此时现场已经成为一片花的海洋。来自各个团体和个人的上千个花圈,承载着人们对邵华阿姨的深切悼念和哀思,也留驻着阿姨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追悼会现场,我深深地三鞠躬,实在不能表达我的哀思于万一!我握着毛新宇大哥和刘滨嫂子的手,向他们表示慰问之情。当我缓缓地走出追悼会现场之后,心却始终停留在灵堂。我回头望去,看到现场悬挂着邵华阿姨慈祥仁爱的照片,她正在望着我微笑,这更让我不能接受邵华阿姨永远离去的现实。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山,离开了这个我和邵阿姨多次会面、多次聆听她教诲的地方。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邵阿姨对我的关爱和鼓励,更加悲痛万分。我铭记着他的教导,决心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创作,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去塑造一代伟人的历史形象,以告慰邵阿姨的在天之灵,报答她的知遇之恩。

这天夜里,硕大的雨点击打着窗户,我全然不顾,任其侵龚进来。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窗外的凉风透过窗户不时袭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再也无法安睡的我坐了起来,走到窗前,望着午夜北京的万家灯火,望着屋外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望着阴云密布、浩瀚无际的天空……倾盆大雨继续席卷着窗外的世界,雨点滑落在我的身上,早已浸透了我单薄的睡衣,阵阵凉风迎面拂过,让我倍感冰冷。我逆着风向望去,蓦地发现,那正是北京西山所在的方向啊,那是邵华阿姨生前居住的地方,也是我数次聆听阿姨教诲的人生课堂――想起第二天早晨就要举行邵阿姨的遗体告别仪式,我的心情更加冰凉而沉重……

第二天早上,一宿未睡的我去八宝山参加了邵华阿姨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午不到8时,当我赶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时,就看到阿姨殡仪馆前已经有不少前来吊唁的群众。其中既有邵华阿姨生前的亲朋好友(我碰到的有军科院徐根初中将,原中组部老干局局长王莉等),也有冒着酷暑专程从各地赶来的普通百姓。寄托哀思的、百合花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摆满仪馆外的花篮、花圈和花束,早已将现场装扮成为一片白色的海洋;留言处,吊唁群众更是纷纷以手中的笔写下他们对逝者的怀念……

经过大雨的洗礼,早晨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更显庄严与肃穆。雨后的斜阳慷慨地将它宝贵的晨曦挥洒在眼前青灰色的东礼堂和礼堂前的广场上,她似乎也在用阳光向邵华阿姨作最后的告别,用温暖安慰着眼角充满哀伤和悲痛的吊唁者。阿姨去世,山川变色,草木含悲。头上的浩浩苍穹,远处的巍巍群山,道旁的株株垂柳,与眼前这座雄伟的礼堂相映衬,一同为逝去的阿姨举行最隆重的葬礼,为她追悼默哀。此情此景,正好与的诗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相契合――这可能也是阿姨平日最喜欢吟诵的名句,当年作词的意境既美且壮,但此时此刻的现场,其氛围则既悲且哀。连日来未从哀痛中解脱出来的我,已无暇亦无心欣赏这既悲且壮的画面,只能再次陷入更深的悲痛、更重的哀伤。

我在安静的人群中排着长队,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接近停放着邵华阿姨遗体的东礼堂。离礼堂越来越近了,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和难受不断朝我袭来。眼角早已湿润,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发现泪水像昨晚的大雨一样,已经浸透了我的衣服,洒满了吊唁队伍脚下徐徐接近阿姨遗体的路――那是谁的泪,我已经辨认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已逐渐变得火辣的太阳――它也似乎在焦急地等待着瞻仰阿姨的遗容――却无法将这些落在地上的泪滴全部蒸发,就像它不能将现场的悲痛驱除殆尽一样。是泪珠,是吊唁群众的泪水,在徐移动的队伍脚下汇合、凝聚着,铺出了一条通向阿姨灵堂的路。

