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优秀硕士论文最新10篇正文

《优秀硕士论文最新10篇》

时间: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0篇硕士论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硕士论文 篇1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生产技术的加速创新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管理也就成为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重点。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成本管理理论完善,逐步形成了如量本利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一批优秀的成本管理理论。但是,我国的成本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我国的成本管理依然采取较为保守的观念,依然把重点放在对于开支的节约和缩减,但是长远看来,这并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本文迎合企业需求,就战略成本管理和企业价值链内部的成本管理实践、战略成本管理喝企业风险管理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心得,得出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管理会计

一、绪论

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工具和方法,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献计献策。战略成本管理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结构性成本管理,另一种为执行性成成本管理。结构性成本是指利用组织设计、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使其成本结构与战略一致。执行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常用的管理会计中计量与竞争性标杆的成本业绩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改进的地方。管理会计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的认识和发展是有所欠缺的。

二、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在Shank和Govindarajan研究的基础上,Tomkins和Carr的战略投资模型为战略成型、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联系。结构性成本动因由企业的经营杠杆投资决策和组织机构决定;执行性成本由执行战略的效率效果决定。所以,这里将结构性成本定义为企业成本结构的成本管理活动,将执行性成本管理定义为为了改进某一战略业绩而进行的成本管理行为。在Kaplan和Norton的研究中,他们分析了综合业绩管理流程能够将企业的各战略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与业绩指标相联系。研究考虑了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因素,认为,当重要利益相关者在参与价值链中获得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收益。所以,战略成本管理希望企业能够更多的关注利益相关者,使其能够更长久给予企业支持。2000年夏宽云教授出版了专著《战略成本管理》,深入剖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对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2001年陈柯出版了专著《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从预测、决策、计划等环节深入研究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比较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延伸,更能符合现代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需求。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有以下优点:1.传统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成本的考虑仅限于短期的成本降低,而忽视了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更加关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发展。2.传统的成本管理并没有考虑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仅是孤立的考虑成本的降低,而未能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配合。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整体的考虑了企业的市场战略环境,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发展。3.传统的成本管理仅将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阶段,而忽略了对于外部环境和信息的收集,造成企业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的失真。而战略成本管理则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都予以关注,所以更加符合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需求。4.传统的成本管理并没有将影响企业发展的“软”因素考虑在内,如文化,人力等。相反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将这些文化软实力考虑在内而且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也逐渐增加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四、结论及思考

因此,总结前人的文献和经验,得出以结论:1、全球经济发展对成本管理都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并且,对于成本管理的方法也需要摒弃原来单一的仅仅依靠削减开支的方法,这就需要新的管理方法的出现。2、在管理领域的不同学者研究了各个独立部分(如生产、开发等)的业绩效果。而这部分决策确立了企业成本结构的总体参数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跨组织边界的新组织形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3、战略成本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适合企业的管理者完成。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掌握经济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才能够对所作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结论并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执行性成本管理方法,而是指出了在当前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掌握结构性成本管理方法之一。企业领域的学者已经对价值链不同部分的结构性成本管理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管理会计研究者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难。首先就是要将这些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将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其决策的计量和方法。

五、总结

目前,我国想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得以立足并且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就需要在适合我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充分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发展、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自身发展之路的成本管理方法。

作者:徐精 郭小叶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任可。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姚宝辉。国有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点,中国外资,2013.

[3]谭明辉。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2.

[4]王艳莉。战略成本管理(SCM)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医学硕士论文 篇2

关键词:唐代;日本饮食;食疗

我国唐代经济繁荣,实力雄厚,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国家交流融合的增多,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完善,饮食方式更加丰富。唐代在注重本土佛教传播的同时,也积极向周边国家传播佛教,日本作为大唐的邻邦,更是不断接受着佛教的洗礼。随着两国沟通的加强,唐代饮食也通过多种途径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大放异彩。接下来,本文将以饮食交流文化中的面食、豆腐、食疗为例,感悟日本饮食文化与唐代饮食文化的关联。

