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美食文化论文精选10篇正文

《美食文化论文精选10篇》

时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美食文化论文精选10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食文化论文 篇1

对于意大利人而言,一天中真正的正餐是晚餐,通常意大利人都会选择同家人一块享用,意大利人吃晚餐普遍较晚。这是由于意大利地处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夏季气候非常炎热,人们在酷热的环境中很难有食欲去好好享受一天中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餐。待晚上7点之后,太阳逐渐西沉,空气也变得清爽凉快,人们才愿意来享用晚餐。这也是地中海地区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晚饭时间偏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式晚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需时间很长,一顿晚餐一般耗时3~4个小时,这与中式晚餐有明显的区别。观察意大利的用餐习惯颇有意思。一次完整的意大利式晚餐通常包括以下几道菜:1.前菜(开胃菜)。用来激发人的食欲,品种丰富多样,除了具有各地物产特色的沙拉以外,比较著名的前菜还有Meloneconprosciutto(蜜瓜火腿),将火腿切薄片卷在蜜瓜上同食。2.第一道菜。一般是各种米面类菜肴,如Spaghetti、Tagliatelle等各种意面,各种意粉和米饭。在第一道菜上意大利南北也略有差异,北方米面均有,而南方则是对面情有独钟,也更青睐植物类酱汁。如由大量新鲜剁碎的罗勒加上薄荷叶、碎松仁和特级初榨橄榄油拌匀制成的青酱,天然清新,浓香扑鼻,味道浓郁。3.第二道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西餐的主菜。意大利的主菜通常分量较大。在吃什么的选择上,南北的差异也比较大:北方以畜类和禽类为主,如著名的佛罗伦萨牛排,每份牛排至少重1千克,需要煎制约20分钟。做好后的牛排表面呈深褐色,焦香四溢,但切开后,内部仍是肉汁丰腴,鲜美可口。南方的人们似乎对这种浓郁的口感并不感冒,他们更喜欢清淡而原本的味道。在食材选择上,他们也更愿意选择海鲜。4.甜点。一般是冰淇淋、各类蛋糕或水果等。在吃完甜点之后,喝一杯Espresso浓缩咖啡,一次意大利晚餐就结束了。而中国饮食严格遵循一日三餐制,早中晚餐在一天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比较均衡。早餐在七点半左右开始,样式丰富,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特色早餐,如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桂林米粉等。而中国的正餐品类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作为正餐范畴内的中餐,不像意大利采取分餐制,而是采取共餐制,菜肴也没有明显的前菜、头盘、主菜之类的区别。

二、中意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地形地貌层面意大利北至北纬47°,南至北纬36°,西至东经6.7°,东至东经18.5°,地处欧洲南部,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挡住来自北欧地区的寒风,加上整个亚平宁半岛深深地嵌入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比同纬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温暖。亚平宁山脉北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接,从中部纵贯整个意大利,给意大利带来丰富的地形环境。在意大利东北部,由波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巨大的波河—威尼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为意大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意大利的东部海岸地区地形以山区和峭壁海岸为主,以海产居多,有零星的果蔬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以平缓的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和地形均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各种果蔬,乳类、肉类产品和粮食作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较为寒冷,较少种植果蔬类作物。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南北作物的交汇地带,南北方的各类作物均有种植,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南方大部地区果蔬品种非常丰富,但由于地形复杂和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畜牧业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存在。广袤的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等原因,农作物品种较单一,以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较低,仅是自给自足水平,但畜牧业比较发达,各类牛羊肉和乳制品产量都很大,当地人也都以乳肉作为主要食物。

(二)气候层面意大利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湿润副热带气候,如都灵、米兰及博洛尼亚等地,特点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沿海地区及佛罗伦萨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日间气温常超过35℃且昼夜温差很大,冬季温暖多雨,气候温和。如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冬季日均最低气温为12℃,日均最高温为17℃,气候宜人,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这也是意大利南方人食用果蔬量明显比北方人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农产品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积累,所以意大利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风味十足,这也是意大利饮食更偏爱使用各类未经深加工的天然香料调味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气候种类多样。东北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多积雪,日均积温低,作物生长时间长而品质高。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虽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年均气温比东北地区高,受太平洋夏季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水热条件适合多数农作物生长。秦淮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降水都比较温和,良好的降水光照条件是南方种植业发达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少,冬季被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凛冽干燥的北风持续整个冬季,而地区则是高山高原气候,终年低温少雨,上述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物产层面意大利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受历史上的数个统治民族的影响。这些民族带来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把他们的特色食材带到意大利种植、培育。因此,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产出的各种食材,有不少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就整体来说,意大利的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各大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特产也不尽相同。北部如皮埃蒙特大区、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就以出产优质的小麦、玉米和葡萄为主。中部偏北地区如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托斯卡纳大区则有着极为发达的畜牧业和大片的果园、葡萄园,为全意大利甚至世界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如以帕尔玛火腿为代表的肉制品和托斯卡纳地区的特色红酒等。以罗马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则是意大利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橄榄的种植也从此开始。如拉齐奥大区,用于制作各种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粉的杜林小麦大半产自此处。在自然风光秀丽的南方,地中海气候赋予这块土地充分的日照和剧烈的日夜温差,果蔬农产品就成了南方农产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意大利南部大量出产的果蔬主要有:1.番茄,以个大、味浓、鲜甜可口而闻名;2.葡萄,南部产区出产的葡萄酒口感锐利,偏涩,别有一番风味;3.柠檬,在意大利除了调味之外,还被拿来酿制成独特的烈酒———柠檬酒,它口感甜中带辣,香味馥郁久久不散,深受意大利人喜爱。南部的渔业在意大利举足轻重,在全国鱼类供应中占了大半。意大利国土面积较小,各地出产的各种食材都能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差异大,各地物产差别较大,饮食多以当地或附近的食材为主。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肉类是以牛羊为主,各种奶制品也较多;由于气候所限,北方出产的蔬菜种类较少,以耐寒耐旱蔬菜为主。在沿河沿海地区,各种水产被广泛地食用。中国南方地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在全国范围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根据记载,在中国有约600种被食用的蔬菜,其中大半均在南方种植,除此之外,如芒果、百香果、山竹等热带水果也是南方独有。

(四)人文历史层面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而意大利的饮食观念是天然新鲜和原汁原味。中国饮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 “ 在调味时强调五味的调和,在食材的选择上追求温寒搭配、多种多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各种食材巧妙搭配,成为一道道驰名中外的中国名菜。而饮食文化也融合进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更发展出了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由于在文明发源之时,自然资源不甚丰富,人们必须努力探索、开发自然以获取发展的资本。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和独立自主、互不干涉的思想深入到了西方哲学中。意大利饮食也与其他西方饮食一样,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每天的饮食只要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满足一天的消耗,能保持身体健康即可,对食物的口味和样子并不过分追求。“独立、分别”的思维也深深地融入了意大利的饮食中。在意大利的菜谱中,除了汤类和酱汁,各种食材基本都是分开烹饪,互不相干,即便有搭配也都是在盘中。在用餐时也实行分餐制,体现了个人的独立自主。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吃”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三、结论

