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论文(通用23篇)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论文(通用23篇)》

时间: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

众所周知,阅�

就小学生而言,学会阅读既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帮助学生掌握技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探索,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的意义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以及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会显得陈旧、古板,这时教师往往是先带领学生将文章分成不同的层次,然后就不同的层次进行讲解,最后再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大意,这种 "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学生就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只有积极的融入到大集体中去,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共享知识,才能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力,不断的增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生就能够在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看法,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不能理解的部分告诉老师或者同学,让大家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实现共赢。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合作与竞争共存的社会,学生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这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合作学习这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还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去。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从教材资源出发,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受兴趣爱好、年龄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较为低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利用教材,全面地挖掘教材中有可能存在的各种积极的因素,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运用合作学习这中全新的学习方式时,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最终纠正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差。在点拨学生的观点时,教师也不能过度的夸张,相反的,应坚持适时适度和鼓励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如果一味地责怪学生,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课文 《孔子拜师》时,教师就要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教育寓意,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去感悟孔子孜孜向学的好学精神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态度

2.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具体教学中,小学生会显得比较好动、好学,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教学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地的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此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教学中去,从而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时,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的相关活动以及相关比赛不能超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比如课文 《画杨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观感。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来提升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知。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选择一个物品如苹果、香蕉等,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去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物品形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此外,在小组活动中,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也会被带动。最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将自己的画册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3.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为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笔者指出,教师在教学前就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有很多,但这些方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与阅读材料有关的游戏,不断的拉进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合理分组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或认知角度入手来进行, 比如在课文 《夸父追日》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 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必须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在讨论结束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句子与同学一起分享。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学习,最后做出总结: "人都是有目标的,无论这个目标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只要你认真去实践,那你的人生就是圆满的,我们可以不认同夸父的行为,但我们必须赞赏夸父的精神。"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合作学习法作为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一种主流,已然成为素质教育不断加深的历史必然。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不断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合作学习法运用到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存在的潜能。此外,合作学习法的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最�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 探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J]. 才智,20xx,09: 3.

[2] 王利峰。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xx,S2: 3.

[3] 黄杨。 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J].新课程导学,20xx,19: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

一、对话理念的含义

语文是学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感受我国语言文字魅力的一门课程。阅读是学生与文字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而微课的运用可以突出对话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话的乐趣,开发学生潜能。

二、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微课的优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新科技产品的研发促进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微课设备的出现将我国的教育事业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小学语文是学生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的一门课程,而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语文至关重要,所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之一。对话理念则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真实的或是虚幻的事物进行对话。真实的包括教师、学生,虚幻的则是文章作者、主人公。而学生在完成阅读的情况下与其进行对话,既可以满足学生思想的洗礼,又可以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想法,丰富自身的情感。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 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地接触不同的事物,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话理念下的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 一)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微课的运用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依旧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方法缺乏新意,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微课设备的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设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中秋节的晚上》一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文,感受中秋节的气息,然后与学生讨论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眼中的中秋节。与同学进行对话,同时也是与课文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此外,利用微课设备,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浪花》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播放浪花的图片,让学生喜爱上浪花,并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与课本及人物之间的对话。

( 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学生想象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好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学生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特�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黄山松》一文时,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相关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植物知识的兴趣,然后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提供有关黄山松的介绍,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进其他植物介绍,对有关植物描写的文章做一定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的冲动。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与植物进行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等,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爱心。另外,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在描写黄山松的过程中那种敬佩的情感,并由此想象黄山松在风中屹立不倒的样子,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 三) 突出语文对话的特点,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就是与文字进行沟通,学生通过与文字对话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文字传达出的内涵。所以,与语文进行对话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朗诵的要点,然后为学生讲解《天上的街市》的内涵与中心思想。接着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播放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与诗句进行对话,感受作者情感,并对自身的感情进行过滤,除去一些消极、悲观的感情因素,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此外,教师需要在学生与文字进行对话的同时加入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郭沫若诗歌的特点,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感受学生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对话效率,并根据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对新事物会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与文字进行对话的同时,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状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3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做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的整体性出发,找到关键词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以此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4