一、面食

说到面食就不得不提到面食的原料——小麦。唐代,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大,小麦的地位日渐提高,同时,水磨技术的成熟也推动了小麦到面粉的精细化作业,为面食的普及提供了可能[1]。唐代,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诏令、大兴寺庙等方式来传播佛法,此外,还通过饮食限制措施让民众更切身感知认同佛教。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因此唐代统治者一直主张斋戒,提倡素食。百姓和僧人想要补充营养并且填饱肚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面食,面食营养丰富,充饥感强,是代替肉食的不二选择。因此,唐代面食花样繁多,在《食经》和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帐》中,记有的43种主食有39种是面食[2]。蒸饼、比罗、胡饼、馄饨、汤饼、环饼等都是当时大受欢迎的食物。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佛教思想,也将大陆的饮食文化一并传播到日本。根据《鉴真和尚东征传》记载,天宝二年,鉴真在做东渡日本的准备时,“备办海粮:苓脂红绿米一百石、甜豉三千石、牛苏一百八十斤、面五十石、干胡饼二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番捻头一半车。”鉴真第五次准备东渡时,“造舟、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3]这两次东渡虽未能成功,但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储存大量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食物中不乏有一些面食。另外,最终与鉴真一起前往日本的还有他的弟子以及日本的遣唐使,这些人很可能将在大陆掌握的与面食相关的制作工艺带到日本并传播开来。日本学者市毛弘子分析认为,“小麦粉及其加工品是伴随着佛教从中国传来的”“在相当早的时候就随着佛教一起传来,以寺院为中心,渐渐地传播开来”。其中,面条类的食物8世纪初就随佛教由中国传入了日本,起初的名字曰索饼或麦绳,到18世纪才将索饼称作面[4]。面条后来在日本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如今,日式拉面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日本,全国各地遍布着拉面店,电台节目还会播放有关拉面的节目,不仅如此,日本甚至还有拉面博物馆以及拉面研究会,可见拉面的风靡程度。后来,日本人安藤百福在拉面文化的影响下发明了方便面,方便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也是人类饮食文化历史上的一次革新。除了面条的传入外,日本还模仿和学习了唐代的“果子”,果子在唐时是指那些由面粉制作而成的点心类食品。日本文献《厨事类纪》和《二中历(八贡膳)》中亦有“唐?”的记载。现在,日语仍将面点一类称为“?子”,且这一发音与字形与唐代之“果子”几乎一致,这从语言学上体现出唐风对日本饮食的一些影响[5]。日式和果子后来在唐果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被赋予了众多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必不可少的礼品。

二、豆腐

相传汉淮南王为追求长生不老,在炼制丹药时偶然之间发明了豆腐。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应克荣在《豆腐起源考》一文中从文字和实物等方面印证:汉淮南王刘安是豆腐的发明者,安徽淮南是豆腐的发祥地[6]。豆腐洁白鲜美,营养丰富。五代《清异录》也记载“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将豆腐比作“小宰羊”,可见豆腐的营养价值之高。这也说明,在唐、五代时期,豆腐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另外,豆腐作为素食,清爽嫩滑,豆香浓醇,适合修身养性,又因民间传说其发明者淮南王修行成仙,更为其增添了信仰色彩。因此早在汉唐时期,就在佛教饮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唐代,扬州佛教兴盛,高?寺、天宁寺、大明寺等规模较大的寺院,僧人众多,都有豆腐作坊,磨豆浆、制豆腐供僧人食用[7]。有关日本豆腐的起源,有很多不同说法,民间比较认同的是“鉴真说”,也就是认为豆腐是由鉴真从中国传来的。鉴真在日本期间,不仅在他居住的唐禅院、唐招提寺制作豆腐,供养四方僧众,还将其制作方法通过佛门传至民间。当时的食袋上都印有“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在本世纪初,日本电视台为纪念“豆腐始祖”鉴真,就曾专程前往鉴真的老家扬州,拍摄豆腐的传统工艺,鉴真的地位可见一斑[7]。随着豆腐制作方法在日本广泛传播,豆腐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1782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本介绍如何做豆腐的菜谱书——《豆腐百珍》,随后《豆腐百珍续篇》《豆腐百珍余录》又相继出版,皆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日本人常吃的是木绵豆腐和绢豆腐,木绵豆腐质感粗糙,多用做炸物、火锅,而绢豆腐相对柔软丝滑,多用来做汤。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麻婆豆腐、关东煮、冻豆腐等菜式都经常出现在餐桌上,蛋白质丰富的豆腐在日本的精进料理中也有一席之地。另外,像京都南禅寺顺正、京都银汤叶、豆水楼等专做豆腐料理店也是小有名气,是品尝日本豆腐的精选料理店。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豆腐祭”,如日本的大山豆腐祭会在直径四米的大锅中做汤豆腐,还会让大家体验制作豆腐的过程,可见日本人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三、食疗

