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临床医学论文【9篇】正文

《临床医学论文【9篇】》

时间: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9篇】,欢迎参考。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将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保障基本建设和人员经费投入,合理提高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住房、养老问题,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

1、基本情况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3.4建立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将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保障基本建设和人员经费投入,合理提高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住房、养老问题,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主要问题探析高玲央;牛学胜;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5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潘新华,郭光友,谭珂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0-09-20

临床医学论文 篇2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

1 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xx.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3(8):623-625

[4] 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2(1)

[5] 李桂红,赵江霞,帕尔哈提克里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及实践能力方法探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xx.may,28(5)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3

摘要: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药物会对患者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只有对药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分析,才可以最大 程度的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综述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便医师可以合理的认知药物对临床检验结 果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

引言

药物的检验结果会使患者额外承受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同时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检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1、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原因

药物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部分药物的特性会改变人体的生理机能,继而会对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徐华在《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2013)中指出,患者在服药期间,由于人体存在代谢作用,因而改变了人体的原有条件,同时,人体内残留的药物成分也可能改变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药物的药理会与人体发生不良反应,继而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雌激素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血脂含量。

(2)部分药物由于本身具有荧光等特性,会影响药物的测定。

(3)部分药物具有化学性质,可以与患者体内的蛋白或者酶发生结合反应,继而会影响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总之,检验人员只有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严格的分析,才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2、常见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药物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医师和检验人员对常见药物的性质和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的影响。欧阳平在《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2015)中对常见的药物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素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雌激素药物可以影响人体的血脂含量,继而会降低红细胞数量,同时会增加体内肝脏转氨酶的含量。

②抗菌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抗菌类药物(如碘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体内的尿酸,继而会促使患者体内的尿糖或者蛋白质升高。

③解热镇痛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解热和镇痛类药物会对患者的体内代谢产生影响,如水杨酸类药物会增加患者体内的淀粉酶;盐酸哌替啶可以改变患者的肝功能,从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④利尿类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患者治疗期间,呋塞米和利尿酸等药物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钾离子,如果长期使用,患者会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症状。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中,医师和检验人员掌握常见药物的理化性质,可以提升对药物的检验效果,进而可以更好的对患者实施治疗。

3、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对策

随着药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因而会对患者的检验结果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对药物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继而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其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引进。

对药物的检验和查询系统进行开发,可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戴宗成在《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2014)中指出,如果我国医院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首先在信息技术的引进方面,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查询全国范围内的假药信息,继而有利于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其次,对检验技术的引进,可以提升检验效率,如快检技术等。由此可见,医院只有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建设,并且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才可以保证药物检验的效率。

3.2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在临床检验中,实验室是提升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郑红霞在《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2014)中指出,医院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便可以提升药物的检验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技术比拼和素质培训等措施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室的工作中,要开展应急检验工作,使技术人员在面临应急任务时,可以及时的分析出药物的反应机理。另外,通过药物的应急演练,可以最好药物的监督和保障工作。总而言之,只有检验人员的能力得到提升,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3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分析能力。

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部分药物的性质可能会与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继而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李壮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2014)中指出,如果要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则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分析能力。使工作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疑似病例时,可以及时准确的对药物的影响可能性进行分析。这要求医师要掌握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反应症状,以便可以为实验室的检测提供有力的依据,进而可以更好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临床医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引进,可以为药物的检验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提升医师和检验人员的素质,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检验效率和质量,进而可以更好的降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4、结论

通过本次综述研究可以发现,在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只有不断的提升医学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对药物性质产生合理的认知,并且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检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才可以更好的减少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徐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2(18):36-37.

[2]欧阳平。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6(16):907-908.

[3]戴宗成。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4,03(12):592-593.

[4]郑红霞。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06(15):136-137.