我缓缓来到邵阿姨遗体面前,深深地三鞠躬。邵阿姨的遗容,仍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慈爱。但我还是可以想象到她被病魔缠绕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她与病魔斗争的坚强意志,她在病痛中仍然挺起脊梁的无限毅力,她数十年如一日为这个伟大而普通的家庭操劳打理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灵堂上方悬挂着这位慈祥仁爱的老人的遗像,正在向仰望她的人群微笑――她还是老样子。在这之前的几天,在位于西山的邵华阿姨家中,我已经参加过阿姨遗体的追悼会。那次,望着她的遗容,我已是哀伤欲绝,痛不欲生,原本以为今天再次向阿姨告别时会平静一些,但我现在真的做不到。新宇哥、刘滨嫂和所有吊唁群众脸上的愁容、眼底的哀伤,不能不让我继续延续着心理的痛苦;想起邵阿姨对我的一句句教导、一次次鼓励,以及我和她交往的一幕幕往事,更不能不让我的内心再起波澜……

大概一年前,在西山阿姨家里,我向她和新宇哥请教有关电影剧本的事宜,阿姨在为我耐心详细地作了讲解之后,深情地对新宇哥说:“新宇,光彩很年轻,才二十多岁,还是你的小兄弟……”随后,阿姨微笑着,凝视着我,眼里流露出对后生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此刻我才明白,阿姨不仅是我的朋友和老师,更是我永远的亲人。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阿姨当时的微笑;就像直到好多年之后,我还能记得今天灵堂上阿姨遗像里的微笑一样。

前一段时间,我们将要拍摄艺术文献摄影集《风华正茂》,讲述的是青年在北大的学习工作及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相关历史,特邀请邵阿姨做编委会的主任。当时我已将提案和编辑初稿交与阿姨,后来阿姨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复说:“(邵)部长现在身体不好,恐怕没精力看了,她让我谢谢你们……”在这之前,我已得到阿姨身体不太好的消息,当时听到回复,我更加担心,心里一直在默默地祝福她健康平安。万万没有想到之后仅仅一个多星期,我就听到了阿姨病逝的消息,如晴天霹雳……

当我两次排队瞻仰阿姨的遗容,心里却一次比一次痛苦,但我仍不愿离去。去年我在这里为毛岸青同志送行,今年邵华阿姨也走了,一个个沉痛的不幸现实,击打着我,我守候着。当看到一辆大车驶向阿姨的殡仪馆时,我几乎要瘫痪了,泪如泉涌,不知是什么莫名地堵塞了我的咽喉,我的心在呼喊:阿姨,阿姨,阿姨……

邵阿姨再也听不到我的呼唤,她已驾鹤西去!

追悼会发言稿 篇2

----悼念人民警察甘在华逝世一周年

巴山无语悼英烈渝水长叹泣忠魂

2003年6月6日的棠城,开始飘起丝丝冷雨,整个大地笼罩在浓厚的悲伤气氛中。天刚蒙蒙亮,老百姓便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这一天,是他们送别英雄民警甘在华的日子。

不到上午8时,昌元城区已是万人空巷。数万群众肃立长街,鲜花如潮、挽幛如云,顷刻间,荣昌职中的操场变成了鲜花和泪水的海洋。一张张悲伤的面孔,一声声压抑的哭泣,人们在痛苦而安静地等待着人民的好儿子甘在华。

上午9时正,天空下起倾盆大雨,追悼大会准时开始。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朱明国将金灿灿的一等功奖章和3万元优抚金交给甘在华的家属,他紧紧握住英雄父母的手说,“老人家,请你们放心,英雄的血不会白流,犯罪分子一定会得到严惩!”

哀乐声中,市县领导与现场民警和群众一起排着肃穆的长队,依次从甘在华的遗体前缓缓走过,最后一次瞻仰甘在华的遗容。

在华啊,你关心过的老大娘扑上来,要用那颤抖不停的手最后一次抚摸你的脸;见证过你与歹徒作殊死搏斗的老大哥赶过来,要向你恭恭敬敬地鞠最后一个躬……

人们看着、哭着,哭着、看着,肝肠寸断。

此时,大雨如注,泪水,雨水,浇痛了人们的心。

在如潮的人流和纷飞的泪雨中,有着7个月身孕的小魏站在雨中泪流满面,“虽然我不认识他,但他真的是个好警察,今天就是下冰雹我也要来,我要让我肚子的孩子受受教育,以后好好做人。”