隋唐时期是我国食疗学的兴盛时期,辽阔的版图以及多方面的对外交流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原材料,为食疗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就记有食治篇,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食疗专著。他主张“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而其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药膳学专著,至隋唐时期,我国已经有食疗专著约60余种[8]。随着食疗理念的不断传播,唐代食疗养生成为流行趋势,以五谷、蔬菜、果品为原料的食品受到人们青睐。唐代,中日交流频繁,中医学大量传入日本。颁布于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是日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上面就规定“朝廷设立典药寮,引进中国医学”。除了典药寮,朝廷还设内药司,进行医疗管理。同时还进行医学教育,而医学教科书则全部为中国的医书。[9]除此以外,佛教僧人也为中国医学传播做出了贡献,鉴真就是其中一位。鉴真不仅医术高明,还积极将自己的医学知识传播给日本民众,日本文献《皇国名医传》记载说“鉴真医能”“医道益开,世传鉴真。”[3]随着中医传入日本,中国的食疗文化也随之东渐日本。984年医学家丹波康赖根据隋唐时期以及之前的医学著作,编著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书籍《医心方》,其中二十九卷为饮食导引卷,三十卷为食疗本草卷,后来,随着中医食疗的影响不断扩大,日本对食疗的接受度提高,研究食疗的著作日益增多,江户末期日本食疗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现在,日本许多地方还会举办有关食疗的学习会、交流会,为民众提供学习食疗的平台。除了医学著作和医学理论外,具有保健功能的屠苏酒和七草粥也是在唐代传入日本,其制作原料虽有所改变,但仍有保健功能。现在,日本有些地区还会在正月初一饮有驱邪去病功效的屠苏酒,另外,一些药店还保留着在年末配送屠苏散的习惯[8]。正月过年期间不免大吃大喝,日本人会在这时喝清淡爽口的七草粥,以此调节肠胃,达到疗养效果。

四、结语

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兴盛的佛教为其对外沟通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日本人对唐的崇拜以及对佛教的推崇是其与唐交往的契机。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国的饮食文化交流才逐步推进。日本在继承唐代饮食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民饮食习惯,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中日两国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本文涉及的面食、豆腐、食疗都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缩影,是两国饮食文化轨迹碰撞的突出见证。

参考文献:

[1]雷茜之。唐代饮食与日本饮食的佛缘[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16.

[2]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日]真人元开撰。鉴真和上东征传[M].梁明院校注。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付婷。隋唐饮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6]应克荣。豆腐起源考[J].安徽史学,2013(3):127-128.

[7]许凤仪。日本豆腐根在扬州[J].寻根,2008(2):31-33.

硕士论文写作及 篇3

时间飞逝,转瞬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回想起大一刚入学的情景仿佛昨日,还记得七年前带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包头站,是科大的校车把我接到学校文馨书院,在那里我度过了第一个他乡的夜晚。如果说本科的四年时光我匆匆而过,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真的是满载而归。如今,即将离开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即将离开培养我七年的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心中有些许不舍。

读研究生这三年来发生很多的事情,忘不了学校这白色象牙塔中美好的回忆,忘不了老师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其中,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莉荣教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陈老师都给了我细心地关怀与照顾。我跟陈老师的相识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经认识了陈老师。她是我人生转折点上的一盏明灯,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如果没有陈老师的耐心教导,我的研究也不会取得今日的成果,还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时的我是那么的笨拙,在老师的反复修改与指点下,我终于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陈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谢谢!我还要对能源与环境学院所有其他老师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研究生同学和师姐、师弟、师妹们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三年的学习生涯匆匆而过,三年中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拼搏,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

优秀硕士论文 篇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多问题,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很多论文的选题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不少论文也存在概念混论、思路不清、随意堆砌材料等突出现象。而且,很多学位论文在摘要和文献综述的撰写上不够严谨,在参考文献和注释方面也不规范。

关键词:

教育硕士;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1996年设立以来,以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主要招收对象,为中小学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2009年,教育部增设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开设专业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以及简称为“小教专业”)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类型之一。目前,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经超过50所高校具备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资格,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与此同时,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本文选取近三年来20所高师院校的200篇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从选题、逻辑和基本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剖析,探寻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论文指导有所助益。

一、论文选题的偏差

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是专业型学位,而非学术型学位,其对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也有不同于具有学术型特征的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办法,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纵观近些年小教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看,有不少偏离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实践指向不强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一线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缺乏深入思考,问题意识也比较匮乏,往往很难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于是,从所阅读的有限文献资料中去选择一个大而化之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就成为他们最便宜的选择,如“家校合作新探”“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小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堂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建构研究”等等。这类题目在小教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其实,类似选题,已有文献丰富,只要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成果,花些删减拼装功夫就能成文。由于该类选题没有从研究者的实践感受出发,不是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论文内容多充斥着人云亦云的空泛概念和理论说教。此类学位论文无益于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与反思,不适合作为对小教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

