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语言文字论文(6篇)正文

《语言文字论文(6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语言文字论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言论文 篇1

一。审美性的语言,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终于明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很自然的,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谛听天籁,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课文永留心中,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语言论文 篇2

作者:余启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案例回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职场故事,情节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职场语言能够改变大学生职场人生的强大力量。一天,中央某部委两位女领导来到武汉一所著名高校某学院,招录一名男性应届毕业生。当说明来意后,该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表示男生都已签约用人单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学生,希望领导考虑录用,然而两位领导坚持不考虑。眼看选录就要结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方的谈话有了下文。书记竭力推荐:“真巧,两位领导,这位女同学就是我说的优秀女生,她是学生会主席,校时装队队长。”碍于情面,两位领导不得不继续应付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单位了吗?”“还没呢!”“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唉,说来真气愤,社会上都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很多单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还瞧不起女人”“好的,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电话通知你!”可以想见,不可能有电话通知了。出于对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厕的短暂间隙,与这位女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没有呀,做梦都想!”“可是你刚才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所谓,不想去。”“没有呀,是不是我的话有问题?”“好像是有点问题!社会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个事实,但你说女领导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恶’,那么,今天来的两个领导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说的女老板一样可恶?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或方式,或许会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悦领导的‘两全’效果!”女孩霎时领悟过来,问道:“那应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对女大学生不公平,但是这种偏见没有依据,社会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两位领导不都是女性吗?不是也很优秀吗?”听了我一席话,该生立即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错”,这个错就源于自己语言失当。为了帮她挽回败局,我建议她待领导返回时,找个话题表达出这两个意思:一是告诉她们其实女人不比男人差,两位阿姨就是“铁证”;二是自己因为没工作,什么都没有,唤起她们的“母爱”,赢得她们的同情,同时提醒她再为自己寻找更多表现的机会,赢得她们的好感。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白。“两位领导,请您二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很无助,大学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锻炼自己能力,老师都评价我品学兼优,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直以为自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生,如今连一份工作都没着落,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会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吗?比方你们两位不就是女性吗?不是比许多男性更加优秀吗?”“呵呵,这丫头会说话!”两位领导一下子被说乐了,看到领导开心,女孩开始自信起来。“非但如此,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读了十多年的书,工作没有,饭碗就没有,就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席话,一下子赚得了两位“妈妈领导”的怜悯心,她们关切地问:“真的?那好吧,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回去等我们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终于有了一些转机,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热情地邀请两位领导到校园里参观,并表示希望最后当一次向导陪领导参观校园。一天下来,女孩已与两位领导成了能够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须回校了,此时女孩最盼望的是领导能够明白表态接收她,告别的手在空中迟迟没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头。“这女孩其实很不错,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还乖巧。”处长应道。“那要不”听到两人都说不错,司长终于开腔了。一听司长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随口大声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应声作答,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两位领导,气喘吁吁地问道:“两位阿姨是不是答应要我了?”此时,已容不得两位领导再拒绝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如果这样,那么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司长的决定让女孩欣喜若狂。后来听说女孩一进部里就赶上了国家部委精简,被送到美国进修两年,再后来做了处长,如今已经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司级干部了。

