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学生有关诚信论文2500字7篇正文

《大学生有关诚信论文2500字7篇》

时间: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燕子帮大家整理的7篇大学生有关诚信论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诚实守信论文 篇1

【关健词】大学生;信用档案;社会信监控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51-2

为人之道,诚信为本。诚信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成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昌盛、兴旺,才能在生存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驱动下,有人却丢弃了社会诚信,在社会交往中不讲信用。受其影响,高校学生中也出现了不诚实、不守信的现象。高校管理部门一方面采用了各种各种方法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大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另一方面,在高校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对完善社会诚信监控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失信现象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多数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但由于种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失信和不诚实的现象。

一是在学业中的表现。

首先是考试舞弊。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可以轻松渡过,放松了学习,等到考试来临,才知道大学学习也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学业。为了取得学历、学位,有的大学生想方设法在考试中搞夹带、传条子,希望考试过关。

其次是抄袭、买卖论文。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是取得文凭、学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毕业前夕,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边忙着求职,一边准备毕业考试,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了一件烦心的事情。为了“省心、省时”,一些大学生剽窃他人成果,更有甚者竟拿钱直接购买毕业论文。据2004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长沙某些高校每当应届毕业生交论文的日子,高校内论文买卖生意十分火暴,求购者只需注明校名、姓名、联系方式、论文内容和字数等要求,就可以向出售者订购。

二是受经济利益诱惑时的表现。人才竞争日渐激烈,各种各样的考试应运而生。有些不学无术之人,为了在竞争中享有更好的机遇,不惜以重金请大学生代考。为谋一时之利,有的大学生放弃了诚信做人的基本原则,替人代考。

三是在就业市场中的表现:

首先是虚拟简历。市场经济把人力资源推向市场,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广泛的择业空间。有的大学生为了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虚拟学习成绩、获奖材料。

其次是多头签约。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为个人提供了适合自己专长的发展平台。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守信用,与多个用人单位重复签约。这种行为不仅给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任用和培训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是在申请贷款或困难补助方面的表现。

首先是骗取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国家为了使贫困考生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制定了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各高校也努力提供各种补助以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学生为骗取助学贷款、困难补助而谎报家庭收入或提供虚假证明。

其次是欠贷不还。有的贫困学生在大学阶段享受了贷款助学待遇,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却不提供真实的工作单位,恶意拖欠贷款,造成金融部门因助学贷款得不到正常回收,而不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助学资金,使后续学生无法享受助学贷款。

大学生诚信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诚信度的提升除了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之外,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有效遏制大学生失信现象的发生率。

二、信用档案的建立与利用

诚信档案是由管理部门公正记录被管理者诚实守信,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的材料总汇。诚信档案包括银行信誉记录、纳税信用记录、劳动用工合格记录、企业经营规范记录、行为达标记录、其他记录。现有大学生档案主要记录的是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政治思想表现,而忽略了个人诚信方面的记载。从大学生的种种失信现象看,高校在注重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同时应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这对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及提高社会诚信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高校大学生信用档案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和社会外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调。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制度,为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提供信息。利用记录表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诚信行为的有关表现,进行跟踪管理。记录表内容可依据学校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以及学生所在院(系)提供的各项诚信表现进行登记。以学年为单位对学生的信用进行评议,作出学生个人信用鉴定,为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提供信息依据。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个人信用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学生轻者提出批评教育,对严重失信学生给予处罚。

制定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学校不仅应该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纪律方面制定出各种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守信行为及失信行为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让诚实守信者得到表彰,失信者受到相应的批评、教育和惩处