(二)题目过于宽泛

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如果过于宽泛,内容上就很难深入。对实践性较强的小教专业研究生而言,宜从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着手选题,使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内容聚焦。当前一些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大题小做”的现象,其设的筐子比较大,可以随意往里填装内容,拼凑起来比较方便,但很难有创新点。有一篇学位论文题目为“农村民办中小学现状研究”。根据这一选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涉及农村民办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学校管理、师资、经费等等方面,而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作为论文的题目加以研究。对于小教专业来说,此类选题范围过大,内容宽泛,研究的指向性不明确。也有些论文,为了缩小或限定研究的范围,常常给标题扣上一个理论的帽子,如“人本主义视野下……”“生本理念下……”“师生平等理念下”“德智和谐理念下……”等等。其实,认真分析这些论文的实际内容来看,这些“帽子”是多余的,仅仅是一个装饰而已,去掉这些“理论”“理念”和“视角”,也不会影响对论文的整体阅读。而且经过一番修饰后,填充一些空泛的理论后,原本清晰、明确的研究主题反而变得模糊,论文真正的问题被掩盖了。

(三)选题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小教专业教育硕士以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小学教育”是该专业学位最重要的规定性。倘若顾及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需要,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围绕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课堂观察和调查,开展深入研究。但近几年,有一些论文选题偏离了小学教育范围,选择了家庭教育、中等教育甚至职业教育等领域。如“人教版《新高中英语》教材中学习建议板块的评价”“初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探析”“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制度研究”“高三学困生原因探析及转化的个案研究”“高中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等等。其实,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矛盾和困惑,适合小教研究生选择的课题几乎俯拾即是。若弃之不顾,而跨界研究,则违背了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也无益于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近些年,也有不少研究生“扬短避长”,忽视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选择中外课程标准比较、民国教科书等领域开展研究,此类题目如“中英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民国教科书插图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与开明国语本内容比较研究”。其实,此类选题学术性比较强,更适合学术型的教育学硕士来研究,而不适合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际上,一些小教专业研究生选择此类题目,往往也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迁就导师的研究领域或专业特长,甚至是导师硬塞给自己的。

二、论文的逻辑混乱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要科学合理的选题之外,还需进行清晰、逻辑的论证。严谨、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应该概念准确,思路清晰,材料可靠,内容连贯,角度一致,切忌互相交叉、互相包含。近些年小教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堆砌材料、论据不足、论证乏力和概念混乱等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论文存在概念混论、思路不清、随意堆砌材料等突出现象。

(一)概念混乱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构成逻辑的基本要素。倘若学位论文中基本概念混乱不堪,各种混淆与误解就会丛生。在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概念混乱现象较突出,造成论证缺乏严谨性,降低了论文的学理性和学术性。

1.自相矛盾

学位论文的呈现与组织要体现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中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规律。所谓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如,在一篇题为《小学家校合作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研究》一文中,概念前后不一致,将“家校合作的负效应”与“家校不当合作存在的问题”混为一谈。其实,在很多学位论文中,经常出现作者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前后所指不同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2.指代不强

概念混乱现象还表现为有些论文总是大而化之地随意使用一些概念,而不究其是否妥切。譬如,很多学位论文中喜欢探讨“***的性质”,但是又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独特认识,因此只好笼统套用一些譬如“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等等一些笼统的概念;有些研究生在阐述管理与教学原则的时候,也经常随意地搬用“民主化”“师生平等”“教育性”等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造成论文内容空泛,充斥着大量看似正确、实则空洞的学术套话。

3.随意捏造

有些论文刻意追求创新,生硬地拼凑、捏造了一些无法共通理解的词汇。如,有一篇学位论文在论述民俗文化的特性时,将其概括为“类型性”“扩步性”“轨范性”等。很显然,此类概念是违背语法规则的臆造概念,非但不能给论文增添创新色彩,反而会给读者制造很大的阅读障碍,使读者很难顺畅、自然的理解作者所要论述的内容。应该指出,概念的创新是对原有概念内涵的改变和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感受基础之上的,必须具有可理解性。

(二)思路不清

学位论文思路清晰与否最突出的表现在论文的各级标题上。一般来说,论文各级标题设置的依据必须和论文内容的展开顺序相一致,小标题要在论文总标题的统摄之下,为上一级标题服务。好的论文标题要彼此呼应、工整对仗、浑然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切忌互相交叉、彼此包含。小标题的互相包含或交叉是小教专业硕士论文结构混论最典型的体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通病。大标题与小标题取舍随意、混乱的现象在小教专业教育硕士论文中非常普遍。很多研究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大多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或者受相关资料多寡的束缚,对所研究的内容缺乏一个整体上的筹划,对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2]