一、采用有效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抓住学生的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小,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喜欢学。比如,小学语文中很多课文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演示出�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小狮子》这篇课文时,因为属于对话形式,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书中小狮子、大树、狮子妈妈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就会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经过反复的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阅读情境,因为文中提到白鲸喜欢听《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歌曲,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当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首歌的渲染中阅读本篇课文,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带着� 比如六年级下册《人生礼赞》这篇课文,因为是首礼赞人生的抒情诗,我们就可以采用学生自读和互读的方式,并让学生彼此之间对这首诗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优秀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仔细感悟这首诗中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把阅读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然而,方法可以不断变换,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能变的,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把学生当做阅读教学的中心。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和看法,在这里将我的这些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字词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通过合理灵活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以及读写集合模式来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小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语文教材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写作训练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训练方式可以进一步深入掌握语音技巧并且充分吸收知识。写作与阅读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时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这是由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础就是进行阅读,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来展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分层,并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罗列提纲来进行文章写作,保证文章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实施策略

1.有感而发,读后感写作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文章或书籍后,内心产生了波澜和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要将内心的感触记录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绪。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有感而发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可以进行适量引导,让学生自行写作读后感。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读、带读、朗读等多种形式,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在完成课文相关背景介绍以及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并且在课后写下读后感,说说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课文中波兰音乐家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爱让人动容,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要求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之情十分浓烈感人。而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必然也会涉及到其他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通过读写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课文进行仿写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满足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材中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感悟。这一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让阅读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作者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进行摹仿,有目的进行仿写。例如在小学语文《烟台的海》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烟台的海在春季、夏季、冬季以及秋季的段落学习时总结出作者描写一年四季烟台的海的景色特点,广泛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烟台的海的美丽壮观,最后通过描写景物歌颂了烟台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描写一处景物,通过拟人、排比等手法来对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描写,并且通过景物歌颂美好的生活或难忘的人或事。再例如在学习《夹竹桃》一文时,对月光下的夹竹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远洋的海轮、水中的荇藻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从作者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火热的爱心以及挚爱生活的真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或动物,发挥想象力描写在不同情景下某种动物或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体验,书写日记曰记是学生累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撰写曰记最大的问题就大于曰记内容的选择。曰记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发生的事或见到的人,而是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绪基础上的。因此通过阅读来增强生活体验,能够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仔细观察生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从生活中来理解阅读和写作,感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美妙体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得当的形容词、动词等。例如文中“挺秀”“弯曲”“枝干蟠曲”等。这些都是描写黄山上奇特松树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家庭作业,和家长去游览一处景点。

学生在游览景点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景色的优美,然后写曰记来记录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教材课文阅读一生活体验一曰记书写,这一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

4.想象外延,进行续写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课文性质适当的将课文情节外延,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开展续写。例如在进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教学中,法布尔在放鸭子的时候总是捡一些贝壳和彩色的石子,虽然遭受了父母的责骂但是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仍然没有停止。每次法布尔放鸭子还是会去捡一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的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布尔放鸭子的故事进行续写,想象法布尔在下次放鸭子时又会遇到什么有趣的故事?法布尔的父母后来有没有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法布尔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昆虫学家的?学生合理的想象所开展的续写能够充分体现其真实的情感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写作兴趣。

5.贴近生活,寻找素材教师在进行教材课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春联》一文中,春联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是张贴的,每一副春联都有不同寓意,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有的体现了祖国繁荣富强,有的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和邻居家张贴的对联,从每一副对联中引申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三、结束语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观察,从课文中选择挖掘一些能够符合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阅读,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为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气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本事,才气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抱负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7

