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活起居的意思精选7篇正文

《生活起居的意思精选7篇》

时间: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午夜帮助大家收集的7篇生活起居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起居 篇1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1 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 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 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 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 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 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 经济 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 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 自然 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 艺术 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 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 规律 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 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 经济 的可持续 发展 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 自然 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生活起居 篇2

一、原始社会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经过漫长的探索,开始学会制造工具。最初的工具是以石头和骨骸为材料,包括有石旋、石叶、尖形器、骨针、骨锥。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打磨石器和穿孔。而骨针的出现,似在向我们展示纺织技术的源头。同时出现了骨制装饰品,审美意识使人们不再停留在单纯从实物出发的器物打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时代时期的人们对石器的磨制工艺有了更大突破。人们开始注重石料的选材与色泽,石至美者为玉,玉器便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来。与此同时,陶器的发明使古人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从一些陶器的纹样上,我们还能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例如彩陶人面鱼纹盆上绘有牵手跳舞的人形,很直观地反映了原始舞蹈场景。

二、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青铜器是典型代表,根据用途的不同,青铜器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炊煮器、食器、水器、酒器等。挹取食物的匕和木制的筷,说明人们已学会了粗粮细作。这一时期玉器种类繁多,有礼器、乐器、食用器、装饰器等,玉器的材料分为青玉、白玉、青白玉、黑玉、黄玉等多种,其中以青玉为主。制陶工艺逐渐走向专业化,除了作为日常用品外还大量用于随葬。奴隶社会时期还出现原始瓷器,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烧制而成,战国时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具。丝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手工业,奴隶社会时期出土的丝织品就有锦袍、单衣、夹衣、单裙、棉、帽等,充分说明了我国丝织工艺的早期文明。商代时出现了铜犁,春秋以后铁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各种样式各种材质的农具表明当时的农业作物的多样化。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逐渐摆脱穴居生活,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高台建筑和神祀建筑,说明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崇尚礼教崇拜自然与祖先。

三、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朝代更替、少数民族入侵以及民族的大融合对造物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成为导致人民生活起居方式变化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以把这一时期分成三个阶段,秦汉时期、三国至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一)秦汉时期

青铜时代结束,青铜工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亦在继续发展。礼器、乐器、兵器比重缩小,生活用品增多,如汉代宫灯、铜镜。同时镀金、镀银、宝石镶嵌等技术的发明使铜器变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青铜制品如汉墓中的马踏飞燕,形态逼真,堪称绝品。秦汉玉器用高浮雕、圆锥和镂空表现手法,例如玉螭凤纹,器形优美,刻镂精工。秦汉陶器主要用于殉葬,烧制陶俑以供皇宫贵族殉葬之需的风气日益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可谓是登峰造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最早的黑瓷,虽然工艺上不比青瓷,但颇受欢迎。制漆工艺在秦汉时期进入高峰,汉代漆器主要以木胎、夹胎为主,个别有竹胎,以实用器为主,如盘、尊、盒、奁、耳杯等。漆器已逐渐代替青铜用具、陶器作为生活用具。秦汉丝织业比奴隶社会时期有更大发展,按种类可分纨、绮、缣、绨、缦、綮、罗、棉、纱、绣等。汉明了耧车、水碓,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在进食方面,人们由二餐制改为三餐制。秦汉时期建筑令人瞩目,由于各国争霸而纷纷修筑的长城是一大奇观。

(二)三国至两宋时期

三国至两宋时期经过了汉代长期的国际交往和国内各民族大融合,生活起居方式上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止,经济萧条,玉器在数量质量上都不比以前。但隋唐时的玉器,品质优良,雕刻工艺精湛,有飞天、杯、璜、镯、花鸟、人物、走兽等,可以看出隋唐时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北宋时玉器雕刻更为精湛,金石学兴起,促使人们碓古玉的收藏与考证。瓷器逐步普及,陶制器皿较之前减少,陶器主要作为冥器出现,如镇墓兽。唐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三彩”,陶器色彩以黄、绿、白为主,以骆驼和马较多,作为厚葬时的冥器。瓷器则呈现高度发达的繁荣景象。北齐时,烧制出了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南方地区盛行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发展至宋代,瓷制生活用品有盘、碟、盏、盏托、瓶、罐、壶、盒、炉、钵、盖平、枕等,日常生活用品由瓷器所代替。宋代漆器以一色漆为主,颜色以黑为贵,质朴无纹。三国至两宋时,四川丝织业发展较快,蜀锦名扬天下,宋时期苏、湖、杭州等产的宋锦亦为精品。

