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声乐教育论文范文【优秀7篇】正文

《声乐教育论文范文【优秀7篇】》

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7篇声乐教育论文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乐艺术论文 篇1

在西方歌剧中,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构成了西方歌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能否有机融合是判断一部西方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歌剧中的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的核心表现方式莫过于声乐艺术。因此当音乐、戏剧和声乐艺术以某种形式共同融汇于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时,西方歌剧便自然地成为一种超越音乐和戏剧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其散发的艺术魅力和呈现的审美特征也自然值得研究。[2]具体来讲,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内容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主要表现为歌剧中的主题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等。其中歌剧中的人物形象美是歌剧艺术美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西方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因为,歌剧是由声乐演唱来表演的,而声乐演唱中的演唱者借助歌词能够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演绎歌剧中人物角色的特定形象,从而呈现歌剧艺术的内容美。判断一部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便是这部歌剧能否展现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丰富情感,能否刻画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复杂形象。比如,在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中,极力塑造出一个集率真、热情、残忍、放荡、泼辣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通过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主人公的爱情由开始到毁灭的结局,作曲家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悲剧的美。而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对这种悲剧美的展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卡门》中的音乐旋律较为紧凑,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细腻逼真,这就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高潮部分,进而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作品结局未知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并且,歌剧中的和声的音域也较为宽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暗示出主人公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境。

2.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相对应,西方歌剧艺术的形式美也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西方歌剧声乐题材的视角来看,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咏叹调与宣叙调在歌剧中的戏剧。首先,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抒情性与冲突性的功能。西方艺术界判断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便是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能否给艺术欣赏者留下深刻的感情共鸣。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能够很好地调动艺术表演者的演唱性格,并且能以动人的音乐旋律带给观赏者深层次的感情共鸣,这就使得咏叹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戏剧中的抒情。除了抒情,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中还具备戏剧的冲突。这种冲突性主要表现在:咏叹调在歌剧中具有促进歌剧的情节发展与展开戏剧冲突的功能。比如,在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的咏叹调便突出体现了这一功能。当薇奥列塔受到阿尔弗莱德的爱慕时,她心中对爱情既渴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便是通过其中的咏叹调揭示出来的。其次,宣叙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叙事。以吟诵性的旋律展开歌剧的叙事,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宣叙调在西方歌剧中具备叙事的集中体现。此外,宣叙调的叙事与咏叹调的冲突也是相互联系的,宣叙调的叙事为咏叹调的冲突作铺垫,咏叹调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宣叙调的叙事的发挥。

3.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西方歌剧艺术的综合美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方面,也更体现在其风格美的层面。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不同时代的歌剧演唱艺术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风格,这就在总体上构成了西方歌剧艺术多样化的风格美。从17世纪初刚刚起步的歌剧艺术到18世纪下半叶由音乐家发起的歌剧改革,再到19世纪文艺思潮影响下的多种西方歌剧声乐流派,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审美风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特色,而这也正是西方歌剧艺术至今仍然具备别样魅力的根本因素。从微观上讲,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类似,西方歌剧的演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歌剧演唱者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个人气质、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审美解读都会对同一部歌剧作品做出不同的演绎,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歌剧作品经过不同的演唱者表演会有不同的审美风格,而这就从演唱者个体上集中体现了西方歌剧多样化的风格美。

二、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与心理建构

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本质上还是对音乐的审美,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激发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想象,建立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吸收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使得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理论探究也日益深化,人们的审美思维也对于音乐的审美批评可以更好的指导音乐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人们的审美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审美主体对歌剧音乐感觉的审美。音乐感觉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歌剧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西方歌剧声乐艺术领域,声乐所传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审美主体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不能体验到歌剧艺术所传达的深厚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歌剧艺术属于高雅艺术,音乐感觉的美感跟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所以,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思维的养成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审美实践。其次,是声音审美。声音的美感主要是歌剧艺术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内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声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灌注进艺术当中,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指导艺术实践,这样歌剧艺术就有了鲜活的表现力。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演唱者的音色,演唱者只有认真把声音音色的美感和自身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出来。最后,审美主体对歌剧声乐的情感审美。当代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的美感主要在于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的真实情感体验。只有将声音的美感与参与主体情感的审美相结合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2.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在当代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就是审美感知的培养,而审美感知又包含审美感知活动与审美感知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因为只重审美感知能力而忽略审美感知活动就不能发现审美客体美感的存在;同样,如果一味的追求审美感知活动却不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也不能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要想充分获得歌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次,要有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当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不仅可以获得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审美实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而言,审美想象尤为重要。再次,要具有审美理解。对于审美客体的理解,是审美对象存在的确认。歌剧艺术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一部歌剧作品必然带有生成它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超越这个时代而成为后来人们的审美理解对象。所以对于歌剧艺术的审美理解不仅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时代特点,还要结合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后,要具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在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就对一部歌剧艺术作品理解产生偏差,以主观想象作用于艺术作品,忽视作品的时代背景,那么审美主体就会产生偏离作品内涵的审美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歌剧声乐艺术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只有建立科学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思维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歌剧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