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要为大学生信用档案建立与查询提供条件。高校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人事档案记录,同时也应做好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记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把分散在学校各部门的学生个人信用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并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管理系统,为社会有关单位提供服务,方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信用度的了解和查询。据200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东北师大在12月6日洽谈会现场推出了“诚信认证”的举措,将2004届毕业生的成绩库、评奖评优结果和计算机过级名单、外语四六级名单、第二学位等相关数据全部带到洽谈会上,供用人单位查询,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对完善社会诚信监控机制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诚信状况总体是好的,守信群体占社会的主流,绝大多数人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能坚守诚实守信,把诚实守信视为做人的基本标准。但失信者也大有人在。据2003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少数党政干部成了赖账大户,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20多亿,欠款时间最长的达20年。从社会失信问题的存在及其大学生各种失信表现可以看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对社会、高校和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完善社会诚信监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自律和他律。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就读期间各种失信、舞弊、欺诈行为进行曝光、惩罚,使其在舆论和谴责声中付出代价,而且还应该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让失信者不仅失去助学贷款、评优等资格,并将失信行为记人个人信用档案,将其个人信用档案和人事档案一并带人用人单位,让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代价,这样的约束制度既能加强大学生自律,又能重视他律。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还应具备诚实可信的道德品质。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起着提升大学生诚信度的作用。如果现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刻把诚实守信当作自己做人的重要标准,高校会因诚实守信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和影响下,高校的办学效力和对外信誉度将会迅速提高,这对高校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用。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事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人才的录用不再是分配制度,而是选拔录用制度。德才兼备是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普遍标准。大学生人事档案和信用档案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求职者的才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求职者的道德品质,有利于用人单位公平、公正的选拔和任用。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就业市场的规范运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指标,近年来扩招学生已相继毕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大学生诚信就业不仅有利于就业市场的规范运行,也是就业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个人、企业的共同努力。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需要每个企业和个人诚实、守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通过诚信教育,建立信用档案来监控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有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对社会风气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大学生年轻,文化水平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业完成之后将步人社会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所学之长。他们既能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作贡献,还能以自己的观念、行为影响和改变其他社会人群,促进社会风气的全面提升。

社会失信现状与社会信用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使失信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扼制。为了提高个人信用度,深圳已建立起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记录。该系统主要面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贷款、信用卡业务的个人授权查询,个人信用有“污点”者将难以贷款,有效提高了金融贷款的信用程度。为了尽快提高社会信用度,全社会应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把每一个人的学历、就业、纳税、贷款及按揭等能反映个人信用行为的情况纳人个人信用档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诚实守信者提供机会,更多地开发对诚实守信者的优质服务,让失信者在社会中得不到市场,为其失信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使每个人把自己的信用作为人生的重要价值来运用,时刻经营好自己的信用。

总之,在高校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对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诚信予以证明,是高校管理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拓展管理与服务社会的一个新的切人点。大学生完成学业将带着个人人事档案、个人信用档案,使用人单位不仅对其个人简历、政治思想表现、在校学习情况、奖励情况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而且对其在校时期的诚信道德表现也有所了解。这既有利用于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也有利于大学生诚实做人,有利于完善社会信用监控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的信用水平。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0日

大学生诚信论文 篇2

(一)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现状持乐观态度

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学生的总体诚信状况如何”时,认为“很好,不需要过多担忧的”的占27.59%;一半以上认为“一般,只是个别行为”;仅1.15%的人认为“很差,值得思考”。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现状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目前我省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上较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学生的诚信水平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

通过调查,相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校会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但提到参与活动,41.3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觉得没意思”;只有40.8%的人“会积极参加”。既然各高校都有开展关于诚信教育的活动,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学校是否应该反思下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其开展的真正意义呢?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多样

调查题目中所涉及的考试作弊、贫困生身份造假、论文剽窃、求职失信、上课帮点到、撒谎请假等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现在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其中有高达81.61%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频繁;还有76.44%的同学认为“上课帮其他同学点到”很常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已向我们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四)大学生的学业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时,当被问及“据你了解,周围同学考试作弊是否会被发现”时,七成以上同学表示“偶尔会被发现”;仅有3.45%的人认为“一定会被发现”。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总体是好的,态度也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却屡屡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其诚信教育,完善其道德人格,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化工程。

二、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

首先,加强高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技能传授,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诚信意识,这是促进师生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其次,要把诚信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校广播台、校报、校内网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恪守道德要求。而加大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宣传力度也是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那些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应予以曝光和严惩,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二)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诚信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

