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精选5篇】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精选5篇】》

时间: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如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5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篇1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迁移理论。而对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当前,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多会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而其应用作用,主要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中迁移随处可见,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符合学习需求;第二,合理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使学习变得系统化和关联化,降低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难度。

二、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一)精选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教师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保障。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不会提起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而无法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即使出现迁移,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想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其最好的就是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师所选教学内容,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实践操作上,在边学习边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要能够主动引发学生进行迁移式学习。比如,在对PPT、Word、Excel以及FrontPage等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设计到“插入”和“超链接”的学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先对Word操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已对其进行掌握。因此,在对PPT、Excel等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Word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利用,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进一步对Word功能中的“超链接”和“插入”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自行学会PPT、Ex⁃cel等办公软件中的相关操作。

(二)营造和谐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所拥有的求知欲望越强烈,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迁移理论的应用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竞争气氛,通过和谐竞争,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竞争意识和优胜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暗示,去激发同学们内心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起与其他学生的无声竞争,以此来迫使自己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为了能够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教师还应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使其与学生新学知识进行引导,进而加强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比如,在PPT、Excel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Word中知识进行应用和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充分掌握之后,在学习中才能够通过迁移理论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进而在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教学中引出新知识和操作方法,在新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中,加强对原有知识和操作的迁移应用,突出新旧两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学生对PPT、Excel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如果学生对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掌握比较牢靠,就能够将其活用在PPT和Excel中,不仅能够加强对新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原有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在学习中难免会存在知识的迁移现象,只要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就能够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旧知识的掌握。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篇2

(一)提供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只是借助有限而单一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并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展现文本,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多种信息来动态而生动地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得教师的教学更为灵活,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校内外的教师设立互动平台,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这样更利于教师的深入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能够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更利于教师形成教学特色。

(二)减轻教学负担,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费时费力,而且往往由于书写不清、能见度低,而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正确认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在备课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案,充分运用图片、声音与动画等来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并存储于电脑,这样在课上教师便不需要再进行大量的板书,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便可以将所要板书的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地呈现于多彩的大屏幕之上。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约教学时间,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可见度与清晰度,使坐在教室内每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板书内容。

二、学生学的角度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枯燥的讲述式教学,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兴趣与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切合初中生喜新求异的心理,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富有活力与魅力,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鲜艳斑斓的色彩、形象直观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逼真的画面,这使得学生的眼前为之一亮,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单一的事与物,而是更加富有动态感与直观性的画面与音乐。这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长期保持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不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进而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本,课上我精心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制作有图有文的精美课件,在课件上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的场景,为学生塑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视听感官上的多种冲击,从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认可,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学有成效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篇3

对学生进行德育,需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学习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上机学习引导。在学习中,初中学生需要对计算机有所爱护,正确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养成科学与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利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的行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以高质量的语言与思维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是正确的。比如,在教初中学生进行多层文件夹的创建时,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文件夹进行科学的命名,并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性质或者相似内容的文件夹归到一个文件夹当中。学生的演示行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分类与整理文件夹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从课堂的规矩出发,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是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律与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涉及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病毒问题进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于计算机的危害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具体案例的举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破坏作用,如损坏数据与信息,破坏硬件与系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制作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社会上重大的计算机病毒案例,熊猫烧香等等,让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学习的真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初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但绝对不可以利用恐吓让学生不敢接近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关注,从而延伸到对自身、他人的安全问题进行关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些因计算机文件外漏而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案件,也可以举一些计算机安全问题引发的个人隐私外泄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安全意识。教师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扩展,将安全问题的对象从计算机转向人们,使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应急能力。这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学内容得到渗透,学生的法制意识与安全意识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团队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意识

