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艺术教育论文(通用3篇)正文

《艺术教育论文(通用3篇)》

时间: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音乐能力。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艺术教育论文(通用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艺术教育的定位 篇1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调节剂。开展主题活动《我是红军城的孩子》时,讲讲红军的故事,讲讲家乡的发展、变化,最后唱唱《打靶归来》,衬托主题活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开展,这首歌的作用是诱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手段,为主题活动的完满开展提供多种幼儿喜爱的途径。如:做小班的《蛋宝宝》主题时,让幼儿做做歌表演《小鸡出壳》,画画彩蛋,这些活动起到了为主题活动服务的目的。在主题活动中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中介都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综合艺术教育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即如何在发展幼儿观察、探索、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

总之,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教育过程,教育科研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但愿我们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进步,在一次次地研究探索中收获喜悦,分享成果,体验辛酸与快乐。让艺术教育活动犹如涓涓流水,细细长长流淌在幼儿的心田,让艺术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个校园。

有关艺术教育的论文 篇2

《艺术教育改革刍议》

摘 要:当今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艺术大军崛起,艺术发展百花齐放,丰富了社会的生活。然而,对当今艺术教育的导向很是重要,它关系着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人类健康的心理趋向。

关键词:艺术教育;改革;技法;人文

作者简介:柳瑞波(1983-),汉族,河南内黄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职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艺术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01

一、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传统的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历史时代所交付的应尽责任与使命。然而,大多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美术教育模式:强调技法、步骤和写实观察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为新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现在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上世纪的教育理念与体制在今天已经凸显出它的不足与落后,美术教育在其中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非常值得重视与反思:现代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创意思维的美术教育更贴近艺术思维的特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全新教学方式。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之光教授这样说道。当代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在CCTV《文化访谈录》节目中回答主持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吴老这样说:“他能够启发我美感的,启发艺术的,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光技法的话,那技法是客观上的,我可以照着对象画,用不着你教,但是学校的悲哀,很多学校是教技术的”。可正是这样,很多美术教育者,往往还是承袭着传统技法的教学模式上,这是与这个世纪的发展不合时宜的。作为艺术教育者和相关教育者也不得不去进行新的认识。

观察北美的美术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审美观念的培养。艺术作为一种泛化的情操,塑造着富有进取精神的大众,再经由他们去营建积极健康的氛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北美教育无不让我国一贯重技艺而轻人文的传统教授引起思考。

程式化教育最大的要害是束缚人的自由思维。人们在成长当中,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社会上一系列冠以各种名目的套路的强加性,这些套路常常被冠以某种“学术性”而获得合法性,很少受到怀疑。作为教育具有一种明确标准的先天的保守性,而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认识来打破惯常习性,让他们能够用一种活跃的姿态来对付未来的挑战。

二、中国现行艺术教育的现状及生源分析

中国长期在不断尝试着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但仍被应试教育掣肘,抹杀了创造的自由心性,又何来创意思维的培育?而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写实为唯一要求,结果让社会以为,所谓美术教育就是仔细描摹物象外表,以至于在人们心目中,美术的好坏就是凡“像”为好,不“像”则坏。这不仅破坏了美术的声誉,以为美术的目的就是画像什么,更有甚者,还窒息了天生的创造欲望,让艺术无地自容。

艺术教育对个人的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养育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受到重视,特别是越来越成为家长作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艺术教育的成长必须奠定以人文修养作为基础。而今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往往只注重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培养。况且学生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或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而选择文化分要求较低的艺考作为“捷径”,被迫选择了艺考道路。这些艺考生往往是通过校内外艺术培训班的短短数月的急训就参加了艺考。而这些艺术培训班往往只针对应试艺考进行技能速成训练,而忽略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的培养,致使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导致技艺有形而缺少人文内涵。美术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重技艺而轻人文,不能在学科上有偏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进入大学,不是行程的终止,恰恰是行程的开始。社会多元化带来了很多契机,丰富了生活,但也形成了很多浮躁心理,致使学生认不清方向,没有目标。

三、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艺术教育改革关键人物在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教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未来教育发展的导航者。

作为教师,关键任务是启发学生思维,表现出令他人真正感动的内容,并且,从艺术形式上鼓励学生有创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作品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先打动自己。

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从社会生活中体验、发现、感悟、汲取看似平淡的生活也有有益的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