构建学校与家庭积极互动的诚信网络。首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的教育内容之中应努力给学生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其次,应通过信息交流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监护与引导,共同营造诚信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所以说,学校诚信教育是重点和主导,家庭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从老师、同学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出定期书面化评价。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针对大学生诚信状况,形成书面化、系统化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基于诚信档案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信用考评体系。

3.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针对大学生不诚信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戒机制,让诚信之人一路畅通,让失信之人寸步难行。

(四)重视社会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诚信回归;调查;诚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61-01

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

通过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知识,明确诚信内容及意义,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分析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袋,使学生对自己的“诚信度”有一定的评判能力。

情感培养: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讲诚信的重要,失信的危害,体验诚信情感,增强学生以德立身,诚实守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使学生崇尚“诚信”,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设计理念:由于诚信只是一种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如法律那么强大,因此学校通过建立学生诚信记录机制,将学生的不诚信记入个人的诚信档案来增强学生自律性的做法是一种尝试。其最终目标是让诚信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自发地去讲诚信,树立讲诚信是符合自己人格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观念。这种用打分的办法来评判学生的诚信度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该主题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学习结论的开放性。

活动对象:闫屯中学全体学生。

活动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1.设计调查问卷表;2.发动全体同学都参与诚信故事、格言收集。搜集同学中的诚信故事,排练小品、准备幻灯片、动画等;3.准备采访录像;4.将自己对“什么是诚信”的理解写成文字材料;5.摘录有关“诚信”的广告词、宣传标语口号;6.制订班级“诚信公约”。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社会诚信状况。

针对目前社会上“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指责声,学校优化德育外部条件,创新德育方法,设计生活化的德育调查活动,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诚信课题让学生参与,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开展社会诚信事例调查活动。各班围绕诚信主题设计调查问卷,把学生分为调查小组,每组调查一个内容,并做好记录。其次,开展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原因调查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通过书报资料、网上资料寻找原因。另一组通过走访校长、家长进行原因考证,填写调查记录表。最后整合汇总调查结果,撰写报告,得出小组调查结论。在调查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失信现象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和道德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人际和谐、事业成败乃至民族兴衰,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二阶段:开展“让诚信回归”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开展“让诚信回归”主题班会活动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小组用多媒体展示结果。有讲诚信感人事例的文本资料,也有实地调查的数据统计图;表演情景剧: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迟到》校园情景剧。创设诚信道德情景:设置集体活动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现场参与角色,体验诚信情感;开展诚信问题大辩论:讨论的主要题目是“诚信的好坏对社会风气有什么影响?”“怎样减少身边不诚信事件的发生,怎样以调查到的诚信感人事例为榜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辩论使学生崇尚“诚信”,远离欺诈、作弊,懂得诚实守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其次,进行诚信知识讲座。请校长、德育专家或政治教师讲解诚信知识,师生共同学习诚信定义和失信的危害。题目有《青少年诚信教育问题》《诚信――道德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有“社会风气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群体行为之间互相有影响、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等方面。

第三阶段:1.开展让诚信回归校园活动,收集推广人际交往中坚持诚信准则的好方法:(1)查阅资料;(2)网上收集;(3)咨询老师。2.开展中学生讲诚信宣传活动:(1)通过晨会、班会进行宣传;(2)办一期讲诚信的专题板报,展示诚信感人事例带来的社会文明;(3)在校园宣传栏上开设讲诚信专栏,宣传讲诚信的方法;(4)开展“让诚信回到身边”金点子评比活动;在考试、错误改正、捡到财物等方面,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动全校同学参与诚信故事、格言收集和校园诚信的调查,制定诚信公约贴在班内用于警示,通过诚信道德实践活动,使诚信这一道德准则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形成坚定的诚信道德信念,实现礼于外,诚于内的活动目标。

三、活动评价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袋:学校选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机构、给出评价标准、制作“学生诚信评价量表”,由任课教师随堂记录。记录过程会使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及社会现象的“诚信度”具有评判能力。