[5]李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05(24):252-255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4

摘要: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及重大责任。但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激化,护士这个群体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护士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更应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科学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群体;心理压力;护士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当今护士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除了面对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对长时间心理压力所带来的困扰。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的此项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合阐述。

1护士的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的概念mentalhealth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1.2心理健康的研究测评工具

研究者常用的评定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20余种量表,通过对护士群体网络以及现场调查,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可以客观的反观护士人员目前的心理问题。

1.3护士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医护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医生相比,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更多,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调查发现护士群体的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群体。护士作为高风险职业群体,由于疾病复杂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工作风险加大,又因为我国护士的需求量大,但实际在岗护士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假如不能及时做到正确处理将会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1.4特殊岗位护士心理健康的特点

1.4.1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急诊科护士与内科护士相比较,通过评估表来看她的评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各种精神压力表现筛选阳性率也高于后者。

1.4.2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高尖端手术开展和先进、复杂、精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手术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她们工作节奏快、风险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尤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和较封闭的工作环境,易造成护士身心紧张,疲劳、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态。这些会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4.3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国内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研究报道较多,结果有一定差异,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综合科室护理人员。主要表现症状为:焦虑、强迫、恐惧;有报道还对精神科男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了比较,结论是男护士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国内常规,在总体程度上要优于女护士,但男护士在人际关系、焦虑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1.4.4ICU(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重症监护室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特殊科室,患者病情危急、不稳定,护士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ICU护士必须承受很强的工作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评分明显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外科护士。

2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量和时间分配状况。首先,护士的工作性质特殊,护士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每班8个小时,执行医生医嘱的同时还担负着临时的护理需要。各班在交接的时候要保持准确无误。护士是医院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协助医生治疗以及护理的工作,这些都导致护士工作的工作量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其次,我国现有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发达国家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是1:8.5,而中国2015年的数据却仅仅是1:1.07。另外,一些医院随意加床导致护理人员更加不足。护理人员不在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有的护理人员已从事行政或其他工作但仍占据编制,实际医护比例可能更低。

2.2工作环境问题

与医生相比,护士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在拥挤的空间,忍受令人难过的气味,接触大量的病毒,面临许多风险。与此同时,还要面临应对病人的愤怒、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都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这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作环境,另外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不断变化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和知识,要求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学习层次,不断学习新型的医疗知识。竞争激烈的职称晋升制度,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从而影响护士的心理状态。

2.3紧张的护患关系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但现实是,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相当紧张,护患关系也是如此。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与患者的接触相当多,在患者住院阶段所产生的矛盾也更多。护理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纠纷。护士与患者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信任,不信任的状态也造成沟通不畅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2.4社会认同度问题

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认为护士仅仅是医生的助手、患者的保姆,护士的工作被认为是服务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家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并不了解护士的工作内容。护士工作长期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另外加之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统统这些都提升了护士心理的不平衡,影响护士的工作情绪和心理健康。

2.5自身心理知识缺乏

目前,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课程培训,护士没有接受完善的心理培训。护士本身也没有关注到自身心理知识的积累,长期繁重的工作带来过重的压力加之没有科学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

3解决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

护士群体自身缺乏心理知识,主要是由于在大学教育阶段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课程,在进入医院后又有繁重的工作没有时间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护理专业应该增加心里健康方面课程的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的内容需要EAP管理团队进行合理编排,以帮助护士群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训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集中上课的方式,通过情景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具有实用性。还可以印发宣传小手册,在医院的走道里可以张贴心理卫生小知识;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知识讲座等。

3.2关注和维持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是所有临床科室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要时刻警惕患者发生意外、攻� 男护士既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做好自护的工作,所以,作为管理应合理安排人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减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有效、安全的完成各项工作。

3.3增强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护士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让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采取科学的放松法,让护士进行自我调适来减轻、消除心理压力。

3.4增强医院管理者整体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可以定期制定必要的集体活动,如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才能帮助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全面的护理工作。

4讨论

综上所述,护士群体作为医护工作者,因其工作和生活等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且长期受到忽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有关护士心理的研究,这些将对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是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护士这一特殊群体全方位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才能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玲。工作应激对X队护理人员情绪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6,13(1):1-3.

[2]徐亚金。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管理对策探讨[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4):253-254.

[3]任显峰。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2):98-99.

[4]洪瑞乔。手术室护士与普通外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4-5.