饮食文化论文 篇2

1.1.1通过协会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烹饪协会苏秋成认为当今的饮食文化界已经比较重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但是中餐要想走向世界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烹饪大师、湖南省人大代表许菊云提出了关于高度重视中国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议案,引起了全国人大和文化部的重视。据了解,非遗保护的对象通常分为若干专项,餐饮属于传统手工艺类。2009年,许菊云再次提出议案,提请有关主管部门重视挖掘和保护饮食类非遗文化体系,并建议在国家非遗名录中开辟饮食类的专项类别。为了保护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企业、传承和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推动饮食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知名饮食企业在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系列活动中设立了中国饮食文化专项展区,一批部级非遗项目和老字号饮食企业参展,并引发了社会关注。随着多项饮食类部级非遗项目的积极申报,将出现更多的饮食类非遗项目,会有更多的老字号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餐饮协会乔杰建议把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和文字整理成册,并重点研究流传下来的菜谱。中国烹饪协会冯援恩认为除了研究文献,还要多项目、多渠道、多层次保护并发扬中国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设企业文化和培育区域品牌文化[3]。1.1.2政府扶持饮食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现阶段,国家重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在政策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地方和民族特色开发了很多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文化类产品。比如郫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抢救和保护郫县豆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对郫县豆瓣工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建档等;保护掌握郫县豆瓣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提供传承条件、选派年轻学徒;支持栽种原料以保证生产需求[4]。

2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2.1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2.1.1建立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必要性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那些依靠口传身授来传承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绝迹,大量有价值的珍贵实物被逐渐毁弃。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博物馆则可 由于博物馆具备相对完善的保管和展示条件,能够入藏博物馆是较好的保管珍贵文物的方式。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博物馆经历了保护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无形文物三个阶段,其中,人类及人类环境的非物质证据即无形文物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应该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将其展示给社会公众,要义不容辞地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担负起责任[5]。2.1.2博物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势博物馆都有征集、保护、整理文物的配套固定程序,同时也具备较完善的硬件设施,应当利用博物馆的这些优势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民俗类博物馆可以通过与同行交流合作、合作办展的形式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展示出来,更好、更专业地做好保护“非遗”的工作[6]。2.1.3博物馆展示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有一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有些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则已经消亡。博物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各种民俗艺术、工艺流程、传承人技艺、民间民俗活动资源通过各种保护和展陈手段记录并展示出来,传之后世。目前已建或在建的一些饮食类博物馆保存和宣传了非遗的历史文化,努力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教育宗旨。由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的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由保宁醋公司投建的保宁醋博物馆,位于郫县古城镇的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成都川菜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种饮食文化活动并重新上演了满汉全席的香港人类饮食博物馆,这些行业博物馆给我们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回顾历史并体会更多东西。这些饮食类博物馆再现了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人物和场景,各种反映传统文化的照片和资料被制作成文字、图片、图表版面,结合实物被展示出来,再现了饮食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民风,通过博物馆展示这种拾遗补珍、珍藏见证的方式来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消亡的遗憾。

2.2通过节庆和传媒宣传展示饮食类非遗文化

现在,各级政府对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比较重视,也会组织饮食类非遗项目通过参加、组织节庆活动和借助传媒宣传来增强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非遗项目积极配合各种节庆活动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现场展示宣传了先市酱油的传统酿制技艺,社会反响较好。参加中国农产品展示会、中国商标节、西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也是提升非遗项目社会认知度的好办法。此外,很多非遗项目还借助互联网、传统纸媒、广播电视来宣传自己,2012年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中就曾播出了“中国四大名醋专场节目”,节目中保宁醋企业介绍了我国传统酿醋工艺和食醋的发展历史,宣传食醋的辨别知识,显著提升了保宁醋的社会认知度。

2.3开发饮食类非遗文化旅游项目

一些非遗项目根据本地域的文化情况,结合旅游资源打造新型文化旅游项目,他们还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来展示独特的加工工艺、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公众认知度。山西老陈醋的东湖醋园开发旅游项目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先市酱油厂与旅行社合作,组织游客免费参观传统酱油酿造作坊和酿制技艺现场。建议进一步研究非遗项目自然、人文和地理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进行商标、文化保护,实现相互促进、双重保护,提升非遗的品牌价值。

3鼓励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全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但随着生存环境逐渐改变,一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优势,文化特性也逐渐消失,还有的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濒临灭绝。只有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现代化转型,使其贴近、适应现代生活,才能将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研究和利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经济目的,也是为了在挖掘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同时更有效地对它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使二者形成良性的循环。开发传统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项目,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也很有教育意义,既能满足游客旅游目的和文化需要,又能提升游客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游客在游玩、观赏时感受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进程破坏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农业文明,但这不意味着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全对立,而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把文化和经济结合在了一起。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饮食类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的运营灵活性和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结语

饮食文化论文 篇3

一、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地均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如皋地区140多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20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南通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专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影响深远。如今南通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皋的长寿宴多次在国内外养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奖,“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如皋萝卜皮、如式香肠、肉松等长寿食品已经畅销全国。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4.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篇4

关键词:《金瓶梅》;《红楼梦》;饮食文化

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百态,书中直言不讳地描写了人们种种欲望,食欲则是种种欲望中的一类,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第九)小说的每回之中几乎都有饮食场面的描写,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离不开吃饭喝酒,据统计,小说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00多种。无独有偶,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在吃上大做文章,从回目上来看,《红楼梦》书中与饮食有关的就有十三回之多,而出现的食物也多达180多种。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在饮食描写方面的比较

(一)二者的相同点

从整体上看,这些饮食场面的描写有很多共性。

首先是食物原材料广泛。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山珍海味,无论是五谷蔬菜还是时令鲜果,我们都可以在西门家和贾府的餐桌上见到。大运河的开通,产于南北方的食物原料能够快速传递,如书中多次出现的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同样经常在宴饮时和喝到的金华酒,也是原产于浙江金华的,而这 再看贾府的饮食,在用料上更为讲究,府里单单是用的各种米,提到的就达十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姐介绍的“茄”,竟要用好几只鸡来配,更别提日常饮食的奢侈程度了。

其次是烹饪技法全面。烹调技艺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基本上和现代的烹饪技法一样。炖、烧、烤、蒸、炒、煎、燎、摊、煮、炮、卤、熬、腊、腌、糟、烹、拌、熏等这些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烹饪方式,在两部书中均有提到。而《金瓶梅》中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的技巧和《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鳖”,每次被津津乐道地提起,没有人不啧啧称奇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但毕竟这两部书无论是从时代、地域还是家庭背景来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表现在饮食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两部小说中都有描写的螃蟹宴为例,《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说的是重阳节令,西门庆全家人饮酒赏,先将大盘大碗嘎饭摆将上来,众人吃了一会,最后才拿上酿螃蟹,吴大舅一个劲的感叹螃蟹好吃,就没有了。再看《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同样是赏菊吃蟹,但是作者先是在前一回交待了缘由,大观园里姐妹们起了海棠诗社,史湘云做东,宝钗家当铺伙计送来的螃� 之后又用一回多的篇幅详细地写了贾母与众人吃螃� 众人吃完螃蟹后,用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宝玉和众姐妹写了诗,宝、黛、钗三人还做了螃蟹诗。吴大舅五十多岁,不知螃蟹如此好吃,而贾府里的螃蟹宴,贾母和凤姐都领着一群丫鬟来凑热闹,对于它的吃法、性寒、除腥方法一清二楚,酒足饭饱之余甚至写上一两首咏蟹诗,这确实是不小的差异。