开副食品店的谢阿姨双眼红肿,那个工作一点儿不马虎、总是一脸笑容的民警走了。

菜农姜大婶放声大哭,那个笑眯眯的“保护神”、片警甘在华静静地躺下了。

瘦削的父亲甘业斌泣不成声,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个笑脸迎人的孝顺儿子牺牲了。

去年国庆刚当上新娘的张晓燕悲痛欲绝,那个发誓疼爱她一辈子的丈夫永远的去了。

前来悼念的民警们流泪了,为他们年轻的战友那么勇敢、那么壮烈。

雨依然下个不停……

雾依然不愿散去……

雨打湿了那低沉的哀乐,使音符显得更加沉重;雾裹着那难忍的悲痛,使棠城显得更加哀伤。

向烈士告别,为英雄送行。

顷刻间,追悼大会会场成了一片悲怆的海洋,多少人泪流满面,多少泣不成声,多少人抱头痛哭……

灵车缓缓地驶来,我们的英雄最后一次走过他走了千百遍的地方,走过他战斗过的地方,走过他倒下的地方。荣昌古城,万人空巷,十里大街,悲痛长河,夹道肃立的群众,黑压压的望不到边……

巴山巍巍,似乎也载不动这么多的哀思;渝水滔滔,似乎也流不尽这么多的伤悲。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歌声伴着哭声,悲痛激发壮志。

2004年5月26日,枪杀民警甘在华的元凶李寿强在重庆北碚落网,此时距离甘在华牺牲一周年还差7天,警方立下的在甘在华周年祭之前让所有疑凶归案的誓言得以实现。捷报告慰英灵,英雄终可瞑目。

追悼会发言稿 篇3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你潇洒的身影和深情的笑容,有你顾盼的目光和关切的问候,但上天无情、你还是让我们感受到这突然间天人两隔、思念无涯的悲伤!我们只能祝福你:你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请一路走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悼会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

追悼会发言稿1各位亲友:

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沉痛悼念我们的至亲好友周和云。

7月25日,和云匆匆地离开了我们,去和蓝天白云相伴, 去和青山绿水为邻,英年早逝的残酷事实,令所有的亲朋好友为之扼腕叹息,无比悲痛。

和云啊,在你短暂的50年生命中,你是孝顺父母的好儿郎,是心痛妻子的好丈夫,是关爱儿子的好父亲,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是老师们德高望重的好领导,是我们真诚以待的好朋友!

回首往事,三十年前结下的情谊历历在目。作为学习委员,你学习上刻苦认真,生活上艰苦朴素,友情上诚实热情。岳阳师范四楼的那间教室,似乎还闪动着你孜孜不倦求学的身影;502寝室里,还回荡着你爽朗的笑声;校园操场上,留下了你课余漫步的足迹;亲手栽下的青松,记录了你成长的历程。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对你充满了怀念,让我们从不后悔有你这样的朋友!金鹗山可以作证,洞庭湖可以作证,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可以作证,我们之间的感情真的很深,很深。你怎么能舍得就这样离开我们啊,和云!今天,葆春大哥带着我们20多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你送行,你看见了吗?

和云,你这一生很坎坷,特别是饱受病痛折磨的八年里,你靠着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对家庭的责任,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从不屈服,身心的苦,你从不向朋友们诉说。其实,我知道,我们之间还有好多知心的话没说够啊!可是,你就这么匆匆去了,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无尽的悲伤和思念,还有太多的遗憾与牵挂。

酷暑炎天倾盆雨,苍天洒泪悼和云。和云,你走了,但与你相濡以沫近三十年的妻子,一定会一如既往地维系和睦的家庭;你风华正茂的儿子,一定会坚定地完成你未竟的教育事业;我们——你情同手足的学友,一定会以世间难得的真情继续关照你的妻儿。

如果真的有天堂,我相信,真诚、善良的和云一定到了那个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的地方。

一路走好,和云!

追悼会发言稿2我校德高望重的殷雪梅老师,为了保护六、七位小学生的生命,不幸被汽车撞成重伤,于x年4月5日凌晨1时,终因抢救无效,离我们而去。我校师生闻悉消息后,所有的老师脑中顿时一片空白,所有的师生心都为之一沉:先是用质疑的眼神对视着,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谁也不相信那么慈祥,那么善良,那么平易近人的殷雪梅老师会在一夜之间离我们而去。而当这一消息得到确认后,大家的眉紧锁着,大家的心绞痛着,女教师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无声落泪;男教师也忍不住悲伤,有的泪水直流,有的热泪盈眶,有的眼圈发红;二(1)班的学生更是个个号啕大哭,其他班级的学生,有的失声痛哭,有的哽咽抽泣,有的则在不住地用手抹泪……整个校园成了泪的海洋,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失去敬爱的殷雪梅老师的巨痛之中。