临床医学论文 篇5

【摘要】: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 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

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

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

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

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

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

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

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

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3.2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体系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lyobservedproceGduralskills,DOPS)是评估者通过直接观察学生操作技术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估及回馈,是一种兼具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工具,常用于评估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术[11]。DOPS要求针对每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学员接受不同的评估及回馈,如能接受4~6次的评估及回馈,基本可以确立学员的操作能力。DOPS可与MiniGCEX考核相互配合,用于实习生日常评估考核。通过不断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有助于查漏补缺,并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综合运用MiniGCEX及DOGPS的考核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但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判断考核是否达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考核方案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各项考核要点的内涵及怎样将被评估学生的表现具体地量化到相应的程度。综上所述,期望通过严格、规范及切实有效的实习制度,使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学生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预防措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6

【内容摘要】

目的:调查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临床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长沙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运用Excel2003,Access2003与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一是202名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91名医学生则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城市。

二是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

三是基层需要人才,大医院难找工作,献身基层等成为医学生投身基层的主要原因。结论:政府和医学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临床医学生加入到服务基层的大流中。

【关键词】基层服务;临床医学生;影响因素;全科医生;就业择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扩大到全国城乡、覆盖每一个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已超过13亿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基层服务人员作为此巨大工程的中枢力量,却如此薄弱: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乡镇卫生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

在基层医疗服务人员需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临床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局面却是尴尬至极———城市医院进不去,农村医院不愿待。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政府和医学院校如何建立有效医疗途径引导临床医学生“满腔热血走下去、心甘情愿留下来”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长沙医学院大一至大五临床医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300份,有效问卷294份,系统缺失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79人。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表《对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调查问卷》,探究临床医学生对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数据结果采用Excel2003录入,运用Access2003与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临床医学生就业选择。91名医学生(30.6%)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都市,202名医学生(68%)则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

(二)临床医学生因家庭住址差别呈现出对服务基层的不同态度。

(三)关于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当被问“你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原因是?”143名选择“大医院不好找工作”,13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需要人才”,107名选择“我愿意献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101名则选择“说不清楚”,7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工资由政府发放,收入稳定”。

(四)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三、讨论

(一)择业志向思考。

1、68%的临床医学生面临就业时会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随着国家近年来越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和建设,“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等培养方式逐步成熟,院校领导也积极组织各类亲近基层的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暑假的“三下乡”,大批优秀医学生扬起“筑梦”、“飞翔”、“爱满湘西”等旗帜向基层出发。医学生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接触基层,所以当医学生对基层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情之后,选择服务基层的决心会更坚定。同时,30.6%的医学生选择了放弃专业留在大城市,说明一些大学生就业去向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地域环境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

2、不同生源地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不同的文化教育,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造成了此意向差异。在县城、镇和农村这些相对省会、市级而言较基层地方的医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回基层工作。这与于晓霞,岩磊的研究相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中,超过80%的学生选择到城市就业,仅有4.7%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农村医疗行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国家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层服务意识已在医学生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未来基层医务人员匮乏的僵面将被打破。

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差异。由数据可得: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服务基层,可能因男生自感其社会责任更大或其它不定因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于外部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娱乐活动,比较符合女性医务人员的生理特征和女性需求。而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当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和大五(高年级)更愿意去基层就业。低年级刚踏上学医这条道路,踌躇满志,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现实逐渐被知晓:基层设备简陋,基层业务沟通减少,基层工资低,精神娱乐单一等等,中年级学生则选择到占优势条件的省会大城市。高年级马上面临毕业,其也更清楚职场复杂,大医院人才济济,门槛太高怕自身不符合条件,尽管小农村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许,但国家出台了基层服务激励政策,对下基层的医学生有很大优惠。权衡之下,高年级更倾向于服务基层。

(二)择业价值思考。在诸多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原因“大医院不好找工作”、“基层需要人才”、“献身基层事业”,比例分别为47.7%、44.3%、35.7%。医学生更理性思考未来就业,当今医疗纠纷频发,如中南湘雅医学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广西第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城市医院,医护人员身遭伤害的医闹事件屡见报端,而县城及农村相对基层的医院医闹报道甚少。这也从侧面看出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的心理,学会了规避风险。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其救死扶伤的性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沟通能力,向全科医生发展。从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结语