大学生诚实守信论文 篇4

关 键 词:信用环境;思想环境;信用意识;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20-02

当今全球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信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3月4日,主席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强调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点。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途径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德制,二是法制。本文就目前常见的对诚实守信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

进行探析,并进而寻找解决措施。

一、信用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法制,思想建设只是空喊,不起根本作用,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信用更多的是一种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信用思想和信用意识的建设,商鞅立木树信的故事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正因为商鞅立木树信在前,才有了其变法的成功。前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强化人们诚信意识的重要。

一个人没有信用意识就不能明辨是非,不知荣辱,不懂取舍。近年来,诚信思想的教育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考试作弊、逃债废债、弄虚作假、执法犯法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致使国家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社会效率低下、人人自危、风气不正。因此,认识诚信建设中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澄清诚信建设中的错误观点,是全社会开展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二、信用思想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闻、出版、文艺、广播电视等机构要大力开展诚实守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知识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加大舆论、社会监督的力度,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要让失信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守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守信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要对守信者大力宣传,树立楷模,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在宣传守信的同时,要让人们明白,守信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人们谈论信用,更多的是因为看到了对信用的需要,却忽视了建立信用意识本身也需要付出成本。比如很多过去可以随意做的事情,在信用社会中就不能做下去了。人们是否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来交换信用状况的改变?让人们接受这种代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舆论宣传要引导人们明白这种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二)加强学校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各地区、各学校也开始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诚信教育必须持续进行下去,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同时要尊重教育规律,注意教育方法。

诚信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分阶段实施。小学阶段,注重荣辱观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实际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诚实待人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大学阶段,侧重于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尊重教育规律,不要违背人的天性,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要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宣传活动,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学生会等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在大学要着手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形成信用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的信用记录可包括遵守校规校纪、学习考试、金融信誉、守约情况等等,凡是与信用有关的真实信息都纳入信用资料库中。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信用表现,督促学生的信用实践,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信用习惯,评价学生的信用状况,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并能够实现其描述、评定、激励、教育及预测等功能。这些信用档案将永远跟随学生,供银行、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勤工助学等各方面查询和使用,实现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的系统化,实现学校记录与社会需要对接。

(三)强化行业自律,增强自我约束

除了教育,还要有适当的制约措施,立法当然是根本措施。但我国的信用立法难以在短时期内达到完善、系统,打击失信遭遇瓶颈,这种情况下,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可行之举。纵观我国5000年文明史,行规民约占据了重要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规民约是维护整个行业利益、规范行业行为的自律性条例。行业或群体成员的违规背信行为危害的不仅是行业群体外对象的利益,也是危害行业群体自身利益的行为。行规民约的制定应把诚实信用放在重要地位。

社会各个行业群体的信用规则的制定,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信用立法的根据,应该也必须做好。特别是在法律、法规难以涉及的领域,要通过率先建立社会群体行为准则的方法,用道德舆论和行政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填补法律缺失,营造有利于现代信用体系建立的人文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比如:乡规民约,行业准则,协会章程,厂规校纪等。

行业群体诚信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减少上当受骗。行业群体要从本身的信用管理抓起,要设专门的机构,或者责成专人做好对主、客双方的信用进行调查和监督。行为主体要建立客户诚信档案,调查、记录和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特别要加强征信和管理,做好对客户的筛选。这一方面可以避免自身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交易对象加强诚信,压缩背信者生存的空间。二是在经营中做到诚实守信,防止和避免履约违规。行为主体要时刻了解自身守信情况,除了及时披露本身守信的信息,取得社会的监督外,还要针对本单位在守信方面显现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表彰和问责,将诚信进行到底。行业协会应起到一定的行业、产业管理作用。

行业和群体自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行业和群体自身的事,但实际上却与整个社会有密切联系,因此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各种机构、广大群众都应该行动起来,用适当的方式参与行业、群体的自律。