因为吃贯穿着这两部书的始终,所以宴会成了一个表现饮食的重要场合。而这两部书在描写宴会场景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金瓶梅》中频繁出现的宴会描写场景,虽然有不少精彩之处,但从整体来看,情节比较粗糙,大宴小宴周而复始的频繁出现,几乎每一次宴会描写都出现大量韵文,层层渲染,处处夸饰,竭尽铺张之能事。

我们不难看出,《金瓶梅》中大大小小随时而起的宴会,难于胜数,其间处处表现出一种世俗的特质,一系列没完没了的闹事和家庭吵闹,伴随着弹唱、玩笑、性的谈话,气氛热闹而喧嚣,每一次都是“说不尽歌喉婉转,舞态编趾;酒若波流,肴如山叠”(第32回)。一些本该悲戚沉寂的事,也常常被描绘得热闹喧嚣,就全书的宴会描写来看,大肆铺排,并没有丝毫“盛极而衰”意味的存在,最后意蕴的直接表达显然缺乏艺术的铺垫,更多展现的却是世俗享受的。

而《红楼梦》则有意识地摒弃了以诗词概括宴会场面的习惯,开始自觉地运用意境创造的诗歌艺术手法于宴会描写,从而使宴会描写具有浓郁的境界感、抒情性与韵味性,提高了叙述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效果。

二、《金瓶梅》与《红楼梦》饮食描写不同的原因

(一)雅俗的分歧

曹雪芹虽一生潦倒,但毕竟是大家族之后,所写的饮食是华贵的;而《金瓶梅》所反映的饮食则充满了市井气息,作者也有可能是市民阶层的人。

《金瓶梅》描写的西门家,是靠开生药铺子起家,尽管西门庆后来做了个金吾卫副千户,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靠着各种生意维持日常生活,提供银子让他在官场左右逢源,所以西门庆家的日常,以饮食为例,处处表现着以明末市民阶层为代表的俗文化,《金瓶梅》里惯常出现的菜品,都是鸭蛋虾米、排骨烧鸡之类的寻常菜色,老百姓们再穷,逢年过节时总尝过。

相比较之下,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贵族,祖上是开国功臣,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之后,更是皇亲国戚,府里的大小事务极为讲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们看到大观园里面景色清丽,典雅精致,反映到饮食方面,就是一个“雅”字。不仅对美食,就是就餐用具,陈设布置,就餐环境也有极大的学问,贾府摆螃蟹宴要在藕香榭,为了边吃边赏花,中秋节家宴,摆在山上敞厅,为了赏月。处处讲究文人雅趣,在这里吃只是一个由头。

(二)地域性的差异

《金瓶梅》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清河县,是一个北方县城,《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无年代地点可考,是一座南方城市无误,地域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二者饮食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便这两部书中对南北方的菜肴都有所涉及,但却是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金瓶梅》的取材脱胎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豪爽、忠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形象。《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挨打后,最想吃“小荷叶小莲蓬儿的汤”,也就是今天的莼菜羹,是典型的南方的最家常的食物,贾府的庄子上每年收租和平日里吃的主食,全都是各种米饭,而不是北方的馒头。从这些日常食物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对一方水土人民饮食的影响,由此造成了两部小说截然不同的南北方饮食习惯。

(三)写作手法的不同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所写的人情世俗,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不带任何理想色彩,如实地描写现实人生,所以虽读起来不具有吸引力,确是最真实的生活。更何况在《金瓶梅》里大部分的“吃”,是为故事情节做铺垫,“酒是色媒人”,西门庆每次和不同的女人勾搭,都会有一桌精美的酒菜给二人助兴;为了巴结权贵,西门庆不仅用钱行贿,还用酒菜珍馐使达官贵人们满意;作为一个商人,每次谈生意也免不了一顿酒菜来叙叙情。总之,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为了达到目的,才是主要的。

《红楼梦》中的食物详略得当,曹雪芹从一开始虚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地点,读者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期待,小说中有太多的虚写,当然就包括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理需求而刻意为之的编造的各种高雅的菜肴。《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和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性格相关联,成为了构成小说本身的一部分。为了故事读起来具有吸引力,免不了会有夸大事实的描写,为了吃起来好看,免不了会有故意为之之嫌。

总之,《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由于作者的不同人生际遇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造成了其在饮食描写方面的差别,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7.

饮食文化论文 篇5

论文摘要:沁水城东节日饮食语汇中蕴涵着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信息,具体反映在米食品、玉米食品、面食品和节日蔬菜等四个方面。

沁水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邻高平、晋城,西接翼城,南邻阳城,北接长子、安泽、浮山等县。沁水方言内部较为复杂,其中城关以东属晋语上党片,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由于城东与城西历史上分属两个县区,因此它们的饮食尤其是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各自的方言语汇中也能够反映出来。本文仅讨论城东节日饮食的语汇文化信息。文中加下划线的字为同音字。

沁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当地主产谷物杂粮,但生存在此地的民众,世代相承,制作了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节日饮食尤为精致和讲究。

一、米食品

沁水常吃的米有三种。第一种是谷米,也就是小米,当地称为米。这种米的产量大,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粮食。第二种是软米,极富戮性。第三种是黍米,米质发甜,用于替代白面来蒸摸摸。后两种米产量都比较小,一般在特殊的节日才能食用。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米在节日中的运用来进行分析。

1.小米是沁水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为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种非常丰富,但在节日中食用的却很少。因为节日饮食一般不同于日常饮食,在节日里,总要吃一些稀罕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炒米羹”,炒米羹是把小米炒成半熟,再放人杂面(豆面、玉米面两样和起来的面)做成的面条,当地称为“棋”,熬制而成。据当地人讲,这一天做出来的“炒米羹”是一年中最香的。从当地的熟语“老婆怕炒吃,汉们男对白买吃”中可见,“炒米羹”是一种奢侈品。

小米的另一种吃法是将小米磨成米面,发酵后在特制崖子上摊成米面煎饼,这种“煎饼”的造形特别,形圆、边厚、肚鼓,在三月三“蚕姑姑节”食用,因为煎饼采用的是发面,所以吃煎饼蕴含着“希望蚕姑姑蚕发的又肥又大”的美好寓意。在粮食丰收后的九月初九,人们也吃煎饼,同样取其“发面”之意。“九月九,家家有”表明了家家此时都有充足的粮食。把小米磨成米面的吃法是比较浪费粮食的,所以当地有句熟语“家有千万,小米不敢捣烂”。