(三)论据不妥

论文写作中,为了确立论题的真实性,需要研究者提出可信的事实和依据,并对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与论证。证据不足,则观点无所依靠,无以成立。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论据不妥导致论证乏力的现象也很多。

1.用未经证实的假设作为论据

在论文写作中,有一些人随意用一些看似正确而没有被证实的假设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如,在一篇题为“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叙事研究”的论文中,作者在分析影响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时,将学生课堂纪律较差的现象归因于家长的学历层次比较低:A教师任教班级有70%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仅有一名学生家长是研究生。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家长的学历与儿童遵守纪律之间似乎是正相关的,家长学历越高,孩子课堂纪律就越好。然而,这或许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刻板印象”,是未经证实的假设。即使有研究者进行过相关研究,研究者也并没有在文中进行相应的注解。在不少论文中,研究者经常妄下论断,把需要证明的假设当成了可以直接引用的证据,走向了研究中的主观主义。这种错误倾向是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2.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作为论据

很多小教专业教育硕士在撰写论文时,缺乏证据意识,不愿意费力去寻求一些原始资料和可靠的证据来支撑所表达的观点,而是以主观的想象来代替事实,以应然代替实然,来展开论文的分析与论证。如在一篇《1933年中华书局<小学国语>性别角色研究》论文中,作者分析了民国时期教科书对儿童性别角色产生的“影响”:“对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潜在影响男性从事家务的积极性,有利于男性职业角色的发展,三是容易形成男性的优越感……对女性的影响体现在:一是潜在培养女性贤妻良母型的家庭角色,二是不利于女性职业角色的发展,三是容易形成对女性的歧视”。作者分析的这些所谓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现的?通读全文,作者其实并没有交代,也没有其他相关史料来佐证,作者更不可能穿越历史去开展调查研究。因而,这样的论据只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虽然这种想象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毕竟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不可以作为论据直接加以使用。

三、基本规范的缺失

(一)摘要、关键词不严谨

1.摘要不周全

摘要是对学位论文的一个简要介绍,它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有导引、检索功能。摘要要求客观、真实、全面、精炼地反映论文主题内容,以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论文内容有整体认知。目前,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摘要信息偏颇、重复。很多论文常常只陈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而没有涉及研究结论,或者只有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而没有提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造成摘要信息不完整;另外,还有很多研究者不注重对论文内容进行概括和凝练,而是简单重复正文中某些部分的语言,这样的摘要信息价值低,其涵盖性也不强。第二,表述方式不恰当。学位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凝缩,需要客观、准确、忠实地展现论文的主题内容,而不少论文常常出现“本文”“作者”“本人”“我们”等以第一人称语气的陈述方式,甚至出现“本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本文认真分析”“本课题创造性地……”等这些自我评价性的语言。第三,摘要内容缺乏逻辑。有相当多小教专业的学位论文的摘要,是粗略地从论文中抽取一些标题和句子,简单拼凑和堆积而成,并不是按内容逻辑关联对论文内容进行系统概括。

2.关键词不突出

学位论文的关键词是对学位论文基本主题、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集中体现。[3]论文呈现关键词的目的是为检索文献提供依据,读者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即可找到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关键词撰写中最常见问题有:第一,关键词漏选或泛选。在选择论文的关键词时,一定要使所选的关键词在概念上与论文的主题内容相符,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关键词漏选现象较为常见,泛选现象更普遍,很多论文选择了与主体内容相关度不大的词或词组,将那些没有参考价值的概念抽取出来。第二,关键词不是词或词组,而是短语甚至句子。有不少研究者没有真正领会关键词的意蕴,将一些带有修饰成分的短语或句子作为关键词。第三,关键词不“关键”。有些研究生习惯性地将论文标题中的词汇拆解后,即作为论文的关键词,囊括了很多没有检索意义的通用词,如“分析”“研究”“影响”“问题”“建议”等。这些词汇不是标识论文的核心词汇,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搜索,也很难准确、有效地搜集到相关文献。

(二)文献综述不规范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从当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来看,文献综述撰写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文献综述结构不完整

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结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只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罗列和堆积,却没有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和归类,更没有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第二,只是阐明了已有研究的特色和成就,却没有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者没有交代本研究的假设和侧重点。