三、结语

声乐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选题评估

(一)研究对象

中小学音乐课

(二)研究目的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它的重要性不容易被理解,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即兴伴奏是调动学生对音乐爱好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大学师范类的音乐学生应该注重高音伴奏的培养。随着初、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对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钢琴伴奏又恰恰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综合特点,搜易我认为此题具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已有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徐向黎于发表在辽宁教育研究中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键盘乐器教学改革的初探》王月萍参与编写的全国教师培训教材《音乐教学基本功训练》

(三)研究意义

目前我省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伴奏的最基本音型如和弦及转位的弹奏指法和触键方法都不明确,因此连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伴奏音型的丰富多彩。

(二)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甚至调性都不准确,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还不熟,在伴奏中左手只是跟着旋律音弹八度或单音,没有用和声来衬托丰富旋律的效果。

(三)伴奏音型掌握的少,或不能适当地应用。对于不同体裁风格的。歌曲所应使用的音型分辨和使用的能力差,千篇 一律所以应该重视中小学音乐课上的钢琴伴奏的的重要性。

二、选题研究现状评述

(一)与中小学钢琴伴奏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

有龚耀年的《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辛笛。 编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简谱钢琴即兴伴奏儿歌68首》李万军的《偏远地区小学音乐即兴伴奏水平急待提高》王燕如的《论音乐专科学生钢琴即兴伴奏》

(二)分析原因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整体音乐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能力的普遍不足是乌兰察布市音乐水平(即包括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包括高师音乐教育)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表现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伴奏能力在音乐课内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问题

2、师资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学校教师与在校学生不成正比。每位教师每周上课节数为20——25节,这就还不包括每周的课外辅导。

(2)教师学历职称不尽如人意。

(3)由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出现偏科现象严重,有的教师能弹不会唱,有的教师能唱不能弹,而有别的教师既能弹又能跳。大部分老师即兴伴奏能力差有待与提于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声乐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他综合德国南北前辈之长使管风琴音乐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管风琴音乐是巴赫创作的基础与核心。代表作有《g大调幻想曲与赋格》、《e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马太受难乐》。。 巴赫努力锤炼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风格,在一些管风琴作品当中展示其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这在之前都是前所未有的。巴赫是一个心灵丰富、思想深刻的伟大艺术家,他的音乐深刻的表达了经过三十年苦难战争之后,德国人民德思想感情,从他那博广宽大德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体现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忘我的爱。他继承了复调音乐的优秀传统、完善了赋格形式。巴赫的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有逻辑性,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不仅把自己的键盘乐器改调新律,还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的时间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键盘音乐的经典,惊人的宝库,不仅在技巧上是无法与人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古钢琴创作几乎包括了巴洛克晚期已经定型的所有古钢琴体裁。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酝酿以久的大小调体系完全成熟,为后来的音乐家的主调音乐创作铺平了道路,其创作代表了巴洛克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引来研究者无数,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著作论文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早在189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莱比锡发表《巴赫的键盘作品》的论文。《平均律键盘曲集》包含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音乐思想的大海洋。从它引申而出的话题无穷无尽。每个观察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表现来。

所谓前奏曲使器乐体裁的一种。早期的前奏曲带有引子的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赋格,拉丁文fuga的。音译。是最复杂而有最严谨的复调曲式之一,其结构大致包括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作品中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作为两卷48套前奏曲与赋格的开篇之作——bwv846(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流传最广泛最普及的曲子,也是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曲子。通过研究这部曲子的曲式特点对了解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创作的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分析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又对研究巴赫作品的演奏特点和学生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巴赫的作品演奏不同于任何钢琴作曲家作品的演奏。他强调的是触键的轻巧平稳,但却同样富有激情。这对巴洛克时期之后的其他作曲家和演奏家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

(1)创作作品的年代

(2)该作品的意义

(3)该作品的风格特点

2、曲式风格,和声走法

(1)分析该曲曲式特点

(2)分析和声构成

3、演奏技巧

(1)如何正确的演奏该乐曲

(2)正确表达乐曲情感

4、该作品的影响及作用

(1)对当时作曲家的影响

(2)对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影响

(3)对当时演奏家的演奏影响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步骤:

(1) 依据论文参考题目查阅资料

(2) 根据对收集到的资料的阅读,构思论文撰写提纲写出开题报告。

(3) 根据选定的论文题目继续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 论文撰写。

2、方法与措施

(1) 查找论文所研究的乐曲

(2) 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前人写的相关文献。

声乐艺术论文 篇4

要指导学生加强技能的综合训练,建立和培养歌唱者的音乐耳朵

让学生在内心想到优美动听的音色,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其在训练中少走弯路,获得正确而完美的歌唱效果。在演唱作品时,要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其歌词意义,很难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体现歌曲的内涵。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涵。采用什么方法演唱处理歌曲,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学生如何去做,最终获得完美的歌唱。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创造热情。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去表达内心的感觉。教学中应该把艺术实践与技能训练进行整合,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如:开展校园艺术节,设立“三独比赛”,专业汇报表演等项目,积极推动学校的艺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给学生一个实践展示的机会,对检验教学成果是一个极好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把所学的方法、技巧尽可能完善地表现出来。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教育,把音乐的表现与技能训练同等重视,并驾齐驱。只注重声乐技巧,不注重情感的表达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1)个别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出现一种什么都不会唱的感觉,感觉很苦恼,不知该怎样唱,发声方法也找不着了,产生厌学情绪;(2)还有的学生总感觉自己的发声方法很正确,对教师的训练发声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迫切要求唱歌,并且唱大歌,尤其唱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咏叹调歌曲,使嗓音达到极限程度;(3)对所表达的歌曲从歌曲上和内容上不理解把握不准音乐形象,无法“声情统一”所以演唱起来找不到感觉。如果演唱方法不正确,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即使演唱的声音再好,对嗓子也是有害的。方法正确,技巧运用得当,在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嗓子是有好处的。首先,以探究式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发声的错误认识,走出误区。让学生在课外多听、多看、多想。声乐艺术,首先是脑子的艺术,激励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通过听把握准声音,注意音质的优美和圆润,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运用。情只有通过声才能表达,让学生用心去唱,并做好预习。其次,让学生运用影视、音响资料去辅助自己学习,提高声音要领。有了正确的声音理念,找准切入点,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乐曲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作品:《我爱你——中国》、《我亲爱的爸爸》、《为了艺术、为了爱情》、《思乡曲》、等,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赏心悦耳的声乐作品对教学十分有益,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教学,我们采取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集体汇课,一对一指导教学,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智慧,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严格进行发声训练。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然、优美、半声的声音细心领会、正确掌握,灵活运用歌唱发声,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该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歌唱;(2)建立良好的呼吸状态;(3)建立优美音质,使声音圆润、丰满、明亮;(4)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有空洞感觉,使声音传得远,有穿透力,富有变化;(5)声音统一,走动灵活,行腔自如。先用《月之故乡》《故乡的小路》《红梅赞》《在我心里》《我亲爱的》《牧羊姑娘》等中外歌曲,作为解决演唱中出现的“找不找感觉、发声方法不正确、不知如何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情感的演唱”药方,对症下药,声情并茂,用心去唱。教育学生多思考、勤总结,对别人的经验和长处要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有的学生在演唱高音区时近于喊叫,捏着嗓子,使劲挤压喉头,发出刺耳的声音,有的发声中带有气息现象。通过以下手段训练学生,以实现良好的声音效果:(1)用哼鸣训练法找位置,获得头腔共鸣;(2)提笑肌、微笑状态;(3)轻声、半打开喉咙,保持气息流畅运动。训练不能过多过急,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演唱水平,获得成功。

声乐艺术论文 篇5

声乐艺术是语言升华和民族特性而赋予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最大的特性是让语言拥有了音调、节奏和旋律,加上演唱者明亮动听的嗓音表现出来,那种带着演唱者的情感,传送歌词要表达的意思,美妙动听,生情并茂,感人至极。声乐能作为艺术首先要好听,不论是低沉雄浑、高亢嘹亮的男声,还是清丽典雅、丝绒般的女声,只有好听才能入耳。声音好能把歌词正确地表现出来,声音好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干瘪、枯燥、沙哑的声音一方面无法表达歌词所表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听者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从事声乐艺术的人士很重视声音的训练和不断学习声乐技巧的原因。然而,歌唱者只能表现好听的声音是不够的,能称得上是声乐艺术,其可贵之处在于歌声中有情。在声乐艺术表现中,“情”是主导,是声乐的灵魂,也是它优于乐器充满魅力所在。

正因为声乐艺术能把“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才感染人。声乐艺术要求演唱者必须关注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都要下功夫。还要在体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加阅历,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悲、哀、恨,都要得以体验,才能让演唱者有“情”。这些学习和体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需要演唱者融入到社会,不断积累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带“情”的歌声。另外,在歌唱中如果能很好的表现“情”,还能为创造好的声音带来帮助。很多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者因为在歌声中恰当地表现“情”,使声音感人动听,起到了“以情带声”的作用,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老一辈的歌唱家王坤在歌剧《白毛女》塑造喜儿这个角色时,就到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抓住了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女儿的感受,在舞台上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了喜儿这个歌剧角色,王坤老师在演唱时,喜悦时声音甜美清脆,悲伤时撕心裂肺,演唱惊动全场,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新歌剧声乐艺术的典范。