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团队活动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团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社会人,更具有社会竞争实力。合作意识是当代企业对于人才的基础要求。能够与他人合作的人才,才是受欢迎的人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小组学生建立起共同的学习目标,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相应的努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每一小组的整体信息技术学习水平保持一致。比如,在讲解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时,因为初中学生对于动画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个性动画的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动画”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动画编制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让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上交一份力所能及的动画作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头脑运动,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利用团队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促进德育自然化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快速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进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学科教学与学生德育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笔者就初中信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 深度融合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型特征要求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的视野,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移动重点的普及和推动,使初中语文课程教改中的知识获取、传播、创造、存在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为社会语文生活的全新改变,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

2、明确教学目标,统整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辅助自己沟通与交流,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深化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力,建议在数字化环境下,关注学生语文核心价值和素养的融合要求,努力体现语文综合型和实践性特征,融合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时,可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语文教材等的共同点作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小说单元可结合课外阅读小说的内容,构建评小说、读小说、演小说以及写小说的大单元学习活动体验,充分发挥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数字化教学环境可打破课堂空间,在信息化教学的辅助下,建立基于全球链接的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基于社会结构来推动实践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完成生活和学习的无痕连接。比如组织学生使用“维基百科”,创建学校百科词条等,将生活与作文融合,在“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模式的辅助下,灵活运用电子词典和思维导图等, 辅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习惯,进行互联网技术辅助下的语文自主交互学习。

综上所述,文中以整合视野为前提,构建初中语文数字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学中心环境,在提升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动主线下,探索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及途径,继而在数字化环境下,设立系统性的语文整合教学体系。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而言,可从学生的学习阶段性特征和表现、水平等入手,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活动需求作为主线,以一定学习阶段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借此来整体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朱艳萍。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光的折射》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0):118-119.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实验;快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更确切的说是一门“技术”课,而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轻松快乐的学到技术呢?这也正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发现与探索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这些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灵活、自由,但是,这种灵活与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任学生我行我素,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寻快乐。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爱动,爱问个为什么,爱探究个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灵活性也正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所在。喜欢这门课的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呢?这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了,是很难让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兴趣之上。我在讲授flash“逐帧动画”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了一个小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来了,开始询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动手去做,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虽然学生刚一接触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决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既然有了学习兴趣,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学生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种乐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整个结果的呈现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上。信息技术这门课,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信息技术课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美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复习“图文的混合编排”这一章的时候,我让学生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此话一出,学生积极性突增,马上开始动手设计了起来,一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学生的作品有公司经理,有房地产老板,有演员,有IT总裁……而设计的版面更是丰富多彩。我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一下图像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排与修饰。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复习了本章的相关知识点。这就比教师一直强调,学生反复练习效果要好的多,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而在整节课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所做设计中的不足和建议,当然,仅仅是建议而已,更大的自由性还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制作的名片相当漂亮,而学生这些能力的挖掘与呈现是其它课程所难以发现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了名片,并在小组内互相做了交流、展示与学习,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实用奖”等多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更多体现的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一个问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在讲授word中改变字体的时候,学生滔滔不绝,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来完成;一种是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相关按钮来完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快捷键,选择“字体”命令。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特点,才使学生善于探索与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也正是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技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学生牢记知识点,有利于这门技术课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索、探究、实验、证明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使这门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性与趣味性。

四以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变得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能够穿一些实际的内容,就比单纯的讲授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完成文件夹中文件的移动与复制的时候,我以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学生说:“问大家一个问题: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学生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学生可能都看过赵本山曾经演的这个小品,所以,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于是,我赶紧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夹中移动与复制文件的步骤,请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试着做一下!”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打开“冰箱门”,如何把“大象”放进去或是拿走……不一会儿,已经有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转移,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最后,我只是对本节的知识点做了个总结与强调。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高兴劲儿,我也体会到了本节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本身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如果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以竞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一,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种活动课,把微机室当成了活动室,这种放松方式学生固然喜欢,那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以至于每个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像的合成”这一节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学生急于求成的这一特点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余地,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小组内带动其他的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竞争激励制度也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竞争激励、优胜劣态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变化多端的社会,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范成英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彭扬。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思想行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8(Z1):73-74.

[2]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90-91.

[3]倪仲勋。游戏与教育能否“喜结良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63-64.

[4]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