2.文献综述内容有遗漏

文献综述要全面反映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现状,既考虑该研究领域早期的关键文献,也应涉及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中,文献综述最大问题是很多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把握不够全面,遗漏了重要文献:有些往往只是反映了早期的研究而没有考虑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只有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而对国外研究进展没有涉及;或者对期刊论文中相关研究介绍的较多,而对专著、历史文献以及原始档案中等第一手的研究成果的综述比较少。

3.文献综述重心偏离

文献综述既要全面,同时也要有侧重和针对性,是对与核心内容和主题紧密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当前也有很多教育硕士论文不是仅仅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综述,而是面面俱到,对一些的问题也进行综述,冲淡了文献综述的重点和关键部分。

(三)参考文献不规范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4]研究者在选题论证、调查研究时,经常需要借鉴参考一些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动态,避免重复性研究。[5]可以说,高质量的参考文献也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治学的基本态度,透视出研究者开阔的研究视野。从当前小教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看,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

1.数量过少

有些小教专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过少,很多重要文献没有涵盖进来,表明作者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或者缺乏文献检索的正确方法,没能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也可能是作者根本没有在文献检索方面下功夫,敷衍了事,缺乏认真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2.质量不高

有些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随意地引用,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具权威性,甚至是第二手、第三手的文献。也有很多小教专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过度依赖期刊论文(很多是非主流的期刊),而较少引用著作,文献质量不高,大大降低了学位论文的品质。

3.随意罗列

学位论文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应只限于作者亲自检索、查阅和引用过的原始文献。但事实上,有不少小教专业研究生将一些自己没有阅读、对论文写作也没有帮助的文献随意罗列进来,冒充“学问”,以显示占有的资料很全面。在很多论文中,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著作类、期刊类、学位论文类等不同类别的文献交杂在一起,混乱不堪。

作者:吉标 车丽娜 张莉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马来平。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逻辑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30-35.

[3]杨昌勇。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与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94-204.

硕士研究生论文 篇5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14-03

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研究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充分了解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分析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特点及学位论文情况调查

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研究生200余人。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对近三年的生源调查发现,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自来机关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占28%,事业单位占63%,各类企业单位仅占9%。他们年龄跨度大,学历结构、专业基础和职称差别大,其中初级职称的占73%,中级职称的占19%,高级职称的占5%;具有本科学历的为90%(17%没有学士学位),专业学历的为10%。他们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基础,但基础理论和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及自身的特点,导致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在对全校2008-2010年入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调研中发现,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中,平均79%的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研究生的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本符合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求。从2009—2011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情况来看,学位论文类型逐渐向应用研究倾斜,并由2009年的45%提高为2011年的70%,基础研究的学位论文类型比例有所减少,其他类型基本稳定;有课题来源支撑的学位论文基本保持稳定在35%左右,与工作相结合的论文比例由66%提高到80%;研究型论文比例相对稳定在89%,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比例相对稳定在7%;论文送审一次性通过率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52%提升为2011年的7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如表l所示。

此外,通过对近三年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反馈意见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但论文质量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写作水平有待提高;论文选题避重就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论文缺少创新,不能运用新方法和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论文比例偏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尚有一定的距离;等等。

二、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开展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监管机制等。

(一)研究生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精英和骨干,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工学”矛盾突出。在学习期间,研究生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压力,很难保证学习必要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对相关的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专业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不高,不能灵活地掌握各种新方法、新手段,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深度和质量。同时,还有部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学位的攻读作为职称评定和职位提升的条件,主观的研究欲望不强。在论文研究阶段往往前松后紧,偷工减料;甚至有的研究生答辩前东拼西凑,直接导致学位论文质量偏低。

(二)科研环境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多方外部因素的协调配合。充足的教学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导师团队构建的科研环境是保障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导师团队可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构建和谐的学术交流环境,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受研究生工作单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研究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查阅文献资料不方便,很难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测试方法,开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还有的研究生在工作单位找不到适宜的论文选题,不是论文研究内容过于简单,就是达不到技术难度或工作量要求。同时,还有些企业单位参与课题研究的程度不高,不能提供一定的经费、实验条件等,难以保证论文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导师指导

导师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指导研究生学习、进修、撰写学术论文的人员,是研究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和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学术视角、创新素质、学术水平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很大。研究生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新手,在研究工作、论文撰写、科研能力训练等工作中都离不开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可以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给予恰当的指导,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学生挖掘学术潜力,同时做到“教学相长”。目前,应用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指导中的“双导师”体制可以帮助研究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良好结合。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往往因为两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侧重点的不同,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常常存在分歧。部分研究生导师之间交流较少,致使产学分离,各自为政,在责任问题上互相推脱,不能真正发挥“双导师”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导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与学生交流时间少,不能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论文监管机制