(三)元明清时期

生活起居 篇3

案例一:合肥市滨湖惠园一期

基本情况:

滨湖惠园位于合肥市滨湖区徽州大道与林芝路交叉口北侧,是合肥市首个建成的廉租房小区,一期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一期位于整个项目用地的东北角,北临中山路,东临惠园路,目前已投入使用,基本住满,分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大类。

a.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基本上没有工作,闲暇时间较多,因此是小区内的主要活动人群。他们通常是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其中男性多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围坐在休息座椅边打牌、下棋;女性则是三两个人坐在一起闲聊。

居民中还有一部分残障人员,生活困难。他们也很少和其他居民交往,由于小区内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因此他们多是独自一人坐在小区广场或路口等人流量较小的地方。

b.经济适用房居民:

经济适用房居民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廉租房居民要好,生活习惯与廉租房居民相比有些差异。其中老年人在小区中活动时间较长,同样具有同性别的人在一起活动的特点,男性多为两三个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女性则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或是照看小孩。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有道路路口、住宅楼住口空间、小区超市菜场前的集散场地等。

年轻人居住经济适用房基本上也是过渡性质的,待经济状况好转就会搬走。他们有工作,早出晚归,在小区内活动时间很少,主要是上班和购物等必要性活动,由于小区室外环境不理想和设施较少等原因,他们晚上也很少在小区内散步,基本上不与其他居民交流。

儿童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其中学前儿童多由家长带领在小区内活动,活动场所就是家长的活动场所;上学的儿童多放学之后在小区内玩耍,中心广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放学时间,儿童在此活动对其他居民的干扰比较大。

c.总结:

由于该小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在小区内活动就成为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乐趣,但是这两部分居民在活动时有较大的差异性:

廉租房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通常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活动,以打牌下棋为主要活动形式,活动时人群比较集中,休息座椅等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是他们活动的主要空间。由于缺少残疾人活动设施和场地,残疾人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几乎没有人和他们交流、活动,残疾人只能在远离健康人活动的区域休息静坐,如广场的角落。

经济适用房居民希望能有较好的室外环境和较多的活动设施及场所,但由于小区用地较小,目前活动场地很少,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居民活动形式单调、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形。如缺少儿童活动场地,儿童只能和成年人在一起活动,彼此之间的干扰很大。配套休闲设施在活动场地的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居民都挤在一起活动,比较吵闹,没有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减少了可供居民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活动交流的积极性,如部分居民宁可自带板凳坐在路口或楼梯口,也不愿意去中心广场;辛苦工作一天的居民,在晚饭后想找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散步,可是小区内没有这样的空间,造成工薪族很少在小区内活动,减少了交流发生的几率。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和经济适用房居民各自有各自喜欢的活动场所,他们也不愿意在一起活动,两部分居民相互交流的情况比较少,形成了明显的领域划分,除某些必要性活动需要穿越对方领域外,很少会进入对方领域活动。在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经济适用房居民抱怨休息座椅太少,实际上,休息座椅主要分布在廉租房居民活动领域内,而且还有部分座椅是空闲的,可是却没有经济适用房居民会过去使用,造成这种资源浪费的原因,一方面是设施分布不合理,过于集中布置忽视了不同阶层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两部分居民交流太少,彼此之间过于陌生。即使在同一种居民内部,他们的熟悉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廉租房居民彼此之间较为熟悉。而济适用房居民,多为独自活动,较少与其他居民交流,彼此之间也不是很熟悉。

案例二:合肥市永和家园

基本情况:

合肥市永和家园位于合六路与石镜交叉口西南角,包括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周边城市配套设施较少。小区建有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建。

a. 拆迁安置居民:

拆迁安置居民来自于周边的居民点,同一个居民点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内,他们彼此熟悉,交往密切,形成了自己的领域范围。来自不同居民点的安置房居民也互有来往,他们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及文化素质较为相似,容易获得认同感,比其他居民能更快的建立起交往关系。因此安置房居民在小区内活动的人数非常多,并且更加热衷于在小区室外环境里活动交往。

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内容主要有散步、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时人数也比较多,通常是成群结队聚在一起。例如,在中心广场里,居民主要在广场边缘的休息座椅处长时间停留、休息聊天,广场中间人数较少,以通过性人流和短暂停留交谈的人群为主;在农贸市场、幼儿园及小区内主要道路等场所,人群主要是聚集在位置醒目、方便来往居民打招呼攀谈的马路两侧附近,而这些空间的深处则少有人问津。

总体来说,安置房居民户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②朋友圈分布较广。③活动规律性较强。

b.廉租房居民:

廉租房居民主要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小区规划建设时将廉租房放置在小区的拐角处,因此廉租房居民基本上都在住宅楼附近活动,不会去小区其他地方活动。中老年人一般都是集中在楼道如口处及道路两边聊聊天、或在周围散散步,与邻居较为熟悉;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场所,残疾居民很少外出活动。

总体来说廉租房居民中的大部分居民有外出活动并与邻居交流的意愿,但是由于该小区规划设计以及管理上的原因,造成廉租房成为了该小区中被遗忘的角落,加之与安置房居民的代沟,使得他们不愿和安置房居民一起活动,并且廉租房居民的生活区域内又缺少活动的空间与设施,这些原因造成了这里的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的不方便的情况。

c.总结:

永和家园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比较少,因此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安置房居民室外交往活动频繁,邻里关系较好,通常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照看孩子等,由于朋友圈在小区里分布比较

广,他们的活动场所不只局限于自家住宅楼附近,还包括来往人流量比较大、位置醒目、方便到达的区域,如中心广场、小区内主要道路及两侧的草坪等地。而且他们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较强,外来居民不容易融入他们的交往圈。

廉租房在这个区内的位置比较偏僻,单独形成一片区域,并用大门围墙与安置房区域分开。廉租房居民形成自己的交往圈,与安置房居民很少来往,也很少去安置房居民的活动场所活动,他们一般都在廉租房住宅楼附近活动,由于室外空间单调无趣,也没有可供人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廉租房居民户外活动持续时间也较短,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生活起居 篇4

【关键词】道路工程;居住区;机动车;行人;行驶特性;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U5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0-01

一、引言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相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后来人类逐步形成聚居部落及至出现城市,产生固定的居住区,出现了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交通道路,包括步行小径和车行道路。道路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环境”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住宅区的基本功能。居民的出行与居住区内部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交通方式按交通工具可分以下3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最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其他因素还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3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比较短的交通距离(500-1000m)内,步行方式为大部分居民首选的交通方式,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不发生任何费用。对于交通距离较长的出行(7km以上),居民一般选择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交通距离在1-7km的范围内,自行车交通将会是大部分拥有自行车的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费用也是非常少的。

因此,根据交通方式的划分,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分为机动车通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两种系统:有机动车通行系统包括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方式;非机动车系统中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车库一般设置在底层或院落边的集中式车库,故其常与步行共用道路。以下对不同的道路组织系统进行分析:

二、非机动车通行系统

非机动车通行系统采用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通过居住区的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或完全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域以外,仅提供货运车、救护车、消防车、搬家车等特殊服务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同时,通过人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各组成单元组织起来。这种道路组织系统可以减少机动车引起的废气、噪音等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可以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又能设计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邻里交往气氛,以及紧凑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空间和安全、安静、洁静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道路组织方式,有助于社区的统一与人际亲近。 三、机动车通行系统

1、人车混行系统

人车混行系统即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英国人布恰兰于1963年提出的),它提出居住区内各级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居住区级道路(8-10m)一般服务范围广,通行速度高,交通量大;小区级道路(6-8m)负责收集产生于各居住单元(组团、住宅院落等〕的出入交通并输送进主干道或城市干道,起交通聚散的作用;组团级道路3-4m)专为组团、住宅院落服务,负担出入交通,车行速度低,交通流量小。根据其道路网理论,为了实现安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道路网应该像动物的循环系统那样,按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顺序连接,并逐级减小服务区域。这样居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不直接相连,小区级道路起到缓冲的作用,大大增强居住区级道路的交通流量,又可以减少过往车辆对组团院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住地区内的人车矛盾。