2.软米在当地产量小,并且口味比小米好,因此日常生活中难得吃上软米饭,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到。软米做成的食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稀粥”是当地人的一种日常饮食,它比一般的稀饭要稠很多,可以用平面铁铲盛起来。但是平时用小米熬制而成的称为“稀粥”,在腊八节才用软米熬制,称为“软米饭”。在熬制软米饭时往往放入花生、南瓜、各种豆子等作为辅料,这种“软米饭”味道香甜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喜爱吃的一种食物。春节早晨也吃“软米饭”,但它在除夕午夜就开始熬制,直到凌晨五点左右,熬制的时间相当长,这样做成的“软米饭”勃性大,口感好,寓意着全家成员之间甜美、融合。

软米浸泡后包成的粽子,称为“粽”。沁水产柿子,所以在粽子中通常要加人柿子晒干后称为“柿屹挛”的作为辅料,有的加人蔓氰这是元宵节端午节的一种食品。在近20年里出现了用江米包的粽子,才有了“软米粽”和“江米粽”的区别。据老辈人讲,在元宵节食用“粽”,是为了替代元宵,同时在正月十六为刚出嫁的姑娘“送十六”也要有“粽”,象征着姑娘在婆婆家的生活和睦美满。

软米还可以磨成软米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日,民间有句俗话“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这说的是灶王爷在一年中离家上天和各路神仙聚会的时间。当地人用软米面在鹰上烙一个饼,称为“炉廖”,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干粮,正月初一灶王爷回来后,全家人每人吃一块“炉鹰”,预示着团圆、吉利,所以“炉厦”又称为“全家饼。

腊月二十三,当地人还要用软米面做一种叫“软陀”的食物,先把软米面蒸熟,然后中间包上豆馅,在崖上焙成金黄色。“软花”用于灶王爷上天前在家里的供品,人们希望用软米花粘住灶王爷的嘴,在上天开会时不要把家里不愉快的事情张扬出去。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其中也表达出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

3.黍米是一种口感发甜的米。由于黍在当地的产量很小,种植黍主要是用黍杆来做答帚。黍米只能磨成米面食用。由于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小麦产量很少,所以春节期间,通常用黍米面替代白面蒸摸摸,称为“黍米面摸摸”,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在清明节也把“黍米面摸摸”作为上坟祭祖的供品。

二、玉米食品

玉米也称为“玉菱”,是沁水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地人可以用玉米做出多种美味食品。

1.“懒懒”和炒玉米。二月二是中国传统的“龙抬头’旧。这一天,当地人习惯吃“五豆”,这里的“五”表示数量多。前一天,把玉米、可豆、小豆、蔓豆、花生等放人锅内长时间熬制成糊状,称为“懒懒”。当天用“逾懒”去祭祀山神,同时将“懒地”挂在山神庙和路旁的屹针上,让过往的麻雀、老鼠食用。这个活动有两重寓意在其中:一是“送懒”,表示春耕即将开始,希望把冬天里的墉懒送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二是“送食物”,希望山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也希望麻雀、老鼠能够饱餐,在春种后不要祸害地里的种子。当地儿歌“二月二,拍瓦喳,老鼠出来没爪爪,雀儿出来没尾巴”也可

农历十一月最后一天是当地人庆祝丰收的日子。这天下午,当地人要“吃炒”,即炒玉米、炒花生、炒豆子等,以炒玉米为主。玉米在炒制过程中会开花,这象征着今年的生活富足,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同时当地

2.仓疙瘩、仓窝窝和窝窝。当地玉米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节日里,用玉米面做出的食品较平时要精致。

当地的正月十九是“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是“老添仓”,这两个节日表示春种开始了,希望这一年里有好的年景,能够把粮仓添满。这两个节日里都要吃玉米面做成的食物。“小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疙瘩,称为“仓疙瘩”,在玉米面里加人煮熟的南瓜和豆子,团成椭圆形,然后蒸熟。“老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窝窝,称为“仓窝窝”,原料与“仓疙瘩”相同,但形状不同,“仓窝窝”的形状类似锥形。制作时,在一个大窝窝上扎十二个坑,一个坑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蒸熟后看哪个坑里有水,表示今年哪个月即将有雨。很显然这具有占卜色彩。因为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靠天吃饭,所以当地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预测一年里是否能够风调雨顺。 二月二也要用玉米面蒸窝窝头,称为“窝窝”,这里的“窝窝”是单纯用玉米面做的。家中有男孩子的,要蒸一个砚台形状的面食,上面放有笔墨,希望男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家中有女孩子的,要蒸一个针线篮形状的面食,里面还放有线蛋儿、剪刀等物品,希望女孩子在针线活上能心灵手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男孩女孩寄予的不同的希望。

玉米面发酵后,做成饼形,放在廖上烤成金黄,称为“花”,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供品。

三、白面食品

沁水县属于山区,气候不易于种植小麦。小麦的种植集中在能够灌溉的地区,同时产量也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白面食品的。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以白面食品为主,但是一些节日的饮食习惯仍然传承下来。

1.白面蒸食。当地的白面蒸食非常丰富,大多带有面塑性质,并且多用于节日的供品。在腊月里,要蒸许多面塑食品,用于春节的供品。这些食品放置的位置很有讲究。“鸡”放在窗台上,取鸡叫人起床中的“起”之意,希望家人早早发家致富;“鱼”放在水缸旁边和床上,表示年年有余;“狗”和“兔”要放在门上,谚语“狗撵兔,必定富”就表达了希望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猪”和“羊”分别放置在庭院的东面和西面,预示全家人一年平平安安。“高”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糕”不同,是由两个摸摸叠加起来,上面加一个称为“石榴”的面食,作为灶王爷的供品,象征日子过得节节高。养蚕人家还要蒸“猫”,希望“蚕姑姑蚕”不被老鼠祸害。

春节里,家家要蒸“人口摸”“人口兔”,数量要比家庭实际人口多一个,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并且要求每人必须吃掉属于自己的一个。在“人口摸”中还要加入一枚钱,谁吃到这枚钱就预示着谁在这一年有好的运气。“人口兔”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明火里烧烤后才吃,表示消除一年里的灾难。同时,晚辈要给长辈蒸有枣装饰的摸摸,称为“大枣花”,一个一般重达一市斤。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希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

六月六晚辈要给长辈“望夏”,蒸一种叫“福屹转”的食品,就是用一斤面做成长条形,然后在顶部扭一下。希望长辈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夏天。

七月十五蒸装饰有麦穗、谷穗形状的面食,有的还放几颗黄豆,称为“豆积亚、麦积积”。蒸人形面食,称为“打雀娃娃”。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这些面食放置在庄稼地和菜地里,作为供品,表达了当地人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和盼望丰收的愿望。

2.白面烤食。当地 “锅盔”是用鸡蛋和面和起来,撰成饼形,放入锅内(锅里预先准备好大小均匀的石头,面放在锅内的石头上)进行烘烤而成。

3,白面煮食。除夕,当地人吃“扯面”,寓意着全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特别之处是:吃“扯面”时要将做好的面条剩下一些,即使是吃完了,也要重新做一点,放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面,象征年年有余。