摘要:互联网时代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课堂关系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体验。“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与创新,能切切实实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基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怎么教是关键。而“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让教师教得更加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的平台。因此,当“互联网+”遇上“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学会积极传承与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倡导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便捷的预习平台——班级QQ群。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发放学习任务单——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单就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通过学习任务单首先可以驱动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文阅读勾画、网络搜集、图书查阅等系列的活动)自主学习,将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手段,呈现在课前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开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读情况,向优秀的朗读员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个别指导,给出针对性评价及建议。第三,学生借助微课这种具体、形象、典型的动画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四,学生还可以结合任务单在交流平台上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他人理解的独特之处,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取长补短。在这种积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明显积极,也更好地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让教师洞察到更多的学情,明确教学的方向。这种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地驱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将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转变。[1]1.图片导入法图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而且可以传递多种信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此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内容,就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图片资料,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先走进“亭台楼阁”去感受一下。接着出示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榭、曲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亭台楼阁就是指这类建筑,从而懂得丰富的建筑景观就被作者浓缩在“亭台楼阁”四个字当中,再读着“亭台楼阁”这个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链接图片):瑶台阁、牡丹台、烟雨楼、听雨亭……通过这些图片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景点之美的赞叹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新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描写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见”,要想窥得全貌,还应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视频导入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入《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可就是这样一座堪称世界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却因为战火绵延,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那个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明白“国弱则人欺”的道理,此时,学生的爱国心与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学生研读文本,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希沃助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批注等实时上传至屏幕,现场分析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情感,主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拓宽课文的读写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读写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毁灭”部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耳中听到的是《哀郢》的悲凉音乐)借此引导学生写感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惋惜、愤恨之情达到极限,感悟由心而生,胸臆直抒笔尖,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效融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或班级博客这样的互动平台,将自己写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至网络,与全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的需要,也给其他学生以新的启迪。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别人的阅读理解,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是在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适当根据文本内容或类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大量的阅读”这个沃土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3).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8

一、激励学生循环阅读,体会阅读素材趣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多多进行文章阅读,通过循环阅读的方法扩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满足学生各类异样的需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室中时而响起的幼稚阅读童声不仅是对课文的阅读,更是学生学习知识状态的展现,并且从某一种意义层面来说,这种循环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加深课文印象和素材趣味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二、致力策划精品课堂,强化学生阅读感悟

课堂策划包含内容十分广阔,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与内容提问等方面,以上内容的整体协调才可以帮助老师创设出精品课堂,才能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深化。就拿《画杨桃》这节课程内容来说,老师提前要规划好教学时间和课程进度,其次借鉴文章精髓于课堂上借用某一物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后开展提问环节等告知文章深意,进而强化小学生的阅读感悟。

三、注重学生读后表达,升华阅读教学目的

经笔者研究发现,每一节阅读课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文章结构和深意,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一个升华,也是保障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法。比如《七色花》这一篇小文章,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有一朵七色花的话,希望实现什么愿望?”等类似问题,小学生自然会回答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答案,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且也在读后表达的过程中升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为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四、结语

总之,如今的课堂教学其目的总是归结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9

摘 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道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翟耀春。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的思考。黑龙江教育,20xx(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语文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

【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中求异,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 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回答,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义。

六、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否则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八、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1

一、图式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1.补充图式,促进体验

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仅仅依靠之前建立的图式可能达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识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补充图式,即通过列举相关的内容,举一反三,同化学到的知识,巩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时,教师不仅应该介绍种树人的意图,“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里自己找水源,经得起自然的考验”,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图式,“如果将动物园中的动物放到大自然中,动物会不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动物因为习惯了可以依赖的生活,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的挑战,不会生活得很好,因为自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在这两个例子的结合下,点出文章主旨,“同样,人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在不同例子的协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体验所学内容的深意,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复合图式,提高感悟