同时,这种居住区道路组织,对区内的生活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小汽车与正在休闲娱乐的儿童和老年人。

2、人车分流系统

这种人车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有时其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常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紧密结合并分期、分阶段实施。

但是,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组织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a.道路交通趋向复杂化,道路占地面积大(环通式人车分流道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分级道路网的2倍,在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的地段并不适用);b.出入口多,不利于社区管理,又对外部交通产生较大干扰;c.如果中心绿地和各个设施、各出入口没有较好的联系,容易因缺少治理,使中心绿地变得荒凉、空旷。尽管如此,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汽车发达时代的人车矛盾,是一项划时代的创新,至今仍然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

四、人车部分分流系统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组织系统采用折中的方式。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因经济、地段等因素不能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方式,只能在局部运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车混行系统与人车分流系统各自的优势:a.在道路横断面上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离而形成的一种人车适时分行的道路交通方式。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汽车交通量虽有增加,但人车矛盾不甚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分流方式既保障了步行安全,又能充分发挥机动车道的效用。同时,在汽车较少时,行人与自行车还可以利用机动车道进行出入交通或其他生活行为。但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这种方式在安全与环境问题上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局限性。b.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在住宅组团、绿地等居住区内部用地之间设置局部的专用道路(如局部的步行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等)。

参考文献

生活起居 篇5

【关键词】住宅平面设计 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建筑设计师不再只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应该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的完善过程。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对提高未来住宅的设计水平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空间的舒适程度是以人的行为尺度和心理接受尺度为基准的。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和亲和力,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氛围,甚至会使居住者在心理上感觉自身的渺小,居住空间显得冷漠、僻静。其结果是,人们花钱购买住房,却又未能获得相应的功能与质量。住宅平面设计是直接建立室内生活价值的基础工作,本文试图展示住宅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请广大建筑师和居住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一、起居厅设计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对家庭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人们对住宅内起居厅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住户希望起居厅成为起居、就餐、娱乐、接待客人、家庭团聚等公共活动的共用空间。因此,起居室便成为住宅的中心首脑空间和对外的一个窗口。它应该具有较大的面积和适宜的尺度,同时,要求有较为充足的采光和合理的照明。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是较为理想的起居场所。

起居厅是家属聚会、娱乐和会客之处,不宜采用狭长形、异形,以方正、宽敞、明亮较佳。尤其要处理好厅内交通,防止出现交通面积过大、房门过多,影响使用功能的弊端。要使客厅具有足够的少受干扰、相对稳定的空间,减少使用面积浪费。围绕起居厅的空间主要布置有入口、厨房、卫生间、卧室,所有这些房间的门洞、活动区域划分、走道布置,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矛盾构成了起居厅的设计。门洞的数量与位置决定了走道的多少与方向,走道的数量和方向划分了起居厅的活动区域,所以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有二至三个门的厅,对其功能影响不大,有四个门的厅,其交通面积增多,使用功能就会降低,有五个门以上的厅,作用就很小,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

起居厅的空间组织还应考虑家具布置的合理。客厅的家具应根据该室的活动和功能性质来布置,整个起居室的家具布置应做到简洁大方,突出以谈话区为中心的重点,排除与起居室无关的一切家具,这样才能体现起居室的特点。一个房间的使用功能是否专一,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并从其家具的布置上首先反映出来。为了避免对谈话区的各种干扰,室内交通路线不应穿越谈话区,门的位置宜偏于室内短边墙面或角隅,谈话区位于室内一角或尽端。以便有足够实墙面布置家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空间区域。

二、厨房设计

厨房功能是储存生活必备的食品和烹调食品,以提供全家人的餐饮。其空间大致可分为储存、洗涤和烹调三个区域,厨房可以称为家庭的工作中心。任何厨房设计,均应以食品贮藏和准备、清洗和烹调过程为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住宅设计都很重视厨房的位置、面积的大小以及烹饪的操作流线,合理的设计可以为操作方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创造条件。