职场语言表述技巧

(一)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职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带出了与男友分居两地的尾巴,势必进一步置自己与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说“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谎言解除了面试官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她们的信赖。求职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优势条件向对方表达和展示,并且还要把握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确定想拥有这份工作,就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不利,显然没有对症说话,造成了尴尬局面,加速被录用机会的丧失。(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与人交流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说话在善解人意的同时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时,能不能把人求动,能不能把事办成,不是看你有多大决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热情,说话的技巧和手段是最关键的。[2]最会说话的人往往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的话,最会办事的人通常会做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席勒说“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自己的”[3],即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情感、处境及心理,待人处事多考虑他人的想法。要实现某种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爱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谁不喜欢听他人的赞美之词?人的天性如此。赞美与欣赏是人际关系中的点缀与,所以要学会用语言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用适当的奉承话求人。故事中“两位领导”被“影射”地批评为“更可恶”时,一时尴尬,如鲠在喉。当听到女孩的恭维话时,立马笑逐颜开,明知你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赞美是件好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是嘴上功夫,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好事变为坏事。赞美的语言要在关键时刻、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恰到好处地一一送出,不着痕迹。使用恭维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当你对别人说奉承话时不能无中生有,要说一些真实的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倘若进行肉麻的奉承,拍马屁,听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轻视。二是说奉承话时应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听者改变态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维,而不及时转入正题,便会失去意义。(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前明白对方的心理,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看他人说话时的表情,掌握说话的火候,适时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这才是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否则,纵然口吐莲花,也会徒劳无功。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得心应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对应聘者感兴趣的程度,已成为一种惯例,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求职者难堪,同样也是在考察一个人能否听懂语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观色。在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常会听到“材料先放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这些话的弦外音就是对你兴趣不大,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礼貌地公式化地发问,这表明你还是到别处去碰碰运气吧。如果对方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热情地和你握手告别时,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翻船。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突出自己,把对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也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语言。不同的职场竞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还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出奇制胜[5],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尴尬。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就不失为一个应对此种情况的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如何进行补救甚至转危为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聪明的求职者总会对这些良机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善于利用时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打破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终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转移原有思路,不自觉地顺着你的思维而思维,随着你的话语而调动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说错话时,借机换一个说话角度,反话正说,赢得了好感。不仅如此,女孩借题发挥,采取战术,从毕业没找到工作,谈到没有饭碗,进而朋友分手,导致一无所有,既纠正了失言,又争取到了同情。(四)赢得好感,博取同情与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就要有亲和力,让彼此产生亲近的欲望,消除隔阂,为成功交流打好基础。有时候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动人,以真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大学生要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塑造个人综合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语言,练就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能力”——语言能力。出色的语言能力是由一个人的多种内在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想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和聆听他人,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述技能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三是博奕实践。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诸如演讲、辩论、文娱等活动的长期锻炼,反复练习,才会有临场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出奇制胜。中国的语言内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却无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语言技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熟谙和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舌转乾坤,成就别样职场人生。

语言论文范文 篇3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作为毕业论文形式方面的构成因素之一的语言是毕业论文赖以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基本问题的唯一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毕业论文写作尽管需要具备选题、取材、构思、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体现,来完成。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论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了解语言的特点,并且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储备,才能写好毕业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论文的质量。因此,过好语言关,也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类文章尽管文体不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同样要求做到简捷、明快、形象、生动、PB确、科学。

(一)语言要准确、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没有差错。“准确”是从总体上要求语言讲求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论文中用词和造句必须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并能如实、砧切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要使语言准确无误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毕业论文的语言质量如何,与选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用词准确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

用词准确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完全不同。例如:

“才干”、“才华”、“才能”这三个词含义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它们都表示有较高的能力,但侧重点不同;“才干”着重指办事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才能”不仅用于重要的实践活动,还用于思维活动。

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

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能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终于死了,享年十二”,“享年”是敬词,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这个词用在这里读来使人感到别扭。成年人—写小孩,是不该用这个词的。

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区别词的褒贬色彩。比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其次要分清语意的轻重。比如:“责备”、“责怪”、“指责”、“斥责”这几个词的语意,一个比一个重,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

当然,汉语词汇极其丰富,要想从这浩瀚的词汇海洋中,选取唯一的、完善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言物、表情、达意,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在没有搞清词义之前,绝不能轻易落笔,力求做到对每一个词都来一番推敲,以保证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原貌。

2.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

论文的语言最基本的就是遣词造句的问题。如果造句能够文从字顺各司其职,那么论文的语言就达到最起码的要求了。句子结构是不是正确,取决于事理说得对不对,合不合语法规则,用词不当、词序不妥、句子成分残缺、语言不合逻辑,就会使意思含糊不清。所以造句时要注意:

第一,句子成分要完整。

构成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比较复杂的句子里,还有宾语、补语和状语等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成分,特别主干部分是不能随意省掉的。如果省掉了不该省略的成分,句子就残缺不全,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例如:“我利用职权为自己建造庭院住宅,都是从教育卫生经费上卡下来的”,这里省略了主语“钱”。“大家认真讨论了今年的工作和学习”,这里缺少宾语“计划”。所以造句是一定要使基本成分完整,附加成分有条理。

第二,词语要搭配得当,词序要有条理。

在句子中,词与词的互相搭配以及词序的安排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会犯搭配不当和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例:“他的学习态度一向认真努力,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态度”与“努力”搭配不当,要改为“踏实”。“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榜样”也是搭配不当的。

第三,事理要合乎规则

有些句子,从语法形式上看,成分不缺,搭配也当,但仍不准确。原因是反映的事理不合逻辑,不合思维规则。例:“小陈的父亲长得很像小陈。”这是主客倒置,不合逻辑。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美国却由于发了战争的横财,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句显然不合事理。既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经济崩溃边缘”,为什么却又说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经济却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呢?