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义并不都是浅显易懂的,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的展开是需要多个图式共同作用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后,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头脑中紧密相连的内容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促进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一文中,学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直到现在还思念项羽,不愿意渡过江东。”之后教师介绍项羽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教师还要介绍当时南宋正处于岌岌可危,朝廷投降,诸臣逃亡的状态。在复合这两项图式的基础上,教师询问:“作者这句话想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学生深思,理解了这句话是诗人对朝廷投降的有感而发,在与项羽作对比后,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在学习时就要整合项羽英勇就义的故事以及南宋王朝的历史背景,对诗句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的讲授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表层意思,还应该适当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巧妙地将其整理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悟。

3.选取图式,正确理解

随着阅读的积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图式。随着头脑中图式的逐渐积累,学生在理解不同文章时需要适当选择相配的图式背景,但是这时将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图式,即在头脑中搜索与新知识特征类似的相关联的内容,达到使其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用。例如,在学习《画杨桃》时,教师在介绍课文时,应该偏重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的讲述,选取合适的图式,而不应添加变通,混淆思维。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提问时就要适当点题,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具有准确性,帮助学生选择图式。教师:“同学们,谁能为大家举一个生活中实事求是的例子呢?在这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无论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凭空想象,随波逐流,而要相信事实,坚持自己。”这样学生在与自身联系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实现了学有所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图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率。

4.拓展图式,多重解读

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应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将特征相似的内容一一列出,使学生通过联想,掌握更多的内容,以形成坚固的图式体� 例如,在教授习《望梅止渴》这篇文章时,在解释“望”的含义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有类似含义的字,像环顾左右的“顾”,走马观花的“观”等等,然后分别解释这些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的图式基础更加全面,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到位。在教师解释以及类比词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更多的图式,辩证地看待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今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拓展图式,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重解�

二、利用图式理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将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之中,使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于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同样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教师需要依据图式的特点、功能以及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系,在课后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完成《匆匆》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程序性的知识图式,此图式由文章大意、文章主旨构成,在组织学生回忆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类似的图式,使学生可以在回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思考自身是否完全掌握了课堂内容,是否从中得到珍惜时间的启示。通过构建图式,学生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大致的结构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达到掌握评价与反思思路的目的,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 12

阅读是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也是能够直接让学生体会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但这样学生阅读学习效率比较低下。要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们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缓慢[1].

首先,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我国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力,但有些语文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营造,而在课堂上说了很多与教学并无太大关系的铺垫,让学生难以分清主次,教学内容本末倒置,忽略了优化教学和整合知识的目的。

其次,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课本为依据写教案,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挪用现成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案难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脱离课本,只把课本当成参考,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来创新一套适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方法。但是,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备课写教案,教学方式缺乏操作性和观察性。

再次,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课堂阅读效率的教学策略,单一的讲解模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而且不能制定一些与阅读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目标偏离。同时,有很多教师未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降低,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措施。

要解决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创新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策略,并且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整合阅读教学的课本目标和课堂实际目标,明确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2].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研究各个单元课文之间的潜在联系,找准阅读课文要把握的方向及与现实的结合点,准确找出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确定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需要从文章的单元出发,了解这个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与课文作比较,找一些课文中有可能漏掉的点,添加到教案里,同时教师要在教案中详细标明课文的重点段落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将阅读课文中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价值目标相结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阅读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道德观念,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主导优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传统的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在讲新课时,都是教师示范阅读,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照本宣科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没有很好地的`理解和体会课文的真正内容,只知道一味地背诵。这样枯燥的内容无法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常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教师应先将课文理解透彻,然后通过调节语调语气来朗诵,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是作者思想情感比较强烈的地方,什么地方是作者比较轻描淡写的地方,这样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阅读,就会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王昌龄的古诗《出塞》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们介绍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王昌龄大多是写战争感怀和边塞风光,教师在交代清楚背景以后,要通过自己的朗诵,让学生知道哪里是诗人情绪的重点,哪里是诗人的风景描写等,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意境[3].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利用创设情境模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媒体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附带产生的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并且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文的阅读。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的模式,对课文进行一个全面的补充,例如,阅读课文《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桂林的山水景色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与课文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文之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教学中要对小学生进行两个基础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点段落,从重点段落中找到重点句子,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并且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阅读技能,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也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课堂时间毕竟只有四十多分钟,不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利用好课外拓展阅读,可以与课堂上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衔接阅读,并且丰富学生们的阅读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写作时也能够拥有更多的素材和语言使用方式。