“扁食饺子”是中国北方过春节传统的食物,当地除了春节吃饺子,在八月十五、十月初十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在当地不仅有团圆之意,还象征着钱财。当地人认为“扁食”形似元宝,吃“扁食”就是挣元宝。十月初十还要做“实心扁食”,就是不包馅的饺子,用于供品。表达出人们祈求人无灾难、天无灾情的愿望。

四、节日蔬菜

饮食文化论文 篇6

1.1西方人的饮食更加关注营养与生存

英美人注重食物吃下去后能够使身体保持健康结实,能够抵挡疾病的侵袭,而对食物其他的方面考虑得不多。尽管所吃食物的口味一成不变,但是西方人 换言之,西方人对于食物尤其关注是否具有搭配的营养成分,以及自身能否充分吸收。在西方烹调中处处可见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的现象,例如:开胃冷酒冰镇后还要在其中加入冰块,饮后舌表面的味觉神经的灵敏度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不能分辨饮食的味道;食用的牛排往往要求三分熟甚至还带着血;白水煮土豆等等。西方人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味精没有营养而且还有副作用;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白菜、洋葱、西兰花等蔬菜。

1.2中国人的饮食更加追求美味和享受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饮食方面追求的是“民以食为天,食 在中国的烹调中味道是其所追求的最高准则。中国人认为,“吃”绝不仅仅为了吃饱、有营养,有的时候在“美味”食物的诱惑面前,即使吃饱了还要接着吃点,主要是为了尽情地追求味觉的享受。虽然中国人非常讲究食补、食疗,主张利用合适的饮食来达到滋补养生的目的,但烹调的第一要求还是美味,因此中国饮食存在的最大弱点便是营养问题。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分析

2.1在饮食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不管是私人或家庭聚会吃饭,还是因为公务、商务、婚礼等而举办的宴席,大家都围坐在一张圆桌前,这可以从形式上营造一种礼貌、团结、共享乐趣的氛围。而放在圆桌上的佳肴美味,既供一桌人欣赏品尝,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席间,人们相互敬酒、让菜,人与人之间相互体现了礼让、尊重的美好品德。这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以及普遍追求“大团圆”的心态。而在西方的宴会上,尽管食品和酒很重要,但是主要还是作为陪衬。举行宴会的核心是交际,在席间通过主客之间的交谈,达到增进友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存在的更为明显的差异是,西方一般习惯于自助餐,即陈列出所有的食物,以便于大家各取所需,而且吃饭时也没有固定的位子,主客人可以自由走动,这样方便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感情,这也是西方人尊重自我、尊重个性的表现。综上所述,增进友谊、交流情感是中西方宴会共同的目的,其中的差别只是中式宴会体现更多的是全体宾客的友谊,而西方宴会体现出的交谊更多的是在个别如相邻宾客之间。

(1)中国人强调和谐,注重和合与整体。

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和”与“合”的境界,体现到烹饪方面则为调和“五味”,在食物烹制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料自然味道的同时,遵循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调和“五味”,从而达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因此,中国菜在烹制时都要选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同时选取多种调料来进行调和。因此,中国饮食往往以其味美而独具魅力。

(2)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个性与分别。

中西饮食文化的特征明显的差异是中国重“和合”,而西方重“分别”。在西餐中,正菜的各种原料互不关联,通俗地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烹制时绝不相互搭配或与其他原料搭配,即使有搭配,也只体现在盘子中。例如:“土豆烧牛肉”这道菜,不是在一锅中烹制土豆和牛肉,而是牛肉烧好后再搭配煮熟的土豆。这充分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2.2在饮食对象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菜肴主要用来充饥,因此往往是大块吃肉、整块吃鸡,而中国往往随意性地使用烹调原料,在西方人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原料,在中国可能都是极好的;西方厨师觉得没有办法处理的原料,而在中国厨师的手中却具有神奇的功用。西方人更重视合理地搭配营养,如他们的罐头、快餐等食品,尽管都是一成不变的口味,但是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节省时间,所以西方人往往拥有比中国人普遍健壮的身体,个高、腿长、肩宽,肌肉发达。因此,针对具有明显差异的西方饮食对象,有 除此之外,中国人一般是一日两餐或三餐,而西方人一般是一日多餐。

(1)西方坚持科学规范地进行烹调。

西方在菜谱中都以“克”进行原料计量,而且他们往往喜欢带着菜谱去买菜、烹饪菜肴。但是在复杂的工序面前,他们常常是无能为力,这直接致使西餐缺乏特色。例如:肯德基在烹制炸鸡时,不但要依据配方进行配料,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规范控制油温和炸鸡的时间。因此,肯德基在全世界的味道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烹调的规范还要求配料的准确、添加调料时要以克计、烹调的时间要以秒计。因为西方过于强调规范化地制作菜肴,导致烹调变成一种机械性的工作,从而连机器人都可以代劳。

(2)中国推崇烹调的随意与特色。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烹调不讲究精确和规范化,反而显得很随意。在中国的菜谱中,对于菜肴原材料的准备量、添加调料的量常常描述得非常模糊,一般都表述为“少许”、“半碗”、“一汤匙”等等,而究竟是多大的汤匙和碗,“少许”的量究竟是多少,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中国的烹调中,各大菜系的特色和风味都是不同的,哪怕是一个菜系里的同一菜品,也会由于不同厨师的爱好特点,而选择不同的配菜和调料。甚至于一名厨师烹制同一菜品,也往往会根据季节、场合的不同,用餐人不同的身份、口味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中国烹调的这种随意性的特点,使中式菜肴的菜式丰富多彩。

2.3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在烹饪的过程中,喜欢添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其作用是消脂、杀菌、刺激食欲、促进消化等;西方人在进行烹饪时不喜欢添加味精,主要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地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国人大多喜欢每天出去购买新鲜的食材进行烹饪,而西方人常常是一周内一次性地把食品购全存放在冰箱里,每天就是吃冷冻食品,而且所吃的罐头以及腌制品的数量分别8倍和6倍于中国人所吃的数量,而这些罐头以及腌制品较多地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等,往往不利于身体健康。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人每天吃的蔬菜要远远多于西方人,而西方人每天吃掉大量的蛋白质食品,反而由于食用纤维素太少而影响肠胃的功能,因此与中国人相比,他们的消化系统患病、患癌的比例要高得多;中国人往往相对地吃粗粮,而西方人常常喜欢吃精面粉等细粮,实际情况是,粗粮的营养物质多于细粮;中国人偏爱使用植物油烹饪菜肴,而西方人则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而且每天还摄入很多的黄油。