学位论文监管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没有严格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和完善的监管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则无从谈起。目前,学校在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修改和答辩等环节中存在许多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如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标准模糊,论文答辩把关不严。尤其是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存在“人情味”重、提问避重就轻等情况,为学位授予大开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公正性。这些问题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完整、内容不严谨,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科研成分少,论文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实现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规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对一些零散的异地学员的培养、检查和督促的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人人力物力不足,疏漏较多的问题。如在论文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技术难度、工作量及创新程度等方面要求模糊;论文分析不够,指导流于形势,修改评阅走捷径等情况。

三、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充实新的高层次理论知识,增设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综合性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改变研究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研究生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促使研究生掌握各种方法手段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使研究生由知识积累向发展能力方向转变。发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不断纳入教学之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二)深化校企结合,提高师资力量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校必须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开展研究互助,以此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进程。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开拓单位间的合作空间,扩充研究生的选题范围,加强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工作单位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作为本单位的科研项目来完成,提高了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研究生培养、监督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培养中“工学”矛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论文的理论和应用水平,增强了论文成果的研发性和可推广性。此外,聘请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富有实践经验的高职人员充实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入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课题和经验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教师。这样可以克服高校多数教师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对提高研究生培养,加快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完善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的科研工作过程,通常包括选题、开题、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论文写作、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加强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管理,可从源头上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入学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合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报告会,并借此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选题的重点。在第二学期借助开题报告会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解决问题、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课题论证,力求及早地发现问题,避免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此外,严肃中期考核,重点进行课题前期工作的检查和后期计划的论述,及时纠正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学术报告活动,对研究生课题的后期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监督。之后,通过严格的论文评阅、预答辩会对学位论文进行系统的修改和完善。采用论文“比对”和校外论文“双盲”的评审机制,杜绝人情,维护论文评阅的公正性。最后,通过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从论文的选题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性、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论文质量的整体权衡和评价。

(四)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监督机制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渠道决定了研究生工作单位应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条件;高校应为研究生提供课程学习、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等学习条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下,只有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导师责任,实施质量监控,方能确保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第一导师主要引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方案、计划提供可行性建议,并对最终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把关;研究生第二导师产生于合作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并结合工作实际修正论文方案和计划。提高监管能力,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选拔专业领域中的优秀教师、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督导小组,对导师的聘任和考核、论文研究和考核进行严格全面监督。实现论文质量与导师选聘、招生名额相挂钩,提高导师工作的责任、危机意识,彻底改变导师队伍的终身制。除了对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追究论文较差的指导导师的责任。

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人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对论文研究要做到“三早”,即早定题、早开题、早研究;导师指导做到“三勤”,即勤指导、勤检查、勤总结;论文评审做到“四要”,即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要科学实用,技术路线要科学可行,成果要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洪亮,李眷英,李德才。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0,(7):136—138.

[2]鄢洪平,吴小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9,(8):9—10.

[3]李占华,罗英姿,董维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时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55—56.

硕士研究生论文 篇6

(一)开放创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经过几年的招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在生源组织、报名条件、考试内容和方式、录取的标准、程序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差异。如何改进工程硕士的人才选拔工作,遴选优秀的真正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员、提高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需要我们摸索着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国家规定的工程硕士基本招生对象是“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突出了“在职”特性,而且在年龄条件上没有上限。招生对象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与之相应的是招生对象在工作年限、行政技术职级、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基于招生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招生单位不能简单地从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采取以国家统考成绩一刀切的形式确定工程硕士招生录取条件。我们尝试采用开放式招生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选拔。

(二)开放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开放创新的工程硕士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和互动,与人才市场多样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适应以多变性和多样化为特征的人才市场,就必须进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教育创新。

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诸多通信行业企业多为上市股份制公司,企业方要求学校将开办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作为附件写入作办学协议之中。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市场的一体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增加管理、经济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学校出课程菜单,企业点菜的办法,并且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创设“特色菜品”。我校与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之初,学校教授深入企业与企业方工程专家共同商讨、修改,课程设置在选修课中突出通信行业前沿“3G”技术的普及应用内容。最后双方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将协商一致的内容固定下来。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改变了以往校园教学中教学对象被动接收的封闭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职业创新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课程体系以“知识体系+行业综述+前沿科技”的“模块化”形式构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鼓励学员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我校工程硕士班多在异地利用企业自身教学条件与企业合办,授课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环境进行课程讲授。在与工程硕士学员的交流中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工程实践中的新需要,为自己的横向科研创新找到好的合作课题。教师的授课内容对学员平时的日常工程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易于工程硕士学员更好地接收与掌握,同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创新欲望。