在大医院招聘会门庭若市,基层求才无人问津这样一个尴尬形势下,一方面医学生应降低自身期许,认同“基层同样出人才”的观点,展示出21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的风范,汇一己之力,集众人之技,挑基层发展重 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加强各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完善、宣传和落实,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快地区经济飞跃,提高基层医生福利待遇,才能切实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同时,医学院校应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改革所开设的专业,积极与政府联合培养“免费定向班”学生和全科医生。此外,医学院校还应做好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心理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组织基层服务活动,将服务基层志愿时间列入评优评先的制度中。总之,要使医学生服务基层行动和谐进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天韧,孟令涛,张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32~134

[2]李丽芳,何剑,刘亮等。全科医学生培养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11,17(20):162~163

[3]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36

[4]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48~150

[5]叶利军,金晓明,张丽芬等。长沙市医学生国家服务基础激励政策认知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1):24~27

[6]李秀芹,秋增超,罗桂华。陕西省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635~638

[7]李渊,黄琇雯。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25

临床医学论文 篇7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意义

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 “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在“早临床”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有疑问即提出。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另外,在“早临床”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在西方国家,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因此,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四)“早临床”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采用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以非教授讲授为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合作和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临床教学中,PBL以病例衍生的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临床教师为导向,启发学生以问题为指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临床知识的过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以“早期接触临床”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明显优于传统的“

作者:李翠兰 汤曦 邓依凡 宋丽萍 刘凯杰 廖一名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香港教育学院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8

在离今天一百多年以前的1892年首次采用顺逆结合法完成了胆囊切除术,仅有0.1%—0.2%的患者因手术死亡,使得成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且临床广泛使用的手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因胆囊萎缩而出现粘连、胆囊炎坏疽或肿胀等情况导致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进而致使手术操作者难以下手或者在手术过程中致使胆道损坏。为此,探索更加简单、快捷、安全且效果的手术方法,成为了百年来医学界追求的目标。笔者治通过将顺行和逆行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胆囊患者实施开腹式胆囊切除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胆囊患者中选取84例,其中女性53例,男性31例;患者年龄均为22—85岁;其中58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炎症,5例胆囊息肉,21例胆囊结石合并化脓坏疽或急性炎症;12例实施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取石、置T型管引流,72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1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入住医院后,经过72h的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实施胆囊切除术。6例患者同时伴有急性胆原性胰腺炎。另有51例患者合并了其他急慢性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1.2手术方法

首先以颈底切除法为原型实施顺行法,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自胆囊管开始的胆囊切除术,主要方法为在可视情况下将胆囊与其周围粘连的组织逐渐分离开来,随之将暴露出的Calot三角解剖,准确区别胆总管、胆囊管和肝总管,后将位于胆囊颈上部呈现为囊状扩大的Hartmann袋提起,顺着颈部上方将腹膜切开,细心将其逐渐从胆囊管中游离出,运用直角或长弯钳将细线缠绕在胆总管与胆囊管交合的间隙处的胆囊管上,与胆总管保持0.5—1cm的距离,再将缠绕在胆囊管上的细线打一个松节但不扎紧,仅用于做标示。后再实施逆行法,再在距离胆囊底部肝床1cm距离处,将胆囊浆膜层切开,沿着浆膜的间隙运用钝锐性结合的方法将胆囊从肝床是上逐渐剥离出来,在剥离时,需以便进行剥离一边进行止血,直至胆囊Calot三角处,在确定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无误后,采取双结扎方法将胆囊动脉断开,同样在距离胆总管0.5—1cm处将结扎线收紧,随后将胆囊管切断将胆囊取出,胆囊管残端可在原结扎线远端再缝或结扎一道,并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再对浆肌层进行包埋缝合处理。

2、结果

84例患者通过实施顺逆结合法胆囊切除术,均健康出院,成功率达到了100%,且手术中未发生任何意外情况。术后2例穿毛细胆管漏,但通过及时引流处理,患者这3—4d逐渐痊愈,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任何感染、出血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5±1.1d)。对84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跟踪随访,了解到84例患者无任何一例患者出现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的情况。

