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最新2篇】正文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最新2篇】》

时间: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敬业的小编首席帮家人们收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最新2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篇1

摘 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 生态环境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因任自然的方法论

道家学说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本源上宇宙的诞生、发展、消亡,建立了宇宙形成的自然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规律和方法上,探索自然运动的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因任自然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蕴涵的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仅仅以人类的眼光看待自然,不要以人类为中心对待自然,而应当少干预自然,我们应当相信,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人类的干预,自然界有着自相治理的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因任自然界的自我发展。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的破坏,大自然也对人类进行了惩罚和报复。虽然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造自然,但还远远没有掌握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著名的生物圈2号(Biosphere 2)实验,人类模拟自然环境建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了,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对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指出,要对付人类自身因科技力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恶果,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伦理行为,科学被善用还是恶用的问题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3]。重新建立生态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人文精神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

道家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观点和方法,应当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对象。现代环境问题,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把人纳入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主体的人应当效法天地、效法自然。如何效法自然,道家认为要因任自然。老子提倡“为无为”,即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因此,效法天地、效法自然,就是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因任自然的方法进行管理,如以前我国荒山绿化多采用人工植树造林的方式,但大多树种单一,结果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效果不佳。现在采取封山育林,只要我们不去破坏、干预,任其自由生长,结果效果良好。道家因任自然的方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凡智慧,而且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依然具有独特的环境伦理意义。

三、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对自然的态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世界观,他一方面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又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与天地万物共存的拼搏精神。“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深刻认识到人来自于自然,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基础上提出来。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尊重自然界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在一个相互平等的过程。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道家生态学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最求,与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有共通之处,因而可以成为现代生态学的参考和借鉴的思想资源。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的技术和与其相关的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总体认识,即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把道教的“天人合一”诠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发挥道家生态学在提高人的生态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对于整个生态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前所述,生态环境学和道家思想不仅在伦理学基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方法论意义上,道家因任自然的方法和现代生态学的方法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因此,道家思想理应成为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观念来源之一,它能够为解决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生态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与思考的思维模式。整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态圈,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都有利于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境界的提升,只有当人们彻底更新了观念,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现象才能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因此道家的生态思想在今天社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挖掘。

参考文献

[1]周凤霞:《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 于耀。从道教天人合一看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10

[3]夏显泽。道家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6.3

[4] 老子:《道德经》第16、5章。

[5]《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等,第821页。

[6]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 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42~243页。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篇2

【摘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于“天人合一”,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①“天人合一”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剖析,本文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行认识。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一,将“天人合一”看作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自然之天,认为“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自然和宇宙产生,是合为一体的。张载《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②

第二,将“天人合一”作为德性修养的最高目标,由此体现出现代人性修养的生态伦理智慧。这种观点将“天人合一”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目标是与天道合一。在传统文化中,孟子思想具有代表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行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第三,将“天人合一”作为社会政治统治人类的工具,由此论证神权统治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神秘之天,进一步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作铺垫。董仲舒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从神秘之天出发,由天人合一推理出天人感应,《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记载:“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与类合一,天人一也。”

传统社会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主要有以上三种观点,将“天人合一”理解为神秘之天由此论证封建神权政治的合理性的观点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天的神秘性已逐渐为科学解释所代替,所以这种观点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将“天人合一”理解为自然之天或伦理之天,其实质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天人合一”理解为自然之天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伦理之天,通过人的德性修养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对“天”的不同理解追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达到“合一”,达到和谐。所以,“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和谐。

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分析

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是和谐,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意义呢?“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是在已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所以其解决的内容并不是告诫人们保护环境,达到今天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认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为人自身的德性修养规定了尺度。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德性修养的社会,道德理想和人生修养在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各派学说论述的主要内容,人的道德实现是人生意义及人的价值的全部内容。道德人格从社会生活进一步扩展到政治生活,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传统社会伦理政治的特征。张世英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本来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人主要地不是作为认识者与天地万物打交道,而是主要地作为一个人伦道德意义的行为者与天地万物打交道,故儒家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一个最充满人伦意义的境界,在此境界中,哲学思想与道德理想、政治理想融为一体,个人与他人、与社会融为一体。”③儒家如此注重德性修养,那么德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德性修养也需要一个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就是“天人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混沌一体;另一方面,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也是混沌不分的。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人对自身的内部结构都认识不清楚,将自身的认识仅局限于德性修养的领域。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万物的生长同“天”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天”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就成为解释一切的终极原因。这与今天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深刻分化对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说,“天人合一”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将它解释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从“天人合一”开始的。因此,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更强。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面对的社会状况和我国传统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传统社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通过人的修养去认识自然界。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自然界的神秘性正在消失,“天人合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如此,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可以从“天人全一”思想中吸取其合理成分。

其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追求的核心价值 “和谐”是一致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被写入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管是通过人的德性修养达到的,但是,这种和谐对今天的生态文明仍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所追求的和谐并不是复原到自然经济时代的那种人与自然的自在的统一状态中去,而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和谐,这是自为的和谐状态。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资源会物尽其用,不存在浪费、过度开采的情况;人类的生存状况也会越来越好。这种和谐和“天人合一”倡导的和谐尽管差别很大,但是其核心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其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今天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思维方面的借鉴。生态危机的成因可以从各个角度追溯,从思维方式上讲,是由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将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分开,主体与客体分离。儒家“天人合一”包含的尽管是人与自然的混沌模糊的一体状态,主体与客体是浑然一体的,对今天的“主客二分”是一种互补。“强调的决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与对抗,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主体化入客体之中,客体融入主体……”。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让我们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人与自然所构成的整体是一个被消解了对立、差别和矛盾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尽管像有些学者分析的那样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对与工业社会过度张扬工具理性导致的主客二分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不意味着人放弃认识自然界,而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自然,所以二者的互补对解决生态危机意义重大。

其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今天生态伦理的理论发展提供了视角。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儒家的“天人合一”追求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儒家通过道德修养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对现代社会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大的意义。

人类生存的环境困境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试图来规范人类的行为,纵观各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很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因为法律也有其局限性,二是在制度和利益面前,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利益。所以,许多学者选择从道德的视角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提出的对人类的警告到今天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层出不穷,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话语,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流派从动物权利论到生命中心论再到生态中心论,论证的视角从自然界的道德权利、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到宇宙作为生态整体,都是从自然界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理论上的价值支撑。(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②转引自潘媛:“论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当代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张世英:《天人之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④蔡钟翔,曹顺庆:《自然・雄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5~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