硕士毕业论文 篇7

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意味着我人生中的研究生阶段也即将结束。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对这个校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让我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稳重且胸怀大志的青年。在这几年中,我憧憬过、欣喜过、迷惘过、悲伤过、奋斗过,经历了很多,但是收获更多。在此,我深深地感谢这几年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每一个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严建华教授和李哓东教授。两位导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平易近人、为人谦和,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极大的指导与帮助,还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对我影响颇深,这些都必将成为影响我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宝贵财富。涓涓师恩,铭记于心。

感谢废弃物组岑可法院士、倪明江教授、池涌教授、蒋旭光教授、王飞教授、马增益教授、陆胜勇教授、黄群星教授、金佘其研究员和薄拯副教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

感谢二恶英实验室陈彤副教授、施建国和王宇春在二恶英采样、分析上的指导与帮助。感谢校外合作导师张江、杨杰师兄和已毕业的严密师兄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Buekens教授和Olie教授的指导,感谢摩钩红师妹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

感谢同一个办公室的祝伟光硕士、陈洪永硕士、詹明秀博士、张晓林硕士、张秀岩硕士。感谢我的室友蒋一奇硕士、陈超硕士、杨超硕士。感谢热能硕士1202班的所有同学。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理解与包容,陪我度过了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一段时光。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予我的鼓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支持!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祝愿母校浙江大学繁荣昌盛!

硕士毕业的论文 篇8

该同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进步,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时刻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积极向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提高。

在学习上,该同学能按照专业研究方向的要求,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认真而广泛地研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积极参加项目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利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生活中,该同学为人诚实友善,乐于助人,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作为学院研究生会的体育部部长,该同学成功组织了多项大型活动,具备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勤勤恳恳,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2篇】硕士毕业生班组鉴定评语

该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作为党员,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敏锐性,独立撰写论文多篇。精通英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巧。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风正派,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主动帮助有困难群众。

该生是一名优秀毕业研究生。

【第3篇】硕士毕业生班组鉴定评语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思想觉悟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时刻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积极向上,不断自我提高。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 www.huzhidao.com 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了广泛的专业文献,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意志坚强。

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 篇9

关键词:会计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70-01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以“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但在进入本世纪以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求,中国的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试点探索会计应用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伴随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教育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两种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两种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我国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十分庞大,但高层次科研型和和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以实务导向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会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没有突出各自的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导致学术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训练、专业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形成所谓的学术型研究生不“学”,专业型研究生不“专”的问题。下面,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等角度对学术型研究生不“学”,专业型研究生不“专”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1)课程设置。会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目的,培养这类研究生的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建构课程体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课程设置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当前在我国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往往只是在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基础上减去一些课程或降低要求,这就导致会计专业硕士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在研究方法的学习上,往往只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对会计领域其他研究方法的学习,不利于会计学术型硕士学术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的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教学还仍以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为主,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来说,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利于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专业型硕士来说,他们大多来自实际工作部门,有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希望有更多的互动的交流,而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落实到实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导师队伍。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仍采取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且高校教师中的会计专业硕士导师大多来源于学术型导师。学术型导师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讲审计的没查过账,讲财务管理的也没理过财,自然也就无法为会计专业学位硕士提供实践指导。此外,学术型导师对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不利于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改进对策

2.1合理设置课程

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除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基础核心课程以外,还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除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外,还需重点关注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研究方法的学习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学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现有院校在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中,往往设置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忽视了理论研究方法,如博弈论等研究方法对会计研究领域的作用。因此,在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诸如博弈论等理论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

2.2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课堂讲授,而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因此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会计学术硕士而言,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研究,传授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撰写研究论文的方法,提高会计学术硕士的科研能力。

硕士论文写作及 篇10

时光匆匆而过,幡然醒悟时毕业的季节已悄然而至,回首两年半研宄生学习与生活,心中的感慨万千,曾经的壮志雄心,也慢慢变为心中的那一份稳重和踏实。这两年多时间里,我真的成长了许多。

首先要感谢我敬爱的导师李怀政教授,您不仅是我求学道路上的恩师,而且还是我生活中的益友。每当我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您会毫不犹豫地帮助我;当我犯错误时,您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您的博学多识让我崇敬,您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钦佩。在教会我如何去做事的同时,您还让我领悟到了如何做人的真理。总之,从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这篇论文无处不渗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师姐,感谢我的同门,感谢我的好友,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鼓励。感谢我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感谢经济学院12届研宄生的全体同学,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评审专家和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您们为本文付出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