作为政府来讲,要担负起引导、规范、推动行业和群体诚信建设的重任,用政策引导行业群体诚信建设的方向,创造信用需求,通畅信用资源共享渠道;用规则条例规范行业群体诚信建设的行为,明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用落实、用行动推动行业群体诚信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和财政等多个层面的信用保护体系,遵守准则的奖,违背准则的罚。作为信用中介机构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纪录各主体的信用状况,其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都是对信用行为主体的有效监督。广大群众更是信用监督的有生力量,通过加强消费者协会功能和建立群众监督员制度等形式,发挥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四)加大打击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信用秩序的建立需要信用思想建设,但如果仅仅靠个人觉悟,也有失偏颇。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立除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对市场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打击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失信惩戒机制主要有五类: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性惩戒。如有关政府部门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等。但要严格依法办事,讲究程序,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二是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的监管性惩戒。这两类惩戒都是由政府综合管理或专业监管部门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惩罚或制止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三是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做出的市场性惩戒。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四是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惩戒。主要是使失信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五是由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戒。主要是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要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合体系。如社区义务劳动、社区矫正、罚款、监禁等各类短期刑罚,使失信者付出各种形式足以抵补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代价。特别要强调建立对信用服务企业的惩戒机制。要明确信用服务行业规则,提高其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出现失信行为、造成严重损失的信用服务企业,不仅要承担无限责任,还要令其永远不得再从事这个行业。

当失信者比守信者会付出更大代价的时候,一个诚信社会的出现也就为时不远了。当然信用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信用思想、信用意识的建设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就。因此信用思想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必须全民动员,协同联动,多管齐下,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通过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违信背约可耻的良好氛围,强化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激发维护信用环境的强劲动力,把信用思想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先凡。治理信用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J].学术问题研究,2005,(1).

[2]李海燕,李占存.对大学生开展信用教育与信用管理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4,(8).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篇5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诚信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关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最早开始于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从信任视角对货币这种制度化象征物做出深刻分析,重点阐释了信任的重要性及社会秩序功能,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则从信任这一重要资本主义伦理视角分析了其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信任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信任更容易建立。评价:古典社会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为其后研究起到了奠基础、搭框架、提供概念工具等作用,但存在着过于追求宏观理论的兴趣趋势、忽略了微观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为单纯的定性研究等不足。

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信任视为约定(交换的一种代表性媒介)的一种结果,而彼得?布劳(Peter Blau)则把信任描述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两者可谓是对信任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70年代后,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并用理性选择主义视角去解读信任的产生与扩展。评价:以上研究重拾信任研究并将其推向深入,概念工具与理论视角的丰富以及将信任视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并将之与制度或伦理相联系起来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这为国内学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思路和视角,也为本土化研究和反思提供了探讨对象。

(二)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社会学从90年代才开始展开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其学理探讨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很多学者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及其当代价值。学者们或通过理论考察(张静,1997;潘敏,2007),或通过个案访谈(薛天山,2002),或通过大型社会调查(刘爱玉、刘明利,2012)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研究信任(郑也夫,2006),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的学者从中、日、美三国的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王飞雪、山岸俊男,2002),有的学者则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李伟民、梁玉成,2002),有的学者探讨了信任的建立与发生机制(彭泗清,1999),有的学者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杀熟现象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郑也夫,2006),还有的学者从社会转型期对信任类型进行分析与预测(张禹青,2012),等等。

研究方向与内容。1.研究方向集中在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等分支。如《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2004)、《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2010)、《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成长―公民文化成长与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2011)、“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信任、利益互惠和差序式治理”(杨光飞,2009)。2.关于中国当代社会信任类型的分析及对策建议。梁颖用“历史坐标中的信任理论”概括西方社会学关于信任理论的历史变迁,“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是其三种表现形态,且三种类型的信任呈现出“同生共存的历史生态和非均衡发展的格局”,并得出“合作型信任乃后工业社会之理想的信任类型,其对发展基层民主和促进社区良好治理均存有迫切性,至关重要”的结论(梁颖,2011)。“关系信任”与“普遍信任”是另外一对描述信任类型的术语,陈福平通过定量分析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同这两种信任类型的关系(陈福平,2012年)。3.信任的建立机制。有的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的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算计来获得,也有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郑也夫,2006)。从另一个社会与个人视角来说,有的认为信任与个人因素的关系多,有的认为信任与社会因素多一些(彭泗清,1999)。4.对信任研究所嵌入的中西方学术传统差异的反思与新诉求。反思:翟学伟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把有关‘信’的现象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的领域中去研究,这主要源于其部分组成整体以及整体需要分解的探究路径”,而中国研究思维关注重点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新诉求:“从连续体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诚信、信任和信用”,重点关注“人与制度的博弈以及转换的问题”,这才是符合国人思维实际的解决问题之出发点(翟学伟,2011)。