厨房中,通常包括三个主要设备:灶台、操作台和洗涤槽。操作者在三者间的活动路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称工作三角形。一般,三角形三边之和应不超过6.7m,并以4.5-6.7m为宜。洗涤槽和灶台之间的路程来回最频繁,因此,建议将此距离缩到最短。围绕每一设备的工作面和贮藏柜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情况放置。

如今,不少家庭厨房电器化程度较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水管道、电及煤气管道的走线,要给各种电器留出专用空间。厨房的设计应以人体工学原理出发,考虑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方便使用。设计时应合理布置灶具,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安装、维修及使用安全。操作台及煤气炉灶最好为柜体式,材料应牢固耐用并便于清理,高和宽应与水池规格相统一;灶台与洗涤槽最好置于不同的工作台上,以免互相干扰。洗涤槽的选用应考虑耐用、易于清洁且易与地柜相结合,并应尽量置于窗前,水龙头应采用有冷热水功能的专用厨房龙头。

三、餐厅设计

餐厅是一家人就餐聚会的重要场所。家具主要是餐桌、椅和餐饮柜等,它们的摆放与布置必须为人们在室内的活动留出合理的空间,这也是餐厅平面设计的依靠。

餐厅在居室中的位置,除了客厅或厨房兼餐室外,独立的就餐空间应安排在厨房与客厅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从厨房将食品摆到餐桌以及人们从客厅到餐厅就餐耗费的时间和空间。如果餐厅与客厅设在同一个房间,餐厅应当与厅在空间上有所分隔。可通过矮柜或组合柜或软装饰作半开放或封闭式的分隔。餐厅与厨房设在同一房间时,只需在空间布置上有一定独立性就可以了,不必要做硬性的分隔。总之,不论餐桌布置在何地,必须尽可能地和厨房靠得近一些。

四、卫生间的设计

卫生间实际上由厕所、浴室、洗面化妆、家庭洗涤、储物等空间组成。卫生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因而卫生间在住宅中的位置,不宜正对入口或者直接对起居室开门。向起居室开门不仅会让使用者感到不便,而且会把卫生间气味带进起居室内,从而破坏室内环境气氛。卫生间面积应根据卫生设备尺寸和人体活动空间来确定,并非越大越好。

住宅中的卫生间最好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光窗地比不小于1/10,通风口面积不小于地板面积的1/20。无通风窗口的卫生间,必须设置通风道或机械等措施排气,门下留缝或门窗下部设百叶进风。

卫生间是住宅中用水最多的空间,应注意防水和排水。设计时应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地面标高宜低于室外地面10-20mm,以免积水外流,并应有不少于5‰的坡度坡向地漏。防水层应作在楼地面面层之下,四周与墙接触,向上翻起,翻起高度一般为高出地面250mm左右,设有淋浴时墙面防水高1.2-1.8m。防水层应全封闭,宜选用无缝防水材料。地面、墙面、顶棚应选用防水、光洁、不易滑的材料。

五、阳台的设计

生活起居 篇6

目前,我区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绿地设计缺乏个性和亲和力,以大面积不耐践踏的草坪和绿篱为主,阻断了人与自然接近的路径;植物选择及搭配单调,绿地空间模式没有层次变化;简单绿化代替规划设计,对人的居住需求和人性关怀不够等。笔者认为,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绿地服务居民”的基本原则,并从总体布局、空间组织、植物配置、视觉景观设计和场所精神表达等方面对现代居住区绿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理念

1.居住区绿地设计指导思想

绿地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要满足居民行为、心理需求,要创造舒适、清静、方便、完全、优美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与建筑风格及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要体现地方特色,在设计中求新、求实、求特,具有时代气息特征。

2.居住区绿地设计的特点和意义

现代居住小区绿地的特点,绿地起主导作用。绿地处于群楼之间,绿地的主体是密集的住宅楼。合理布置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公共设施绿地,使绿地更好的服务于居民。现代居住区绿地设计对其绿化体系、布局、结构、指标合理性,要进行统一的科学评价和预测,好的绿化设计体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居住区绿化用地,有利于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绿化、净化、美化的多种效应,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还要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方便、安全的优美境。可见,绿地能维持和促进城市生态的健全,又可调节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作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绿地系统设计要确保绿化用地面积,使其充分发挥其积极良好的作用,力争实现设计的绿地体系达标,同时为建设新区增强吸引力。