二、声乐艺术能用歌声塑造形象

声乐论文 篇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民族音乐的授课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个体特色,对民族声乐的独特演绎没有进行科学评估。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的民族声乐院校没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学考试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没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就不可能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种,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声乐艺术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强调表演技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

(一)民族声乐的特性越来越少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使其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伴随着流行音乐对我国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的弊端开始暴露。例如歌词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国国内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忽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最近几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态歌曲热潮。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开始改革,适当的关注民族声乐教学。开始学习社会上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追逐。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引入“原生态”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成果,但是“原生态”音乐毕竟不能等同于民族声乐,使得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一)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并不断地进行改善

要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高校可以引进“原生态”的民歌歌手,然后对他们进行民族声乐的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还要培训他们各种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基本功,从而促进在教学环境中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重视对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

在我国的大多数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完善,曲谱教材不应该是民族声乐的主流教材,应该以它为基础,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下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

(三)音乐方言课的比例突出

不同民族的声乐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学,民族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声乐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7

声乐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25-3-开题报告-声乐演唱技法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开题报告

声乐演唱技法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声乐技巧训练是每个声乐表演者通向声乐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是基础也是保*。

在声乐技巧训练的实践中,每个声乐表演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境况:气息用不上,位置挂不上,声音散、白,用嗓子等难以解决的技巧问题。教师讲解的声乐理论技巧概念时常又充斥于耳畔,不是听不懂,而是做不到等现象。

种种技巧问题时常令我们夜不能寐,茶不思,饭不想,似乎每一个问题都象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高山难以逾越。有时甚至想退却对声乐艺术道路的追求。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声音之源是歌唱之本,但各种声乐技巧的应用同样重要,翻开各种著述,对于声乐技巧的训练和应用,意大利的歌唱家们无一不认为是重中之重,认为谁掌握了声乐技巧的应用就学会了歌唱。

二、研究的意义

我国古代有[故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xxx的说法,可见,声乐

技巧的训练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在我国古代已经充分认识到,然而在歌唱技巧训练中,要真正掌握用声乐训练的要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掌握科学的理论之外,还要在技巧训练的实践中千百次的摸

索,明确什么地方用气,怎样用气,在什么地方控制等,解决好[气xxx的问题只是技巧训练的第一步、基础,下一步则是共鸣的问题,即共鸣的核心[点xxx。在技巧训练中,歌唱者往往为了追求音量,加大喉部力量,造成声音散、白等扭曲声音形象等现象,致使声音没有艺术感染力,关键是对面罩共鸣[点xxx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因此,[点xxx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气xxx与[点xxx在歌唱训练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嗓音带来灾难。

在歌唱实践中,既要要求声音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的共鸣点,又要要求声音在不要掉下共鸣点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气息支持。从而使歌唱者的声音具有穿透力,致远*,嗓音的持久*,增强歌唱者的声乐技巧,从而增加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抓住声乐技巧训练核心问题,是声乐表演者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好了技巧训练,才能使歌唱者的声音具有良好的共鸣,和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所以,采用声乐技巧的训练方法,增强声乐表演者的致远*、声音穿透力和嗓音的持久力,使声乐表演者的声音更趋艺术表现力便是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间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拉雷斯、卡巴耶等来华演出,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贝基先生先后四次来我国讲学,同时国家又不断派出留学生

出国深造等,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尽快与世界接轨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氛围。进而也为研究欧洲声乐技巧,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等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专著、译著等,关于声乐技巧训练的方法理论研究更如雨后春笋。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专著:p。m马腊费奥迪著(*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音乐论丛(五)(*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罗杰姆。汉涅斯著(*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薛良著(*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沈湘著,李晋玮、李晋缓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弗?兰皮尔蒂著,李维勃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威廉?文纳著,李维勃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理查德?奥尔德森著,李维勃译(*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喻宜营著(华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等。

报刊: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内部刊物,(*

音乐出版社1980年三、四期合刊),外国音乐参考资料,(*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五期),阿诺德?罗斯,英国,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内部刊物,(*音乐学院1982年第五期),

篇二: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音乐论文-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沃尔夫冈?阿?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xxx和多产作曲家。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剧作品有、、等。

是集歌唱剧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绍石编译的中,其研究的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的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 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的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其中,夜后的花腔、

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人士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个声乐*的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的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的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的花腔、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的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 骤:1。参考相关资料

2。对谱子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的思考

进度安排:1)11月查询要关资料

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

4)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

5)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

6)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2]

[3]

[4]

二、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

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三:开题报告 (修订版)

湖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