研究不足。一是基本概念不清,尤其是诚信与信任的概念有必要厘定清楚,可惜的是,这一问题似乎太过基础而少有学者问津。二是总体上看,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信任的发生机制及信任本质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研究;一些研究只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论述。三是再研究范围上,针对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社会的信任研究不足;对社会诚信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后续研究缺乏。

二、“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逻辑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要展开对诚信建设路径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清晰界定诚信、信任等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学有关信任研究的理论、剖析信任本质及其产生机理,进而结合河南省情着重探讨“诚信河南”建设的意义、路径、要注意的问题及其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核心围绕的是如何让诚信河南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基因。

以一个省份为基础展开诚信建设的研究,其意义至少有这样的两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研究力图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有关信任研究的前沿理论,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对“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其次,从应用层面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标志着新时期诚信建设课题的提出。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则从提高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角度,强调“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这又指出了诚信建设的应用价值。但从社会学角度看,诚信建设应用价值的逻辑还在于诚信带来信任,信任带来合作与互惠,其关键在于:一是转变信任类型,以适应转型中的社会结构:从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的诚信扩展至带有契约性质的普遍意义上的诚信;二是用制度保障诚信建设:突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的诚信制度建设;三是具体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这一研究着力从诚信建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系统作用与发力机制角度去发掘、深化、拓展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再次,从方法的层面看,这一研究还可以尝试采取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回顾诚信在20世纪我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系统梳理中原文明中的诚信史,从而为当代社会诚信问题出现提供历史与思想背景。

三、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

具体来说,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应该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等诸多方面。

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可分为七个方面。1.“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此部分在系统梳理信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论对于“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作用。2.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现代价值及其超越: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特点;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现代价值;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超越:诚信类型及其转换的社会背景。3.“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意义:“诚信河南”与社会转型;“诚信河南”与风险社会的应对;“诚信河南”与简化复杂环境、拓展社会资本;“诚信河南”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基因;“诚信河南”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锻造核心竞争力。4.“诚信河南”建设的基础、原则、任务、目标体系及其实现。5.“诚信河南”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诚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诚信与法制的关系;诚信与个体素质的关系。6.“诚信河南”建设的机制创新:信用监督机制创新;信用自律机制创新;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创新。7.“诚信河南”建设的系统探索:“诚信河南”与政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商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社会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司法公信建设

在基本思路上,首先梳理信任研究的专业理论,为理解和剖析“诚信河南”提供理论解读视角。接下来分析中原文化中关于诚信传统及其历史性超越的必然性,从而为“诚信河南”建设提供社会思想史背景。第三部分则重点从专业角度剖析“诚信河南”的重要意义,突出其与社会转型、风险社会、社会资本理论、信任理论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了这些基础性问题之后,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则对“诚信河南”进行了思路设想与制度设计,勾勒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理想类型。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三种方法。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的信任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二是“诚信河南”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阐释与分析;三是如何让诚信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诚信河南”建设实效,包括“诚信河南”机制创新、“诚信河南”系统探索;四是如何将社会学理论中有关信任的理论研究与河南诚信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即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河南实际如何有效衔接;五是如何研究出符合河南实际的诚信机制创新与制度设计。

大学生诚信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61-03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愈来愈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博弈研究,运用博弈均衡理论,把研究生和学校管理部门作为博弈局中人,分析合作博弈各方的利益函数,建立博弈模型,以此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提出了研究生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培养的相应策略。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概述