最令人敬佩的是,我们的殷雪梅老师面对生死,连选择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出于她师爱的本能,用她宽广的胸怀、浓浓的师爱,在刹那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毛泽东曾为英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我们要对敬爱的殷雪梅老师说“你‘生得平凡,死得伟大’”。作为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你用平凡的业绩,塑造了教师的光辉形象;你用爱的乐章,谱写了壮美的人生诗篇;在最后关键的时刻,更是用师爱,延续了生命。你用默默的奉献,奏响了生命的凯歌;你用壮美的师魂,构建了不朽的丰碑!这丰碑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全校师生的心中;这丰碑,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面对英雄殷雪梅的事迹,我们城南小学的全体师生,心情是沉痛的,内心是悲伤的,而沉痛与悲伤之余,我们又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我们为有这样舍己救人的老师而自豪,为有这样见义勇为的英雄而骄傲。我们全校教师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化悲痛为力量,向殷老师学习,用自己浓浓的师爱、满腔的热情、踏实的作风,继承殷老师的遗愿,勤奋地工作,用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业绩,安慰敬爱的殷雪梅老师的在天之灵。我们也相信,全校学生也会加倍努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回报殷老师给予他们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九泉之下的殷老师证明,她的付出没有白费,她的学生将来会和她一样的出色。

最后,请允许我轻轻地对殷雪梅再说一声“殷老师,您一路走好,安息吧!”

追悼会发言稿3各位领导、全体来宾、所有亲朋好友:

在这哀乐声声,哭声阵阵的悼念堂,我们大家都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x社区84岁高龄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x,在此,谨让我代表中共x社区党总支部、x社区居民委员会向x老x表示沉痛哀悼,向所有孝眷、亲友表示亲切的问候。

纵观x老x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劳碌的一生;他的一生又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他性格直爽,团结同事,乐于助人,遵纪守法,老实本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党员,他一生以苦为甜,以劳为乐,他老人家为家庭建设劳碎了筋骨,为子女成长沤尽了心血,为党的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他为人忠厚、正直、善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典范,给后人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楷模。

x老x英灵已赴极乐界,典范犹蒸故里人,我们都要学习他爱祖国、爱劳动、爱家庭、爱生活的高尚美德,学习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希望所有孝家、亲友化悲痛为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团结友爱,珍爱家庭,为共同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安全的新浏阳而奋斗。

最后,祝x林下安息!

追悼会发言稿4母亲的一生充满不幸和悲伤,但母亲又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她给了我们生命,她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勤劳的双手和特别能负重的双肩精心哺育和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人。她从中体会着这种幸福和快乐。

母亲是脆弱的,她在春天就要来到的时候,突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遗憾。但,母亲又是坚强的,她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与困难搏斗,同疾病抗争。她一次次战胜了这些困难,她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母亲是天下最贫穷、最不幸的母亲,她没有享受到我们给予的一丁点关心和温暖,但她从不怨天尤人。母亲是无私和善良的,她奉献了她的一切给我们,可她却没带走任何东西,就这样匆匆走了 。。。

今天,当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母亲的平凡与伟大,体会到了“珍惜”这两个字的份量有多重,以及失去亲爱的母亲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我们只能从心里衷心喊出一句话:亲爱的妈妈,您一路走好。。。。。。

追悼会发言稿5x们、朋友们:

大家好!

疾风劲吹,山水含悲。今天,我们肃立于x老人家的灵前,沉重悼念他老人家的逝世。x老人家于×月初×日凌晨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岁。他老人家的逝世,使x的全家如天倒塌,似地裂开,撕心裂肺,悲痛欲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传开,村里人无不含悲。他老人家的逝世,使x村失去了一位优秀村民,x组失去了一位好邻里,x老人家失去了朝夕相处有商有量的好老伴,x失去了可亲可敬的好父亲,缠藤子孙失去了慈祥的好祖父。为缅怀他老人家的生平典范,哀乐渲染追悼场,悲泪垂洒灵柩前。在此,我代表治丧小组向他老人家表示深切的哀悼。