关联词语要扣紧,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关联词很多。如,因为……所以3要么……要么……;不但……而且,等等。关联词用得好,可以使文章严密紧凑,准确有力。

(二)语言要简捷明快。

简捷就是造句干净利落。用语“贵乎精要”,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赅”。语言要想简捷就必须做到:

1.思想明确,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些毕业论文语言不精,常常是作者对内容理解不深所致,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所以,要提高语言的精练度,必须首先锻炼思想,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善于分析,抓住问题的症结,这样,写出的文字,才能以一当十,简洁凝练。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一文中谈到“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因此,按照简练的原则,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必须开门见山,在论文开头就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必拐弯抹角,先讲一大堆废话。论文的结尾也应适可而止,果断利落。

2.提取最精粹的词语。

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若要使语言简练,最要紧的是尽量节约用字。少用字,同时还要把意思表达完善,就必须在写作时注意选择提取那些经过干锤百炼的最精粹的词语。这个提炼工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节约用字。能少说一句话就少说一句,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同样的内容,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来,不仅节约用字,使语言更加简练,而且还会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富有艺术魅力。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价格上涨得十分迅速”,就可以用“物价飞涨”来概括。

第二,删繁就简。把一切与表达主题不太相干的多余部分删去,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例如,“我每次读了《邓小平文选》以后,总不免要动手动笔写自己的心得、感受”,就可以用“每次读《邓小平文选》,我总要写心得”代替。再如,“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物价稳定,不能随意提高物价,也不能乱涨价。”这里“随意提高物价”和“乱涨价”是同一个意思,结果是同一个意思前后重复地说了两遍。另外,论文要达到语言简练,就不必在那些已被人们熟知的事实或事件上过分展开。例如:我们在论述“只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这个论题时,往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但是由于我们是要论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50年代前期、中期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360年代前期我们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又开始恢复并健康发展上。对于“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可以赂写,不必做过多介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紧扣主题,避免枉费笔墨。

总之,我们这里强调语言要精练,是以能否清楚地表达思想为准。毕业论文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从实际出发,在准确、全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基础上,力争做到语言简练。

(三)语言要生动形象

毕业论文在具备观点正确、鲜明,语言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还要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让人读起来不枯燥乏味。“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7”(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可见要把论文写好,光语言准确、简练还不够,还要生动感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使毕业论文生动形象呢?

1.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

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的抽象性。但是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来自具体的事实。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把理论的概括同形象的描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使理论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写“党八股”的罪状(之五)时,竞直接用“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来形象概括;写党内团结和同志间互助的必要性,则用“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等生动语言来形象说明,把深刻的道理写得明晓易懂,生动活泼。

2.用词要新。

我们在用词时,应当刻求新意,努力使语言新鲜、生动些。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总是在老套子里打转,语言就不会生动。要不断挖掘和发现语词中新的含义、新的用法,即不断发现事物的新意,并给这些事物以最准确、贴切、新鲜的表现。例如:著名作家王蒙写“事实”;“事实就是宇宙,就像地球、华山、黄河、水、土、氢、氧、钛、铀一样,既不像想象的那样温柔,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冷酷。”这一连串的比喻就比“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辩”一类句子新鲜有趣得多。

3.要使用多样化的语言。

毕业论文的选词和造句,都要有适当的变化,切忌反复使用,这也是语言生动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能按照主题的需要把叙述、议论、设问、比喻、举例、解释等交叉起来使用,相错成文,这样,文章就会显得变化多,读起来有兴味。例如:毛泽东的《质问国民党》一文,语言活泼多变,生动引人,值得我们学习。“假如你们既没有什么对付日本久的‘蒙汁药’、‘定身法’,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地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这里运用多变的语言,不仅庄谐并作,语态潇洒,而且雅俗结合,内容丰富,文章生动有趣。