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活动,如阅读大赛,让学生们推荐自己觉得有用的书给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读的书多。又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对一本书的讲座活动,收集学生的意见,讲一讲学生们喜欢读的书,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读这本书的读后感。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写作的方式展示出学生们的阅读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们推荐优秀的图书进行阅读,例如《优秀童话故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通过这些读物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阅读的学习,还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

三、结语。

我国的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以及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更加有效地教学。教师应该明确教材与学生需求,制定一个明确的、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良好的引导,应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境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此外,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刊。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翠霞。浅谈家长对小学低年级孩子实施的“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J].教师,20xx(10):75-77.

[2] 夏天“.读”中悟出人生味---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摭谈[J].陕西教育,20xx(10):27.

[3]石君侠。提高小学课文阅读有效性我之见---优化教学程序提高阅读质量[J].科学导报,20xx(5):31.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13

一。实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为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以及阅读知识储备水平,单一的依靠语文课本教学已经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育则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及知识储量的必然路径。

1.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小学语文知识,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拓展阅读教育期间,其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课外知识补充形式,在教育时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阅读教育变得充满活力与趣味性,从而获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量,为其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2.帮助学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开展语文阅读教育,能够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语文阅读拓展训练,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数量,并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因此,这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接触课本获取相关知识的。所以学生的阅读知识获取途径受到限制,这将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小学生好玩天性的存在,很多学生都对枯燥的教学方式、无趣的阅读课等不敢兴趣。因此,这就导致了我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工作效果不佳。以下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谈:

1.阅读面不宽

课程改革前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数是以语文课本为教学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语文阅读空间的扩展及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积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使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随之受到影响。另外,这也会让学生开始厌烦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效果。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成为了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导者,而学生恰恰缺乏这种主动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在家长与教师这种鞭挞的方式下,学生自然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

3.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多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对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没有做好日常的阅读训练。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机械分析法,仅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内容,基本不与学生互动;或者仅仅对部分重点段落进行讲解,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4.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死板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评价标准的把握中,往往单纯的以课后标准答案为基础,对学生自身从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及感悟基本忽略不见,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若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提升、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相关问题的存在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

1.拓展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拓展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讲解书本内容外,还要讲解课外、生活中的阅读知识。例如,可以合理将一些吸引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纳入阅读内容。鼓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并认真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并在此过程中鼓舞学生积极的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与分享,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制造悬念、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欲望。同时还可以鼓舞学生大胆的将阅读知识实践运用在生活中,并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神话典故等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然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学生制造课外阅读开放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并通过读后感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所感悟到的知识与乐趣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此期间将学生所获得阅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加以利用。比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在其中学到的成语和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诗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教学,由于是学生自身搜集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

3.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训练的时候,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拓展阅读的灵活性及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的融入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做好阅读文章的通篇讲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情境再现教学,让学生办成阅读内容中的人物进行故事再现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利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调动

学生给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同学虽然表现的非常的积极,但是依旧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参与课外阅读拓展环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参与阅读过程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参与的兴致。例如,教师可以指定《成语故事》这本书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读物,然后分阶段的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比赛或者是成语接龙、故事接龙比赛,然后通过给予优胜者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加课外语文阅读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改善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进步。5.改善阅读评价语文教师应摒弃以答案轮结果的评价模式,教师应优化语文拓展阅读评价体系,把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与情感收获等放入评价模式当中。比如,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评价的过程中就可以鼓舞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引导。