3结语

饮食文化论文 篇7

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地,是因为古代人们相信泰山是一座能够和上天直接对话的神圣之山。然而对于泰山人民来说,能否和上天对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山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物产资源、食品原料,凭此养育了无数的泰山人。人类生命的延续,饮食文化的创造,首先必须以物质、特别是食料为基础。以食料资源而论,泰山可谓风水宝地。仅以泰山特有的食品种类而言,就已经洋洋大观。“泰山三美”的白菜、豆腐、水,早已闻名遐迩。泰山赤鳞鱼,以稀珍见称,被列为八珍之品。汶河黄鱼、果子狸、山鸡、山蝎、野兔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鹿角菜、松莪、山豆苗、珊瑚菜、薄荷、藿香、灰树花、香椿芽、芹菜等佳蔬,不胜枚举。更有灵芝、穿山龙、茯苓、四叶人参、黄芪、枸杞、松子仁等药膳食疗之品,自古被视为珍物。尽管其中有一些食材在今天已被列为保护动物,而不允许用于烹制菜肴,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泰山饮食文化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泰岱地区,自古就是盛产大豆的地方,泰山人就地取材,巧运匠思,集众人之智慧,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泰山豆腐”,据当地民众传说,曾被当年前来封禅的秦始皇赐名为“神豆腐”。豆腐至今在当地可 泰山豆腐具有鲜嫩似乳、洁白如玉、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煮不老等特点,用以制肴,也别具特色。泰山饮食文化中以豆腐为主料创制的菜肴数以百计,著名的如“软炸豆腐”、“炸豆腐丸子”、“金银豆腐”、“朱砂豆腐”、“锅塌豆腐”等有口皆碑。颇具泰山特色的“豆腐宴”已成为泰山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令无数品食的旅游客人羡慕不已。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时鳞鱼、斑纹鱼。

《泰山药物志》记载“本品因螭头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产,鱼类中的稀世珍品,清代为宫廷“贡品”。赤鳞鱼生长于海拔270m至800m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一般长不足20cm,它与云南洱海的油鱼和弓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 赤鳞鱼形体虽小,但光彩熠熠,美丽动人。赤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味,营养价值高。以赤鳞鱼入菜,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龙凤宝珠汤”,喻赤鳞鱼为龙,鱼圆或肉 成品后色泽艳丽,口味清爽。常见名菜有干炸赤鳞鱼、清汆赤鳞鱼、凤尾赤鳞鱼等。泰山赤鳞鱼除了具有美味、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外,传统中� 用赤鳞鱼烹饪的菜肴,其珍贵自不待言,因此,被清宫列为贡品,入选“八珍”之品。汶河黄鱼,又名黄鲴鱼,系泰山水养育,乃赤鳞鱼之一脉,但其食味稍逊一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泰山脚下的朋友家里食过此鱼,并留诗为证:“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成为千古美谈。《泰安县志》云:“鱼肠肥曰鲴,此鱼腹多脂,又以色黄故曰黄鲴。”民间有“河中鲤,海中鲳,不如汶河的黄鲴香”之谚语,其珍美由此可见一斑。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文化正是有此得天独厚的特产资源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人文积累形成的,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泰山饮食文化得泰岱山水之灵气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泰山自古有“圣山神灵”之誉。然而,世代居住在泰山脚下的泰山人,既没有得到“神灵”的护佑,也不曾分享过“龙王”之恩赐。在广大泰山人民的心目中,泰岱山水之灵气,皆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泰山本身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给泰山人带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食料。甜美甘冽的泰山水,带着远古人类的文化气息,一直流淌至今。其实,泰山的所有物产,几乎都与泰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山泉水,据现代科学测定,属优质软水品类,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且含量与比例又极为合理。其中铁、锰含量少于0.05mg/L,硫酸盐32.2mg/L,氯化物20.96mg/L,硬度为5.44,比平原平均低4至5度,pH值6.5,比平原低1.3,富氧含量高于平原,为2.6mg/L,呈中性。是高氧、洁净、低硬度的优质矿泉水。正是这甘冽的泰山水,滋润着泰山的万物,也孕育了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泰山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泰山人自古以泰山物产为其生活和生命的依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出了豆腐、豆腐宴、素馔、药膳等美味,丰富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内涵。仅以豆腐而言,齐鲁大地豆腐生产几乎遍及每一乡镇,而其中以特色与品质来看,当首推“泰山豆腐”。据研究证明,泰山豆腐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得益于泰山那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所以,豆腐与水在当地被誉为美品,有谚云:“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具有浆细洁白,嫩而坚挺,富有弹性,味道醇美的优点。制豆腐所用之水,乃是从泰山流下的山泉水,经黑龙潭沉淀后流入城内,村民便取此佳泉而用以制豆腐。所以,黑龙潭附近的岱阳、灌庄、琵琶湾等地乡民所制作的豆腐品质最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泰山饮食文化正是得泰岱山水之灵气,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泰山,就没有了泰山水,也就缺少了大自然的灵气,也就没有了泰山人的创造,因而也就不会有泰山饮食文化的诞生。

三、泰山饮食文化融人文之精髓与神韵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文明的积累与化育,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更加文明,这就是文化成果。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正是融合了中华文明之精髓,汲取了人文之神韵,逐渐孕育而成的。

1.泰山自上古起,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据传,秦始皇以前已有72个帝王到泰山行封禅之礼。自秦至清朝,帝王来泰山或封禅或神祭者,更不计其数。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康熙、乾隆,无不兴师动众,前往泰山封禅或神祭。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在饮食上都以素斋而食,庞大的皇家队伍也要在封禅之前禁荤馔,不饮酒,皆行素食,以表示对泰山神灵及上帝天庭的虔诚之心。于是,帝王饮馔给泰山饮食文化以最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艺术的等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泰山饮食、特别是素馔烹饪技艺的发展。泰山特产的白菜、豆腐、水、珍蔬、香菌、野菜等素料不仅得到了利用,且声名也随之远播。在泰安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全国不久,便兴师动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当时人民历经战乱,生活非常清贫,泰山人无珍品贡奉,便用本地特产的“泰山豆腐”制成美味菜肴献于秦始皇。始皇品食后,觉得滑嫩鲜美,软而不烂,且洁白似玉,非同一般,非常高兴,因值封禅佳期,以为此乃上天赐予美味,故加封泰山豆腐为“神豆腐”。若按此推来,豆腐之制早于西汉淮南王。诚然,传说未必有据,更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佐证;但不能否认,民间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类似传说各地都有,如“杜康造酒,怀南(杜康之妹)制豆腐”等传说久传不衰,研究者不可不察。虽然传说未必可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山饮食文化由于帝王的封禅活动而使之得到了丰富发展。清朝的乾隆曾八次来泰山,六次登顶致祭,而且把泰山的赤鳞鱼、小白梨、红玉杏、肥城桃等列为贡品,封泰山牙枣、磨茄为御品。至于由此而留下的饮食轶闻传说趣话,更是丰富多彩。