学风是指学生或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作风,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及精神风貌。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然而当下,一些研究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学习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心浮气躁,加上学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持消极的态度、对学术道德规范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会对未来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是指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博弈论开始于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的出版[2]。博弈论首先假定人是理性的(Rational),这里所讲的理性的人是指在进行具体策略选择的时候,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博弈论所要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具体策略的选择,简单说来,就是每个博弈方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出发,同时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最佳策略计划来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博弈方、博弈的规则、策略、收益、结果是描述一个博弈活动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3]。

(二)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

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水平是衡量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位论文质量及科研成果进行具体要求时,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就开始了博弈。研究生由于自身内部和外部原因,可能采取一些不诚信的方法,以最低成本达到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的相关要求,以顺利获得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必须通过相关制度规定引导研究生的行为,鼓励研究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达到学校管理部门规定的质量要求。针对该问题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如下。

把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看成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混合策略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现在,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为例,假设面对学位论文时,研究生按照某一概率可以随机选择诚信或者不诚信这两种纯策略,学校管理部门也同样按照某一概率可以随机选择检测或者不检测这两种纯策略,假设个人收益没有增减的情况为0,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成本设为C1,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设为A,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发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设为C2,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设为L,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设为F,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设为H,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设为p,研究生选择诚信的概率设为(1-p),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设为q,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设为(1-q),那么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如表1。

通过对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的分析可以求出,研究生的期望收益函数E1是:

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是:

对于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混合策略 (q,1-q),研究生希望使得期望收益函数E1最大化,因而对上述公式(1)进行求偏导,即E1对p求偏导,然后令所求得的偏导等于0可以求到:

可得

同理,对于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的混合策略(p,1-p),学校管理部门希望使得期望收益函数E2最大化,因而对上述公式(2)进行求偏导,即E2对q求偏导,然后令所求得的偏导等于0可以求到:

可得

由上述求得的值可以知道,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p,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C2成正比,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F、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H之和成反比;学校管理部门选择进行检测的概率q与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A和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的成本C1之差成正比,与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A及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L之和成反比。其中A与L具有一致性,就是说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对学校管理部门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也应该越大,即A或L越大,q 越小。

因此,本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即研究生以 的概率选择不诚信策略,学校管理部门以 的概率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在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p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即q=1的时候,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p,1)为:

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即q=0的时候,学校管理部门的期望收益函数E2(p,0)为:

时,E2(p,1)=E2(p,0),学校管理部门将会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随机选择进行检测或者不检测,当0

研究生选择诚信策略,即p=0的时候,研究生的期望收益函数E1(0,q)为:

根据上述博弈分析,可以总结出:(1)由于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所消耗的成本越高,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概率将会增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研究生的不诚信问题很难彻底解决;(2)在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不高,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将会增大;(3)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越大,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同时加大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也可以增强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治理,在惩罚力度一定的情况下,加大学校管理部门选择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概率也会使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诚信行为;(4)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成本很小,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研究生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后获得的额外收益很高的时候,研究生就会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学位论文,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就会变大。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治理

研究生的策略选择受到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惩罚力度大小的影响,如果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存在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完成论文的行为时,对其行为予以遮掩或并未进行惩罚,那么,学校管理部门检测出研究生不诚信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L就会变得很小,相对而言额外收益A就会变大,这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只有在对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发现其不诚信行为后,加重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时所承担的后果,加大对其进行处罚的力度,才能够有效治理研究生的不诚信行为。

(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惩罚后研究生改正后给学校管理部门所带来的收益不高,或者学校管理部门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出现研究生不诚信时的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学校管理部门选择不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那么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将会增大,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影响学术科研环境,而且也不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研究生在评估学术不端现象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风险以及预期收益时,可能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对因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而造成研究生长远利益损害的情况持有一种不清楚、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4]。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三)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

学校管理部门可以为研究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并及时对外公示。除此之外,当前的评价体系是以数量、期刊级别为中心的,然而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不能保证每年都有预期的成果,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来讲,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既要完成课程的学习,又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取得高质量成果,这就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不诚信采取其他手段或是完成学位论文[5]。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从理论素养、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多维度、多形式、多途径地评价研究生,以更广阔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得研究生能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身于学术科研中去。

通过运用博弈均衡理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博弈研究可知,在研究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学校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其收益分析的能力;加重研究生选择不诚信行为时所承担的后果,加大对其进行处罚的力度,有效治理研究生的不诚信行为;要对研究生不诚信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从理论素养、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多维度、多形式、多途径地评价研究生,以更广阔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安琪。浅谈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

学报:中旬,2013,(12).