四。结束语

总之,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育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改善已� 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时,应完善教育手段,积极地处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优化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以及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4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着重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教学模式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专业教育水平的优势,帮助学生在相关读写结合的课堂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越来越看重,从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了全国小学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这种新式的阅读课堂中通过融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使得学生产生对相关课文或者阅读材料的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 学生在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中通过阅读大量的语文课文或者阅读材料,不仅充实了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文学素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提优培训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此开展阅读教学并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手段,提高阅读课堂效率的策略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补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他们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可以采取实用的教学手段到达这一目的。以下是几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阅读方面能力的提高,殊不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同时兼顾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两方面,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采用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他们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不仅适用于语文课本知识上的阅读教学,同时对学生课外拓展刊物的阅读教学同样适用。例如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小学阶段必读经典课外读物——《安徒生童话精选》。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著名篇目进行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对其中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达到读写结合地提高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目的。

2.通过实际练习提高学生基础语文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中不仅需要运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对学生基础性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课堂中语文基础能力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堂中阅读学习相关的课文知识,然后对其中的主要段落进行概括并写出文章的主题大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目的。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缩写文章与概括文章的基础语文技巧,从而读写结合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这篇课文并教授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然后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缩写与概括,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

三、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使得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实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也可以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时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不好的行为,那就是检查学生所写的日记。要知道学生的日记属于他们自己的隐私,教师无权检查并阅读它们。所以教师需要努力改正这一毛病,帮助学生对写日记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从而达到读写结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读写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并知晓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实际的阅读课堂中运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实用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有效性。最后教师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刘晓燕。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1).

作者:邓冬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中兴小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5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环节得到顺利的展开。教师此时要做好正确的指导,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并把这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说明。同时要求学生们把需要用到的相关学习工具准备好,为合作学习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开展过程

1.教师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整体计划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把本次课堂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在黑板上或者是通过课件的形式列明。例如:本次课堂需要阅读的文章是《草原》,那么教师应把以下教学目标列出:

(1)要求学生们对可以自主的认读“地毯、渲染、马蹄、拘束、摔跤、天涯等这些生词。

(2)要求学生们认真的朗读课文,体会蒙古大草原的所表现出的美丽风光。

(3)文章中主要讲了什么,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

(4)进行回顾和总结,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

教师把教学目标列明之后,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名组长作为代表。让每一个小组自由展开讨论,要求他们根据之前列出的教学任务逐个的去完成,首先是每一位小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圈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接着,组长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大家在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分工合作,你查阅学习字典寻找生字的正确读法,我帮忙把生字的拼音记下,你解决文章中的这个问题,我解答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通过商量的方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通过合作提高了解答问题的速度。组长把大家讨论出的最终答案记录下来,在进行整理。等待每个小组都讨论完毕后,结束讨论。此时,教师要按照列出的教学任务展开讲课,首先是先认读生字。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抽取一位作为代表(各个小组在讨论部分已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对生字进行念读,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其次,在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还是抽取一名代表来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代表朗读的同学都会出于为本组争光的原因和更加用心,每一位小组代表都朗读完毕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评选表现最出色的学生,然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接着,教师继续做好引导,完成第三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本次阅读文章中,主要讲了些什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要求学生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然后进行描述。依然由每组的成员代表(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分配好任务)来进行回答,A组的回答是本次文章中描绘了大草原,草原上无边无际,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B组成员的回答是草原一望无际,找不到边,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充满了乐趣。C组的回答是草原辽阔,景色宜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在每一位小组答案中,都只回答正确了一部分,最适合形容草原的词语是一碧千里,因为这个此可以很生动的描写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在本次文章中,不仅仅讲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还讲到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们努力发挥想象力,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草原那一幕幕美丽的景象,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是,引导大家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询问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大胆发言。A组通过谈论后结果是:在本次文章中祖国壮丽景色,拥有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非常独特,他们热情,善良。B组讨论结果是:草原又大又美丽,草原上的人民互敬互爱,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C组讨论结果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美丽的景色。教师根据学生们回答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课堂进行小结,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之下,大家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教学任务,大家都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三、合作学习开展后学生们的情感升华