3、讨论

在开腹式胆囊切除术中无论是顺行法还是逆行法,均有其不同的优缺点。顺行法的主要优点为:在手术中,首先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断开,控制了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带来的出血,同时由于胆囊距离肝门处血管或肝管等关键结构有一定距离,更加便于手术的快速实施。但其缺点主要有:在进行胆囊管游离时较模糊,特别是切口深、肥胖以及显露不易等情况的患者,在进行结扎、游离和胆囊管切断时,非常容易对肝总管或胆总管造成损伤,尤其是胆囊萎缩、胆囊炎粘连较严重、胆囊管变异、胆囊管过长或过短和胆总管并行粘连等情况时,使得手术极易给肝总管或胆总管带来损伤;并且在手术中,若过度牵拉胆囊管,极易导致被血管钳钳住的胆总管侧壁出现胆汁漏、损伤或术后胆道狭窄;此外若出现发生误切肝总管或胆总管,极难补救。逆行法的优点有:这种方法主要是从胆管的底部开始操作,循序渐进,使胆囊壁操作变得更加容易,并且有两次辨别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胆总管的优势,使术中发生出血或胆管受损等现象得到了控制,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缺点则主要有:由于在手术中未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当胆囊从肝床中分离出来时,其出血量被提高且胆囊也容易破裂,这就容易给其他组织造成污染;同时在分离胆囊颈后方时,要更加精确完成游离结扎,难度更大且容易发生出血;并且手术中需不停对胆囊进行牵拉挤压,这就容易使脓性胆汁、胆囊管内小结石进入到胆总管内,进而出现继发性感染或结石清理不彻底的情况。顺行法和逆行法结合优点有:首先通过顺行法将胆囊管结扎,有效避免了结石或胆囊内容物进入到胆囊管内,再通过逆行法将逐渐将胆囊剥离至胆囊管时,以标示线作为基础,更加容易辨识出变异的胆管和胆囊动脉,还能够防止对肝门部结构造成损伤;即使在手术中出现了肝管、胆囊动脉等误扎情况,也能够将结扎线拆除重新结扎,避免了不可挽回的损伤;此外,在对胆囊管进行游离后,可将结扎线下移,更加便于胆囊动脉的查找,进而准确切断、结扎。

总而言之,顺逆结合法集合了顺行法和逆行法所有的优势,并且手术中更加重视解剖仔细和显露,以标示线作为指引,根据胆囊壁进行手术,将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点发挥出来,使手术中,能够反复多次对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胆总管进行判断,避免了误伤现象的出现。此外,若手术操作人员非常熟练后,还能够有效控制手术实施时间,减少患者感染。由此可知,在实施开腹式胆囊切除手术中,顺逆结合法是一种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理想且手术时间可控制的手术方法。

临床医学论文 篇9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人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

1.2.2试验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的可能诱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等;

(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最好研究依据;

(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病人的处理;

(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效果及评价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并针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

1.2.4统计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的成绩分别为(76.2±5.7)、(75.3±6.2)和(71.8±5.3);试验组学生的这三项成绩分别为(78.4±6.3)、(88.5±7.1)和(91.2±4.5),对照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成绩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消化内科实习期间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度等方面肯定率分别为85.71%、100%、78.57%、89.29%和96.43%,均高于对照组的57.14%、53.57%、53.57、50.0%和6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可以将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那么如何将这一临床医学新思维贯穿到临床医学教育中,成为了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消化内科教研组带教老师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如:追踪最新消化内科的临床研究结果;讲解疾病以病人为中心;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需找解决问题的客观证据、总结经验等能力;教授文献检索和追踪最新研究证据的技巧等。本文观察了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两种授课理念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在病案分析方面,反映了通过循证医学模式的实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试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逊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肯定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率,且对自身在医患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方面进步的满意程度高于传统教法组,说明循证医学带教法更有益于学生进步和后续职业发展。总之,研究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带教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