[2]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

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1.

[4]陈翠荣。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其治理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

[5]马争朝,蔡成蹊。学术不端行为:科学理性与生活理性的

博弈[J].陇东学院学报,2013,(6).

[6]张广兵。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博弈论解读[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2,(1).

[7]刘业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博弈论分析[J].教育教

学论坛,2014,(51).

大学生诚实守信论文 篇7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从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入手,对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方式做了探讨。

2002年3月5日,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朱镕基同志的这段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诚信问题成为了2002年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开始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高校也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给予了格外关注。时隔8年,不诚信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笔者深深的感受到,重提诚信教育十分必要。

一、诚信的涵义及重要性

诚信,即诚实。诚信的核心一是诚,二是信。诚是主体向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自己的内心想法一致,简单来说就是“心口一致”;信是主体向外界所表达的内容与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致,简单来说就是“言行一致”。综合来说,诚信就是主体向外界传达真实信息的行为,是“自己以为真的也让别人信其为真、自己以为假也让别人信其为假的行为”。简单而言,即表达真实想法,传达真话的一种行为;是讲信誉,不做假,为人真诚不虚伪。

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的最基本要求。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精辟阐述广为流传。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有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他认为,诚信的帝王可以使天下臣民团结一致。战国末期,荀子也说:“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他认为,“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产生社会惑乱。”我国近代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明确地讲:“诚信为人之本。”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说:“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约翰·雷也提出:“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名人志士强调诚信,可见,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升至3000多万人,他们能否做到诚信,对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大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就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道德建设,他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

二、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在大学校园内,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如考试抄袭、做弊,故意不偿还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用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奖助学金等,这些行为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它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本人以及学校的声誉,严重的危害了整个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

东华大学团委曾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做过一次调研,调研中发现,“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还贷。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第二,是考试。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曾做过早锻炼代人签到、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不诚信的行为。”

三、如何做好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1.健全社会评价机制

关于诚信方面的社会评价机制一天得不到完善,大学生的失信问题就一天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一切以利益为目标”的思想在社会中十分普遍,并且这一思想已经渐渐进入大学校园,一部分人把“利益”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首要标准,把“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的出发点。这种“利益至上”的社会评价体系是十分畸形的。要遏制这一趋势,我们必须从个人素质、学识、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比如,建立大学生综合档案,档案中包括志愿服务,专业实践、个人信用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将综合档案纳入社会征信体系中,为其以后的各项商业贷款、工作调动等活动提供依据。

2.加强誉论宣传,设立诚信警戒线

为大学生设立诚信行为警戒线,选取社会中失信的案例,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工具,从这些反面案例教育入手,着重宣传其给失信者本人和他人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大学生们不敢越过不诚信的警戒线半步。与此同时,还要发挥誉论的正确引导作用,用诚实守信的正面案例感染大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他们,通过同学中好的诚信例子,告诉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道德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他的思想道德品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对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人文素养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诚信的认识。

4.拓宽诚信监察、处理渠道

如建立听证制度、举报奖励,诚信奖惩制度等监察制度。把教育和监督、处罚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的引导性和强制性,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特别是要在普及道德知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对于不成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能够在尝到失信的苦果后悬崖勒马,维护好自己诚实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四、结束语

诚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具体分析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特殊情况,正视现实并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地使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田建国。大学文化与道德建设,山东电大学报,2005,(1).

[3]阳瑞珍,吕耀怀。信:为人之本,立业之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陶书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A].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5]苟朝莉,林文军。高校诚信教育刍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张连起。诚信溯源。中国财经报,2003.

[7]王海。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