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深刻的明白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把每一个人小小的力量汇集起来后,就会凝聚成一股大大的力量,明白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大家应该要相亲相爱,学会分担,分享,共同督促,一起提高学习成绩。结束语以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成果理想,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并且使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16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 17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指导的话题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 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 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著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其实很多人、事都需要一分为二地被看待,不管是在书上还是在现实中。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能做到不尽信书,学会全面看问题,难道不是更能培养出实在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同行们,不妨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18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一大核心就是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并实施阅读锻炼,才可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引入新兴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即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所谓生本教育,即在实施教学期间全方位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凸显出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生本教育对比原本的师本教育尽管有相应的区别,但是没有本质方面的排斥及矛盾,而是师本教育相应的进步及健全。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

二、借助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小学阅读教学对策

(一)凸显出小学生的主导地位

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即一类基本型科目,其相应的阅读教学对于增强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层次而言无可或缺。所以,小学阶段对语文开展阅读教学就变成了小学阶段语文有关教学内的一大根本科目及关键科目。伴随了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以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应意识到在实施教学期间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并把学生当作开展教学的核心及主导,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也应全方位凸显出这一观念[2]。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就应引领学生对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式、语段实施深层次剖析。比如,在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诗词开展教授期间,由于即古代诗词这一模式,在诗词内的部分意象内就会涵盖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及把握。为此,教师就应细心地引领学生开展思索,指引其对诗词内的句子实施深层次的探究,并可以在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含义具备相应的把握过后实施示范性的诵读,把这一诗词内所涵盖的对好兄弟的思念、想念一类感情加以体现,以辅助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教师应全方位凸显出自身的辅助功能,大力实施引领,让学生可以体现出其在教学内的主导地位[3]。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即学生被教育的初始时期,在学生自幼儿园内迈进小学过后,部分依旧不能很好地紧跟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步调,就体现在学习期间注意力过于分散与开小差等。若班级中出现少数学生过于活泼,则整个教学相应的成效及次序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还未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就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构建一个紧贴平时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整体的教学气氛更为欢快及放松,这也即增强学生自身的加入欲望与对学习本身兴趣的重中之重。比如,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文章期间,可以寻找一些与西沙群岛有关的旅游简介及小文章以让学生开展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西沙群岛本身的魅力。在阅读结束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的成果说出自己心中的观念,以锻炼其本身的表述能力。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借助了引进式这一教学方式,但是其所构建的情境不够合理,不单不会吸引到学生自身的关注,还会使情境相应的教学丧失其根本的功用。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情境相应教学的成效与质量,教师就应自如下几个方面着眼实施改良:其一,对语文有关教学情境实施构建,要将学生自身的兴趣当作根本,能够让学生想要加入,并与学生自身的认识特点相一致。其二,在开展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并锻炼学生单独进行思索这一能力,教师应借助疑问型情境与矛盾型情境,进而开启学生自身的革新型思维,同时提升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相应的成效。

(三)纾解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施阅读期间无法避免地会碰到部分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增强与学生进行交谈,把握其实施阅读的状况及进展,探究学生自身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产生了错误与否。而对部分内涵充实但是对学生而言过于繁杂的内容,教师就应引领学生一同开展阅读,借助多媒体一类辅助方法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教师在对《荷花》这一文章实施教授期间,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及内涵,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类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去网络内下载部分与荷花有关的图片及小视频、小文章等给学生进行展现,以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本身的情感,并凸显出其中的重难点。而对于某部分语段,还能够裁取各式影视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文章内关键的观点、具备教育价值的理念,或是部分写作方式及技能,教师均能够借助多媒体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其内的关键点,使学生在对文章实施探究期间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如此,不单使学生把握了文章内部的关键点,还增强了其相应的表述技能及阅读技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应着眼在将学生当作主导以实施教学,教师不单应给学生予以阅读条件及阅读空间,还应激励学生学会独立思索,勇于表述出自己的观念,对自身所喜爱的作品应尽力达成情感方面的共鸣,以提升阅读成效。同时,对学生自身获得的成就,教师应多予以激励,使学生不单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更具自信心,并凭借最优的状态加入至阅读内,逐步增强自身的表述技能,以促使小学阶段的语文有关阅读教学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 19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阅读技巧;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做出论述。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就不应以自身阅�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对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进行概括,并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我们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阅� 如此,我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自主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落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也能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时,学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会从阅读材料上转移到其他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这样,一节课下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难遂人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对死板、冷冰冰语言文字的阅读当中,加上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有了技巧作为指导,学生能很快投入到阅读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绝对不能一心二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出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对于阅读理解材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如首先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进行认真通读,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认真思考来组织答案;最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题。这样,有了正确的阅读技巧作为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章可循,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枯燥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中,而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具体的材料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在正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看着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学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首,那么,你们想不想对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谜?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学生迅速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状态中。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杨会贤.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8).