追悼会发言稿 篇4

笔者从网上买到冯亦的《龙套集》,是三联书店1984年的旧版书,其中有《哭姚平》一文,丁聪配姚平肖像,文章后附姚女珠珠的《祭父文》。

《哭姚平》是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冯亦代参加姚平追悼会后写下的纪念老友的文章。文章写道:“成年后我很少流泪……多半是由于历尽人世的艰辛,感情变得粗糙,便对悲欢离合,显得那么漠然。在这次姚平的追悼会上,听他女儿珠珠哽咽地念着《祭父文》,却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冯亦代认识姚平是在1946年冬的上海,但在之前,他早就知道姚平的名字。对姚平的工作、人品,冯亦代是熟知的,他说,我流泪为的是悼念这位在平凡的生活里,给党做了许多许多工作,却含冤二十年,过早离开人世的朋友。

姚平年轻时进步爱国。1937年抗战爆发后,姚平参加上海文化救亡协会 “八一三歌咏队”,宣传抗日。1938年10月,姚平来到广西,先后任柳州文化界救亡协会干事、范长江创办的战时新闻社记者、欧阳予倩领导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话剧团团员。他还在共产党的杂志《青年生活》工作,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出版、印刷、发行事宜。1941年秋成立的新中国剧社是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进步文艺团体,聚集了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朱琳、杜宣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姚平时任理事和前台主任,无论票房还是演员的餐食,他都要事必躬亲,来回奔忙,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946年抗战胜利后,姚平一家随新中国剧社回到上海。翌年4月,曾在桂林出版的杂志《人世间》,在凤子、以群的筹划下,在上海复刊。凤子是姚平的姨子,她的丈夫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沙博理;姚平受邀任编辑秘书,统管编辑一切行政事务。冯亦代担负印刷、广告等杂务工作,丁聪负责版面设计和文章插图。冯亦代回忆说,姚平担任的职务,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字,事实上是个“跑腿”的,通讯联络、财会等

工作他是坐着做,但催稿、送审、发稿、

校对、发行、收广告费等杂差,就是他

跑出来的。而姚平每月收入菲薄,虽有

老母妻儿,但是从不计较得失。1948

年冬,形势渐变,凤子和《人世间》多

数编委撤离上海,杂志却没有停办,全

靠姚平一人支撑,直到出版了最后一期

《人世间》。在凤子看来,这“实在是

难为他了”。冯亦代说:“这种无畏的

境界是我所万万不及的。追悼会悼词中

说:‘和他共同工作过的同志,都忘不了

他不求名利,不顾安危,总是默默地承

担政治压力,积极去解决困难和不辞劳

苦终日奔波的工作精神。 ’这句话决非溢

美之辞。”

新中国成立后,姚平在中国青年出

版社工作,妻子陈慧芝在全国妇联干部

学校任教。他们曾一同就读于广西省立

艺术馆,姚在戏剧系,陈在音乐系,有共

同的理想和艺术追求,1941年结婚。陈

慧芝会弹一手钢琴,闲暇时家里总会响

起悦耳的琴声。丁聪、冯亦代等人常常

登门姚家,家中充盈着艺术和快乐、智

慧和博爱的气氛。在如此环境中,他们

的子女饱受熏陶,尤其是姚珠珠,献身

舞蹈,颇有成就。

姚平一生历尽坎坷,1961年2月,去

世在京郊清河农场管理处三分场。生命

悄然消逝,姚平并没有留下什么,但就

其精神本质确实属于中国文化人。

姚平原名姚思馨,1916年出生在湖

州双林镇。姚父在镇上的新街开有一家

裁缝店,和姚母生有五个孩子;姚平排

行老二,是唯一的儿子。姚平十八岁后,

曾先后进上海美亚丝绸厂和香港大中

华印染厂当学徒、技工。抗战开始,姚平

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姚母随姚平和

小女儿姚群在北京生活。儿子命运改变

后,姚母从来没有问过下落。直到1979

年姚平事平,家里也没敢告诉她真相。

册的《死亡情况表》,内中列有姚平的名字。因为姓名相似,姚小平便记住了姚平,并对之进行调查。姚小平先后采访了和姚平曾经共事过的杜宣、朱琳、李庚、王业康和王久安等知情人,撰文问世,终于让这位不该被遗忘的人又回到人们的记忆里。

同年姚母亡故。

笔者宁愿相信,家人的刻意一定有所流露,姚母不言,折射其中华品德的坚忍、坚韧;这也是姚平终生性格,在遗传继承中默默展示。

2002年3月,一位名叫姚小平的学者在北京潘家园淘到一本1963年7月造

姚平离世,找不到遗骨。1993年春,子女在故里莫蓉箍桶行政村的直河自然村的桑田里,象征性地将父亲和祖父母安坟一起,魂兮归来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