2.泰山是一座宗教名山。

道教、佛教众教徒从很早以前便在山上建庙造观、设坛传教。尤其魏晋以来,佛教大行其道,泰山遂亦盛兴。教徒们受中原佛教徒的影响,大多素食斋饭,以山野菌蔬为其原料,泰山豆腐等也因此受宠。由于日渐积累,形成了素馔之独特风格。至晚清,许多道观中的素食已对香客、游人供应。其中以斗姥宫尼姑所制最为有名,风格细腻,清新淡雅,技法精到,被后世誉为素馔上品。而且,这些菜肴名字的本身就充满了文化艺术与宗教色彩,如“王母瑶池相会”、“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因为“斗姥宫”为佛道融合的宗教道场,故具有道佛文化的双重特色。据史料记载,佛家坐禅饮茶之风亦盛于泰山。唐代典籍《封氏闻见记》卷六载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之兴,肇始于禅僧,近人多有论证,而泰山作为发祥地之一,可谓功不可没。泰山素馔与饮茶皆受宗教影响而形成,充分彰显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多元化融为一体的特征。

3.泰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境。

文人墨客、游僧行者、达官贵族、富商巨贾,乃至于进山香客,无不慕名而来。孔子、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宋濂、徐霞客、袁枚、郭沫若等历史名人,皆游览过泰山,并有诗文传世。这些文化名人吃住在泰山,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例如冯玉祥曾驻军泰山,为“泰山煎饼”歌功颂德,为“泰山三美”大力宣扬,诗画文皆传于世。这种文化名人的影响和指点,

四、泰山饮食文化展现泰山人的聪慧才智

诚然,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有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有帝王文化、宗教教义、文人渲染等因素的影响,但其真正的直接创造者,毕竟还是泰山人民,尤其是历代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庖人厨者。他们虽名不见经传,甚至在从厨活动中倍受歧视,但无数的美馔佳肴,名点小吃,乃至华宴豪席,皆出自他们那双辛勤灵巧之手,把聪明才智凝集于那一盘一碗、一杯一盏之中,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烹调经验,形成了高超的烹技。南宋曾三异《因话录•绝艺》载:“蒋大防母夫人云:少日随亲谒泰山东岳,天下之精艺毕集。……又一庖人令一人袒背俯偻于地,以其背为刀几,取肉二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其背,无丝毫之伤。”说明至少在中国的两宋时候,泰山地区厨师的刀工技艺堪称绝响,数百年前已经用于“炫技”表演,令人叹服,较之今天厨师垫绸布切肉丝的表演略胜一筹。清帝乾隆曾多次到泰山,每次驾临,虽有行宫御厨治馔,但泰山厨师也曾多次烹治素馔进膳,清宫档案之“膳底档”有记录。泰山厨师不仅在自己的家乡苦练技艺,而且还远涉他乡,用其绝技为他人服务。据史料载,清朝年间济南的府衙、曲阜的孔府,皆有泰安的厨师,甚至许多烹饪原料也采购自泰山,因此使泰山的烹饪技艺得到了交流、融合与发展。泰山厨师在豆腐的烹饪上,尤其居功至伟。豆腐自古至今,从来就是平民之食,在许多地方,豆腐肴馔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但在泰山,情形却迥然不同。豆腐菜肴可以登上华宴,可以充供祭祀,而且几乎在所有的重大礼仪活动中豆腐肴馔是不可缺少的必备之品。泰山人就连新年初一早晨吃的“饺子”,都是用豆腐制馅包成的,借以祈求福(腐与福谐音)气与好运。充分展示了泰山厨师的聪明才智与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清人袁枚有云:“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当是泰山历代厨师创造豆腐美食的注脚。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篇8

关 键 词:《京华烟云》;《红楼梦》;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 ,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 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 《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 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 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 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

一、 历史背景

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 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背景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 命运更迭变迁的载体。《红楼梦》和《京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 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 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样的一个现 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真实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 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满清贵族地主 经济的落没景象,也代表着中国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1]73。这部作品淋漓尽致 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这部作品里流露出来。掩 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 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 红楼梦》的“近代版”[2]。《京华烟云》的整个故事就是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 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 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 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 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 的全景描写[1]73。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载体的话,那么《京华烟云》可以 说是林语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乱世与老庄的生活背 景有着相似之处。如何在一个时代中体现人与宇宙万物共同生存的价值,这就是作者一直想 要寻求的答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点燃了林语堂的爱国主义火种。他在给郁达夫的信中 坦露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动机:“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 ”[1]72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文中有多处反映,“不到山 河重光,誓不回家乡”。这是《京华烟云》结尾时军民所唱的一段歌词,也是林语堂写作时的 心声。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 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林语堂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把 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但作为一个作 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 这些就构成了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初衷。

二、 人物设置

《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 、《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 》体裁,也是故意如此”[3]273。

《京华烟云》人物众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 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 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 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 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3]273

对创作而言,《红楼梦》这部小说留给林语堂的记忆和表象,直接影响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审美 心理,进而影响到了《京华烟云》中两位主要女性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塑造。对于《京华烟云 》的主要女性形象姚木兰与姚莫愁的创作渊源,林语堂巧妙地借鉴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 塑造出了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将自己心目 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木兰。而作者笔下的姚莫愁这个人物形象则从《红楼梦》中 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作品中摒弃了薛宝钗性 格中伪善的一面,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这些 成为《京华烟云》中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创作最初的来源。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继承了史湘云性格中爽朗乐观、豁达大度的一面。面对生活的种种沉 浮,木兰始终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境,胸襟开阔又自然洒脱。木兰生性活泼,写起文章来才思 敏捷,在日常的谈吐之间,她又多诙谐风趣,对人对己都是不拘小节。人们常说人如其字,木兰 的字就像男人的字,“笔力遒健,不太像出诸女人之手。字有半寸多大,字体庄严大方,笔法奔 放,字与字间,时有连笔,足见写信人潇洒豪迈”[4]。

林语堂曾说:“发现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 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5] 从《京华烟云》的对话中便可知道,木兰是欣赏黛玉的,而莫愁刚好喜欢宝钗。《红楼梦》中 的薛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资质聪颖,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的一片 赞扬。宝钗的思想观念和举手投足均迎合封建时代大家闺秀的审美观念。莫愁在外形上和性 格上都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有相似之处,莫愁为人实际,性格稳健。莫愁在日常生活的为人 处事中总是大方得体,只在偶尔时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见地,若心里有什么喜欢的事情,在无法 抑制之下,也不过嘴角边流露一丝微笑而已,这些细节方面像极了宝钗。就像林语堂所说,木 兰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莫愁则愿意“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 。

三、 哲学精神

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要表达“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 学思想,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认为,《京华烟云》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主要创造了哪些艺术形 象,而在于传递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浮生若梦”[6]。这是林语堂赋予小说 的主旨。林语堂根据庄子的哲学精神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 恒的真谛。

在《红楼梦》中,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都有所反映,我们感觉到“红楼角色”与传统文化的关 系问题,即在“宝—黛—钗”三个主角身上看到了与“佛—道—儒”三种传统 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文化在贾宝玉那里反映的情况,宝玉最后看 透红尘俗世的纷繁,皈依佛门;道家文化在黛玉身上的反映,如道家讲求修养身心,由身及心, 林黛玉身体羸弱,因而心情欠佳,总是心怀悲戚,吟唱苦词;以及儒家文化在薛宝钗身上的反映 ,如宝钗重视传统的仕途观念,一直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而真正支配贾宝玉和林黛玉 二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则是由庄子所阐明的道家思想,或者说,庄子的道家思想在《红楼梦》 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一个主导的核心地位。