作者:朱平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城中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20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著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四、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21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使教学计划更具条理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所包含的范围要广,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参与教学,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间要有足够的思想交流互动,教师要用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类型,对于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包括积累、消化、解析和鉴赏。不同的教学类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假设问题的答案,再通过仔细阅读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样有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明确、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同样也是教师的教学依据。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前先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跟随教师去感知教材。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小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对学生的潜能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对于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可以教小学生如何去查字典,让小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小学生具有对阅读甚至对语文乃至各学科学习的探索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使小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另外,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小学生使其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扩大阅读的范围,正确引导小学生从课堂走向讲外,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22

一、小学语文阅读引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 只有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现今语文教学的课本与阅读之中,才能便于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引用传统文化

1.增加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背诵与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总结记录了中国古时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现象,且用词优美,感情丰富,形式多样。古诗词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中国小学课本中出现频繁,也�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增加比较容易记忆与理解的古诗词是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

2.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加入更多的传说与历史故事

传说与历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很多传说用或简单、或传神、或诙谐的描写让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分明善恶。而历史故事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史实,能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言传统的礼节与习俗,端正学生的思想。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就不能缺少对于这些传统故事的阅读。

3.增加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重

古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名著的阅读就仿佛是历史的重现,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能够了解当时的风俗民情,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4.将传统文化渗入阅读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若想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才会事半功倍。对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传统文化阅读的时候营造出一种意境与气氛,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但传统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在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当下的外来文化,促进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发展,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 23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背诵篇目,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宽阔。小学语文阅读课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效性,这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一、强化词句训练,提升阅读能力

掌握一定的词句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文章时,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与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来造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词语的理解、累积、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词句训练时,理解与运用要并重,注意学与用的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时积极使用所学的词句,让其体会到这些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与用法,语文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等进行变换,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展主动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阅读课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比较差,我们要学会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思索与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师要为师生搭建好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探究、感悟、体验、交流。

三、树立整体观念,促进整体发展

小学语文包括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等多个部分,这些内容各成体系,通过科学的组合形成了语文学科体系。在课文教学时,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课文的整体性,只注重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者只关注一些生字词的默写,或者只重视主题思想的感悟等等。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对课文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从课文在课本单元中地位入手,知道课文的作用、重点,课堂教学中要 在学生层面,则要在了解课文大意,逐步深入,最后再总体阅读,才能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会。每一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序列训练,全局把关,层层夯实,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其主动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要学会主动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再主动请教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提出来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就要主动提问学生,以此启发、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阅读时质疑的良好习惯,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五、课内外结合,体验阅读之美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乐于接受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诗词等易于上口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吟唱,这样便于他们强化记忆。对于一些长期积累的句子,则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以此来激发他们背诵。另外,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安排他们有计划地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览室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书香校园,提高阅读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好校园多媒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校园网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空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美文,为学生时时获得审美体验;还可以利用好班级博客开展阅读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完善评价体系,坚持长期阅读

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能长期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地引导,调动其阅读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小沙龙”及板报、手抄报等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阅读、爱积累,帮助他们养成多读、善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广大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展多角度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