3.居住区绿地设计的特点和意义

现代居住小区绿地的特点,绿地起主导作用。绿地处于群楼之间,绿地的主体是密集的住宅楼。合理布置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公共设施绿地,使绿地更好的服务于居民。现代居住区绿地设计对其绿化体系、布局、结构、指标合理性,要进行统一的科学评价和预测,好的绿化设计体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居住区绿化用地,有利于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绿化、净化、美化的多种效应,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还要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方便、安全的优美境。可见,绿地能维持和促进城市生态的健全,又可调节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作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绿地系统设计要确保绿化用地面积,使其充分发挥其积极良好的作用,力争实现设计的绿地体系达标,同时为建设新区增强吸引力。

4.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居住区绿地一般有三方面的功能:首先,具有居住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创造出情趣健康向上、舒心卫生方便的园林空间,起到净化和美化环境的功效;其次,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成因、繁花似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同时,要具有对社区文化、游人的健身娱乐、生活休息等相关的服务功能。

5.居住区绿地的作用

(1)居住区绿地以植物为主体,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绿地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建筑环境的小气候,包括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在炎夏静风状态下,绿化能促进由辐射温差产生的微风环流的形成等等。

(2)居住区绿地是形成居住区建筑通风、日照、采光、防护隔离、视觉景观空间等的环境基础,富于生机的园林植物作为居住区绿地的主要构成材料,绿化美化居住区的环境,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和谐统一,绿化还可以遮盖不雅观的环境物。

(3)居住区绿地优美的绿化环境和方便舒适的休息游嬉设施、交往场所,吸引居民在就近的绿地中休憩观赏和进行社交,满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户外活动的要求,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邻里交往。

(4)居住区公共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非常时候,有疏散人流和隐蔽避难的作用。

二、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原则

按照现代居住小区的技术规范,在进行居住区的总体规划时,要求其绿化用地不少于总用地的30%。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高层住宅还要利用天台作花园设计,地面层次建设成架空层,尽量大范围提高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以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生活起居 篇7

据报道,现在移动电话(手机)这种在前几年还属高档商品的通讯工具,在上海已达到了700万部。几乎每家人家可达1~1.5部。可是,手机影响健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马路上、地铁车厢里,不少靓男倩女爱用手机煲电话粥 ;办公室里的职员、经理更是习惯用手机长时间地与客户联系。殊不知,在这享受时尚的不经意中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还有些女孩喜欢将手机挂在胸前作为装饰品,开机的手机紧靠心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 所以,接听移动电话时,应做到不要将手机紧贴耳朵头部,天线至少距头部25厘米,尽量减少每次通话时间,如果需经常用手机,可用耳机接听。 饮食方面需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利于调节人体磁场紊乱状态。

微波炉使用不可大意

微波炉几乎已在城市的每个家庭安营扎寨,它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如热菜、热饭、热牛奶等。即使大人不在家,读书的儿童也能用微波炉为自己准备可口的午饭。然而,微波如果泄漏被人体吸收,就会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导致失眠多梦、四肢乏力、记忆力衰退。所以,我们为了安全,操作后应离开微波炉0.5米以外。

劣质涂料对人体的危害不能小视

我的一位病人在乔迁新居后出现了身体四肢的皮疹,同时,她的上小学的女儿一回家便咳嗽不止。后来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就是一套中密度纤维板的新家具,原因是油漆中的甲醛超标。后来换了一套家具后,她俩的病症逐渐好转。据报道,90%的白血病患者近期家中都进行过装修。现在,乔迁新居的家庭一般都会装修一番,新装修后的涂料、油漆会产生一些刺激性的气味,有的劣质品牌还会产生毒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正确的做法应选择环保的油漆、涂料,装修完毕后,应将窗户打开1~2星期,让新屋内刺激性的气味彻底消退后再住人。

害人不浅的蛋黄面