当中国文学发展到18世纪的清代,《红楼梦》的出现真正让我们看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在文 学领域的发扬光大。《红楼梦》的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艺术的人生的崇高理想。 作者就为我们开列了许多历史名人名录,这些古人或为逸士高人,或为情痴情种,他们在实现 了艺术人生的同时,还成就了文学艺术的事业。

《京华烟云》主要反映的也是道学精神,小说中对木兰父亲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的 生活形式以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这就是那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 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姚思安正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潜心研读道家 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 物淡然地化于胸怀。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那么外在的行为活动正 是人物思想的体现。然而“道可道,非常道”。作者将自己的体悟倾注在他所钟爱的人物姚 思安和姚木兰身上,让他们在四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庸庸扰扰的俗尘俗事间自己去面对。

书中第三部题为“秋之歌”,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 至趋向绚丽,再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1]74,秋季的歌声象征着“树叶衰 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生命由沧海中的一粟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 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这一过程,就是老庄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一种过渡的力量,是一 种由旧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这是把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 相联系,将中国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正如林 语堂先生所说,“道”是中国人的科学,科学即是世界的“道”。道家遵从神秘化了的科学, 科学探索日趋浅显的“道”,本质上是共通的。

四、 历史文化

从《京华烟云》所折射的历史文化来看,《京华烟云》以艺术形象来向外国人全面地描述中 国的历史文化。林语堂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当时社会 的风土人情。林语堂的初衷是把《京华烟云》当做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不熟悉中 国国情的异域读者从这扇大门里了解进而熟悉中国社会。小说如同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 国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一起感同书中 人物的喜怒哀乐。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价《京华烟云》时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 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7]这 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不应仅笼统地概述为“道家哲学”,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灵成长 和完善的历史。这也是《京华烟云》的精妙所在:它所讲的文化,是灌注着生命灵性的文化。

《京华烟云》叙述特点上明显借鉴了《红楼梦》。因为作者设定的阅读对象是“洋人”,所 以小说中许多对于中国人来讲,不必详细说明的内容,作者也予以详细地说明和讲解。比如, 姚木兰的婚礼,写出了木兰丰富的陪嫁,各种珠宝玉器的名称、数量均有详细的记载。与此 相对应的是,《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葬礼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王公贵族极为 奢侈的排场,从而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木兰的婚礼也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富有家 庭婚嫁的场面,从而满足了他们对那个时期中国一个富贵人家婚礼排场的好奇心。

《红楼梦》中有非常详尽的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许多节日中的宴会,林语堂对此也非 常感兴趣。因此在《京华烟云》中,他所描写的大家族的饮食文化已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 方面的要求,而且他还把饮食和药物联系起来,饮食可以用于健身治病,却又不像西药那样 有副作用。不仅如此,饮食文化同时还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情趣。《京华 烟云》一书中除所描写的中国饮食习惯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外,还有对居住、休憩等最 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的描写。这对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人为”环境中的西方读者来 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方读者可以在此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从两者所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来看,《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其中 表现得非常丰富。从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 因子来说,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红楼梦》 不仅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宝库。

《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反映出来,如林语堂赋予了主人公姚木 兰“中西方合璧”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姚木兰,不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理想组合,而且也是 中西文化思想的辩证统一,在她身上体现了作家中西融合的女性观。作家让木兰在婚恋生活 中扮演了一个难演的“双重角色”[1]76,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并力图 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另一方面她又在心目中深藏着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甘愿任何时候为爱 情赴汤蹈火。书中既显出她的理性及与世俗的融洽一面,又流露了她的任性与坦荡,小说将姚 木兰性情中的矛盾调和成一个统一体,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无形中流露出作者特有的文化价值 观。

总的说来,《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经典小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所传达的思想对后世文学 作品的产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 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作为一部近代版的《红楼梦》, 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传达出的庄周哲 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其艺术的独特性及丰富的内涵为中国现代化 的小说开辟了道路,为中国艺术创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施建伟。 林语堂研究论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立国。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M]. 北京:蓝天出版 社, 2004:45.

[3]万平近。 林语堂评传[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6.

[4]林语堂。 京华烟云(上)[M]∥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4:114.

[5]林语堂。 无所不谈合集[M]∥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4:56.

饮食文化论文 篇9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 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等至今在民间� 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

(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

(4)典史结合、淳厚朴实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关于饮食的诗文典故也为� 如诗圣杜甫的《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其中的“青精饭”就是现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带的乌米饭;苏东坡脍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芦蒿和河豚名声大噪,还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名菜名典� 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给南京饮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与如意卤干、与“皮冻甲鱼盅”的故事等都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

(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 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 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

(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

(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

(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 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

(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通过对南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南京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尽管受到自身不足和外界冲击的影响,但依旧拥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南京传统乡村饮食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南京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加强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的梳理,突出其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打造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提高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乡村饮食文化资源与产品体系化、品牌化、差异化。如在被誉为“酱缸”的浙江绍兴,不仅在日常餐饮方面充分展现酱货(包括在绍兴民间深受欢迎的酱鸭、酱肉和腊肠等多个品种)的独特风味,更是在深度挖掘酱文化方面做出了努力,绍兴不仅在腊肠等著名酱制品的生产推广和品牌化上做出努力,还研究建成了中国首座酱文化博物馆,于此同时坐落在绍兴安昌的恒昌酱园的开发参观和安昌腊月风情节的成功举办使绍兴的酱文化资源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开发。

第二,加快体验性项目的设置与创新。加强与饮食相关的农趣活动,是游客对饮食文化的体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口腹之欲上,而是体现在原料的获取、加工,饮食制作、欣赏,风味的品尝、辨析,食俗的经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涉猎等,全方位地感受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体验性旅游开发方面,南京可以从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较成熟的旅游点汲取经验,如以洞庭湖地区碧螺春资源为例,当地就没有仅将品茶作为旅游活动进行开发,而是让游客对“采茶、拣茶、炒茶”的全过程进行亲身体验,并开展“碧螺春姑娘”、“第一锅竞拍”等一系列游客可参与的活动,深受游客好评。

第三,加大饮食文化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和形式。在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平台,加大自身网站建设以及与其他旅游、文化、经济类媒体平台的合作,多角度扩大相关信息的流动和推广,比如现阶段发展不断升温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以大众点评网、豆瓣网为代表的有影响力的用户体验交流网站以及各地区的旅游官方网站都是可选择的对象。除了加大在网站宣传上的投入力度之外,以博物馆为媒介系统介绍传统饮食文化也是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以广东东莞为例,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中国圣心糕点博物馆等展馆的建设为当地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京一次为借鉴,可以在农村范围建设相关的食鸭文化博物馆、野菜博物馆等,不仅更好的对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也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饮食文化论文 篇10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不断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为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为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Smelly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