语言论文 篇4

本文试着从语文的言语特征这个角度,对语文教学中一些令人困惑的教学现象和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把它们讲得清楚。

一、从言语呈现的典范性和优美性看课文选用、课堂语言和学生作文

所谓言语呈现的典范性是指语文学科中展示给学生的言语材料应该要合乎汉语语法和使用习惯,能给学生起示范、学习作用。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也是对语文言语的低级要求。优美性则是说言语材料应该是有美感的,能让学生觉得它们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是优美的而令人喜欢的,这是语文人文性,尤其是文学性的体现,是对语文言语的高级要求。这就决定了语文中的言语材料只能是“滞后”的,在较长的时间考验后,在广大读者的认可后才可以的。比如课本所选的文言文,现代文中如鲁迅等人的作品。都是典范而优美,足以用来当作学生学习言语的榜样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将逐渐变得“开放”,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作为语文课文,在言语质量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才好。除了课文,课堂言语无疑是学生接触得较多的材料了,有句话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但生活中的言语却不应该都是语文的,而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代言人”,尤其应该注重自己有课堂上的言语。而现实情况可能并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言语是粗糙的、无组织的、干巴巴的,甚至会存在这样那样的语法毛病,或者带进一些不甚规范的方言口语用法。这可能是老师们没有把课堂言语讲得规范而优美的意识,过于随便,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原因。这样固然不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同时也失却了最好的教学机会。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表达流畅优美,实在是语文教师课堂言语的必要素质。语文老师的课堂言语应该和政治老师、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们不同。另一方面,当然是对学生言语的关注和重视,在课堂上论文格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表达,使之典范而优美应该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很可能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基础学科了,所以它受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最快、最直接,比如网络言语、港台流行语、卡通化言语、韩日影视中的对白、无厘头言语等就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学生,然后学生就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如gg、mm、in、恐龙、菜鸟、晕、巨、好好吃、哇噻、……这是颇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虽说言语是开放和不断创新的,但作为语文的言语,却不应该是网络文章、港台剧台词、邻居李大妈的讲话等,也就是说,要遵从“约定俗成”,更不可忽视它的典范和优美,对其中一些语法欠通、表意古怪的词句,还是加以剔除为好。

二、从言语传递的间接性和模糊性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评

言语传递的间接性是指言语所携带的信息并不是可见可闻可触摸的,它是要经过认识的转化才能被识别的,即言语传授、接收的非直接性。这就如文学区别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这是从传递的过程来讲的,如果从结果来看,无疑,它因此也就有了模糊性的一面,因为在信息的传接过程中,由于人脑主观的加工和加工后的再表达,就很可能会增删、改变其内容,即我们对言语内容理解、表达的非同一性。而这一点很可能是最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不到位的:即语文的言语传递是必须要有主观的理解、想象才能完成。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在言语传递的过程中做文章,在这个“间接”中,让每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展开思维。而这正是言语的间接性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是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所没有的。近几年,又热衷于把教学和“网络”进行“整合”。我听过一堂课,内容是对苏轼词的学习,让学生们上网,输入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文章,剪,贴,很快,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评介内容。这是语文课吗?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吗?这样在信息载体上虽然还是言语,只是这样的理解体悟却把传递的“间接性”给省略了,快则快矣,可那么快干嘛呢?所以,我想,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如果省略了这个言语体悟的“间接过程”,而直接给学生结果,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想象,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的,都应该倍加警惕。回到言语,回到体悟,回到思考和想象,回到间接上来吧。而语文测试手段的客观、量化是已被人诟病多时了。“雪融化了是春天”,是语文的言语;“雪融化了是水”,则应是自然科学的言语。这应该就是两者孰好孰坏乃至孰是孰非的根本所在吧。言语传递的间接性决定了结果的模糊性。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已较充分地看到了这一点,也已做出了相当“宽容”的姿态,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模糊,才有了多义,才有了多姿多彩,才有了文学的美丽、语文的美丽。

语言论文 篇5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语言论文范文 篇6

关键词:启发性;语文教师;语言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记得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所以说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呢?笔者主要采用下面的几点方法:

一、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二、从设问入手,从而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教师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学生们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而且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是不会轻易去向别人服输的。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令他们生厌,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且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