作为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教师首先就要观察生活。教师有了对生活的感动,才能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动。教师能感触到生活中的体验,举出大量活生生的生动的例子,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也才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要不断地研究美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出现的各种表现方法,在教学上大胆地实施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只有这样,美术创作才能日新月异。

吴冠中先生就非常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他说:“我教学生的时候,我不让不愿意他们学我,我启发他们,把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发挥出来,如果都是我,我失败了,我的教育失败了”。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寥寥八字,尽传精神,提倡思考、提倡创新的殷殷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艺术就是如此,学别人学得再像,也是在别人阴影下生活,古往今来,还从没有听说过靠模仿就能模仿出艺术大师的。大画家齐白石桃李满天下,但他却不赞成学生一味地模仿他,而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没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他注定走不远。

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育更是担负净化人生、美化人生、设计人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小彦。“像”与想象——一位老艺术家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44-45.

[2] 侯令。“感动2010”[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3):10

[3] 柳瑞波,肖华。中国当代教育之探讨[J].华章,2011(23):117-118.

有关艺术教育的论文 篇3

《艺术教育感染人生》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学生进行艺术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以艺术为载体,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即首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让学生看到美;其次要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认识美;在次是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逐步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减负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必须把学生的旺盛精力吸引的正确的场所上来,让学生在减负中发展特长,增长才干,这就需要学校实行积极的减负工作。而做好减负工作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创造优美的环境,让学生看到美

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艺术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借学校整体改造的契机,加强了对学校硬环境的建设,有意的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论站在学校的那一的角落都能感到美得存在,楼内的地面光洁如镜,墙面粉刷一新,并悬挂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画像,学校现设有美术教室、音乐教师、舞蹈教室、劳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业教师,并配有一定的活动器材。使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时刻以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二)学科渗透,让学生认识美

课堂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按照《全国艺术教育总规划》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开课率达到百分之百。此外,除上好音乐、美术课之外,还注重了艺术教育的学科渗透。

1.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让学生看到美、认识美、是对美的初步感受,而让学生创造美确实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学校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创造美的能力,如举行“颂党献给党”的歌咏比赛,“九一八”演讲比赛。参加省、市、区举行的摄影、书法、绘画、文艺演出另外,在校内我们还常年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健美操队、书法小组、绘画小组、摄影小组、写作小组、小制作小组、剪报小组,学校设有艺术作品展板,定期展出学生作品。各班设有美术园地,每年四月份还要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还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教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平均每学年有一百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区各项艺术比赛的一、二、三等奖,仅以去年为例,我校学生在参加市教育信息中心举办的网上征文和摄影比赛中,有61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3人,有50多人次获得优秀奖。6月份在省第六届美术作品大赛上,我校有3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在去年六月份和平区教育系统第十届中学生艺术汇演中,我校的舞蹈节目“奔腾”获得了一等奖。八月份学校的健美操队在和平区健美操大赛中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了单人组第一名、三人组第一名、六人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且代表和平区参加沈阳市健美操比赛,获得

了第四名。

2.树立环境育人意识

既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读书和学习。因为行为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相互作用的,校园环境是“隐形课堂”,是“无声教材”,时刻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可是,在我们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加强学校整体改造的过程中,确信资金短缺,使计划搁浅。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是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论站在学校的那一个角落都能感到美的存在。

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全校教育总体规划》落到实处,才能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还证明了如果想甩掉薄弱学校的帽子,就必须找准适合学校发展的切入点,即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并用艺术教育上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再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在这次艺术教育检查中,我们按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照《2002年和平区艺术教育工作方案》和《和平区各项艺术教育工作评估细则》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发现了工作中尚存的不足之处:

(一)由于经费问题,学校的静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和器材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艺术活动的项目少,参与的人数还不够普遍,艺术教育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开展多途径的艺术教育做的还不够。

对上诉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和提高: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不断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环境设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在投资上适当的向艺术教育倾斜,保证在两年内完善艺术教育设施和环境。是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发挥育人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曾设艺术教育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添加诗歌创作小组、演讲小组、英语小组,并开展经常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刻用美的教育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参与人数达到百分百。

第三、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教育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树立艺术教育的典型,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第四、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多途径的艺术教育。开展经常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总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艺术教育工作中的差距,加强整改,努力做好学校的艺术工作。

参考文献: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和平区各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估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